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6、【人物篇】希特勒11

226、【人物篇】希特勒1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希特勒11:打开黑漆的房门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应约到访柏林。在里宾特洛甫主持的第一次会议上,东道主竭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莫洛托夫等人不必拘礼。也许是习惯了严肃的气氛,也许是莫洛托夫在过去几年签署过太多极刑命令(苏联“大清洗”时期,莫洛托夫一共签署了373份,比斯大林还多11份),他许久才从温文儒雅的外表中挤露出了一丝笑容。

里宾特洛甫声称,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刚刚签署的条约绝非针对苏联,事实上日本已经转身南下,为了夺取和巩固东南亚的土地,他们会花费好几个世纪的时间。德国也正计划向南扩展,目标是中非和德国以前的殖民地。他建议苏联也应该南进,比如波斯湾和印度,这些地方德国没有兴趣。他提醒苏联人,他们可以在那里得到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莫洛托夫一直在静静地听,几乎没有说话。他此次肩负着重要使命,德国人到底是敌是友,或者准确地说,和德国的和平还能维持多久?

8月12日下午,希特勒和莫洛托夫举行会谈。苏联人继续耐心地倾听着过去的陈词滥调,当希特勒终于讲完后,莫洛托夫直截了当地对希特勒说,元首的说法太一般化了,一点都不具体。他接着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1939年的苏德协定是否仍然适用于芬兰?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是什么样子?苏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可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地位又如何?在保护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的利益方面,现在的情况如何?”

希特勒没有因为莫洛托夫的直率而恼怒,他有些被动地一一作答,然后强调如果没有俄国的合作,任何问题都不能解决,在欧洲如此,在远东也是如此。

莫洛托夫随后的语气略有缓和但依然咄咄逼人。他说:“如果你们待俄国为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当作笨蛋对待。我们在原则上可以加入三国条约。但是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个条约的目标。你们必须把大亚细亚地区(指亚洲)的疆界划在哪里准确无误地告诉我。”

希特勒一下子被问得哑口无言,里宾特洛甫所谓的南进只是空洞的构想,根本没有具体内容。希特勒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以躲避空袭为由,宣布会议暂时中止。

8月13日中午,希特勒破例宴请莫洛托夫。在下午的会谈中,莫洛托夫继续抛出尖锐问题:德国对芬兰持什么样的态度(德国在芬兰有驻军)?对波罗的海持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苏德维持良好的关系,芬兰问题就不会用战争方式解决。

希特勒被问烦了,他不快地对莫洛托夫说:“德军在芬兰是为了取得镍和木材。在波罗的海发生的任何冲突,都将使苏德关系紧张,后果不堪设想。”希特勒后面的这句话显然暴露了德国的真实意图,属于严重的错误。但“所幸”莫洛托夫没有捕捉到这个细节,他是苏德关系的主要推动者,此时他担心的是与德国关系恶化,所以他也提醒希特勒“你们违背了我们去年的协议”。

希特勒听懂了莫洛托夫的提醒,于是转移了话题。抱怨4500万英国人统治着世界上6亿人口、4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他保证自己会击败英国,然后苏联和德国就可以“闯进那巨大的庄园”。

听完希特勒的一番憧憬后,莫洛托夫又把话题转移到具体问题上来。他说:“你向罗马尼亚作过保证,令我们很不高兴。”面对咄咄逼人的莫洛托夫,希特勒直率地告诉他:“谁进攻罗马尼亚,它就适用于谁。”然后他再次以躲避空袭为由结束了会谈。

当天晚上,里宾特洛甫举行盛大晚宴招待苏联客人,希特勒没有出席。席间因为英国飞机空袭中断,里宾特洛甫把莫洛托夫请到了自己的私人防空洞。他借机拿出四国条约草案给莫洛托夫过目。这份条约要求德国、苏联、日本和意大利尊重各自自然形成的势力范围,友好地解决任何争端。它将苏联的“领土愿望”定在“朝印度洋方向”延伸的南方。

莫洛托夫直言,苏联对印度洋没有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是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里宾特洛甫策略地避开了苏联的诉求,而是反复地问:“关键问题是苏联是否愿意并准备与我们合作,消灭大英帝国。”莫洛托夫讥讽地回答说,假若德国发动的是一场反对英国的殊死之战,如同希特勒当天下午说过的那样,那么德国是“为死而战”,英国是“为生而战”。里宾特洛甫坚持说,英国业已战败而自己并不觉察。莫洛托夫回答说:“情况真若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蹲防空洞?扔在附近,到处在爆炸的炸弹究竟是谁的?”

不得不佩服莫洛托夫的雄辩之才,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都不是他的对手。但经过这一轮谈判,希特勒彻底放弃了与苏联和平相处的微弱希望。在莫洛托夫走后,希特勒便下定决心进攻苏联。他对身边的马丁·鲍曼说:“莫洛托夫的来访让我相信,斯大林迟早会背叛我们,投靠敌人。”

对于战胜苏联,希特勒很有信心,他决定只要天气允许就立即发动对苏联的入侵。以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苏军绝不是德国的对手。

清楚希特勒打算的人并不多,军队里只有

约德尔和他几个手下正在秘密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大多数将军依然将首要目标对准了英国、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上的岛屿。

虽然内心极不情愿,希特勒也不得不主动联系佛朗哥。11月18日,佛朗哥的心腹苏涅尔来到德国,他开口就跟德国要小麦和大炮,接着又一次提出此前要求的领土。希特勒劝西班牙看得远一些,胜利者得到的待遇会相当优厚。但苏涅尔威胁道:“西班牙随时准备抗击对它领土发动的任何侵略,如果德国不能提供小麦,那西班牙只能向西方购买。”

希特勒对西班牙的软硬不吃很无奈,他一直以来都不想在欧洲大陆延伸出去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耗费太多实力。西班牙拿捏的火候也始终恰到好处,既让希特勒不能下决心入侵,自己也不肯轻易倒向德国。其实这和一直与西班牙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位德国人有关系,他就是德国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

卡纳里斯曾经长期在西班牙工作,与佛朗哥众多心腹过往甚密。他提醒佛朗哥,只有“英国接近崩溃时”才可以参战。佛朗哥通过卡纳里斯这个渠道能及时掌握德国内部动态,并做出最合适的反应。1940年12月,希特勒在相信西班牙最终会选择参战的前提下,下令取消进攻直布罗陀海峡的命令。

1940年12月5日,入侵苏联的计划在极小的范围内公布。希特勒批准了进攻计划的要点,但反对德军像当年拿破仑那样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他认为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更重要。如果夺取了两处要点,苏联就会灭亡。陆军总长哈尔德解释说,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中心和军工中心;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表示,夺取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考虑,军事意义不大。希特勒反驳道:“政治和战略是互相依赖的,只有脑袋成了化石的人才会认为夺取苏联首都更重要。”

12月7日,希特勒敲定进攻顺序,先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然后再向莫斯科进军。战役的最终目的是从北冰洋阿尔汉格尔港到伏尔加河竖起一道屏障,把俄国人赶到亚洲。同时他把战役计划正式命名为“巴巴罗萨”。

哈尔德递交了一份最新的评估报告,结论是德国和苏联的军事实力目前旗鼓相当。希特勒认为,如果德国发动奇袭,用装甲尖兵插入苏联腹地,把俄国军队主力消灭在西部边境,苏联就再也不会有力量抵御德国了。

直到此时,包括布劳希奇和哈尔德都不清楚这份计划是真的要实施还是以备日后使用。哈尔德问恩格尔·哈特上校(希特勒的副官,一战时担任过希特勒所在第16步兵团团长,希特勒还救过他的命,但不久在战场上负重伤):“这是否是一份真的计划?”恩格尔认为:希特勒本人都不知道。

后来希特勒对马丁·鲍曼说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也解答了众人的疑问:之所以决定入侵苏联,是他认为苏联正给予英国帮助,如果继续将重心放在入侵英国上,德国实际上是和英国、苏联和美国同时作战,战争将永远打下去。击败俄国,然后趁美国还不能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早地打败英国;他从前也尽力避免两线作战,但他长时间研究过拿破仑的经历,因为拿破仑当时面临的局面和德国相似,他认为进攻俄国并非不可行。而之所以选择1941年,是因为时间对苏联更有利,只有占领俄国在欧洲的部分,时间才会对德国有利。

不管希特勒的判断是否正确,这的确算是一套闭环的逻辑。1941年1月10日,希特勒宣布巴巴罗萨计划付诸实施。

欺骗行动随即展开,希特勒批准了和苏联的两项协议,一项是经济协定,规定了双方的货物贸易;一项是秘密协定,苏联支付750万美元的黄金,换取德国对立陶宛一块土地拥有主权的要求。

2月17日,希特勒下令为向大英帝国的心脏印度进军做好准备。同时他将发动钳形攻势,左翼从俄国起穿过伊朗;右翼从北非向苏伊士运河逼近。这项庞大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迫使英国站到德国一边。

左翼的着眼点是巴尔干半岛,穿过半岛就是土耳其,那里是欧洲人进入亚洲的传统通道。希腊的岛屿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是控制地中海航线的要点,夺取了希腊,既可以进入中东(前提是拉拢住土耳其),也可以掐断地中海航线。

希特勒对巴尔干采取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挽救轴心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意大利军队在不久前入侵希腊受挫。这让希特勒心中产生了一种执念,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必须在希腊重建秩序。

德国和希腊之间相隔四个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附庸,德国在两地有驻军;保加利亚在德国的高压下,于1941年3月1日和德国签署条约。南斯拉夫既不倒向苏联,也不倒向德国,希特勒于是把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请到了贝希特斯加登。

保罗并不是一位有强烈独立意识的皇室,他是亲英派,妻子有希腊血统。此外,他和墨索里尼还素有恩怨。保罗亲王没有立即答应希特勒,在回到贝尔格莱德三天后,他告知希特勒:南斯拉夫不愿做任何会将它卷入战争的事情,这场战争“可能与美国甚至苏联打”。3

月底,保罗在巨大压力下同意签约,但以西莫维奇为首的军方在3月27日的政变中推翻了他。

南斯拉夫政变当天,希特勒正在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举行会谈。11时55分,贝尔格莱德发来一封电报:前政府成员均已被捕。希特勒中止了会谈,眼看到手的胜利在最后一分钟被抢走,让希特勒无法忍受。侍从虽然经常看到希特勒发火,可这一次还是有些不同,这让他们确信希特勒是真的火了。他找来凯特尔、布劳希奇和约德尔,扬言要南北夹击南斯拉夫,然后把这个国家抹掉。

凯特尔提醒元首,整个国家的运输系统都在为巴巴罗萨计划服务,没有余力应对突然来临的行动。此外,计划进攻希腊的利斯特兵团实力太弱,不足以同时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希特勒让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解决这两个问题,把进攻巴尔干的时间限制在2个月内完成。

布劳希奇不得不从计划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抽调出第2集团军,用于进攻南斯拉夫,巴巴罗萨行动还因此推迟1个月。4月5日,南斯拉夫新首相西莫维奇与苏联签署条约。希特勒不为所动,德军于次日拂晓越过南斯拉夫边境。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4月27日,希腊投降。

德军这次投入了29个师,实际参加战斗的部队只有10个师。显然,情报系统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斗力评估过高,这一点让希特勒愤愤难平。与此同时,隆美尔在北非以3个师的兵力逼近埃及边境,这又让希特勒对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相当有信心。

1941年3月30日,希特勒在部署巴尔干战役的同时,在总理府召集200余名高级军官开会,正式向军内公布了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时间是6月22日。他在讲话中强调:“对俄战争绝不能讲什么义气!这场战争是意识形态和种族差别的战争,必须用空前的决心去打。要毫不留情,坚决不发慈悲。”

不久之后他发布了几条具体的命令。第一道命令宣布,在俄国境内,凡持武器反抗德军的俄国人,均系不法分子,可以格杀勿论;第二道命令宣布,希姆莱将执行特殊任务,其不受陆军制约,任何单位不得干预;第三道命令宣布,抓获的苏军政工人员一律枪毙。

苏联对德军入侵南斯拉夫没有做出反应,斯大林笃信德国人不会在英国屈服以前进攻苏联。尽管他的案头不断送来德国入侵的情报,斯大林仍然不为所动,他认为这些不过是西方挑唆苏德关系的伎俩。他生怕相信这些“谣言”,便会给希特勒一个口实,他希望看到的是让西方和纳粹互相毁灭。无论如何在苏军得以全面武装以前,他不想去惹希特勒。

4月13日,结束柏林执行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签署《日苏中立条约》,这让斯大林更加相信与德国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巩固。当晚,他在克里姆林宫设宴,斯大林亲自端着盘子跑来跑去给日本客人送菜。宴会结束后,他亲自将松冈洋右送上火车,醉醺醺地搂着个子矮小的松冈,在他的脸颊上亲了几口。

火车开走后,他又拉过德国大使舒伦堡说:“我们一定要继续当朋友,你现在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然后他又转向一名德军上校,对他吼道:“我们会继续当你的朋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两天后,一架德国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100英里后紧急着陆,在机舱里发现几卷未曝光的胶卷和一张苏联地图。这起事件的背景是德国在过去两周来,已经50多次越境飞入苏联领空。苏联就此事正式提出抗议,但语气相当温和。

斯大林和英国的关系也远没有希特勒担心的那样亲密,英国情报部门把超级机密截获的情报转给了苏联,上面明确指明了德军进攻的时间是6月22日,但由于得不到苏联的信任,这份情报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英国驻苏联大使克里普斯回忆说,他接近苏联人最成功的一次,是在剧场里和一位俄国将军打了个招呼。他认识形形色色的苏联人,包括内务部军官、空军武官和飞机试飞员,这些人对他都疑心重重,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前都是如此。

斯大林严格履行了和德国的经济协定,在过去的半年中,苏联累计给德国提供了150万吨粮食、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150万吨木材、14万吨锰矿、2.4万吨铬矿。斯大林还亲自过问,准时将远东的铜通过快速列车运往德国。

在德国发动进攻前夕,德军将领的信心空前高涨。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战争会在3个月内结束,布劳希奇认为这都太保守,在“最多经过四个星期”的主要战役后,战争将转为扫荡战。约德尔将俄国巨人比喻成了“猪肚子——一捅就破”,只有最初制定“建设东方”(巴巴罗萨计划原版)计划的瓦尔利蒙特心有顾虑,但约德尔不许他发声。古德里安特别留意了一个细节,德军过冬的服装只准备了5个人一套。

巴巴罗萨计划在希特勒的内层圈子里是有人始终反对的,这个人就包括希特勒的第二接班人鲁道夫·赫斯。他并非怜悯俄国人,而是反对在德国和英国的战争仍继续的情况下进攻俄国。战争爆发以来,赫斯被希特勒冷落了,其实这并非希特勒本意,一场紧接着一场的战争,让他不得不把精力花在军事上。赫斯在一战时是一名飞行员,但战后他就

脱离的军队,包括他和戈培尔等人,都有一种失落感。

赫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导师,也是希特勒的地缘政治导师豪斯霍费尔。后者向他建议:在某中立城市与某显赫的英国人士秘密进行会晤。

这原是个小小的开端,不料却产生出了一个令全球感兴趣的冒险事件。

赫斯想要和英国的汉密尔顿公爵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会面。对方也是一位飞行爱好者,这能一下子拉近两个素不相识之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汉密尔顿可以经常见到张伯伦和乔治六世。他给汉密尔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几经辗转,最后落到英国空军情报部门手中,遂不了了之。

赫斯又决定亲自架机飞到苏格兰的汉密尔顿公爵庄园,然后跳伞着陆。他计划用假身份和对方和谈,对于这样一个新颖的和平事业,他坚信希特勒会支持他。因为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赫斯没有事先禀报希特勒。他以训练飞行为由,借来一架Me-110双座飞机。由于续航里程不够,赫斯在机上勉强加装了2个700升的副油箱,还安装了特别无线电设备。

之后他以娱乐为由试飞了20多次,又违反禁令搞到了一张航空禁区图。5月10日,他起了个大早,对妻子说自己最迟会在下星期一回来(当天是周六),然后来到育婴室之后吻了自己的孩子。临出发前(当天下午6时),他交给副官一封信,让他转呈希特勒,然后驾机起飞。

他在途中遇到了一架盟军的“喷火”战斗机,甩开麻烦后,一直飞到晚上11时,抵达苏格兰上空。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直以来居然都没有向别人请教降落伞如何打开。一番手忙脚乱地操作后,他弹出了机舱,随后就失去了知觉。一位农夫发现了他,当地民团把他交给了格拉斯哥的一个兵营。

赫斯如愿见到了汉密尔顿公爵,丘吉尔对此事懒得搭理,甚至都没有耽误他正在观看电影。在电影播放完后,丘吉尔开始了解详细情况。之后赫斯遭到审讯,但他只说自己是为了和平而来,没有透露其他任何内容。

5月11日上午,希特勒见到了赫斯的信。他虽然不相信赫斯是叛变,但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第三帝国的秘密,日本和意大利会以为德国正单独和英国媾和,前线士兵和将领们的士气将严重受损,最重要的是他清楚40天后要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详细内容。

他问空军将领乌德特,飞机能否飞到苏格兰。乌德特告诉他航程有限,希特勒然后喃喃地说:“希望他掉进大海。”然后他要求发布一条新闻,说赫斯架机失踪,他长期迷信占星术,已经到了疯癫的程度,是一名幻觉的受害者。就在消息发出去不久,英国方面宣布赫斯已经到了英国。

赫斯身边的人陆续遭到逮捕,包括几个副官、警卫员、秘书和司机。他的妻子没有被逮捕,也许希特勒念着当年在兰茨贝格监狱服刑时的友谊(当时还是赫斯未婚妻的伊尔塞·赫斯每周日都来看望他和赫斯),但赫斯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都交给别人抚养。

赫斯所有的照片以及印有他照片的书籍和官方文件全部销毁。在赫斯前任秘书马丁·鲍曼的怂恿下,希特勒还要没收赫斯的房子,但最终没有在文件上签字。马丁·鲍曼这段时间异常活跃,他将自己当成了赫斯的替代者。

1942年2月,德国战时军备部长弗里茨·托特空难伤亡。希特勒对一位友人提及,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设计了“大西洋壁垒”的托特博士,另一个就是跟自己度过9个月铁窗生涯的鲁道夫·赫斯。

6月14日,苏联间谍佐尔格在东京发出了著名的警告:战争于6月22日开始。斯大林却用塔斯社的评论讽刺了那些搬弄是非的人。同一时间,希特勒重申了进攻时间是6月22日凌晨3时30分。

6月22日凌晨1时30分,在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300万德军整装待发。在进攻前30分钟,意大利外长齐亚诺收到了德国方面的电报,墨索里尼在睡梦中被叫醒,在得知情况前,他还抱怨齐亚诺:“这个时候我都不会叫醒我的仆人。”

进攻发起后30分钟,里宾特洛甫在柏林召见苏联大使。与此同时,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面见莫洛托夫,宣读了开战书。

早上6时,柏林举行记者会,向外界公布了最新消息。广播电台播放元首的咨文:“德国人民!这个时刻到了!由于忧虑和关切的压抑,几个月来我不得不沉默。现在我终于能开诚布公地讲话了。在美国物资的援助下,苏联和英国阴谋粉碎轴心国。所以我今天便决定将日耳曼帝国的命运和前途交给我们的士兵。在这场战争中,让上帝保佑我们吧!”

6月23日17时30分,希特勒乘元首专列离开首都前往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他对约德尔说:“我们只要往门上一踢,整座败落的建筑物便会倒塌。”。片刻后他又对一名副官说:“每次战役开始时,我们推的是一扇通向漆黑房间的门。我们不知道里边究竟藏着什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