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5、【人物篇】希特勒10

225、【人物篇】希特勒10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希特勒10:在地中海似乎总是捞不到便宜

波兰战役结束后,党卫队陆续进入波兰,他们将奉希特勒的命令,执行对波兰人的血腥政策。9月底,希特勒召集三军将领开会,决定早日向西方发动进攻,理由是“英法的陆军尚无准备”。他请将军们注意,不要使用“施里芬计划”,应该考虑从比利时和卢森堡方向进攻。他还明确提出“在敌人薄弱地带发动集团进攻,是确保胜利的关键”,进攻须依靠坦克和在波兰发展起来的空中战术,装甲部队将领头突破。

与此同时,他又找来那位瑞典商人,让他去英国游说和平。9月28日,使者来到伦敦,他先后见到了哈里法克斯和张伯伦,但没有丝毫进展。

1939年10月6日,希特勒发表演说:“西方的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为了恢复波兰吗?凡尔赛条约中的波兰永不会再崛起了。关于建立波兰国,这问题应靠俄国和德国解决,而不是靠西方。那还有什么理由打仗呢?应该承认许多重要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在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屠杀前,在数以十亿计的财产被毁灭前,坐在桌旁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岂不是更明智吗?”

接着他又说:“命运将会决定谁是谁非。只有一事是肯定无疑的。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从未出现过两个胜利者,而常常是被征服。我向上帝祈祷,为第三帝国和其他各国指出正确的途径。然而若丘吉尔先生及其他先生的意见占上风,那么这将是我的最后一份声明。然后我们就将战斗!在德国历史上决不会再出现另一个1918年11月!”

10月10日,希特勒再次召开军事会议,他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自1648年第一帝国分裂以来,德国和西方就是敌人,而这个斗争也必然会这样或那样打下去,打个水落石出。但是对“立刻结束战争”他并不反对,只要在波兰取得的成果能被接受。

将军们赞同进攻法国,但对进攻时间提出了反对意见,糟糕的天气和弹药储备不足是最重要的理由。希特勒承认了这一点,但他说天气对双方是公平的,而且英法同样准备不足。德国多年来第一次得到“在单一战线发动进攻”的机会,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苏联人是不能确保长期保持中立的。让苏联人不进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立刻展示德国的力量。

最后,希特勒告诉将军们,进攻时间定在1939年11月12日。

英国方面,在希特勒于10月6日发表公开演讲后,张伯伦一直在考虑如何答复。法国人已经在10月8日作出了回应,达拉第称:除非保证让法国取得“真正的和平和普遍的安全”,否则法国绝不放下武器。

张伯伦清楚,希特勒的演讲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所以他的意见是“强硬”。内阁也赞同他的主张,不过众人觉得应该推迟几天再答复。

希特勒的对手不仅是英法,在德国内部,反希特勒的组织试图通过政变和屠杀阻止战争。德国情报局的汉斯·奥斯特上校是局长卡纳里斯上将的主要助手,他决心推翻希特勒,然后和英法媾和。奥斯特与陆军各派均关系密切,而且和前任经济部长沙赫特、外交部和党卫队都有联系。

他物色了一位叫约瑟夫·缪勒的律师,后者于10月上旬秘密前往罗马,见到了教皇庇护十二世。教皇的态度相当积极,他支持英国和一个反希特勒的德国达成“和平”。当缪斯请求得到一份书面的东西时,教皇也当即应允。他亲自写了一封信,里面谈到了和英国和谈的主要基础。

奥斯特得到消息后大受鼓舞,他认为有教皇的支持,德国内部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敢于尝试。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知道后不为所动,他深信“德国民众将全心全意维护希特勒”。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顾虑重重,在奥斯特等人的施压下,二人勉强同意提供协助。行动的前提是:希特勒不取消入侵。

11月5日,陆军将领决定跟元首摊牌,他们继续强调进攻准备不足,为了让希特勒改变主意,布劳希奇甚至自揭军队的短处,称波兰战役期间“军队的战斗精神和一战时期相比低得多,甚至出现过1918年时发生过的不服从命令的现象”。希特勒连续反问是哪些部队?发生了什么事情?陆军指挥官采取了什么措施?判了几个人死刑?

布劳希奇被问得哑口无言,希特勒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陆军是害怕作战,他们从来没有忠诚过自己,对自己的天才没有信心,而且用故意拖延的办法破坏计划。然后希特勒甩门而去。当布劳希奇返回位于柏林30公里外的措森时(陆军指挥部所在地),希特勒打来了电话,告诉对方进攻时间定为11月12日7时15分。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第二天,气象部门预计坏天气将持续,这样的话德国空军无法升空消灭法国空军(空军提出必须有连续5天的好天气)。希特勒无奈,只好下令推迟进攻时间。希特勒并不知道,这个决定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政变。

11月8日,希特勒突然决定当晚前往慕尼黑贝格勃劳酒店发表演讲,这里是1923年啤酒馆暴动的事发地。黄昏时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走进酒店,他在讲台上面的柱子上安防了一枚定时炸弹。时间定在晚上11时20分。元首的演讲时间预计是晚

上10时,按照希特勒的演讲习惯,他在那个时间还不会结束。

在贝格勃劳酒店,元首受到了盛大欢迎,直到10时10分才开讲。他对英国破口大骂,听众听得异常开心。事实上用不着讲什么,听众便会鼓掌。11时7分时,希特勒突然结束了演讲,那枚炸弹距离他只有几米远。按照以往的习惯,希特勒还会留在台上花相当多的时间与民众聊天、握手,可今晚他匆匆走出酒店,坐上汽车赶赴火车站,此时是11时12分,距离爆炸只有8分钟。

火车抵达纽伦堡时,戈培尔带来了贝格勃劳酒店发生爆炸的消息。炸弹的威力相当大,当场造成7人死亡、63人受伤,其中还包括爱娃的父亲。刚才还兴致勃勃的众人起初并不相信戈培尔的话,但看到对方一脸惨白,有人才回想起在离开酒店不久后,好像听到了爆炸的声音。

希特勒的脸一下子阴沉起来,他用沙哑的声音喊道:“现在我心满意足了!我比平常离开贝格勃劳酒馆早,这正是上帝的意旨,上帝有意帮助我达到目标。”他后来跟别人提起这件事时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一种意识驱使他尽快结束演讲,然后马上离开。他的结论是上帝在庇护他,让他能够完成自己的理想。1944年的那次刺杀,希特勒也说过同样的话。

凶手埃尔塞在第二天被逮捕,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亲自审讯。在严刑拷问下,埃尔塞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的目的是要阻止战争,然后他详细描述了行动的每一个细节,拒绝承认有同伙,一切都是他的个人行为。

这个审讯结果让希特勒很生气,指责海德里希是一个“笨蛋”。于是希姆莱接手审讯,他亲自动刑,用靴子猛踢埃尔塞,还用鞭子狠狠地收拾了他。最后他用催眠术试图让凶手吐露真话,结果和海德里希审出来的一样。埃尔塞后来没有被处决,而是以特殊犯人的身份关进集中营。

这次事件有颇多疑点,后来英国方面猜测,这很可能是希特勒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空军始终等不来连续5天的好天气,希特勒在这段时间几乎出席了每天召开的天气会议。1940年1月10日,再也等不下去的希特勒确定了入侵的时间:1月17日拂晓。可就在当天,一架德国飞机在比利时迫降,机上的赫尔穆特·莱茵伯格少校携带着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详细文件。为此,希特勒不得不再次推迟了进攻时间。

2月,曼施坦因提出的进攻计划进入希特勒的视线。这份从阿登山区奇袭的作战方案起初被布劳希奇否决,理由是风险太大。希特勒给了曼施坦因一次详细汇报的机会,然后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进攻时间也改为夏季来临时的5月初。

进攻北欧的设想在波兰战役后就有人提出了,希特勒当时专心于进攻法国,所以没有将其纳入日程。在他的认知里,北欧国家在一战就保持中立,对德国并没有威胁,所以没有必要将他们裹挟到战争里。让希特勒改变决定的是苏联于1939年11月底对芬兰发动的战争。

1940年2月,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是,英国在挪威登陆已经迫在眉睫,他们的目的是对付苏联人。但英国人一旦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波罗的海出海口也会被封锁,不仅海军舰船被困,更可怕的是德国无法从海上获取原料进口,当时一半以上的铁矿都来自挪威和瑞典。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签署入侵丹麦和挪威的命令。

4月7日,德国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对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德军在丹麦遭遇的抵抗相当轻微,德军只付出了20多人伤亡的代价,就在当天晚上结束了战斗,丹麦国王宣布投降。

入侵挪威的行动在初期也很顺利,爱德华·迪特尔指挥的山地步兵迅速夺取了挪威的几处主要港口。4月10日,英国舰队闯入挪威纳尔维克港,击沉德军驱逐舰和货船,迪特尔的部队陷入孤立。之后英国远征军部队登陆挪威,德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形势开始对德军不利。4月底,西欧形势紧迫,英军陆续从挪威撤出,德军随即占领挪威全境。

5月初,希特勒为了迁就空军,又几次推迟进攻时间,最后他决定不再承诺给空军5天好天气,进攻时间锁定在5月10日4时25分。当天凌晨,希特勒驱车前往西线指挥部-岩巢(狼谷),这里距离前线只有25英里。

战役的进展和德军的设想完全吻合,联军主力被冯·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吸引到战线北段,阿登地区的坦克集群迅速西进,仅用十天的时间就将联军切为两段。张伯伦仍然希望继续留任首相,但众人劝说他辞职。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本来属意哈里法克斯继任首相,但他最终选择了一贯主张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政策的温斯顿·丘吉尔。当希特勒得知这个消息后又恨又恼。

5月22日,英国远征军主力和一部分法国、比利时军队被挤压在敦刻尔克港的狭小地带。当德军装甲集群准备彻底歼灭联军时,希特勒下令将余下的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坦克集群就此停止北进。

戈林的副手米尔希反对这个决定,他认为空军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变化无常的天气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不仅如此炸弹落到沙滩上时,要掉进沙内很深才爆炸,这大

大减弱了空袭的效果。

事后有人认为,希特勒不希望陆军太出风头,所以剥夺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还有一个版本是希特勒故意放走了英军,当联军33万余人在敦刻尔克全身而退后,希特勒没有拍桌子,也没有威胁恫吓似乎也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可信度。

当他在戈林的陪同下视察敦刻尔克时,看着到处是被扔下的书籍、照片、破鞋、枪支以及其他物品时,他对戈林说:“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都是不错的。”他也对马丁鲍曼说过,自己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他抱怨说:“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6月5日,德军143个师南下执行“红色方案”,围歼法国65个师残部。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冯·博克紧随先头部队进入城内,接受了尖兵的敬礼。由于法军的抵抗相当轻微,博克抽空拜谒了拿破仑墓,还到商店买了点东西。

仍留在岩巢的希特勒得到英国空军轰炸德国居民区的消息。戈林请求出动空军,他要“用十颗炸弹回敬英国的一颗。”希特勒没有批准这个方案,他说:“很可能敦刻尔克一役将英国吓破了胆,使它暂时昏了头脑。英国轰炸平民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轰炸机的瞄准器不准,又由未受过训练的机组驾驶。不管属何种情况,我认为应先等待,然后再采取反制措施。”

6月21日,希特勒驱车赶往贡比涅森林,参加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凯特尔宣读完停战协定后,希特勒站起身,一言未发离开了会场。6月23日,希特勒的车队来到巴黎。他沉醉于巴黎精美的建筑奇迹中,流连在埃菲尔铁塔旁,然后也去拜谒了拿破仑墓。他对身边人说:“我的墓地需建在慕尼黑。”

当晚,极少喝酒的希特勒端起了香槟酒杯,他象征性地抿了一下。当众人兴高采烈地庆祝时,希特勒低着脑袋坐了下来。许久之后,他自言自语道:“责任非常重大啊。”

法国战役结束后,希特勒要求部队不要把自己当成占领者,而是要当成解放者。具体的要求就是对女士要彬彬有礼,对男士要尊尊敬敬;买东西必须分毫不差付钱,走出军营要军容整齐。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尽快地把法国过渡成为德国的合作者,开动生产机器。

在对待英国的态度上,希特勒和将军们也仍然有分歧。这一次,元首提出的是谈判而不是继续作战。他不想占领英伦三岛,只需要英国人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希特勒做此打算也是跟自身的实力地位有关,德国没有准备好渡过英吉利海峡所需的登陆艇和运输船。为了尽快提升德国海军的战斗力,他在接受法国投降时,明确要求法国方面把海军舰船收拢到本国港口,等待德国接收。

1940年7月,英国实施“弩炮计划”,英国海军在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部,主动袭击法国海军舰船,导致法国损失惨重。在敦刻尔克撤退期间,英国人抛弃法国的举动就已经给法国人痛苦的回忆。这一次则激起法国深深的敌意,“英国人背信弃义”成了咖啡馆里的口头禅。

英国方面的态度首先来自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德尔默,他出生在德国,曾多次采访过希特勒,两人可以算得上是熟人。他在广播里说:“从前您有时问我,英国公众的情绪如何?本人今晚拟再次为阁下略效微劳。请允许我告诉您,我们这里的人对被您称之为理智和常识所作的呼吁有何想法吧。元首和总理先生,我们将它扔回给您,扔回给您那副散发着罪恶气味的牙齿!”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对希特勒的和平建议不感兴趣,他借着接受总统提名的机会发表广播讲话:对付极权主义国家的办法只有一个-抵抗,不是绥靖。

英国没有正式回应德国的“和平”呼吁,但弩炮计划的实施已经亮明了自己的态度。7月13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飞赴贝希斯特加登,希特勒签署了进攻英国的计划。7月16日,“海狮”计划正式下达。

7月21日,希特勒召集三军将领开会。他呼吁“迅速结束战争”,然后谈到海狮计划的具体问题。他认为德军不能像进攻挪威那样采取偷袭,时间也不能拖太久,适合在9月中旬,因为之后日益恶劣的天气将使空军不能完全参战。他问海军司令雷德尔:技术准备何时能明确答复?海岸的炮兵阵地何日才能完全布置妥当?对越过海峡之举,海军能掩护到何种程度?

雷德尔有些窘迫,海军的家底很薄弱,可供作战的船只残存48艘快艇、1艘重巡洋舰、4艘驱逐舰、3艘鱼雷艇。然后他希望给自己几天时间再做翔实的汇报。希特勒又把目光对准了戈林,后者表示:空军已万事俱备,只要命令一下,便可在空中发动强大的攻势。

希特勒没有发表看法,他要求雷德尔尽快把报告呈送上来,然后表示:如果准备工作无把握在9月初完成,那就要考虑其他计划。

希特勒说的其他(入侵)计划指的是入侵苏联,有情报表明,斯大林和英国正眉来眼去,目的是用英国继续抵抗把德国拖垮。7月29日,统帅部作战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在一个封闭的车厢里对包括瓦尔利蒙特在内的几名高级军官透露:元首已决定消除布尔什维对

世界的威胁,尽快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于1941年5月进行。

所有人都表达了反对意见,约德尔打断了众人的议论,然后提醒大家:“这不是个让大家讨论的问题,而是元首的决定!”然后,他让瓦尔利蒙特立刻着手拟定代号“建设东方”的军事计划。

7月31日,希特勒再次召集三军军事会议。首先发言的是海军司令雷德尔:军需已按计划准备好,驳船的改装工作也将于8月底完成。另一方面,商船的运输情况却不妙,原因是在挪威受损或水雷受损;扫雷工作虽然开始,却又受到盟国的空中优势的阻碍。所以他的结论是,不如把入侵的日期延至次年5月。

希特勒对这个结论相当失望,他反问雷德尔:“如此长的等待时间不但使英国有可能改良其陆军,还可从美国,也许甚至从俄国得到大量的军事补给,到5月这个空当我们怎么补得起?”雷德尔无言以对。

接下来,希特勒在会上反复推翻自己刚刚说的话,最后决定集中空军对英格兰实施轰炸,若能在短期内摧毁英国空军、海军以及主要港口,就于9月15日发动对英国的本土进攻,否则延期至1941年5月。当希特勒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不由感叹道:“我们的小海军啊!它只有敌人的15%。”

8月1日,凯特尔发布了两道命令,一道是下给空军的,要求戈林尽快取得海峡及对面的制空权;第二道是下达给全军的,要求务必在9月中旬做好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这两道命令是已经在会议上明确了的,凯特尔只不过是落实了希特勒的要求,“不幸”的是,这两道命令都被英国“超级机密”小组破译了。不久之后,超级机密又给丘吉尔送来了新消息,德国人计划在8月13日开始实施对英国的全面空袭。

德国空军的战绩并不理想,从双方战机损失上看,甚至可以判定为屡屡失利。至9月14日,戈林的空军并没有取得英伦三岛的制空权。这一天,希特勒承认实施海狮计划的前提条件尚未成熟。戈林希望再给空军10天时间,到时候英国便会爆发群众性的歇斯底里。希特勒只答应9月17日再讨论。

第二天,德国和英国的空战战损比是60:26,与空袭之初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区别。希特勒在这一天坦言:空袭恐怕永远无法令英国投降。然后他对众人说:“我们以3万士兵为代价征服了法国,若渡过英吉利海峡,一夜之间的损失就会超过这数字的许多倍,而能否登陆还没有把握。”他下令除了继续保留一部分空军对英国本土空袭,将之后的行动重点放在围困上,掐断或削弱英国地中海和大西洋航线的运输能力,最后逼迫英国投降。

超级机密很快就把这个情报呈送给丘吉尔,后者点燃了一只雪茄,然后向大家宣布,可以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德国人至少在年内是不会实施海狮计划了。

希特勒把封锁大西洋航线的任务交给了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在封锁地中海航线的问题上,他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有战略意义的要塞-直布罗陀海峡。如果控制了这里,英国海军和运输船队就进不了地中海,德国还可以占领北非和中东,甚至可以将德国的生命线延长到远东地区。

此时,西班牙内政部长塞拉诺·苏涅尔正在德国访问,佛朗哥告诉德国人,他有意参战。希特勒在总理府会见佛朗哥的心腹(苏涅尔与佛朗哥是连襟)时,提出欧洲必须联合成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将非洲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苏涅尔提出希望德国援助大口径火炮,西班牙将用巨炮封锁住海峡。希特勒告诉苏涅尔,炸弹远比炮弹优越,远程火炮发射200发后就需要维修,每次也只能发射75公斤的炸药。如果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完全不同,它可以挂载1吨重的炸弹,而且可以无限地投放。

这种漫无边际的闲谈让苏涅尔心情很放松,希特勒最后向他保证,德国会尽力帮助西班牙。这次会面结束后,希特勒致信佛朗哥,提出“必须以把英国舰队从直布罗陀驱逐出去,并以占领这一要塞为开端。”佛朗哥很快给希特勒回了一封信,从其热情洋溢的态度上看,他似乎已经同意了希特勒的建议。

但是在接下来苏涅尔和里宾特洛甫的会面中双方险些翻脸。德国要求得到海峡对面、靠近非洲的几处有战略意义的岛屿,立即遭到西班牙的坚决反对。

1940年10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面,德国要想征服地中海,无论如何是绕不开意大利的。德国和意大利在过去2年多的关系时好时坏,最近的法国战役期间,意大利在战前宣布中立,直到战役后期,才派出30多个师进攻法国南部,却一无所获。法国战败后,墨索里尼写下了一张长长的清单,想要把法国南部大片土地划归意大利,遭到希特勒冷面拒绝。

简单修复了和墨索里尼的私人友谊后,希特勒又赶往法国东南部的蒙特瓦尔,会见维希政府副总理赖伐尔,双方约定两天后贝当元帅将会见希特勒。这一次希特勒想把姿态摆得高一些,他已经决定将法国的地位降为家奴,需要法国“自觉自愿”地服务德国。用戈林的话说:掠夺走法国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原料到劳动力到这个国家的艺术品。

希特勒继续乘车南行,来到法国

西南部的疗养胜地昂代。同一时间也赶往昂代的是佛朗哥,为了抬高自己,佛朗哥有意延误了时间,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乖乖的在月台上多等了1个小时。佛朗哥在火车上跟随从说,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会晤。

佛朗哥无意加入轴心国阵营,尽管他派出苏涅尔到访德国,表现出一副积极的姿态。他认为英国人不会投降,即使德国占领的英伦三岛,英国人也会跑到加拿大继续抵抗,而且还会联合美国人。但是他不能直截了当地拒绝希特勒,如果那样西班牙拿什么抵御德国的入侵呢?所以他的解决方式是:一方面造成有意加入轴心国的印象,一方面找到一个理由,道出西班牙的“苦衷”。

两人见面后,佛朗哥先是用大段的赞美之词恭维了德国和希特勒本人,然后他面带痛苦地说西班牙因为今年的灾荒,正面临严重缺粮的局面。接着他谈到如果控制直布罗陀海峡,需要大炮和高射炮,如果德国能给提供这些武器和几十万吨小麦,他很愿意和德国签署同盟协议。

在佛朗哥滔滔不绝地提条件时,希特勒已经坐不住了,他霍的站了起来,然后又后悔的坐下。满心不悦的希特勒离开了车厢,留下苏涅尔和里宾特洛甫继续谈,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外交部长的苏涅尔问里宾特洛甫,西班牙能得到法国多少殖民地?从英国那里得到多少?

在返回蒙特瓦尔的路上,希特勒大骂佛朗哥忘恩负义,里宾特洛甫则咒骂苏涅尔是个阴谋家。无论如何,傲慢的德国人在西班牙人施展的策略面前输了。

带着压抑的心情希特勒见到了贝当元帅。他对这位84岁的老帅说,法国应该寻求英国战败后的地位,德国支持法国继续管理其原有的海外殖民地,那些已经投靠戴高乐的殖民地,法国应该把它们夺回来。

贝当坦言法国没有准备好继续下一场战争,他希望双方签署一个“永久和平”的协议,然后让200万法国战俘回家。希特勒提醒他,英国人在几个月前对法国海军的袭击,如果他们继续攻击法国军舰怎么办?贝当承认那伤害了所有法国人,不过他不想让法国继续蒙受苦难,法国人并不想和英国人为敌。

就在又一次结束了一场失败的会谈后,随行的里宾特洛甫接到意大利外长齐亚诺的电话,意大利已经决定进攻希腊。于是,希特勒改变原计划回柏林的行程,再次返回意大利。按照他最初的设想,意大利应该进攻克里特岛和马耳他,可墨索里尼偏偏选择了希腊。不过这样也好于自己最担心的事情,意大利没有乘人之危进攻法国南部。

尽管内心极不情愿,希特勒不得不承认意大利人渗透进巴尔干的事实。火车穿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山时,希特勒心情稍好,再向北就是自己的祖国。在过去了半年里,德国征服了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他已经是半个欧洲的霸主。在欧洲的历史上,能够取得这样成就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希特勒总是无法放开手脚,对于墨索里尼、佛朗哥,甚至包括贝当都缺乏有效办法。当火车进入奥地利境内时,他又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

10月底,他返回柏林。不久之后,他将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来自东方的客人。莫洛托夫一行即将访问德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