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7、【人物篇】希特勒12

227、【人物篇】希特勒1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希特勒12: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是否让其错过了什么?

入侵苏联的消息公布后,柏林市民仅仅躁动了一天。6月22日的报纸被抢购一空,然后人们像平时那样走进咖啡馆,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希特勒“丰功伟业”的一部分。

由于过去一直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希特勒让戈培尔启动宣传机器,解释德国为什么会政策转向。戈培尔给手下布置了要点:布尔什维克的统治者背叛了的德国,德军的行动是促使他们回到正确原则上来。他还向外界透露:“元首告诉他战争将在4个月内结束,但我觉得只要8个星期就足够了。”

22日下午,他出席了一次社交活动,在那里戈培尔遇到了俄国电影明星契诃娃,她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侄女。戈培尔问契诃娃:“你是俄国问题专家。圣诞节前我们到得了莫斯科吗?”契诃娃回答:“你也了解俄国,她的土地广阔无垠。连拿破仑都不得不撤退。”十分钟后,契诃娃被带离了会场。

德军入侵的当天,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见了苏联大使麦斯基,后者问:“英国政府是否准备削减战争努力,听从希特勒的和平攻势?”艾登立即作出了否定的回答。6月22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讲话,他说:“我们决心粉碎希特勒和清除纳粹政权的任何痕迹。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阻挡不了。我们永不会与希特勒或其任何同伙谈判。我保证尽最大努力援助俄国人。我们将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呼吁,让我们也采取同样的决策。我们将忠实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

美国国内对德国入侵的态度有分歧,自从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后,美国在苏芬问题和波罗的海问题上都对苏联表达了强烈谴责,苏联在美国银行系统的4000万美元也被冻结。一些人担心转变对苏联的态度,会让民众不满。罗斯福力排众议,他告诉国会:希特勒比斯大林更危险。罗斯福立即批准了一项声明,告诉美国民众“援助苏联有利于美国的安全”。

在战争最初的一段时间,苏联陷入一片混乱。德军俘虏了大量苏军,苏联腹地的道路和桥梁很多都完整无损。6月29日开始,戈培尔在希特勒的授意下通过广播每小时发布一次前线取得的辉煌战果。

7月初,德军已经抓获50多万苏军战俘。陆军总长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对俄战争在两个星期内就可以打赢,这并不过分。”元首也对其随行人员说:“多幸运呀,一开始我们便消灭俄国人的装甲部队和空军!俄国永无能力补充,实际上他们已输掉了战争。”西方许多军事专家也同意这一说法。五角大楼里谈论的是,苏军将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崩溃。

跟在德军身后的是执行“特殊任务”的党卫军,希姆莱任命副手海德里希全权负责此事,后者组建了4个特别行动队,每队有3000人。这些人中很多并非行伍出身,大多数是20多岁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在经过残酷的训练后,这些曾经的牧师、医生、律师、演员们变成了高效的刽子手。

行动队的目标是所有犹太人、吉普赛人、布尔什维克人和他们认定为“精神错乱或患有不治之症的饭桶”,其中大多数还是犹太人。由于苏联报刊很少报道德国的反犹暴行,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希特勒执行的清洗计划。在乌克兰,一些人把他们看做是解放者,轻易地上了特别行动队的当。

入侵之前,党卫队给队员们灌输的思想是犹太人组织严密。跟在中央集团军群后面,指挥中部党卫军行动队的阿图尔·奈比回忆说:“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他们毫无准备,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先前制造的说法是,犹太人正阴谋独霸世界,有高度的组织。此事证明这全是谎言。没有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灾难竟如此不加防范。什么准备也没有,绝对没有。”

行动队每天的工作就是杀人,让德国人奇怪的是:这些人很少反抗,犹太人如此,非犹太人也是如此。队员们却受不了了,有些士兵的精神崩溃了,有的学会了酗酒,有些人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也有一些人兴奋过了头,在行刑前毒打“犯人”。

提交上来的报告越来越触目惊心,希姆莱决定亲自去看看队员们如何行刑。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附近,100名“犯人”正等待行刑。就在队员举枪要射击时,希姆莱发现人群中有一个人的外表很像日耳曼人。希姆莱过去问那个男孩:是不是犹太人?是的;双亲呢?也是;祖宗里有没有非犹太人?没有。“那我就不能帮你了。”希姆莱最后失望地说。

枪响后第一排犯人倒地。有人注意到希姆莱正低着头,用眼睛盯着地面,双脚不断搓着地。第二次枪响后,有几个人倒在地上抽搐,希姆莱大喊:“别折磨他们!快开枪!”奈比正是打算让希姆莱看到这一幕,他在回忆中说:“我们此后的余生完了!我们用这些方法造就的是些什么追随者啊,不是精神病患者就是暴徒。”

行刑结束后,希姆莱召集大家,他对众人说:“我承认这项工作是令人讨厌的,但作为德国良民,我要求你们不要以此为乐。然后你们的良心也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因为你们是军人,军人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每条命令。”

希特勒早期的伙伴罗森堡于1941年5月初被任命

为“东欧问题中央控制委员会”专员。罗森堡是波罗的海人,他认为应把苏联人当作反斯大林分子,而不该当作帝国的敌人对待。他对希特勒说,他们会欢迎德国人的,会把德军当作把他们从布尔什维克解放出来的解放者看待的。“我们应该信任他们,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区别对待。例如乌克兰应是与德国联盟的独立国家,但高加索却要由一名德国全权大使统治”。

赫斯出走后,希特勒下达了几道命令,其中包括让希姆莱在占领区执行清洗政策。罗森堡坚信,在东方采取高压政策势必毁灭生存空间的精神。于是他草拟了一项备忘录,上书希特勒反对这道命令:如果不使用现在在治理苏联的文官和行政官员,德国怎么能在占领区建立起一个文明政权?他建议只清洗年老的或暮年的官员。希特勒未作肯定回答,他将此事视为罗森堡和希姆莱之间的内斗。

德国入侵苏联后,罗森堡被任命为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部长。7月16日,在狼穴召开的会议上,希特勒重申了清洗政策。不过他告诫众人:“我们不要在世界面前公布我们的观点,没有必要这样做。重要的是要什么我们自己要心中有数。这并不妨碍我们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枪杀、重新安顿等等。我们将会采取这些措施,根据我们的需要分割这块大饼,目的是统治它,治理它,利用它。俄国人已下令在我们的后方开展游击战。这个游击行动对我们也有一个好处,使我们能消灭每一个反对我们的人。”

离开会场后,罗森堡感到绝望。他认为希特勒对斯拉夫人抱着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产生在他年轻时维也纳的那些日子里。那时他读了许多煽动性的小册子,它们把斯拉夫人描述成懒惰成性的原始人,是不可救药的二等民族。希特勒对苏联体制的完全误解,也同样招来灾祸。他认为乌克兰原是第三帝国的潜在的盟友,如果待他们得当,给他们一点自治权,本可以成为反对布尔什维的堡垒。但元首采纳了马丁·鲍曼和戈林的话,说这些人应该用鞭子才控制得住。

希特勒在狼穴待了2个月,他感染了疾病,除了胃疼还患上了疟疾。7月下旬,一贯反对入侵苏联的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被这异乎寻常的攻击气得脸色发青。他力图为自己辩护,但话到一半便说不下去了。他捂住胸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响很是吓人。“以后你再不要这样反对我了!”希特勒对里宾特洛甫说。

医生检查的结果是希特勒患上“急剧发展的冠状动脉硬化”,这种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医生没有告诉希特勒病情,他的私人医生莫雷尔悄悄地在他日常服用的药物中加入了“补心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希特勒和陆军发生了“南北分兵”之争。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等人反对希特勒“放弃直取莫斯科”的良机。8月21日,希特勒病情好转,他严令部队执行分兵命令。

9月,分兵南下的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协助南方集团军群攻克基辅,俘虏苏军50多万人。但分兵北上的第3装甲集群仍受阻于列宁格勒城外。9月初,希特勒将进攻莫斯科的行动提上了日程。因为苏军在中部和南部成建制的损失部队,希特勒和大多数将领都认为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

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于9月底实施。10月2日,希特勒离开前线回到柏林。在体育场发表演讲时,希特勒公布了德军过去一段时间取得的战果:俘获敌军250万,击毁或缴获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敌机1.45万架。数字继续滚滚而来:德军已前进了1000公里(这还是按直线统计),2.5万多公里的俄国铁路已恢复通车,而且大部分已改用德国的窄轨。

在这之后,他号召民众为战争做出牺牲,他承认东方的战争是艰苦的,需要德国人的精华“熔炼成不可分解的一体”。10月3日,希特勒再次返回狼穴。冯·博克指挥的69个师正分三路向莫斯科进攻,两翼的第2、第3和第4装甲集群进展神速。苏军新组建的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再次被德军装甲部队分割合围。

德军内部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后方甚至传出了莫斯科已经被攻陷的消息。返回狼穴的希特勒宣布:苏联已被打败,全面胜利已经在握。戈培尔的宣传机器称:在军事上这场战争的胜负已决,余下的就国内外而言主要是政治性事务。

当德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时秋雨来临,德国的坦克陷入泥沼,而苏军的坦克还可以自由行驶。秋雨结束后气温骤降。狼穴内开始出现相互指责的声音,陆军埋怨希特勒把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希特勒的副官指责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在自己患病期间对他的基本计划进行的破坏才是主要原因。

12月4日,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31度。古德里安的报告中说:因为天冷,坦克发动机需用火烤才能发动,望远镜里的图像也看不清楚了。更糟的是,冬大衣和长筒毛袜还未运来,士兵们苦不堪言。12月5日,气温又下降5度。古德里安不但中止了进攻,而且将前边的部队撤回防线。就在这一天晚上,朱可夫指挥的西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了反攻。

前线的战报不断呈送到狼穴,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1

2月7日黄昏,新闻发布官给希特勒念了一条消息:日本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希特勒脸上现出了惊奇的神色。他精神振奋,非常激动地问:“消息确凿吗?”

消息很快得到了证实,希特勒一把抓起电文,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大步朝军方暗堡走去。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封电报,脸上带着惊异的表情,凯特尔和约德尔不禁目瞪口呆。凯特尔觉得,日美之间的战争顿时解下了希特勒心头“梦魇般的重负”。元首几乎无法掩饰他的喜悦:“我们不会输掉战争了!”

12月8日,希特勒下达新的命令:由于今年东方寒冬早到,无法运送给养。冬天的严寒迫使我们立刻取消大规模攻势,并改攻为守。然后他返回柏林,处理珍珠港事件后续的事项。

德国人很快发现,珍珠港事件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首先是日本“南下政策”已定,苏联就不必担心远东遭到攻击,这样就可以把远东部队调到西线来;其次是处理德国和美国的关系,希特勒刚回到柏林,日本大使大岛浩就要求“德国立刻对美宣战”。里宾特洛甫认为德国没有这个义务,因为三国条约规定,只有日本遭到直接攻击时,德国才有义务援助盟国。

希特勒不想钻条约的空子,他对里宾特洛甫说:“假若我们不站在日本一边,那么这个条约便已死亡。但主要理由还不在于此,而是美国正在向我们的船只射击。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通过行动他们实际上已制造了一种战争状态。”

在过去两年,希特勒一直在避免和美国直接对抗,但他坚信德国两个最大的敌人是被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俄国人和被犹太资本控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美国宣布解冻苏联4000万美元资产;7月7日,美军进驻冰岛,代替英军控制这片要地;8月13日,美国联合英国签订《大西洋宪章》,从公开的条款上看,罗斯福已经是希特勒不可调和的敌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宪章第8条规定,战后所有德国人均需解除武装。这个要求显然没有考虑德国内部反希特勒组织的诉求。

10月31日,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詹姆士”号驱逐舰;不久之后,美军扣留了法国“诺曼底”号运输舰,舰上有400架提供给德国的飞机。11月8日,罗斯福下令:看到德国舰船就开火。希特勒给海军的命令则是:不要看见美国船只就开火。不过若遭攻击就必须自卫。

若非珍珠港事件,希特勒不会主动对美宣战,因为这意味着德国同时和苏联、英国和美国三个强国开战。从人口和工业制造能力上比较,德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德国的优势是早于各国几年启动战争机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正逐渐消失,所以希特勒已经别无选择。12月8日,也就是宣布东线就地转入防御的当天,希特勒决定对美宣战。

12月19日,希特勒解除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中央集团军群冯·博克的指挥权,之后又陆续解除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和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勒布的职务。然后他又启用了一批新的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由克鲁格继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由赖歇瑙继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由布施继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则有希特勒本人兼任。三位新任集团军群司令无一例外都是希特勒在军中的心腹。哈尔德在陆军总参谋长的位置上也没能待太久,他于1942年夏天将职务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蔡茨勒。

1942年1月30日,在纳粹执政9周年的集会上,希特勒发表公开演讲。他说:“这场战争结束后,不是日耳曼民族从欧洲消失,就是犹太人消失。”他的这一次表态是视为德国对犹太问题的升级。

德国入侵苏联后,党卫军二号人物海德里希就率领特别行动队进入苏联,执行所谓的“特殊任务”。这项秘密实施的行动并不理想,海德里希在不久之后就向上司希姆莱抱怨,手段太残忍,效率却很低。党卫队必须找出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集中营的设想是希特勒提出的,他的“灵感”则来自英美过去的历史。美国在西部为印第安人设置的集中营和英国在南非设置的布尔战争集中营,在他看来这是执行“灭绝政策”的有效方式。

希特勒在对美国宣战之前一直在犹太问题上小心翼翼,但珍珠港事件后他已经不再有顾虑。他希望找到一种“更人道”的方式,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在一次和希姆莱的谈话中,他用“拔牙”做了比喻:“只要使劲一拔,痛苦便很快消失。欧洲必须清除犹太人,犹太人阻碍了一切。一想到这点,我只觉得自己真是人道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

希姆莱找来了党卫军医学专家,问集体灭绝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后者的回答是:毒气室。希姆莱又找来了鲁道夫·霍斯,后者是地处德波边境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霍斯后来在审讯中供述:“他(指希姆莱)告诉我,大意是这样,我记不清原话了。元首已下令尽快解决犹太人问题。我们党卫队必须执行这道命令。现在若不执行,将来犹太人就会消灭德国人民。”

1941年12月10日,德国诸多重要部门(党卫队、帝国总理府、司法部、内政部、波兰总督府、东方事务部、外交部、四年计划办公室等)负

责人被通知参加“最终解决”的会议。起初应邀的人们并不清楚其中含义,加上会议后来因故推迟了6周,所以众人也渐渐失去了好奇心。1942年1月20日,海德里希在柏林郊区的万湖别墅召开会议时,各部门都只派出了负责人的代表。

海德里希拿出了一张图表,上面标记着犹太人的最终命运,据当时粗略估计,共涉及350万人。30份会议记录被分发给各部门办公室,“最终解决”一词便在帝国内部为人所共知。然而这份会议记录若非“接近灭绝行动”的人是无法了解其本质的,因为会议记录的用词都极为隐晦,只字未提“灭绝”一词,但后来所有人都将这次会议视为“集体屠杀”的起点。

霍斯当面领受希姆莱的指令后,便立即开始行动。奥斯维辛集中营扩建了两处营地,一处叫比克瑙集中营(二号营),一处叫莫诺维茨集中营(三号营)。其中二号营占地175公顷,火车可以直接开进营地。营内修建了毒气室,可进行大规模屠杀。三号营是另一种战争罪行的代表,这里关押着1.1万名劳工,负责挖煤、生产水泥和橡胶,负责生产运营的则是德国法本公司。医生会按时到三号营,将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的人送往毒气室,然后从二号营挑选一些人去三号营。

到了春季,党卫军已在波兰建立起了6个屠杀中心,其中4个在德占区,2个在合并区。前面四个是用发动机的废气毒杀犹太人的,这种方式被霍斯视为“低效”,在他的集中营采用了一种更有杀伤力的毒气即氰化氢。在二战的最后3年,这里屠杀了110万人。

约德尔曾经说,1941年的冬天,希特勒拯救了东线德军,使其没有重蹈当年拿破仑的覆辙。如果按照将军们的意见,德军要撤到苏联边境才停下来。希特勒也对自己及时干预指挥自鸣得意。他指责古德里安对部下太娇惯了,他还对将军们说:“我的先生们,你们自己尽快回德国去吧,把军队交给我指挥好了。”

实际上,在1941年10月底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就提出德军就地构筑防线,让士兵们在战壕、碉堡和掩体里度过俄国的冬天,可希特勒当时断然拒绝(史料中也有恰恰相反的说辞,起因在于不同的德军将领和官员的说法不一)。苏军在1941年冬季反攻中,逼迫德军后撤了200多公里。得益于将军们关键时刻“敢于抗命”,他们在此期间的人员损失并非不可接受,更大的损失是重型装备被大量抛弃在撤退的途中,这些让希特勒尤为心痛。

1942年初,德国在各个战场上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在法国,“抵抗运动”依旧支离破碎、不屑一顾;在地中海,英国海军被击沉1艘航母、3艘战列舰和2艘巡洋舰,这相当于英国损失了一支舰队;在北非,隆美尔几乎做好准备再发动一次大型攻势。德国的盟友日本此时在太平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2月8日,希特勒的挚友弗里茨·托特去世,他的意志因此消沉了好一阵子。2月底,希特勒回到东普鲁士的狼穴,看到了巴巴罗萨计划以来的德军损失报告:死亡199448人,受伤708351人,失踪44342人,冻伤112627人。仅在冬季撤退期间,德军损失了超过1000辆坦克和2000多辆机车。更让希特勒揪心的是,过去屡试不爽的“闪击战”战术已经失效,要想在东线取得胜利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4月26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一次演讲,他首先夸大了德军在东线的损失,然后又指责国内各级官员的贪污腐化和低效能。他宣称要阻止发国难财和打击黑市活动,削减国家机构中的多余人员,以充实生产战斗。最后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诉求:通过一项法律,授他以全权。这项法律是横扫一切的。此后每个德国人都必须服从他个人的命令,否则就受严厉的惩罚。现在他已高于法律,握有生死大权。实质上他已自封为上帝的代表。

国会议员们没有多少犹豫就通过了这项法令,三天后希特勒会见墨索里尼,他仍然兴致未减,跟盟友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墨索里尼和上一拨儿群听众不同,他虽然耐着性子听了足足100分钟,其间不断看着手表,但最后他显然更在乎的是希特勒要求通过这项法律背后的起因。

在发动1942年夏季攻势前,希特勒让里宾特洛甫约见日本大使大岛浩。他希望日本进攻印度,配合德军在苏联高加索地区的行动。在大岛浩与里宾特洛甫会面前,日本方面已经确定了“不放弃任何与西方停战”的政策,所以大岛浩拒绝了德国的提议。希特勒又亲自会见了大岛浩,结果仍然如此。

无奈之下,希特勒决心用一己之力战胜俄国。为此他启用半年前被解职的冯·博克,还把自己的指挥部从拉斯滕堡迁到基辅以南的文尼察。因为春雨季节延长,德军于6月28日才开始施行“蓝色方案”。

与一年前一样,德军初期的进展相当顺利,但随后希特勒作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决定:在继续进军高加索的同时,向伏尔加河上的工业重镇斯大林格勒发动大规模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公开抱怨:同时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是不可能的,建议集中力量攻占前者。但希特勒仍坚信俄国人已经“完蛋”。

随着乌克兰

燥热的夏季来临,狼穴内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在7月30日举行的元首日会上,约德尔庄严地说,高加索的命运将由斯大林格勒决定,早些时候开往高加索的第4装甲集团军,必须改派往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起初反对,后来又同意了这个方案。大事之成败往往与这些表面看来系无足轻重的决定有关。与高加索地区的易守难攻相比,苏军在伏尔加河畔集结了重兵。倘若德军在一开始就将进攻的重点指向斯大林格勒,苏军的防线极有可能已经土崩瓦解。但分兵之后,德军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兵力都不占有绝对优势。这种情况古代希腊人称之为“自信过度”,也就是过分骄傲,终将使所有征服者身败名裂。

在北非,隆美尔出人意外地获胜,攻下了英军防线重镇托布鲁克,然后又朝离亚历山大港只有65英里的阿拉曼进逼。接着又传来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消息:中途岛大捷。希特勒原相信这是日本人的胜利,因为他相信日本人的公报比美国人的准确。但是这次却是他的盟友撒了弥天大谎。

8月下旬,德国破获了一个名叫“红色合唱团”的间谍组织。这个组织成功地将进攻北高加索科迈普的情报,以及德国的燃料情况,帝国进行化学战的化学原料之储存地点,希特勒坚持攻打斯大林格勒等情况告诉了莫斯科。当局进行大规模逮捕后,处决了46名该组织成员。

但是在这之后,绝密情报依然不断地流到莫斯科,这让希特勒认为自己周围都是卖国贼,他甚至怀疑叛徒就在统帅部内部,首当其冲的就是陆军将领。在刚刚解除了哈尔德陆军总长的职务后,约德尔也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吵。希特勒指责约德尔和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相互遮掩,导致了德军在高加索地区进展缓慢。他告诉约德尔:“你的任务仅限于传达命令。”约德尔深受刺激,他当着众人的面反击说:“如果你要的仅仅是一名信差,你何不派个青年尉官去高加索?”

希特勒没有想到约德尔会顶撞自己,怒气冲冲地走出会议室,之后回到自己的卧室闭门不出。9月初,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被解职,他的职务由希特勒本人亲自担任。约德尔则被冷落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职责更多地由其副手,当初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瓦尔利蒙特负责。三军总长凯特尔眼见自己的同僚一批一批地被换掉,偷偷找到瓦尔利蒙特探听虚实,这让下属对他十分不屑。

陆军总长由蔡茨勒继任,他和曼施坦因一样都给伦德施泰特当过参谋长。他本来还只是小小的少将,不久前盟军在法国实施“迪耶普行动”,蔡茨勒在法国指挥的抗登陆作战中表现可圈可点,他也因此走入了希特勒的视野。

二人第一次见面颇有些尴尬,希特勒当着他的面训斥了20名陆军参谋部的军官。在几乎所有人都挨了一顿骂后,一直站在一旁的蔡茨勒问:“我的元首,如您对总参还有什么意见,请单独告诉我好了,不要当着这么多军官的面说。否则您就得另找一位参谋长。”他向元首敬了个礼,便步出室外。其他军官都等着希特勒发火,但希特勒却深为感动。他微微一笑问:“他会回来吧,是不是?”

显然,希特勒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位合格的陆军参谋长。

1942年11月对于德国来说是“灾难月”。苏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发起反攻,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陷入包围;A集团军群被迫从高加索地区后撤。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被蒙哥马利的英军第8集团军击败,正在向突尼斯撤退。与此同时,盟军在非洲西北角成功登陆,北非的德意联军正面临盟军的东西夹击。

柏林已经谣言四起,经济部长冯克的夫人对内政部长弗里克的夫人说:“元首正把我们引进灾难中去。”后者补充道:“不错,那人已经疯了。”定期会给希特勒检查的外科医生绍埃勃鲁赫对友人说:“元首既苍老又颓丧,还断断续续地喃喃自语,说的是‘我一定要去印度’,‘一个德国人被杀,十个敌人必亡’之类的话。”

意大利和日本都试图说服希特勒跟苏联讲和,在齐亚诺面前,希特勒没有表态。在大岛浩面前,希特勒说:“我明白日本人讲的道理,主意不错,就是无法实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