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4、【人物篇】希特勒9

224、【人物篇】希特勒9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希特勒9:张伯伦玩脱了,斯大林赚翻了,希特勒放飞了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和英国民众恼羞成怒,在之前的历次事件中,德国还会事先跟英国磋商,即便结果都是英国做出妥协,可彼此毕竟都履行了程序。这一次德国完全绕过自己,单边实施行动,这已经证明,德国决意挑战英国的底线(在此期间,德国基本获悉了英国的战备情况)。就在德国军队进入捷克后不久,英国口头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提出了军事安全承诺。

苏联在之前的几年一直作为旁观者存在,莱茵河非军事区和奥地利事件他们不便插手,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虽然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条约明确声明: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援助,必须以法国实施援助为前提。这个先决条件也很好理解,苏联害怕英法把苏联骗进战争陷阱中,然后站在一旁获利,尤其是他们对苏德交恶的愿望已经算不上是什么秘密,斯大林虽然在国内搞得风声鹤唳,在外部事务上相当谨慎。

在波兰问题上,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两方都无路可退。德国如果对波兰动武,英国将失去自己在东欧最重要的盟友,苏联如果任由德国肆意妄为,自己的西部边境(从北至南与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接壤)将完全暴露给德国。

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1939年3月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左右欧洲命运的三个大国(英国、德国、苏联)在波兰问题上都亮出了底牌。

拜《凡尔赛条约》所赐,德国和波兰也存在领土争议。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当时的波兰也是一战后的产物。18世纪后半段,沙俄、德国和奥匈帝国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灭国。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在东欧布下一枚遏制德国和苏联的棋子,帮助波兰人复国,将原属于德国的西普鲁士划给波兰。不仅如此,沿着维斯瓦河下游至波罗的海,波兰还获得了包括但泽港在内的出海口——波兰走廊。《凡尔赛条约》中德国割让了13.6%的领土,最让德国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把东普鲁士变成飞地的“波兰走廊”地区。

日后在波兰犯下惨绝人寰罪行的希特勒,最初对波兰还算友好,这可能跟他崇拜波兰创国者毕苏斯基有关。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很少提到波兰,1934年上台之初,德国和波兰签订有效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如此,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上,他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有争议的切欣地区划给了波兰,让后者白白吃到一顿免费的午餐。

希特勒可不是个凯子,午餐也并非免费,他是想让波兰先消费后买单。1938年初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见波兰大使利普斯基。他友好的向波兰朋友提出了德国的愿望:波兰归还但泽港,允许德国建造连接东普鲁士和东波美拉尼亚(德国东北部)的通道。同时他还抛出对波兰和德国都有利的建议:共同施行犹太人政策和协同防御苏联。最后里宾特洛甫邀请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尽早访问德国。

从国土面积上看,波兰在欧洲算是大国,加上昔日曾经辉煌过,所以波兰人从骨子里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任性。与其气质不符的是,“工业基础薄弱”让波兰更多地显露出病态的骨感美,在整个二战非主要交战国中,波兰受到的创伤最惨重,国民伤亡800多万人(死亡600多万人,绝大多数是犹太人),整个国家的边境线西移。

1939年1月,约瑟夫·贝克到访德国,他在动身前刚刚代表波兰和苏联发表了一份友好声明,两国的贸易谈判随之开始。当时德国还没有彻底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邀请波兰一同参与行动,并承诺给波兰远远超出应得的那一份。可贝克大耍外交辞令,对希特勒提出的“但泽问题”一概不予考虑。几个星期后,里宾特洛甫回防,贝克领着他吃吃喝喝、打猎看戏,对正式问题避而不谈。当里宾特洛甫失望地回到德国后,希特勒对他说:“对付波兰人的唯一办法是威胁。”

里宾特洛甫随后开始对波兰发出警告:波兰对境内日耳曼少数族裔的暴行越来越不能忍受。贝克立即召集驻波兰大使,直接告诉对方:对企图改变但泽现状的尝试,均被看作是对波兰的侵略行为。

3月26日,波兰和英国互相做出了“安全承诺”(并没有签署协议,仅是口头的),法国随即表示也参与这项保证。此时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亲德的佛朗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墨索里尼正向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施压,英法的注意力开始向地中海转移。

4月1日,希特勒找来凯特尔。他先提到了1934年和德国签订条约的已故波兰元首毕苏斯基(1935年去世),然后感叹自己也随时可能步其后尘,所以他打算尽早解决“把东普鲁士和帝国其余部分分割开来的波兰走廊问题”。同时他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只要让英国人看到德国的决心,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4月3日,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出台,进攻时间定为1939年9月1日。方案除了入侵波兰的部分,还提出西线如果发生冲突,要让英法先动手,把发生敌对行动的责任推给英法两国。如英法为报复而进攻德国,陆军应尽量在这个地区保存力量。下令反攻的

命令必须由希特勒本人亲自下达。是否空袭伦敦的决定权也在他手中。

4月6日,贝克跑到伦敦和英国签署了一项互助协议,英国本来打算这份协议由英国、波兰和苏联共同签署,但贝克强烈反对,他对苏联的担心甚至更强于德国,所以这份协议将苏联排除在外。

英国不热衷和苏联谈判,还有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巴尔干国家的情绪。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内部认为德国接下来的目标并不是波兰,而是巴尔干地区的罗马尼亚。同时苏联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也很微妙,苏联一直想收回曾经统治过的比萨利比亚地区。所以如果英国和苏联走近,会损害英国和罗马尼亚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英国和苏联的双边谈判一直不温不火,在英国看来,谈判的目的仅是保持接触,并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实质性的成果。日本驻英国大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与苏联谈判是为了威胁德国,英国和德国保持的和平是为了威胁苏联。

1939年初,苏联和德国的协议到期,斯大林随即又宣布和波兰、英国的协议作废。同期希特勒也宣布,不再遵守1935年和英国签署的限制军备的协议,并废除了和波兰在1934年签订的条约,理由是对方的行为“单方面违反了协定”。至此,英国、德国、苏联和波兰之间除了英波之间有口头的军事安全承诺外,彼此间都不存在军事上的协定。

苏联首先向德国释放了善意的信号,在1939年初的一次讲话中,斯大林宣称:“苏联决不会被西方拖进对德的任何战争中去。我们赞成和平,赞成巩固与所有国家的贸易关系。”德国报纸抓住“所有”两字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向帝国作的新建议,苏联报纸则对它们能予以识别而表示祝贺。

1个月后,在柏林的苏联大使馆迎来了德国客人,苏联大使称:“德国和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一些小分歧而打架,这是荒唐可笑的。为何不制定一个共同的政策呢?”来客不予置评,回去后原原本本地将谈话内容禀报给里宾特洛甫。

4月17日,苏联大使主动拜访,在谈话快要结束时,苏联人询问“对苏德关系有何看法?”他得到的回答是:“德国历来希望与俄国建立双方均满意的商业关系。”

5月初,苏联方面发布了一条消息:莫洛托夫兼任外交人民委员。这则消息被视为斯大林外交转向的信号,因为前任李维诺夫一直主张与英国联合遏制德国(他的夫人是英国人,他还是一名犹太人)。不过李维诺夫还没有被弃用,这表明斯大林只是增加了一个选项,并没有放弃和英法的谈判。

不久之后,苏联和德国恢复了“贸易”谈判,莫洛托夫授权直接过问此事。在双方谈判之初,莫洛托夫却给进程设置了障碍,他抱怨希特勒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济协议,德国代表能坐下来谈,不过是想改善自己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英国人去莫斯科的消息泄露出来,让里宾特洛甫有些坐不住了。他给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发出指示:如果苏联真的能像斯大林所讲的那样,那德国可以放弃此前奉行的“反对共产国际”的政策。同时他还要舒伦堡转达德国的态度,他们无意向乌克兰扩张。

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向里宾特洛甫表达了担忧。此时苏联和日本正在诺门罕剑拔弩张,德国与苏联走近,则会使“日本参加日德意同盟条约的全部机会丧失殆尽”,而日本的参加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

5月31日,希特勒下令中止和苏联的高级别接触,并指示舒伦堡继续和苏联方面保持接触。6月,斯大林见德国态度冷淡,也下令中止谈判。

在这之后,希特勒跑到贝希特斯加登消暑度假。7月,他带着爱娃回到了柏林,安排爱娃住进了总理府。对外她以元首的好友示人,卧室是兴登堡生前住的那间。晚上她会通过佣人通道进入希特勒的房间,这种防范措施让两人的关系在一段时间里没有被外界发觉。直到有一天,希特勒的副官在元首的房间看到一双小巧玲珑的女士鞋子,才让这件事情在小范围内曝光。

8月3日,苏德双方恢复了谈判,里宾特洛甫此前信誓旦旦地对希特勒表示,自己只需要两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结果双方第一次会面得到的消息是,斯大林已经决定和英国签约,前提是“对方能满足苏联的愿望”。

虽然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清楚这不过是苏联释放的烟雾,可距离“白色方案”实施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而苏联显然摆出了和德国继续周旋的姿态,苏联握有时间上的主动权。

而此时德国的宣传部门已经为按时实施“白色方案”开始造势。8月4日,德国向波兰方面提出:经过但泽的德国货物不再接受稽查,波兰方面立即予以回绝。随后德国的报纸刊登一条“波兰!注意!”的挑衅性新闻,宣称波兰已经向德国发出了威胁。

8月11日,希特勒会见英国客人。当英国人走进希特勒的办公室时,后者正在为波兰问题大发雷霆,他喊道:“我就要用他们梦想不到的全部机械化部队,像闪电一样,把波兰人砸个稀巴烂!”当他恢复平静后,对着英国客人说,他并无进攻英法两国的意愿,也没有当盟主的胃口,他对德国的西面没有什么诉求,眼下他打算在东面放开手脚,必须为德国搞

到足够的小麦和木材。然后他重申,在东方得到自由后,他会和英国签订一份条约,保证英国所有的属地。德国如果需要继续扩展空间,会到欧洲以外寻找殖民地。

然后希特勒话锋一转威胁道:“我心里想的全是如何反对俄国。如果西方竟笨到连这点也不懂,那么我便只好与俄国人达成协议,先将西方砸碎,然后再倾全力反对苏联。我需要乌克兰,我们才不会像在上次大战那样被征服。”

就在德国和苏联的谈判迟迟没有突破进展的时候,英法代表已经到访莫斯科的消息传来。心急如焚的希特勒让舒伦堡赶紧去见莫洛托夫,双方在8月15日的会谈中,莫洛托夫没有回答舒伦堡提出的任何问题。在与舒伦堡告别时,莫洛托夫才抛出了苏联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德国是否愿意向日本施加影响,让它对苏联采取不同的态度?德国是否愿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愿意有什么条件?

希特勒此时已经急不可耐,他让里宾特洛甫立即飞往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达成谅解。在另一边,苏联和英法根本就什么都没有谈拢,他们的代表花了六天时间才抵达莫斯科就足以看出诚意。在谈判时,苏联提出一旦有事,苏联会派出136个师协助盟友,英国方面则只承诺了16个师。同时苏联的情报部门已经得到了德国计划9月1日入侵波兰的情报,所以斯大林让莫洛托夫务必稳住,让德国吐出更多的筹码。

在接下来的几天,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舒伦堡每一个小时都倍感煎熬。而莫洛托夫处处拖延时间,他提出必须先签订经济协议才可以和里宾特洛甫谈其他问题,而且经济协议签订后,必须等一个星期才能继续见面谈,因为苏联方面需要时间准备。

8月19日,苏德签署了一份经济协议,规定:德国将贷给苏联2亿马克的商品贷款,利息为5厘,以购买机床和工业设备。广义上的军用物资,例如光学仪器和装甲板也可得到供应,但相比之下数量较小。苏联将用原料偿还这一贷款。

8月23日下午6时,里宾特洛甫见到了斯大林。后者效率极高,他直接摊开地图,打开笔记本,一项一项地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苏联要求得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如果德国和波兰发生战争,苏联承诺出兵,日后双方以寇松线为界,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归属苏联。协议有效期10年,期满自动延期5年,除非一方在期满时提出终止。

显然希特勒在与斯大林第一回合的战术较量中失利了。尽管如此,希特勒在得到签约的消息后兴奋地大喊“胜利啦”,因为德国不用担心像一战那样,在战争来临时面对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方面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如果一定要列出代价,最大的就算是斯大林在签约后就弃用了李维诺夫,后者算得上是斯大林的救命恩人。

其实在苏德签约前,英国也给德国抛来了橄榄枝。张伯伦曾在8月初向德国提出一项秘密建议,提出:英国和德国结盟,期限是25年。英国将提供经济好处并陆续归还德国之前的殖民地。如果苏联入侵德国,英国也将站在德国的一边。条件是德国必须放弃在欧洲的所有侵略行动。

据当事者回忆,希特勒看到这份提案非常兴奋,宣称“这是我多时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这是他毕生的梦想,即与强大的大英帝国结盟就要实现了。但希特勒又马上质疑这份提案,他认为这是英国人的圈套,目的是避免波兰受到蹂躏。所以他很快就扔掉那份提案,转而研究征服波兰的事情上去。

综合从英国方面传回来的消息,英国会为波兰不惜一战。可希特勒不这样看,英国人只是在恫吓,他们不会因为小小的但泽与德国人打仗。如果真的那样,德国也不会回避战争。

在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时,希特勒已经开始听取进攻波兰的有关汇报。海军已经出动,陆军已经在指定地点集结。然后他告诉与会的将领们,入侵时间可能会提前到8月26日拂晓。

也在8月23日这一天,英国大使亨德森带来了张伯伦的信,信中再次重申了英国对波兰许下的诺言。亨德森首先表达了和平的愿望,然后警告希特勒,德国正在采取的行动意味着战争。希特勒反唇相讥: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德国没有什么可输,大不列颠可有许多东西会输掉。他没有战争的愿望,但也绝不退缩。会谈结束后,亨德森给国内反馈的消息是希特勒“全无妥协”。

8月24日,希特勒亲自到机场迎接里宾特洛甫。次日下午1时30分,他召见英国大使亨德森。双方都清楚,这是彼此最后一次努力,但仍然没有进展。打发走亨德森,希特勒于下午3时2分下达于8月26日凌晨进攻的命令。半小时后,副官送来一份新闻报道,英国和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将5个月前的口头承诺落实到了纸面上。希特勒没有作声,陷入思考。下午6时,凯特尔从希特勒的办公室里走出来,进攻波兰的命令推迟。

8月27日,戈林找来负责英德之间联络的中间人(一位瑞典籍商人),他带来了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的信,同时他还透露自己刚刚获得情报,英法的武装力量已经大大改善,足以应付德国(这个情报可能是戈林交给他的,后者一直想避免与英国交恶)。

希特勒起初不作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突然他大喊道:“若发生战争,我就要造潜艇、造潜艇……(他重复了无数遍,直到用尽了底气)”吸入一口气后,他又喊道:“我就要造飞机、造飞机……”

他突然转过身来问使者:为什么英国人不跟自己签协议?后者吞吞吐吐讲出了实话:英国人对他缺乏信心。于是希特勒又开始大喊:“我一生说过谎话吗?你必须立即返回英国去,把听到的告诉张伯伦。我觉得亨德森(德国大使)不了解我,我真是要达成谅解的。”

然后他催促使者尽快返回英国,告诉哈里法克斯,德国只要但泽和一条通往东普鲁士的走廊,作为回报,德国也保证给波兰人留一条出海口。使者用一天的时间从英国带回了张伯伦的态度,和平的可能性再次降临。但是波兰又传来消息,有6名德国侨民惨遭杀害。在彼此的猜忌中,英国人和德国人最终又关上了和平之门。

8月31日下午4时,所有入侵准备工作就位。9月1日凌晨4时45分,停泊在但泽港外的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开始炮击波军要塞。步兵和坦克在炮火的掩护下,越过德波边境。一个小时后,希特勒通过广播宣布:“除武力对付武力外,我无别的选择。”

1939年9月1日9时40分,希特勒前往国会发表演讲,他向公众重申了德国已经开战。同时他还宣布,自己如果“为国捐躯”,戈林将是自己的第一继位人,第二继位人是赫斯。大多数人用欢呼拥护这个决定,也有一些人掩面而泣。爱娃也在人群中,他对身边的姐姐说:“如果他死了,我也会。”

9月3日9时,英国驻德国大使亨德森准时走进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他宣读了英国的最后通牒:除非德国保证于11时前从波兰撤出所有军队,否则就只有战争。11时30分,亨德森再次来到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德国对最后通牒作出了答复:悍然拒绝。

英国和德国走到今天这一步,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35年1月的萨尔地区公投,英国是赞成的;1936年3月,德国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时,英国仅仅表达了遗憾;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英国“轻信”了所谓的“最后诉求”;1938年9月的苏台德问题,英国虽然态度强硬,最终还是把苏台德送给了希特勒;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时,英国人袖手旁观,直到事后才口头上作出了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军事安全承诺。

在对外扩张上,希特勒从战战兢兢到无所顾忌,也许是笃信了他的地缘政治导师豪斯霍费尔的思想,而英国人的纵容则给希特勒注入强大的信心。我们从张伯伦身上似乎能看到希特勒母亲克拉拉的影子,他们娇惯出了任性的阿道夫和一意孤行的希特勒。

青年时期的希特勒,身边所有人都反对他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担任元首的希特勒,身边的将军和文官都反对他发动这场战争。所有人在9月3日9时至11时这段时间都表现出了沮丧情绪,里宾特洛甫站在窗前一言不发,戈林嚷嚷着想要去伦敦和英国人再谈谈。当希特勒喝令阻止他后,他当着满屋子的人感叹:“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请上帝饶恕我们吧。”

对波兰的入侵进展迅速,至9月5日,波兰空军基本上被消灭。两天后,波兰军队的30多个师大部分被包围或歼灭。希特勒收拾好情绪赶往前线,只要天气允许,他会坐上敞篷车,以便随从向沿途的士兵扔纸烟,这可以让士兵们看到元首在他们身边。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细节上,比如他会去伙房和饭厅,品尝一下士兵的伙食。

英国在对德宣战后,一直在履行着国内繁琐的工作程序,每当收到相关的消息,希特勒都会对此嗤之以鼻。他更关心苏联何时出兵,只有到那一刻,才能坐实8月23日双方签署的协议。斯大林显然要坐享其成,以便将苏军的损失降到最低。9月17日凌晨,苏军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波兰军队立即土崩瓦解。

9月27日,波兰投降,里宾特洛甫飞赴莫斯科。希特勒原本想保持波兰名义上的独立,但斯大林拒绝,后者主张瓜分,把《凡尔赛条约》提出的寇松线定为苏联西北部的边境线,其中涉及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土地,在1920年苏波战争期间被波兰占领。寇松线以西至奥得河的大部分波兰领土则划给了德国。作为“补偿”,苏联将入侵波罗的海三国,德国保证不会插手。9月29日,双方在莫斯科正式签字。

希特勒在斯大林面前做出了实质性的让步,他后来解释了自己的决定,他希望获得斯大林的信任,因为他已经决心面朝西方,报一战的仇恨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