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88、【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

88、【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铁木辛哥梅开二度

在莫斯科城的西南方向,参加莫斯科会战反攻的包括西方面军的左翼的第10、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以及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所辖第3和第13集团军。他们当面的德军是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原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指挥的第2集团军。由于苏军两个方面军在这个方向的反击相对独立,本篇重点讲述西南方面军在叶列茨方向的反击,下一篇讲述西方面军左翼在图拉、卡卢加方向的反攻。

1941年12月初,西南方面军在遭到德军连续打击和补充后,兵力非常有限。其中,左翼戈罗德尼扬斯基指挥的第13集团军在防御阶段边打边撤,已经撤退到莫斯科以南400公里远的叶列茨地区;右翼第3集团军撤退到叶罗列罗夫。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6万人。他们当面的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的一部。

12月4日,刚刚指挥完罗斯托夫战役的铁木辛哥赶到沃罗涅日,指挥西南方面军在莫斯科南部的反攻。此时,德军还在进攻,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第34军继续把苏军第3集团军向沃罗涅日方向压迫;该集团军所属第48摩托化军在右翼进攻;第35军则在第34军的左翼。

相比之下,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的进展缓慢,渐渐地和第2集团军拉开了距离;南面与第2集团军衔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部队也和第2集团军闪出了空挡,这是铁木辛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了一个有利条件。

德军第2集团军在夺取叶列茨后,并没有计划继续向前推进,他们希望能够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所以对苏军即将发起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集团军司令魏克斯因为患病,已经回到德国治病,最高统帅部任命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军长施密特代替他指挥。

在沃罗涅日,铁木辛哥决定组建1个快速集群,从南面攻击德军第2集团军第34军侧翼。该集群由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指挥,包括第5骑兵军的3个师、近卫第1步兵师、第129坦克旅和第34摩托化旅。在如此多的部队番号中,这个快速集群的兵力其实只有2万人,配备了206门火炮和迫击炮。同时,第13集团军为了配合反攻,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这个集团军只剩下不到2万人的兵力,铁木辛哥给他们的要求只是实施牵制性进攻。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曾经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后期苏军开始现代化改造,大量组建机械化部队,骑兵部队逐渐减少。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尚有十几个骑兵师。

在当时的苏联红军的野战条例里,骑兵主要承担的是攻击敌军后方和侧翼的任务,或是协同装甲部队冲击敌军,基本上是一种低配的摩托化步兵。在二战爆发后,因为苏军在早期的一连串失败中损失了大量的机械化部队,骑兵逐渐开始承担起更多的作战任务。

1941年7月15日,苏军统帅部颁布《第一号特别训令》,决定将组建30个轻骑兵师,每个师兵力3447人,并将其作为一种机动力量投入作战,快速填补战线上的缺口和迟滞德军的进攻。

按道理来说,这种轻骑兵师的规模很小,在战场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应该不是很大。但苏德战场的情况和波兰战役有明显的区别,过分泥泞的道路和漫长的战线造成了骑兵仍旧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战局紧张时可以作为预备队快速接近战场,然后下马步行进入阵地作为预备队使用,为那些即将被德军突破的地段提供宝贵的增援。

而在进攻作战时,骑兵可以作为机动兵力越过那些德军不易通过的地段,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进行破坏,或是突袭德军战线后方的补给中枢,尽一切可能对德军造成巨大破坏。

在1941年末时,苏联的轻骑兵师已经增加到了82个,在局势最紧张的莫斯科战役时期,苏联轻骑兵几乎是在用人命阻止德军的进攻,成为了战役期间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莫斯科会战后期的反攻中,骑兵作为机动力量配合滑雪部队从侧翼对德军进行迂回包抄,或是配合装甲部队和步兵快速冲击据守村庄的德军部队。在冬季的特殊环境里,苏联骑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2月6日,第13集团军率先发起了进攻,投入的兵力是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坦克旅,由于兵力不足1万人,他们的反击效果有限。

次日,南部的第3集团军快速集群也投入了进攻。此时,德军第一线士兵很多都躲在前沿阵地附近村庄的房屋里,阵地上到处都是缺口。面对苏军的反攻,德军很快就从阵地上溃退了下来。冲在最前面的是苏军的骑兵,这个古老的军种在战场上依然发挥着作用,肆意地在德军溃退的路上砍杀。

在经过1天的混乱后,德军稳住了阵脚。他们据守在一个个村庄里,用迫击炮和机枪阻止住了苏军骑兵的冲锋。12月8日,科斯坚科的快速集群投入了坦克旅,骑兵则跟在坦克的后面,从德军第34军和第48摩托化军的结合部插入。

由于德军的重型装备在冰天雪地中无法搬动,在缺少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德军的防线被再一次突破。当晚,施密特

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要求后撤,并得到了准许。

德军后撤期间,苏军的骑兵和坦克部队没有在叶列茨和德军纠缠,而是继续向西北方向突进,直奔利内夫。12月10日,苏军已经插入德军阵地纵深40~50公里,抵近利内夫,并且切断了利内夫和叶列茨之间的公路。在叶列茨地区的第45、第134和第95师的处境十分危险。

更危险的则是利内夫这个德军第2集团军的后方中枢。为了保住这个要点,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将这个地区唯一的预备队第299步兵师调往利内夫,并把后方的第221警卫师和党卫军第1旅投入前线,双方于12月11日在利内夫地区展开恶战。

与此同时,试图重新打通叶列茨和利内夫之间撤退通道的德军第95师也在和苏军激战。最终,苏军第5骑兵军的3个骑兵师和第129坦克旅打退了德军的反扑。参与战斗的德军第95师的6个营,最后只剩下328人。

12月12日,第5骑兵军又切断了叶列茨至奥廖尔之间的铁路线。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军第34军的指挥部也遭到苏军第5骑兵军的袭击,该军军长昆提泽抛下部队,乘坐飞机逃往后方。12月13日,在北面的第13集团军也取得了进展,他们夺回了叶夫列莫夫,集团军所属的骑兵师和第3集团军的第5骑兵军会合,德军在叶列茨地区的3个师被彻底包围。这是苏德战场上,苏军首次合围1个军级的作战单元。

为了突围成功,德军丢弃了几乎所有带不走的重型装备。此时莫斯科地区的气温已经回升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但汽车没有油料还是无法发动,拖拽大炮的马匹也因为没有饲料和严寒几乎都已经死亡。德军在撤退途中,驱赶当地人走在突围路线的最前面,结果从他们身后冲过来的苏军骑兵一路砍杀,德军不得不退守到附近的居民点顽抗。

和施密特的手足无措相反,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并不担心被包围的德军3个师会被苏军歼灭。他发现战场上苏军的骑兵缺少组织性,攻击的目标都是随机的。这位老派的德国元帅分析得非常正确,由于缺少通讯手段,第5骑兵军的部队的确不是在统一指挥下在作战。而且因为已经作战多日,各部队缺少有效的补给,马匹因为没有饲料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病亡。德军在包围圈内的部队可以依靠空中补给维持作战,而苏军却没有这样的条件。科斯特科的突击集群中,在包围圈附近的第34摩托化旅则因为没有油料,已经停止了进攻。

经过几天的反复拼杀,包围圈里的德军还是成功突围,撤往苏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奥廖尔和库尔斯克方向。虽然苏联人没能彻底歼灭德国重兵集团的机会,叶列茨反击所造成的杀伤依然相当巨大,尤其对于一度被包围的第45、95、134步兵师。

第45、134步兵师每个师逃出来的部队都不超过7个连,几乎丢失了所有火炮。其中,第45步兵师抛弃了所有的车辆和400具来不及掩埋的尸体,还丢弃了31门榴弹炮和44门反坦克炮。

第134步兵师师长在突围时被苏军击毙(另有一说是突围无望后自杀),该师数百名官兵也死于突围战。

第95步兵师损失最严重,在11月18日至12月17日因战斗损失1088人,其中457人失踪。还丢弃了13门榴弹炮和18门反坦克炮。

在12月份,德国第2集团军总的战斗伤亡为4980人,其中阵亡和失踪的有1537人。被苏联人袭击的第34军司令部则在1942年1月被撤销了番号。为了填补其空缺,德国人还在1942年1月2日把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第55军编入第2集团军。

1941年12月24日,苏军统帅部以第3和第13集团军重新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以表彰两个集团军在反击中的优异表现,并任命切列维琴科为方面军司令员。

铁木辛哥元帅则继罗斯托夫战役取得胜利后,又在叶列茨战役获得了胜利,迎来了他在卫国战争时期最辉煌的战绩。然而世事蹉跎,他半年后指挥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遭遇惨败,从此遭到斯大林的弃用,再也没有指挥过重大战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