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56、【人物篇】古德里安8

356、【人物篇】古德里安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古德里安8:他眼中的“德国元帅”含金量有多高?

1944年8月,巴顿率领美军第3集团军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冲出。在随后的一个月,他的部队一路奔袭640多公里,越过马斯河,打到法国东部边境,完成了盟军在战争期间最激情澎湃的装甲突击。其间毙伤俘德军13.6万人。当他们停下脚步时,所处的位置大体上就是当初德国进攻法国的出发地。

四年前德军悍将古德里安取得的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同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是率领一个装甲军(第19装甲军)从德卢边境出发,仅用11天的时间就向西奔袭350多公里,抵达大西洋沿岸。

然后又统率由2个装甲军(第39、第41装甲军)组成的装甲集群南下。当法国宣布投降时,他指挥的部队已经累计奔袭超过800公里,仅俘虏的法军就达25万人。

我们当然不能以此片面地评价二人的高低。事实上巴顿在参战前曾详细了解过古德里安指挥过的战役和他的著作。我们在欣赏两位名将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时,也能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

巴顿在作战时强调“前进、前进、再前进”,古德里安告诫部下的则是“向前、一步不停地向前”。

巴顿看到士兵们停下来休息,会“踢他们的屁股”。古德里安遇到这种情况则习惯用军人的荣誉鼓励他们。

巴顿特别注重军人仪表,身上的军服总是事先熨烫得平平整整。古德里安则不在意这些细节,累极了他会倒在路边的草垛上睡上一觉。

古德里安在法国停下脚步是因为法国人投降了,而巴顿停下来则是因为上司不给他汽油。

1940年5月20日夜,一路沿着索姆河向西急进的第1装甲师,抵达法国西北部城市阿布维尔附近的大西洋海岸。在他们身后,是德军7个装甲师在过去11天里犁出了一条宽近100公里,长300多公里分隔带。

在它的南面,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调集49个师重新构筑了一条所谓的“魏刚防线”,加上驻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军17个师,仍旧对德军的左侧翼构成严重威胁。

在它的北面,英法比联军共75万人则陷入绝境,他们遭受着德军的三面夹击,身后则是大西洋。摆在联军面前的有三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经海路撤到英国,要么趁着德军尚未巩固合围圈,从德军装甲部队的身后向南突围,与驻守在“魏刚防线”的法军会合。

有趣的是,当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在20日这一天正冲向阿布维尔时,德军统帅部里一片紧张气氛。根据空中侦察得来的消息,北面的英法比联军主力不知所踪,而且有一支敌军正从北面向索姆河方向向南突围。德军统帅部担心联军主力已经跳出了合围圈,如果是那样则古德里安的长途奔袭效果将大打折扣。

当天夜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给希特勒打电话,告知第1装甲师已经抵达大西洋沿岸,而联军主力位置已经锁定,他们仍困在索姆河以北的合围圈里。

5月21日,第19装甲军接到新的命令——立即北上,夺取敌军可以利用的所有港口。

古德里安分析了战场态势,由近及远将目标锁定在布洛涅、加莱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他随即向三个装甲师下达了命令:第2装甲师夺取布洛涅,第1装甲师夺取加莱,第10装甲师夺取敦刻尔克。

然而就在第19装甲军准备妥当,即将采取行动时,第10装甲师突然被调走,充当装甲集群预备队,这样古德里安就只剩下2个装甲师。古德里安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申诉,仍旧无法改变上司的命令。

克莱斯特之所以抽调第10装甲师也是形势所迫。就在德军装甲部队在5月20日一路西进时,装甲集群身后遭到英法联军的反击(阿拉斯反击战)。虽然联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只有2个坦克营和2个步兵营,但跟在德军装甲师(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身后的只有第一次上战场的党卫军第2装甲师和党卫军第3装甲师。如果联军行动坚决,倾全力向南突围,这些初上战场的部队是无论如何都抵挡不住的。于是,在和伦德施泰特商定后,克莱斯特抽走了第10装甲师。

缺少了1/3的兵力,古德里安也不得不做出调整,暂时放弃奔袭敦刻尔克,决定待拿下布洛涅和加莱后,再继续北进。5月22日清晨,第1和第2装甲师开始行动。

古德里安没有预料到,5月21日抽走第10装甲师仅仅是德军在接下来几天混乱指挥的开始。法国人绝望地感叹“仗怎么会打成这个样子”,德国人则亢奋地感叹“仗怎会打成这个样子”!

与此同时,相比于联军会从海路后撤,从德军统帅部到A集团军群司令部,再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司令部都更担心联军会向南面突围。所以发给第19装甲军的命令不断变更,最终放走了30多万联军。

第2装甲师在布洛涅外围就遭到了激烈抵抗。由于这里距离英国本土更近,大量英军的飞机出现在战场上。相比之下,德国空军还没有来得及转场,地面部队只能硬着头皮发动进攻。

当天晚些时候,古德里安得知第10装甲师又划归自己指挥。

于是他命令走在最前面的第1装甲师向敦刻尔克前进,夺取加莱的任务则交给了第10装甲师。

5月23日,第1装甲师在行进中遭遇联军极为顽强的抵抗,同时第2装甲师在布洛涅的战斗也打得十分焦灼。布洛涅有坚固的城墙,坦克发射的炮弹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古德里安最后给第2装甲师调去了88毫米高射炮,用平射轰击城墙,步兵这才冲进了城区。

5月24日,战斗虽然仍旧激烈,但各部的进展还算顺利。伦德施泰特为了加快进攻速度,还特意把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1装甲师调给了古德里安。早在1938年向奥地利“和平进军”时,古德里安和迪特里希就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后者对古德里安的指挥能力十分推崇。

古德里安把党卫军第1装甲师投入到了敦刻尔克方向,并命令第2装甲师保留少数部队负责肃清布洛涅地区的联军残敌,主力则北上加入夺取敦刻尔克的战斗。交代完任务后,古德里安赶到加莱前线,叮嘱第10装甲师要谨慎行动,避免在这座坚固海防要塞前付出无谓的伤亡。

一切都预示着胜利在望,古德里安在敦刻尔克集中了三个师,联军在运河一线的防御被打得节节败退。可就在这时,A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左翼各部队全部停止在运河一线,禁止渡过运河。

对于这道命令背后的起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干脆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的身上。戈林的确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前他强烈反对实施“黄色方案”,遭到希特勒的厌弃,所以他想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捞取一些战功。

不过促成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成因有很多。首先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早在5月23日18时就已经命令霍特的第15装甲军停止前进,他给出的理由是战场局势不明朗。霍特并没有表示异议,因为他的部队已经损失了30%的战斗力,的确需要停下来休整。

5月24日,希特勒来到伦德施泰特的指挥部,克莱斯特抱怨自己的三个装甲军已经损失过半,部队的弹药、燃料和物资储备已经耗尽。他建议应该在实施法国战役第二阶段行动前,让部队尽可能长地休整一段时间。

希特勒也主张肃清被围英法联军的行动不使用装甲部队,而是让B集团军群的步兵从北面压过来。同时统帅部的主流意见认为英国人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实施一场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如果动用装甲部队一味强攻,必然会消耗宝贵的坦克。所以希特勒在离开A集团军群司令部时,他已经和伦德施泰特达成一致意见。

希特勒还有一点没有跟伦德施泰特明说,他还不想跟英国人彻底撕破脸皮。

古德里安没有资格参与决策层的讨论,无论多不甘心,他也只能向部下如实传达了命令。前线部队无不对这道命令感到不满,但古德里安要求他们必须执行。

5月25日,情绪低落的古德里安赶到党卫军第1装甲师师部,检查部队是否如实执行命令。当他抵达那里时,发现师部里一片忙碌,部队在强度运河,向不远处的高地发动进攻。迪特里希对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解释——对岸高地的守军控制着这片河岸,在此情况下德军无法组织防御。

古德里安本来就反对“原地待命”的命令,于是当即批准了迪特里希的行动。

5月26日,古德里安跑到加莱前线。此时第10装甲师已经把加莱团团包围,但根据命令他们不能采取行动。古德里安用了激将法——“要不把加莱留给空军去解决”?

第10装甲师师长立刻被激起了斗志,他反驳道:“将军,我反对这个提议!如果让空军去轰炸,我们就得事先组织撤退,这样反而增加了军事行动的复杂程度,更何况我们完全有能力攻克这座要塞!”

古德里安当即表示同意。当天下午4时45分,第10装甲师突入城内,守军宣布投降。仅此一战,第10装甲师俘虏英军3000多人,他们还抓到了被英国人关押的两万名联军俘虏(这些人有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人,他们已经放弃了抵抗,英军担心他们引起麻烦,只能把他们锁起来)。

这天晚些时候,第19装甲军接到命令——部队可以越过运河继续向敦刻尔克进军,古德里安立即命令各部队采取行动。5月27日,第1装甲师已经逼近联军滩头,英国人的运输船开进开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尽收眼底。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第二次收到停止进攻的命令。

几天后,希特勒在军事会议上对下达这项命令做出了解释:“我浪费不起我们的军事力量,我担心敌人从索姆河发起进攻,会消灭第4集团军薄弱的装甲部队。这种挫败可能在外交上会产生无法忍受的后果。”

希特勒的表态是否出于本意不得而知,但他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1940年5月28日,统帅部宣布成立“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集群司令部由第19装甲军军部升级而成,以第19装甲军所属的部队(第1、第2、第10装甲师)组建第39装甲军,军长施密特。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辖第6、第8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师)纳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战斗序列。集群直属

部队则填充了通信、炮兵、工兵、医疗等辅助单位。

在指挥关系上,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脱离克莱斯特的指挥,直接归属利斯特统帅的第12集团军管辖。

6月初,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掉头向东行进240公里,与第12集团军在法国东北部的埃纳河以北重新完成集结,做好向南实施突击的准备。

古德里安一向敬重利斯特,后者在不久前还亲自出面化解了他与克莱斯特之间的争执。不过利斯特对接下来的行动部署让古德里安很失望——装甲师将跟在步兵的身后,担任进攻第二梯队。

古德里安提出了异议,集团军有8个渡河地点,他希望能给装甲师单独划出渡河地域,在进攻发起后第一时间渡过埃纳河。古德里安的理由很充分,步兵的行动太慢,而且步兵和装甲兵混杂在一起,庞大的后勤部队会拥堵道路,影响装甲部队的行进。

利斯特贯彻了统帅部的思想——珍惜使用装甲部队,所以坚持步兵应走在前面,待突破法军的“魏刚防线”后再投入装甲师向纵深实施突击。

6月9日,步兵开始行动,古德里安提前派出观察员到渡口,让他们务必在第一时间通报渡河进展。只要步兵闪开通道,他就可以下达进攻命令。但是从早上5时到10时,前线都没有反馈消息,直到中午12时派出去的观察员才回来报告——8个渡口的进攻大部分失败,只有第3步兵军成功渡河,在对岸建立了一个宽1.5公里、纵深2.5公里的滩头阵地。

古德里安坐不住了,他找到利斯特,要求允许装甲部队在当晚渡过埃纳河,这一次得到利斯特的准许。

就在古德里安忙于进攻准备时,利斯特突然到访。利斯特此行本来是想和古德里安商量行动细节,但路上发现一群装甲兵军容不整,还有一些人竟脱掉衣服跳到河里洗澡。老派的利斯特哪里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所以见到古德里安说斥责他说:“你的部队是什么样子!不仅军容不整,竟然还有闲情逸致去洗澡!”

不等古德里安申辩,利斯特又质问他“为什么部队还没有过河”?

古德里安进行了申辩,利斯特也觉得这个时候追究与作战无关的小事并不是时候。于是他把话题一转,跟古德里安讨论起攻击计划。

6月10日6时30分,第1装甲师率先渡河,进入开阔地带。

法国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和第一阶段不同。法军清楚无法阻止德军装甲部队前进,索性放弃了道路,将兵力收缩到一个个城镇和村庄。德军坦克可以在公路上肆意驰骋,然后停下来拔除一个个法军据点。

自6月12日起,第3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已经完全展开,齐头并进南下。部队虽然疲劳,但眼前的胜利已经触手可及,所以部队的情绪一直十分高涨,根本不需要动员。

6月17日是古德里安的生日,他的部队在这一天抵达法国和瑞士边境。当晚他的装甲集群划归勒布的C集团军群指挥,直到法国于6月22日宣布战败投降。

战争结束后,古德里安来到阿尔萨斯,这里承载着他9年的童年时光。一战结束后,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划归法国,古德里安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7月初,“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解散,所属部队大部分调回国内,剩下的开往巴黎地区。集群司令部也跟随古德里安来到巴黎。

7月19日,众多高级将领返回柏林,参加法国战役胜利庆典。希特勒当场宣布晋升12位将领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在战场上的功绩。他们是: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三军总长凯特尔;

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

B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

C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

第1集团军司令维茨莱本;

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

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

第12集团军司令利斯特;

空军总监米尔希;

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

第3航空队司令施佩勒。

古德里安在这一天晋升为一级上将(也译为“大将”),从而达到了他军旅生涯的顶峰。

兴奋之余,古德里安对希特勒一口气晋升众多将领为元帅军衔颇为不满。在他的认知里,元帅在德国是一种极高的荣誉,除了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了几个不称职的元帅外,德国其他元帅无一不是拥有极大战功的统帅。希特勒仅通过两次战役就把参谋长、空军总监这样的人授予元帅军衔,实际上是贬低了“元帅”军衔的含金量。

更让古德里安不满的是,空军司令戈林竟然晋升为帝国元帅,凌驾于众多元帅、尤其是陆军元帅之上,其中自然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古德里安并不是为布劳希奇鸣不平,而是不满空军居然超过了陆军,让德国最大的兵种蒙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