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07、【人物篇】坎宁安2

307、【人物篇】坎宁安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坎宁安2:英国人给全世界的海军同行们上了一课

塔兰托港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南部、地中海的中央,是意大利本土最大的军港。如果把半岛看作是一只靴子,那塔兰托港就位于鞋底中间凹进去的那个地方。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见法国败局已定,宣布对英国和法国开战。此后,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有过数次交手。意大利海军虽然整体实力占优,但“平头哥”坎宁安硬是把对方打得步步后退。意大利海军司令坎皮奥尼为了保存海军实力,决定将海军主力撤往塔兰托港。

塔兰托港分为外港——格兰德和内港——皮克洛,格兰德港水面宽阔而且水位深,用于停泊战列舰;皮克洛港水位浅,用于停泊巡洋舰和驱逐舰。在港区周围,意军配备有300多门轻重高射炮,以及探照灯、阻塞气球和防潜/防雷网。

坎皮奥尼龟缩进塔兰托港绝不仅仅是消极避战,港口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如果意大利海军从这里出击,将对英国地中海航线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即便停在港口里,也足以震慑英军。

坎宁安曾派出10艘驱逐舰到塔兰托港前向意军挑衅,试图引诱意军出港,但坎皮奥尼就是坚守不出。

不仅如此,卡拉布里亚海战结束后,意大利海军两艘战列舰于7月15日完成现代化改装。8月2日,两艘新建的战列舰也纳入现役,至此意大利舰队的战列舰数量增加至6艘,实力远超英国地中海舰队。

意大利人在“下饺子”,坎宁安则后援不济,此时英国本土正遭受德国的空袭,海军部已经明确告知坎宁安,新下水的舰船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要优先编入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只能依靠现有力量作战,而且必须保证地中海航线的安全。

难题如何破解?

坎宁安手上有3艘老式战列舰,均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各装备有8门381毫米主炮。意军战列舰主炮虽然口径偏小,只有320毫米,但他们有速度、防护和数量优势。如果用战列舰跟意大利人硬拼,显然是两败俱伤。至于手上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更是无济于事。

坎宁安手上还有一艘航母——“老鹰”号。可是在英国海军的传统概念中,航母并不是进攻的有效武器,至少世界海战史上没有使用航母舰载机对敌方舰船实施主要突袭的先例。

面对敌强我弱和陷入僵持的战局,坎宁安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求援。8月底,英国海军从本土舰队抽调“光辉”号航母、“勇士”号战列

舰、“卡尔丘特”号和“考文垂”号巡洋舰加强地中海舰队实力。这样总算拉近了与意大利海军的差距。

就在坎宁安一筹莫展时,地中海舰队航母部队司令利斯特少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光辉”号和“老鹰”号的航母舰载机对塔兰托港实施空袭,一部分飞机携带鱼雷攻击港内军舰,剩下的飞机携带炸弹攻击港内储油库、修船厂、机场等岸上设施。

利斯特的计划并非其首创,其实他的灵感来自前任地中海舰队司令、现任海军参谋长达德利·庞德。早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时任地中海舰队司令庞德提出“以舰载机攻击锚泊在塔兰托军港的军舰”的计划。不过后来英国决定不介入意埃战争,所以计划也就被束之高阁。

1938年,利斯特偶然发现了这份计划,于是进行了深入研究。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呈报给坎宁安时,后者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当即决定着手实施。

为了验证舰载机的攻击力,三架“剑鱼”攻击机于1940年8月22日从陆地机场起飞,对停泊在北非利比亚的邦巴湾内意大利舰艇实施空袭。三枚鱼雷分别击沉2艘潜艇和1艘潜艇供应舰。经此一战,坎宁安确定了航母攻击的可行性。

然而英国人出师不利,“老鹰”号航母在方案刚刚敲定时,却因为舰上故障始终无法修复,导致无法放飞和收容舰载机(该舰在7月底遭遇的一次空袭中,被德国飞机击伤),只能返回本土进行大修。

利斯特的计划是出动两个中队、30架舰载机,可“光辉”号航母的机库最多只能容纳19架“剑鱼”攻击机。

又一个难题。

“光辉”号航母是一艘1940年5月刚刚下水服役的英国最新一代航母。机舱内装有6台锅炉,使用3台齿轮传动式蒸汽机,可使其最大航速达到30.5节。飞行甲板长度为229米、装甲厚度76毫米,可以承受2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如果只能投入“光辉”号一艘航母,就必须把更多的舰载机送到军舰上。经过一番折腾,英国人勉强把“老鹰”号上的5架“剑鱼”挤进了“光辉”号的机库。这样一来,可以参加攻击的舰载机增加至24架。

双翼的“剑鱼”攻击机也进行了改造。根据作战计划,飞机起飞的“X阵位”距离塔兰托港170海里(315公里),这已经超出了“剑鱼”的最大作战半径。为了增加航程,原本三人的攻击机组缩减至两人,中间的座位加装了一个容积为270升的副油箱。

为了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并有效规避意军在塔兰托港的防空炮火,坎宁安和利

斯特决定在夜间实施攻击。同时为了提高攻击的准确性,攻击前英军将投下照明弹,以帮助机组人员识别目标。

1940年11月6日下午1时,由4艘战列舰、1艘航母、3艘巡洋舰和一个驱逐舰分舰队组成的攻击舰队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出航。为了掩饰企图,舰队没有直接驶往西北方向的塔兰托港,而是先向西航行,佯装成正常的护航行动。

同时为了以假乱真,英国人在地中海上调动了4支运输船队,在地中海东部和南部佯动运输,而直布罗陀的H舰队也采取了频繁的配合行动,吸引意方的注意力,使他们加紧对地中海西部的巡逻。

意大利人果然被搞糊涂了,而且他们不掌握制空权,空中侦察的能力十分有限。11月7日,意军得到报告——地中海西端直布罗陀海域的英军舰队正向东运动,包括3艘战列舰和1艘航母。但第二天侦察机返回的消息是什么都没有发现。

11月8日,一架侦察机在马耳他岛附近发现一只英国船队,意军出动9艘潜艇和25架飞机前往攻击,又没发现目标。

11月9日,各种相互矛盾的情报把意军海军司令坎皮奥尼搞得晕头转向。当天晚上得到的情报是一支英国舰队距离塔兰托港300海里,正向亚历山大港方向行驶,直布罗陀方向的英军舰队也已经返航。

11月10日,侦察报告在西西里海发现一只英军船队,而且后面还跟着一支舰队,他们的方向是向正南行驶。

在一片迷惑行动的掩护下,坎宁安的攻击舰队于11月11日18时抵达指定位置。期间3架“剑鱼”攻击机在途中执行反潜巡逻飞行任务时坠海,这让参加攻击行动的飞机减少到21架。

舰队一分为二,“光辉”号航母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伴随下,与主力舰队分离,于19时30分抵达预定的“X阵位”。

分别前,坎宁安给“光辉”号发去了一段简短的祝福:“先生们,祝你们好运!”

20时45分,“光辉”号将航速增加到28节、逆风行驶。第一批12架攻击机在威廉森少校的率领下陆续升空。其中6架飞机各挂载一枚2000磅鱼雷;4架飞机各挂载六枚250磅炸弹;剩下的2架飞机各挂载4枚250磅炸弹和16枚照明弹。飞机采用“三机编队”组成箭形队形,以时速140公里(约85海里)趁着夜色扑向目标——塔兰托港。

21时20分,第二批9架攻击机在黑尔少校的率领下起飞。飞机离舰时突发状况,一架飞机在起飞时偏离路线,机翼碰上了航母的上层建筑,被迫中断起飞进行紧急抢修;另一架飞机在起飞不久后,安装在中部座位的副油箱意外脱落,不得不返回航母。

23时左右,威廉森率领的12架飞机冲进塔兰托港,毫无防备的意大利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时间乱了手脚,甚至都没有想到反击。

两架挂载照明弹的“剑鱼”从容投下照明弹,港内立刻亮如白昼。随后这两架飞机把剩下的8枚炸弹投向了港内的储油库。

威廉森率领6架挂载鱼雷的“剑鱼”避开低空阻塞气球,迎着意军的探照灯和高射炮火冲向格兰德港内的意军战列舰。威廉森所在的“三机编队”向“加富尔伯爵”号战列舰投下了鱼雷(该舰在7月份时与英军在卡拉布里亚海战交过手),并准确命中。该舰最终坐沉在泊位上。

另一个“三机编队”冲向“利托里奥”号战列舰,一枚鱼雷击中舰首右舷,一枚击中舰尾左舷。

4架携带炸弹的“剑鱼”攻击了内港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水上飞机基地。

这一轮进攻非常顺利,12架飞机只有一架鱼雷攻击机被意军炮火击落,其余11架飞机全身而退。他们身后是浓烟笼罩、一片混乱的塔兰托港。

23时55分,黑尔指挥的第二批攻击机群抵达塔兰托上空。2架挂载照明弹的“剑鱼”依旧首先投下照明弹,剩下的5架飞机分成两组,分别攻击了受伤的“利托里奥”号和“杜伊利奥”号战列舰。“利托里奥”再次被一枚鱼雷命中,舰体迅速下沉,瘫在泊位上。“杜伊利奥”号则被两枚鱼雷命中,失去作战能力。英国人付出的代价是一架鱼雷攻击机被击落。

空袭还没有结束。那架起飞时损伤机翼的飞机经过20分钟的紧急抢修,也起飞赶来参战,它冲进陷入混乱的塔兰托内港,向“特伦托”重巡洋舰投下了鱼雷,然后在意军密集防空炮火中从容驶离,并安全返航。

“塔兰托突袭战”带给英国人巨大的惊喜,他们以损失2架鱼雷攻击机为代价,击沉意军主力战列舰一艘、重创两艘,并击伤巡洋舰和驱逐舰各两艘。使得英国人至少可以在几个月内对意军保持兵力优势。

意大利人被此战吓破了胆,他们放弃塔兰托港,将舰队主力撤往北面的那不勒斯,把整个地中海的制海权让给了英国人。

此战不仅改变了地中海的战局,也给世界各国海军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原来航母舰载机还可以这样使用。最先领悟这个道理的是日本同行山本五十六,他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到此战的详情,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太平洋上的珍珠港。一年后那里成了扩大版的塔兰托。

意大利在这个时候遇到的困境不仅仅是海军遭受了严重损失。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越过阿尔巴尼亚边境入侵希腊。就在塔兰托海战爆发后的第三天,希腊军队转入反攻,以1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3个步兵旅将意军打得步步后撤。无奈之下,墨索里尼转而求救希特勒,后者承诺给予意大利帮助。

塔兰托海战结束后不久,意大利海军统帅坎皮奥尼被弃用,指挥权交到了基亚诺的手上。1941年初,新式的“维克托”号战列舰编入现役,同时德国空军进入意大利机场,以加强地中海的空中力量。

1941年3月初,德国有意征服整个巴尔干半岛,遂要求意大利海军出动,破坏英军从埃及至希腊的海上交通线。意大利人这时也恢复了一些信心,从海军力量对比上看,意大利海军并不弱于英国地中海舰队,而且己方相对偏弱的制空能力在德国空军介入后也已经超过英军。所以在德军提出要求后,意大利统帅部命令基亚诺率领舰队出击。

3月26日,由1艘战列舰(“维克托”号)、8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驶向克里特岛,企图在该岛附近海域袭击可能出现的英国运输舰队。舰队一分为四,“维克托”号由4艘驱逐舰伴随,其余舰船分别组成第1、第3和第8分舰队。

3月27日,第3分舰队(巡洋舰、驱逐舰各3艘)被英军侦察机发现。当天傍晚,坎宁安率领4艘战列舰、“光辉”号航母和9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启航,同时命令正在克里特岛的分舰队(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0艘)赶赴克里特岛以南与主力舰队会合。

3月28日,英军分舰队和意军第3分舰队在海上遭遇。8时,双方展开炮战,但都毫发无伤。

9时,英军向东南方向撤退,试图与主力回合。意军第3分舰队也不敢恋战,掉头返航。

10时30分,意军主力与第3分舰队回合,随后改变航向追赶英军分舰队。11时,双方再次爆发海战,从“光辉”号上起飞的攻击机也加入战斗。

15时,“维克托”号战列舰被攻击机发射的鱼雷击中,经过抢修后驶往塔兰托港。

黄昏,意军“波拉”号巡洋舰再次被攻击机鱼雷击中,失去动力。

21时,基亚诺命令第1分舰队(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前去救援“波拉”号,其余舰只撤离战斗。此时坎宁安率领的主力舰队已经赶到,双方于当晚22时30分在马塔潘角海域爆发激战。英国战列舰凭借火力优势,击沉意军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次日凌晨,已经失去动力的“波拉”号也被击沉。

至此,“马塔潘角海战”结束,英军4艘巡洋舰遭重创,击沉意军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击伤1艘战列舰、5艘驱逐舰,赢得海战胜利。

马塔潘角海战是从日德兰海战以来,盟军与轴心国海军之间最大的一次海战。在这次海战中,意大利海军遭受了毁灭性损失。至此意大利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海战,而英国却完全掌握了东地中海的制海权,这对于英军夺取北非作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久,英军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被击败。坎宁安率领地中海舰队,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全力营救克里特岛上的陆军官兵。最初,英国陆军将领担心海军会不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从而不会竭力对陆军施以援手,但没想到的是,坎宁安以那句著名的“海军绝不抛弃陆军”作为回答。

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后,克里特岛上2.2万陆军中共有16000名获救。不过海军也为此付出了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被击沉和15艘其他舰只被击伤的巨大代价。

1942年4月,坎宁安赴华盛顿出任海军代表团团长。当年11月,他与美军中将艾森豪威尔一同指挥“火炬行动”。作为海军总指挥,他指挥的舰队包括16艘航母、7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以及各式舰船650艘,负责护送10.7万部队登陆。

“火炬行动”结束后,坎宁安重新被任命为地中海舰队司令。为了防止意大利军队从北非撤回本土,他下达了非常具有攻击性的命令:“击沉、烧毁和破坏——决不让任何船舰通过!”

1943年9月10日,坎宁安在马耳他接受了意大利舰队的投降。昔日那些没有被他击沉的意军军舰最后还是落入了自己的手中。为了表彰坎宁安在地中海的功绩,他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并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参谋长,进入军队最高权力中枢。

1945年坎宁安获“圣殿骑士”称号,并进入英国上议院。

1946年荣获“功绩勋章”,并升到子爵爵位。

1963年6月12日,坎宁安因病逝于伦敦,享年80岁,他的遗体在朴茨茅斯被海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