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06、【人物篇】坎宁安1

306、【人物篇】坎宁安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坎宁安1:世界第1和世界第5的首次对决,竟发现了“新秀”

1939年8月,德国入侵波兰前夕,英国总兵力为189万人。其中陆军171万、海军10万、空军8万。

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9月,英军总兵力急速扩充,总兵力达到267万人。其中陆军244万、海军12万、空军11万。

1941年底,英国总兵力达到顶峰——360万人。其中陆军234万、海军45万、空军81万。此后英国兵力资源陷入枯竭,兵力规模保持稳定。

很显然英国在二战期间拥有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但与主要参战国相比,英国的兵力规模偏低。

从兵力分布上看,由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而且严重依赖大西洋航线和地中海航线,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军在战时进行了战略收缩,把防御重点放在了本土和两条航线上。

如果把英伦三岛比喻成一个拳手的胸膛,那么向西延伸的大西洋航线和向东延伸的地中海航线就像这个拳手张开的臂膀——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有利于防守的姿态。以地中海航线为例,德国和意大利掐住航线的一端,日本人则咬住另一端,英国人能做的只有疲于应付。

所以说英国人在二战期间打得十分痛苦,与他们的“用劣势兵力承担过重的防御压力”有关。正因如此英国在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出兵前,鲜有精彩表现。当媒体把“敦刻尔克大撤退”渲染成一次重大胜利时,就连脸皮已经足够厚的首相丘吉尔也看不下去了,他提醒英国人“毕竟撤退是无法赢得战争胜利的”。

战争是强者的舞台。所以我们回顾二战时,往往能够想到德国的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会想到苏联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还会想到美国的巴顿、尼米兹、麦克阿瑟。但英军将领似乎乏善可陈,只有一个能力并不算出众的蒙哥马利能够被后人熟记。

其实英国在战时有很多经典战役并不是发生在陆地,而是在海上。当太平洋上美日之间展开航母间的隔空厮杀前,一个人就已经率领他的舰队在地中海为同行们做了亲身示范,他也成了现代航母作战的先行者。

他就是英国海军名将安德鲁·布朗·坎宁安元帅。

1883年1月7日,安德鲁·坎宁安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在家中5个孩子中排第三。父亲是爱丁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弟弟艾伦·坎宁安长大后加入陆军,官职上将,曾在蒙哥马利执掌第8集团军前,指挥这支部队在北非作战。

小时候安德鲁就读于都柏林的一所学校,10岁的时候,父亲问他“你愿不愿意加入海军”?小坎宁安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愿意,我还想当舰队司令!”就这样他被送到海军预备学校——斯塔宾顿学院。

1897年,他以海军学员身份登上训练舰“不列颠”号服役,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1899年,坎宁安在“多利斯”号驱逐舰上服役,参加过第二次布尔战争,晋升海军中尉。

1903年,他被派往地中海舰队的“怨仇”号战列舰上服役六个月,同年9月又被调到“克洛斯特”号上担任大副。

1904年3月晋升海军上尉,并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在多艘舰船上服役。

1908年3月,坎宁安担任“T.B.14”号鱼雷艇的指挥官,这是他指挥的第一艘战船。

1911年初,坎宁安被任命为“蝎子”号驱逐舰舰长,次年3月晋升海军少校。渐渐地他已经养成了“像蝎子一样”的作战风格——被他蜇一口痛苦不堪。军事专家对他的评论是“一位善于用有限的力量搞大恶作剧的人”。

一战爆发后,坎宁安指挥“蝎子”号驱逐舰于1915年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役。其间因作战顽强晋升为中校军衔,并获得“卓越勋章”。

1918年,坎宁安离开了服役七年的“蝎子”号,调任“纳尔伯勒”号驱逐舰舰长,在多佛海峡负责巡逻护航。一次,“纳尔伯勒”号和其他3艘友舰与13艘游弋于英吉利海峡的德国驱逐舰狭路相逢。上级命令立即脱离接触,但坎宁安没有理睬,而是联合其他3艘驱逐舰冲向敌人,毫无惧色地与对手激烈交战,直到海浪涨潮影响舰炮精度才脱离战场。上级收到这次抗命不遵的行为报告,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扔到一边,只说了一句话:“肯定是坎宁安干的!”

1919年,坎宁安调任“海火”驱逐舰舰长,不久晋升上校。“海火”号的任务是在波罗的海执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拉脱维亚签署《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根据协议英国承认拉脱维亚独立,并为其提供安全义务。

1922年,坎宁安奉调回国,任第6驱逐舰分队指挥官。次年改任第1驱逐分队指挥官。1926年后,历任巡洋舰舰长、北美西印度群岛舰队旗舰舰长、参谋长。20年代末,返回英国进入帝国国防学院深造。1929年,46岁的坎宁安与40岁的美国人诺娜结婚。

1930年,坎宁安被任命为“罗德尼”号战列舰舰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力战舰指挥官。次年晋升准将,改任查塔姆皇家海军

兵营司令。

1932年,坎宁安晋升少将,任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海军副官,从此步入高级将领行列。

1933年12月,他被任命为地中海舰队驱逐舰分舰队司令。1936年晋升中将。1937年地中海舰队巡洋舰分舰队司令杰弗里·布莱克中将因病去职,坎宁安接替其职务并升任地中海舰队副司令。

1938年9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1939年新年伊始,获封“安德鲁·坎宁安爵士”。

1939年6月6日,坎宁安重返地中海舰队,担任舰队总司令,晋升上将军衔。按照他的话说“这是皇家海军所能提供的最优秀的指挥权”。

作为英国派遣至海外的战略战役级别舰队之一,地中海舰队在坎宁安接手时拥有4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舰队基地设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任务是负责保卫东地中海(法国海军负责西地中海,双方以马耳他岛为分界线)。

前任舰队司令达德利·庞德治军不严,整个舰队行事拖沓。7月15日,坎宁安在“厌战”号战列舰上升上了自己的将旗。凭借自己在地中海舰队任职多年积累的威望,他立即着手整顿舰队,将大批不称职的军官和水兵清退下舰,另外换上一批富有进取心的新人。在此期间,拥戴他的水兵们用其名字的首字母(安德鲁·布朗·坎宁)给坎宁安起了一个绰号——“ABC”。他的旗舰“厌战”号(伊丽莎白女王级)也有了一个绰号——“可敬的老女士”。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英国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法国海军在世界上排名第四,战时绝大部分舰船都完好无损,一旦落入德国人手中,将极大提升德国的海军实力,直接威胁英国本土的安全。

6月18日,英国决定实施“弩炮行动”,旨在将停泊在英国沿海港口、北非阿尔及利亚奥兰港和埃及亚历山大港等地的法国海军舰船缴械——“要么合作、要么毁灭”。

为此英国海军组建H舰队,由坎宁安的同窗萨默维尔指挥,驶往地中海海域。任务是接管西地中海防务;收编法国舰队,如遇拒绝则摧毁它们。与此同时,坎宁安也接到命令,解决亚历山大港内的法国海军舰船。两地行动的最后期限是7月3日。

这项任务极为难办,计划在内阁讨论时也引起了巨大争议。如果双方交火,英国和法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也将不复存在。在亚历山大港的法国海军拥有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1艘潜艇。舰队指挥官哥德弗瓦海军中将与坎宁安是好友。

坎宁安把情况做了说明,法国海军的命运可以四选一,即:

1、舰队归入英国皇家海军旗下,继续作战;

2、舰队驶往英国港口,然后船员将被送回法国;

3、前往法国西印度海区或是美国港口,然后在那里解编 ;

4、就地全部凿沉全部战舰。

哥德弗瓦表示自己无法作出决定,必须请示上级。7月3日,答复期限已到,法国人也准备跟英国签署协议,但是向法国海军主力舰队提出相同条件的萨默维尔在奥兰港动手了。

7月3日傍晚,萨默维尔命令舰队开火,将3艘法国海军主力战列舰击沉或击伤搁浅,1200多名法国海军官兵阵亡。舰队所属“斯特拉斯堡”号战列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逃回法国南部土伦港。

消息传到亚历山大港后,哥德弗瓦大骂英国缺乏信义,并让舰队全体准备战斗。按照总部的命令,坎宁安这时可以下达进攻命令,但他还是决定做最后的尝试。他致电哥德弗瓦,表示自己并无恶意。

英国人不想打,法国人也同样如此。坎宁安在“厌战”号上一直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的法军舰队,不久他得到哥德弗瓦发来消息:请求登舰谈判。

哥德弗瓦最后的决定是同意解除舰队武装,但舰船要继续停靠在亚历山大港内。坎宁安给出的承诺则是允许法军官兵返回法国。

“弩炮行动”是否有必要实施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实际上即使弩炮行动给法国海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法国一直保持着一支实力不俗的海军。维希政府并没有像英国人担心的那样把海军舰船交给德国人。直到1942年底,盟军在北非登陆后,德军借机进入法国南部,法国人最终下令将停泊在法国土伦港的大批军舰凿沉。

英国海军在地中海舰队的最大对手并非法国,而是世界排名第五的意大利海军。意大利没有建造航母,因为墨索里尼认为亚平宁半岛就是一艘地中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母,意大利凭借陆基飞机就可以控制整个地中海。

意大利海军在战前拥有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7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3艘、潜艇115艘。同时船厂正加紧建造和改造的船只包括4艘战列舰、12艘轻巡洋舰和大量其他战船。这些军舰舰龄新、航速快、火力猛、防护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心腹大患。

坎宁安的地中海舰队在开战后也得到了加强,包括6艘战列舰、1艘航母、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40艘驱逐舰和18艘潜艇。不过英军的军舰

有相当一部分是一战时期建造的老式战舰,这些舰船虽然也经过现代化改造,但改造程度不及意大利。不仅如此,在萨默维尔的H舰队进入西地中海后,地中海舰队还抽出一部分力量加强到了西地中海海域。

解除了法国海军这个后顾之忧的坎宁安决定率领舰队出航。1940年7月7日,“凤凰”号潜艇发回密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以东200英里(320公里)处出现。

坎宁安判断这是一支从意大利本土出发,为北非驻军护送补给的护航舰队。于是他下令从马耳他岛起飞的侦察机持续跟踪意大利舰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此时意大利人为了掩护护航行动,向亚历山大港派出了众多陆基轰炸机,从高空轰炸地中海舰队母港。当天坎宁安接到准确报告,意大利舰队有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他立刻下令舰队全体迅速向西进发。

意大利人也掌握了英国舰队的行踪,意军舰队司令坎皮奥尼决心转向东,迎击英国海军。但意大利海军总部否决了他的意见,命令其率领舰队立即返回塔兰托港。

7月8日,从“老鹰”号航母上出动的3架侦察机报告:意大利人正在全力驶往塔兰托港,而且已得到6艘巡洋舰与13艘驱逐舰的增援。

事件进行至此,地中海舰队的动作都堪称典范:潜艇发现敌军舰队;陆基侦察机锁定其行踪;舰载侦察机判明其动向。坎宁安据此做出部署:以鱼雷轰炸机和快速巡洋舰构成第一波突击力量;以战列舰为核心的第二波力量紧随其后,依靠强大火力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7月9日14时,坎皮奥尼率领的舰队行进至卡拉布里亚半岛东南65海里海域。根据意大利海军总部最新命令,他将在这里等待预期出现的英国舰队。此时意大利舰队除去因机械故障返回基地的舰船,共有2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和16艘驱逐舰。

坎宁安率领的英国地中海舰队这时正处于意大利舰队以东90海里处,参战舰艇包括3艘战列舰、1艘航母(“老鹰”号,可搭载21架作战飞机)、5艘轻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

整体实力上看,英军占优。

坎宁安将舰队分成A、B、C三个分舰队,其中A舰队辖4艘轻巡洋舰,处于舰队最前列;其亲自指挥的B舰队,辖“厌战”号战列舰和5艘驱逐舰,位于A舰队后方10海里处;C舰队紧紧跟在B舰队身后,包括“老鹰”号航母、2艘战列舰、1艘轻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

15时15分,意大利舰队在21000米外首先开火。他们凭借有利阵形和强悍的舰炮火力取得先机,将一艘英军巡洋舰击伤。

15时30分,意大利舰队的2艘轻型巡洋舰进入“厌战”号的舰炮射程。“厌战”号打出几次齐射,但没能命中目标。坎宁安随即下达了一系列命令——战列舰上的侦察飞机起飞,协助“厌战”号火控;舰队进行“S机动”;C舰队所属“马来亚”号战列舰迅速进入战场,以加强进攻火力。

15时52分,“厌战”号瞄准26000米外的意军旗舰“朱利奥·凯撒”号和“加富尔伯爵”号战列舰实施齐射,没能命中。不过伴随“朱利奥凯撒”号的一艘驱逐舰被击伤。

15时55分,“厌战”号连续三次齐射,无一命中。

与此同时,从“老鹰”号上起飞的9架“剑鱼”鱼雷攻击机向2艘意军巡洋舰发动攻击(误以为是意军战列舰),依旧没有命中。

15时59分,“朱利奥·凯撒”号的一次齐射落在“厌战”号战列舰极近处(360米),这表明意军已经捕捉到了“厌战”号的距离。

几乎就在同时,“厌战”号战列舰主炮发射的炮弹命中“朱里奥·恺撒”号的后部甲板(距离在24000米以上,是战列舰运动中交战最远命中记录)。

戏剧性的是炮弹没有爆炸,但引爆了舰上37毫米高射炮弹。爆炸造成的烟雾被吸入引擎室,结果8台锅炉中的4台停止工作,“朱里奥·恺撒”号的航速在2分钟内由25节下降到18节。同时船上的电力也一度中止供应达30秒之久。这次命中还造成大约20多人死亡,多人受伤。

可惜“厌战”号没能及时捕捉战机,坎宁安担心遭到意军打击,完成齐射后就立即下达了转向命令。“朱利奥·凯撒”号的动力很快就恢复到22节,但坎皮奥尼不敢恋战,下达了撤退命令。

卡拉布里亚海战是地中海舰队在二战爆发后的首战。从战损上看,双方均损失轻微。海战结束后,两支舰队都各自安全返航,并宣称赢得了海战胜利(意军称观察到“厌战”号被己方舰炮击中,舰体还冒出了黑烟,但英军没有记载)。

战后坎宁安对舰队的表现感到失望,尤其是英军军舰过于老旧,在航速上不及意大利军舰,以至于无法掌控战场局面。不过通过这次海战他更加重视航母的作用,尽管“老鹰”号没能取得战果,但他认为只要更换新机型(“剑鱼”攻击机是一种老掉牙的双翼飞机)、改进战术,航母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坎皮奥尼虽然主动下令撤退,但他对这次海战的结果感到满意。英国海军长期居

于世界霸主地位,但通过这次海战,意大利海军消除了对英国海军的恐惧,坚信可以与英国海军在海上战斗。

不过意大利海军总部在战后变得极为谨慎。命令海军主力撤进塔兰托港,以免遭到英国海军的打击。

坎宁安希望与意军决战,但面对对方坚守不出,他将如何应对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