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01、【人物篇】尼米兹16

301、【人物篇】尼米兹1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尼米兹16:莱特湾海战的惊魂一刻到底是谁的错?

1944年7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夏威夷举行午宴,款待太平洋地区36位高级将领。接到邀请的除了尼米兹、麦克阿瑟、莱希之外,罗斯福还特地邀请哈尔西返回夏威夷。有人统计过,这次宴会的35位嘉宾肩上共有146颗星。

宴会进行时,罗斯福低声问尼米兹:“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战略需要,在攻取中国沿海之前,占领菲律宾怎么样?”尼米兹表示愿意与麦克阿瑟通力合作。随后罗斯福举起一杯烈性马丁尼酒,对尼米兹和麦克阿瑟说:“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调解两位的分歧,下一次喝酒的地点将在东京的庆功会上。”

宴会前罗斯福、尼米兹和麦克阿瑟闭门磋商了两天,27日的会议甚至进行到凌晨。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轮番拿着竹条在地图上一边比划,一边陈述自己的计划。罗斯福很少发声,只是看到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时,才会插上几句话缓和气氛。

罗斯福直面问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是否会造成重大伤亡。后者保证不会,他还含沙射影地对总统说:“现代化的步兵武器是致命的,正面进攻不合时宜了。只有平庸的指挥官才会这么干,优秀的指挥官打仗是不会招致重大损失的。”

尼米兹原本可以反唇相讥,但他还是忍住了没有出声。麦克阿瑟赢得这次辩论,尼米兹赢得了总统的信任。

1944年9月,西南太平洋战区所部部队登陆帕劳群岛的佩里硫岛。在之后的两个月中,海军陆战队第1师全歼守敌1.1万人,自身伤亡9800人,创下太平洋战场最高伤亡比。

当然麦克阿瑟在军事指挥上绝非庸庸碌碌之辈,佩里硫岛战役前,他曾亲自指挥骑兵第1师在洛斯内格罗斯岛登陆,干净利落地歼灭岛上4000多守军,自身伤亡1500人。战后就连一贯反对麦克阿瑟的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也赞叹,骑一师的行动是“绝妙的一招”。

其实美军高层都十分钦佩麦克阿瑟的指挥能力。之所以对他不满,主要是因其口无遮拦、个性张扬,以及夹带个人私心的军事主张。

为了夺取菲律宾,西南太平洋战区倾巢出动,陆军部队包括克鲁格指挥的第6集团军、艾克尔伯格指挥的第8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第13航空队。

海军部队包括金凯德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所属第7舰队,以及中太平洋战区的第5舰队。根据事前制定的“两班制”轮换制度,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交出指挥权,由哈尔西接替,舰队番号也随之改为第3舰队。原第58航母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留用,舰队番号改为第38特混舰队。

1944年9月,美英首脑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开会议。由于英国在远东拥有众多利益,所以丘吉尔在会上提出应该让一支英国海军舰队参与菲律宾地区的行动。丘吉尔当然没那么直白,他对罗斯福说:“我现在担心的是,美国将在今后说,我们在欧洲帮助了你们,你们却在我们打击日本时袖手旁观。”

罗斯福当即表示“我乐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见到英国舰队。”丘吉尔听后十分高兴,也立即表示英国派去的舰队会接受尼米兹的统一指挥。

9月11日,哈尔西正式接管中太平洋舰队。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美军海上作战部队分为两个部分,即金凯德的第7舰队和自己指挥的第3舰队。金凯特听命于麦克阿瑟,自己则接受尼米兹的指挥。两支海军有各自的作战计划、其中有很多是交叉的,而且没有负责协调的军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平洋舰队总部制定出“8-44作战计划”,明确第3舰队的任务,即消灭菲律宾或威胁菲律宾的敌海军和航空兵;在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攻占菲律宾群岛中部的作战中,要给予掩护和支援。

雷厉风行的哈尔西立即开始行动,指挥第38特混舰队对帕劳群岛、菲律宾南部岛屿和中部岛屿实施轰炸。空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共击毁日军飞机200余架,击沉日本货船12艘、油船1艘,己方仅损失8架飞机和10飞行员。

哈尔西对这个战果很困惑,尤其是美军对菲律宾中部实施空袭时,并没有遭遇预期的日军航空兵的有力抵抗。所以他判断原先预计菲律宾中部集结有大批日军航空兵部队的情况并不存在,那里不过是“一个设防较差、防御能力较弱的空壳”。于是哈尔西立即致电尼米兹,要求尽快派出陆海军登陆部队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实施登陆,以加快战役进程。

根据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登陆莱特岛的日期是1944年12月20日。在此之前美军将首先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登陆,在获得稳固海空基地后,再进入菲律宾中部。尼米兹将哈尔西的意见立即反馈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后者在征得麦克阿瑟的意见后,决定取消棉兰老岛登陆方案,于10月20日直接在莱特湾实施登陆。

洞若观火的哈尔西毫无疑问立了大功。

随着莱特岛作战计划的日趋完善,美军开始考虑攻占该岛后的行动方向。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将海上力量集中于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还是中国沿海。欧内斯特·金仍旧主张进攻中国沿海,麦

克阿瑟则提出登陆莱特湾后,两个月内在吕宋岛登陆。

太平洋战区诸位将领也纷纷献计献策,斯普鲁恩斯提议进攻小笠原群岛和冲绳岛,战区作战部长谢尔曼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12月初登陆吕宋岛,次年1月进攻小笠原群岛和琉球群岛。尼米兹、斯普鲁恩斯转而倾向于谢尔曼的意见,并说服欧内斯特·金收回原来的意见,于10月1日正式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上述主张。

10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1944年12月20日,西南太平洋战区登陆吕宋岛,太平洋战区海军负责掩护和支援;1945年1月20日,太平洋战区进攻小笠原群岛,夺取其中一个或数个岛屿;3月进攻琉球群岛,至少夺取冲绳岛。

在这之后,尼米兹陆续收到哈尔西的战报。第38特混舰队于10月10日袭击冲绳岛;11日空袭吕宋机场;从12日起,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日军海空基地实施空袭。经过这一轮打击,日军损失飞机600余架,舰船损失26艘,第38特混舰队则损失舰载机89架,另有两艘巡洋舰被日军鱼雷击中,失去了自航能力,被支援船只拖回维修船坞。

原本是属于美军的一场胜利,却被日本广播电台描述成了日军的一场大胜。日本方面宣称:“我部队自10月12日以后,连续猛攻敌机动部队,击毁其过半兵力,迫使其溃退。”

就在日本国民为己方的“胜利”欢呼雀跃时,金凯德率领的738艘舰船启航,搭载18万登陆部队驶向莱特湾。在他身后是哈尔西率领的第3舰队,包括16艘航母、6艘战列舰以及7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

1944年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湾登陆。

美军行动开始后,日本随即启动“捷号作战计划”。在这份庞大的作战计划中,包括集中联合舰队主力与美军太平洋舰队在菲律宾海域进行一场决战。联合舰队手中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在“捷号作战计划”中,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原想利用菲律宾群岛有利地形,借助吕宋岛的陆基航空兵参与海上决战,但哈尔西在美军登陆前已经摧毁了日军在岸上的大部分航空兵兵力,所以他不得不调整海战计划。

丰田副武的目标不是米切尔指挥的美军航母特混舰队,而是停靠在莱特湾的美军第7舰队。他计划兵分三路,北路航母舰队从本土出发南下,抵达菲律宾后有意暴露目标,引诱美军第38特混舰队离开莱特湾;以战列舰为主的中央舰队和以巡洋舰为主的南方舰队分别从西、南两个方向偷偷潜入莱特湾,向失去空中掩护的美军两栖作战舰队实施打击,从而挫败美军的登陆行动。

就在美军登陆莱特湾的当天,日军联合舰队也离开基地,驶向目标海域。

日军中央舰队和南方舰队在出发时就被美军侦察机和潜艇部队发现。10月24日,哈尔西派出三个航母大队对中央舰队实施空袭,日军战列舰“武藏”号被17枚炸弹和19枚鱼雷击中,当天沉没。而在此之前,中央舰队多次被美军潜艇部队偷袭,损失了3艘巡洋舰。在参谋人员的建议下,中央舰队司令栗田健男下令部队西撤。

哈尔西击退一路日军后,也失去了日军南方舰队的踪迹。不过通过侦察得知的情报,两支日军舰队均没有发现航母的踪迹,所以哈尔西认为菲律宾海域应该还隐藏着一支日军主力舰队。24日17时,侦察机在莱特湾以北发现日军航母舰队,哈尔西认为日军战列舰舰队已经败退,不足为患;南路舰队虽然失去行踪,但通过侦察得知,这支舰队的规模有限,第7舰队完全有能力应对。所以哈尔西作出决定,亲率第38航母特混舰队和第34特混舰队(以战列舰为主临时组建)北上,寻歼日军航母舰队。

哈尔西离开莱特湾湾口(萨马岛以南)时,将自己的行踪通报给了金凯德,还提醒他注意莱特湾西南方向的苏里高海峡是日军南方舰队来袭的必经之路。在此期间二人多次往来电报,金凯德以为哈尔西会留下一个航母大队守住莱特湾东南的湾口,可哈尔西已经倾巢北上。

尼米兹一直密切关注着两军的动向。他对日军的行动也感到不解,那么多战舰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闯入美军航母的攻击范围,丰田副武究竟意欲何为?他在24日致电哈尔西,让后者密切关注莱特湾北部海域,那里有可能隐藏着日军航母。

当天傍晚,米切尔报告发现了日军主力航母舰队,哈尔西也把情况上报给了尼米兹。晚上哈尔西再次发来电报,称自己将率领3个航母大队北上歼敌。

尼米兹赞同哈尔西率领航母舰队北上的决定,但同时也关注着第34特混舰队的用途。他认为第34特混舰队应留意莱特湾北面的圣贝纳迪诺海峡,这里虽然不利于舰只航行,可日军舰队可以从那里绕过第7舰队在莱特湾以西布置的警戒线,然后南下从莱特湾东南湾口处闯进莱特湾。

尼米兹想致电哈尔西,询问第34特混舰队的位置,但当年他曾亲自许诺部下,不会在战斗期间干预前线指挥官的指挥权。他叫来助理参谋长奥斯汀,询问是否遗漏了关于菲律宾战局的电报?他不清楚哈尔西是否在圣贝纳迪诺海峡附近留下了必要的兵力。

奥斯汀提醒他是否给哈尔西发电报询问一

下。尼米兹想了想,还是没有发电报。

战局大体遵循着美军的判断发展。10月25日凌晨,金凯德的第7舰队在苏里高海峡成功伏击日军南方舰队,几乎将日军舰船全部摧毁。与此同时,北上的第38特混舰队和第34特混舰队锁定了日军航母,从清晨6时开始出动舰载机向日军发动进攻。

没有遵循美军剧本的部分是致命的。日军中央舰队在24日下午西撤后,又于晚间掉头,经圣贝纳迪诺海峡于25日5时出现在莱特湾东南的湾口。此时哈尔西的舰队已经远离,金凯德的第7舰队战斗部队正追击残余的日军南方舰队。停靠在莱特湾的美军舰船只有攻击能力羸弱的6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而在他们当面,是拥有包括“大和”号巨型战列舰在内的4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的庞大舰队。

10月25日8时20分,哈尔西收到第7舰队分舰队司令斯普拉格发来的救援电报。称自己的舰队在莱特湾正遭受日本海军的袭击,情况危急。

在此之后,哈尔西又相继收到金凯德的数封电报,而且其中一份是明码,称:“情况危急,请求派快速战列舰和航母大力支援!”

后方司令部也都收到了呼救。在珍珠港,一向稳健的尼米兹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在华盛顿,欧内斯特·金已经开始骂骂咧咧。

哈尔西对金凯德发来的电报非常不满,他抱怨说:“保护第7舰队并非我的使命。我的任务是进攻,是率领第3舰队实施突击,去突击那种不仅对金凯德和我们有严重威胁,而且对整个太平洋战局都有重大影响的敌人海上兵力。”随后他命令一个航母大队返回莱特湾,自己则继续率领第38特混舰队主力和第34特混舰队追击日军航母舰队。

尼米兹在珍珠港已经坐卧不安,他又询问奥斯汀“第34特混舰队现在何处?”后者提醒他应该询问哈尔西本人。尼米兹此时已经顾不得许多,给哈尔西发去了一封电报:“第34特混舰队现在何处?现在何处?”。

基于保密条令,发报员在电报的收尾加上了混淆视听的内容。哈尔西收到的电报全文变成了“向水边跳火鸡舞GG第34特混舰队现在何处?现在何处?RR全世界都想知道”。

哈尔西当然了解保密条令,但“RR”后面添加的内容明显有双重含义。哈尔西此时情绪已经相当激动,他把尼米兹的这份电报视为对自己的极大侮辱,是故意在欧内斯特·金和金凯德面前让他出丑。他愤怒的把帽子摔倒甲板上,吓得部下赶紧上来劝他冷静些。哈尔西则抱怨说:“我真不相信切斯特·尼米兹会发这样的电报侮辱我!”

11时34分,哈尔西命令米切尔率领第38特混舰队主力继续追击日军,自己率第34特混舰队掉头南下,返回莱特湾。

米切尔在随后的战斗中击沉日军航母4艘,其中包括参加过偷袭珍珠港的“瑞鹤”号,这是参加偷袭珍珠港且没有被击沉的最后一艘日军航母,也是整个日本海军最后一艘重型航空母舰。

在莱特湾,日军中央舰队已经击垮斯普拉格的战斗大队,前方则是停靠在莱特湾内50多艘运输船。日军本可以收下这份厚礼,但舰队司令栗田健男在关键时刻选择后撤。原来他从美军无线电通信中得知,美军航母的舰载机正在莱特岛上重新集结,他担心美军会反戈一击,所以放弃了绝佳的机会。

如果栗田健男把自己视为“海面神风特攻队”,他一定会制造出二战史最大的一场灾难。

其实美军舰载机在陆地集结并非发动反击,仅仅是避免护航航母被日军舰炮击沉,连同损失自己的舰载机。运气再次站在了美军的一边。

当天晚上,尼米兹在珍珠港设宴,宴会上对刚刚发生的海战进行了讨论。其中一位海军少校言辞激烈,当众指责尼米兹:“为什么不知道第34特混舰队是否在圣贝纳迪诺海峡?为什么不直接询问哈尔西?为什么不直接命令他把第34特混舰队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尼米兹耐心地做了解释:自己远在几千海里之外,不便干预现场指挥官。

少校不依不饶,认为尼米兹既授权哈尔西消灭日军舰队主力,又要求他负责支援莱特湾的登陆作战,这一点本身就是错误。最后他直接对尼米兹说:“这就是你的错。”

房间里一片寂静,尼米兹冷冷地看着那名傲慢的少校,只说了一句:“这是你的看法。”然后起身离去。

那名少校是一名潜艇艇长,刚刚从前线返回珍珠港看望自己的父亲,名字叫小切斯特·尼米兹。太平洋战区司令唯一的儿子。

10月25日晚10时,哈尔西给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对自己当天的指挥作出解释,他说:“24日下午,我航母舰载机发现敌军北路舰队,从而搞清了敌人海上力量的总体状况。我认为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空等是愚蠢的,因此当天夜里率第38特混舰队北上,次日拂晓攻击了敌北路舰队。我的估计是,敌军中路舰队在24日海战中已遭重创,不再对第7舰队构成威胁。”

10月28日,尼米兹致信欧内斯特·金,为哈尔西开脱,他写道:“我对上周舰队的作战情况除两点遗憾外

都十分满意。一是……二是了解到敌军的航母进攻部队已经到达菲律宾海北端后,第38特混舰队出发时,没有把快速战列舰留在萨马岛附近。我从不认为哈尔西是在知道日军兵力部署的情况下,丢下圣贝纳迪诺海峡不管。”

尼米兹对哈尔西的问题采取了冷处理方式,公开场合他从不批评哈尔西,也不允许留下任何可能使这件事被公之于众的记录。司令部战况分析组组长帕克在写给总部的作战报告中,严厉批评了哈尔西,尼米兹拒绝在上面签字。他把报告退给帕克,还附上了一张纸条:“帕尼,你打算干什么?这样写会不会在海军中引起又一场争论呢?你把调子降低,再修改一下。”

海战结束后,哈尔西也后悔莫及。在1945年1月见到欧内斯特·金时承认:“我在那次战斗中犯了错误。”金没有责难哈尔西,只是说:“不要再说了,你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哈尔西还是没忍住,向尼米兹道出了埋在心里几个月的疑问。10月25日那封电报末尾为什么要加上“RR全世界都想知道”。尼米兹先是一愣,随后勃然大怒,表示自己事前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尼米兹随即让奥斯汀查明此事,原来电讯处的一名少尉在发送这封电报时加杂了个人看法,殊不知险些毁了两个四星上将的友谊。在尼米兹的过问下,那名少尉被调离。

多年后,退休了的哈尔西、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成了邻居。一向严苛的金则在自传中对哈尔西和金凯德进行了批评。他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在萨马岛之战中,敌人的突然袭击能够得逞,不仅是因为哈尔西不在北方,而且还由于金凯德在关键时刻没有使用他的舰队进行搜索。”

哈尔西后来拿莱特湾海战和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菲律宾海战)作比较。他认为如果两次海战的指挥官对调,取得的战果会更大。哈尔西的意思是自己指挥莱特湾海战时过于大胆,而斯普鲁恩斯在另外一场海战中则过于谨慎。

尼米兹后来没有过多评论这次海战,如果一定要让他说点什么的话,也许他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个作战行动中,同一个国家的海军部队要由两套指挥系统指挥?进而造成协同上的严重失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