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56、【人物篇】巴顿15

256、【人物篇】巴顿1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巴顿15:都说毛子爱争攻,美国佬也没好到哪去

巴顿输掉了跟蒙哥马利的赌约,为此他不得不支付5英镑。但不论是美军内部还是英军内部,都惊叹于第3集团军的表现,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格罗的第6装甲师闪电般的推进是一场空前的创举。创造历史的不仅是第6装甲师,南下的第4装甲师以同样的速度夺取了洛里昂和南特。

在霸王行动前,马歇尔曾公开预言:布莱德利将领导这次登陆,但他是个只着眼于有限目标的将领。我们一旦行动起来,巴顿才是那种有魄力、有创造性、迅速果断、敢于迎着危险上的人。

1944年8月3日,美第1集团军攻占莫尔坦。西线德军总司令一边试图稳住防线,一边向希特勒请求撤往塞纳河一线。理由很简单,正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自己的左翼已经冲开了一个大口子,美军如潮水般涌了出来。克鲁格的请求被毫不客气地驳回了,希特勒不仅不同意撤退,还酝酿着一次决定性的反击。他命令西线装甲部队向莫尔坦当面美军发起反击,夺回阿弗朗什、封闭缺口。一旦行动成功,美第3集团军将会失去补给线,自动陷入混乱,德军还可以趁机一鼓作气将西面的盟军赶回大海。

希特勒自称这次反击是自己在西线实施的“最伟大的行动”。殊不知正是他的“伟大行动”为盟军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战机,遗憾的是盟军太“见外”,没有完全领会希特勒的“好意”。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与罗马军队会猎于坎尼。面对8.7万罗马军队,兵力处于劣势的汉尼拔采取“中央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几乎将罗马人全歼。

巴顿从小就崇拜汉尼拔,对坎尼会战的经过自然了然于胸。当德军向莫尔坦发起反击时,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火线上,而是聚焦在莫尔坦的身后。此时,英军第2集团军和美军第1集团军正在战场中段与德军打得胶着,自己指挥的第3集团军已经在右翼冲出,同时加拿大第1集团军在左翼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00多年前的战场形态与眼下何其相似,只不过罗马人换成了德国人,自己则变成了偶像汉尼拔。难道自己会复制汉尼拔的奇迹?

1944年8月6日夜,巴顿睡前照例在地图上查看了一下各部队的最新形势。格罗指挥的第6装甲师已经抵近布雷斯特港,该师B战斗群逼近布列塔尼半岛另一座港口莫尔莱;斯特罗指挥的第8步兵师跟在第6装甲师身后,已经包围圣马洛要塞和迪南;伍德指挥的第4装甲师正逼近洛里昂;海斯利普的第15军向东渡过马延河,准备夺取勒芒;沃克的第20军则渡过了卢瓦尔河。

到目前为止第3集团军的进展十分顺利,这让巴顿安心地睡上了一觉。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参谋长加菲领来了一名美空军中校和一名法军军官。满身泥土的中校道明了自己的来意,原来他驾驶的飞机在三天前在昂热被击落,随后得到当地游击队的营救。这三天他们跋涉160公里,沿途没有发现大规模成建制的德军部队,只遇到过一些德军的通信分队,那些人正忙着收电话线,明显有东撤的意图。

巴顿眼前一亮,中校描述的区域在美军南下方向。有情报表明,德军正在昂热地区集结,向第3集团军发动反击,以配合德军在莫尔坦的行动。如果德军实施反击,势必会牵制第3集团军的兵力,无论是东进还是掉头北上,都不会安枕无忧。而如果那里没有德军,巴顿就消除了后顾之忧,巴顿版的“坎尼之战”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巴顿追问了一句:“昂热的大桥怎么样?”中校肯定地说:“完好无损,将军。”

巴顿稍微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验证一下。他命令参谋长加菲从第15军第5装甲师抽出一个战斗小队、一个坦克营和一个侦察队,立即前往昂热实施战斗侦察。同时命令刚刚拿下洛里昂的第4装甲师夺取南特,以掩护加菲的侧翼。

巴顿还得到一个消息,德军在莫尔坦的进攻已经在昨晚开始了。克鲁格硬着头皮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可他只能拿出残缺不全的4个装甲师——第2、第116装甲师和党卫军第1、第2装甲师。其中,第2装甲师在推进几公里后就被美军第3装甲师挡住了去路;第116装甲师则在进攻伊始就遭到严重挫折,未能前进一步。情况稍好的是两个党卫军装甲师,他们插入美军第7和第19军的结合部,夺取莫尔坦,然后继续向前扑去。

8月7日上午,几乎没有防空火力的德军发现天空中布满了英国“飓风式”战斗机和美国“野马式”战斗机,地面则是密不透风的炮火拦截。前线向克鲁格报告:“敌人的轰炸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我军从未遭遇这种规模的轰炸。”至8月7日黄昏,美第1集团军的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据守在阵地上,彻底遏制住德军的进攻。一场奇袭变成了为期一周的消耗战。

巴顿、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都看到了打一场大围歼战的良机。准确地说,巴顿的心中早就酝酿着登陆后在法国围歼西线德军主力的计划。8月4日以后,他命令第15和第20军东出时,就密切关注着德军的动态,直到7日那天意外得到空军中校的情报后,就下定决心展开行动。

蒙哥马利也制定了类

似的计划,英军第2集团军继续在正面牵制德军主力,然后让左翼的加拿大第2军从北向南迂回,与美第15军在法莱斯——阿让唐一线会师,封闭德军主力的退路。他预计德军只要滞留在原地3天,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围歼的命运。为此,他罕见地支持巴顿的意见,美第15军北上夺取阿朗松,进而在阿让唐与南下加军会和。

蒙哥马利一改保守作风,有一个细节需要关注。根据盟军司令部的计划,艾森豪威尔将于8月8日把指挥部迁往诺曼底。在艾森豪威尔到达前,蒙哥马利名义上还是地面部队总司令,统一指挥英美两个集团军群,而艾森豪威尔到达后,美国人就会收回临时交给蒙哥马利的指挥权,这样他就只能指挥英军第21集团军群。所以蒙哥马利的心思很明显,就是在交出指挥权之前,打一场打胜仗,以提升自己在盟军中的分量。

一向稳健的布莱德利也看到了这个机会,他认为:德军发动这场进攻(莫尔坦反击)反而招致了从南北两个方向遭到包围的危险。但布莱德利要比巴顿和蒙哥马利更保守些,他反对冒着风险实施远距离迂回,坚持美军北上时不要越过勒芒至阿让唐一线,以免遭遇不测。

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碰了个头,很快就敲定了方案。但不知道是情况紧急还是两位主官疏忽,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让接下来的围歼战“虎头蛇尾”。

8月9日,巴顿接到布莱德利令其北上的命令。他随即给第15军军长海斯利普下达了一份命令:“以勒芒——阿朗松——阿让唐为轴线进行的下一阶段战斗目的是:将对峙的敌军赶至巴黎的塞纳河边。根据此计划,你部在沿轴线推进时,首先应夺取阿让唐。现将第5装甲师、第79、第90步兵师和法国第2装甲师划归你部,供你部准备向纵深推进之用。你的使命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

军人之间有其特定的语言,有些用词甚至只有少数关系密切的人才能看懂。巴顿下达给海斯利普的命令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布莱德利的计划。布莱德利要求巴顿不要向东延伸的太远,同时明确美军和加军会和的地点是阿让唐。巴顿所说的“准备向纵深推进”是暗示海斯利普不要有所顾虑,不必在意侧翼安全,应以最快的速度先夺取阿让唐,然后视战场局势继续“向纵深推进”,因为那里有一场大的围歼战。

海斯利普心领神会,当天就展开了行动。8月10日,第15军攻取勒芒,然后法军第2装甲师居左,美军第5装甲师居右,掉头向阿朗松进发。巴顿在指挥部坐不住了,他带着参谋科德曼和一袋子铜星勋章出发,追赶先头装甲部队。

8月11日,第15军在巴顿的亲自指挥下前进了24公里,在穿越一片森林时遭遇两侧德军的袭击。战斗在黄昏时结束,第3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师已经抵近阿朗松。12日,当第5装甲师冲进这座城市时,城内一片狼藉,被盟军飞机炸毁的车辆和坦克遍地都是,驻守在这里的德军第9装甲师只剩下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十几辆坦克,就在美军进城前他们放弃了该城。

第5装甲师没有停留,他们身后的第79和第90步兵师也跟在他们身后。13日,他们夺取了与加军会师的地点——阿让唐。

几乎在同一时间,克鲁格下令停止莫尔坦方向的反击,这位德国元帅在美军攻占阿朗松后就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空前危险的境地(不只是战场上,克鲁格因涉嫌刺杀希特勒,在6天后自杀)。如果此时加军能够及时赶到,那克鲁格就只能束手就擒,可惜的是海斯利普没有看到他们。

加军第2军的进展很不顺利,他们早于美第15军两天就开始了行动,可当面有德军4个师和1个重型坦克营。再加上他们步坦炮协同并不熟练,所以迟迟打不开局面。

其实美军在夺取阿让唐时也出现了一点意外。第5装甲师夺取阿朗松、马梅尔时,法军第2装甲师在其左翼夺取了卡伦吉斯。根据巴顿的要求,法军第2装甲师接下来应该走埃库沃森林左侧(西侧)道路,把阿朗松至阿让唐的主干道留给第5装甲师使用。可第2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一时兴奋,竟让自己的坦克兵分三路,占据了所有道路。

勒克莱尔的举动导致第5装甲师向阿让唐的进攻整整推迟了6个小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德军获得了片刻的喘息,在美军当面构筑了一条临时防线。第5装甲师师长奥利弗极为恼火,他当着巴顿的面斥责勒克莱尔,而巴顿这次竟当起了和事佬,他认为法军实战经验少,更何况现在是在法国作战等等。

一段插曲没有改变整体战局,德国人的那条临时防线也实在可怜,他们只有70辆坦克和一些疲惫不堪的步兵,而美军第15军有300多辆坦克、22个炮兵营和2个步兵师。就在阿让唐失守的当天,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迪特里希给大本营发去了一封相当悲观的电报:“我的第5装甲集团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第7集团军和埃伯巴赫的装甲集群不及时撤退的话,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

不仅是迪特里希,B集团军群所有高级将领都是绝望的,希特勒虽然在12日同意停止在莫尔坦的攻势,可他不同意克鲁格提出的全面撤退至塞纳河的建议。眼下盟军

还没有扎紧(法莱斯)口袋,可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让德国人意外的是,夺取阿让唐的美军在8月13日中午停止了进攻。巴顿想干什么?

他在发火。

据说法莱斯口袋战役结束后,布莱德利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趁着盟军没有封闭合围圈,接替克鲁格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的德国名将莫德尔命令口袋里的部队迅速东撤。在8月20日B集团军群的每日战报中声称:“被围困的部队已经有40%~50%突围出来,与党卫军第2装甲军会和。”不仅如此,即便后来封闭了包围圈,由于袋口处盟军兵力薄弱,被围德军依旧有大量部队逃脱。

这些逃出来的部队后来去哪了呢?他们进入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砸开已经生锈的堡垒铁门,继续抵抗。在那之后,这些德军残存的精锐会同几十个战斗力低下的“国民掷弹兵师”把盟军拖在齐格菲防线长达半年之久。

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布莱德利在8月13日这一天给巴顿下达了一道命令:停止向北行动,不得越过阿让唐。到达法莱斯附近的先头部队以及所有在阿让唐以北的部队全部立即撤回。

布莱德利后来作出了解释。从军事角度他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盟军提前划定了空袭区域,阿让唐以北是属于英军,美军进入这里极有可能遭遇误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情况在前期作战时屡屡发生;其二是第15军已经伸出去太远,两翼完全暴露给了德军,很容易遭到敌人的打击,甚至被德军拦腰切断。

布莱德利还给出了另一个原因,他和蒙哥马利在行动前就约定两军会师地点是阿让唐。后者信誓旦旦地表示,加军会及时夺取法莱斯,然后南下与美军会和。布莱德利知道这场战役对蒙哥马利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得到蒙哥马利的同意就越界,发生友军冲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布莱德利还有一个原因讲不出口,那就是包括他和艾森豪威尔都不想让巴顿“太出风头”,因为巴顿已经足够耀眼了。假如不是嫉妒心作祟,他讲的前面几个风险在巨大胜利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误伤和侧翼安全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与蒙哥马利事先的约定也不至于无法更改,即便布莱德利做不到,还有能一锤定音的艾森豪威尔。可他们没有这么做。

艾森豪威尔不知情吗?当然不是。巴顿接到布莱德利的命令后,先是愣了一阵,他感到难以置信。接着他对报告这个消息的参谋长加菲说:“这是开玩笑吗?”当他从加菲严肃的口中得知是布莱德利的参谋长艾伦将军那里得来的命令后,立即给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打电话。他和布莱德利发生了激烈争吵,后者重申了一遍命令后挂断了电话。

巴顿又把电话打给了艾森豪威尔。他提醒自己的上司,第15军已经做了越线侦察,夺取法莱斯完全没有问题。但艾森豪威尔平静地告诉巴顿:执行命令。

尽管法莱斯口袋战役虎头蛇尾,可德军仅阵亡和被俘就接近10万人(负伤无法统计)。战果不仅仅体现在伤亡数字上,德军B集团军群经此一役已经溃不成军,开始仓皇地向东溃逃。在盟军10个军、100多万人面前没有一条完整的防线,整个法国甚至是西欧都在张开双臂迎接盟军前来解放。

多年以后,蒙哥马利在自己的书中说:“(法莱斯口袋战役)的全部荣誉非他莫属。”布莱德利则坦率且坚定地指出:这次战役计划出自他手。

巴顿听不到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后来的言论,因为那时候他早已经离开人世。至于这场战役的最大功臣是谁,这一点重要也不重要。巴顿很早就酝酿着这场围歼战,第3集团军的行动也最早(8月初)体现出围歼德军的意图,而且第15军本来是可以成为完成致命一击的杀手的。

巴顿在战役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到“法莱斯围歼战计划到底是谁制定的”时,他的回答简单明了:“是布莱德利,他是我的上司。”但在8月9日接到布莱德利北上命令时,巴顿也曾对参谋长加菲抱怨:前一天他还跟布莱德利兜售自己的计划,当时对方不置可否,结果第二天下达的命令跟自己前一天说的一模一样。

对巴顿的不公还不止这些,第3集团军投入战场已经半个月了,可他们始终以秘密身份参加作战。所以在盟国的媒体上,没有人知道第3集团军,更没有把战场上的胜利与巴顿联系在一起。起初这种保密是为了军事需要,可德国人早就从指挥风格上看出那是巴顿指挥的部队。

巴顿为自己和部队鸣不平,他不止一次地向布莱德利抱怨:“该死的‘保密’把第3集团军的功绩都掩盖起来了,我怎样才能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士气呢?”布莱德利也觉得太过分了,可艾森豪威尔还是想让巴顿再打几场胜仗,以便公开他身份时能够彻底消除巴顿之前的负面形象。

改变这一局面的是那些支持巴顿且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强烈呼吁恢复巴顿应有的荣誉,他们认为让巴顿在前线拼命打仗,而让其他人窃取巴顿的光荣,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和讽刺。

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做出妥协。8月14日,巴顿公开发表了一份演讲,介绍了第3集团军的战斗历程,他说:“自8月1日参战以

来,我们从阿弗朗什向东推进了240公里,解放了大片法国土地。迄今为止,第3集团军比有史以来任何其他军队都前进得更快、更远。”

需要为巴顿补充的是,在第3集团军参战的前26天里,他们前进了640公里,解放12.4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外,第3集团军击毙德军1.6万人,击伤5.5万人,俘虏6.5万人。同期,第3集团军伤亡1.6万人,其中阵亡1930人,非战斗减员5414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