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97、【中国战场】湘西会战

197、【中国战场】湘西会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中国战场】湘西会战:日寇在中国战场上最后一次进攻

湘西会战是日寇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此战结束后,国军即开始在广西桂林、柳州方向实施反攻,切断日寇的陆上交通线。

姑且不论国军在抗战末期越来越消沉的抗战意志,日寇自1944年4月开始实施的豫湘桂会战就很有困兽犹斗的味道。在豫湘桂会战结束后,正如战前日寇大本营担心的那样,中国派遣军在华兵力更加分散。即便是从本土输送了14个新组建的旅团和8个野战补充队,也很难再组织起强大的机动部队用于进攻。

1944年8月,豫湘桂会战期间,日寇在华唯一的机动兵团第11军一分为三。担任武汉地区守备的部队组建第34军,继续留守武汉负责防御任务。其余6个师团仍然归属第11军战斗序列,投入桂柳会战。9月底,日寇第20军指挥部从关东军调出,抵达衡阳划归新组建的第6方面军战斗序列。第6方面军将第27、第40、第64、第116师团编入第20军战斗序列,部署在衡阳地区。

至此,原第11军各部队分别驻守武汉(第34军)、衡阳(第20军)、柳州(第11军)三地承担守备任务,完全没有多余的兵力用于机动作战。

1945年1月,日寇大本营制定《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要求中国派遣军继续保持进攻态势,向鄂西北的老河口和湘西的芷江进攻。以夺取上述两地的机场,摧毁中美联合空军基地,从而逼迫国民政府屈服。

日寇决心在中国战场保持进攻态势,实在是因为想不出其他的办法。1945年春,整个二战的局势越来越明朗。在欧洲战场,盟军正越过莱茵河两岸的齐格菲防线,攻入德国本土。在盟军200多万部队当面,德军只有不到70万人,而且无援兵可派。

在东线,苏军以一个巨大的弧形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在南段战线,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取得巴拉顿湖战役的胜利后,协同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攻入奥德利;在北段战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经过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将战线推进到德波边境,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不到70公里。被孤立在东普鲁士泽姆兰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正遭受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围攻,仅能通过波罗的海和德国本土保持海上联系。

在亚洲各处战场,美军已经攻取硫磺岛,进而开始准备进攻冲绳;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日寇已经被逐出缅甸,残部正退往泰国和越南。

所以日寇正寻求局部“和平”的解决方案。在1945年1月下达向国军政府军队进攻的同时,也正在积极寻找另一条出路。

当时的日寇决策层主流意见是希望能够和北面的苏联和国民政府单独媾和,然后集中全力对付美国。

早在1944年秋,日寇尝试通过汪伪政权嫪斌从中牵线,与国民政府举行谈判。时任日寇首相的小矶国昭对此事非常重视,希望借此结束在中国的战事,转而抽出兵力,应对咄咄逼人的美军。直到1945年3月,日寇才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小矶国昭因此倒台。

1945年4月7日,主和的海军将领铃木贯太郎出任日寇二战期间最后一任首相。他上台后,就任命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方面接触,提出“战后跟随苏联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对立,并返还库页岛和开放北部渔业权”等条件,换取苏联支持日本“保存现有国体、政体”退出战争。苏联方面的反应则十分冷淡。

在外交上四处碰壁后,日寇大本营不得不强化军事力度。在中国战场保持进攻态势,即希望以此能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达到以“战求和”的目的。即便不能达到此目的,也可以吸引美军投入中国战场,从而将决战的地区放在中国战场,延缓或减少日寇本土遭受战火。

因此,向老河口和芷江的进攻,是日寇“形势所迫、逼不得已”的决定。

担任芷江方向作战任务的是第6方面军第20军。但该军所属部队仅警备就已经感到兵力不足,根本无法集中兵力向芷江进攻。为此日寇大本营从本土抽调第47师团划归第20军指挥,将第1、第2野战补充队改编为独立第81、第82混成旅团,还从第64和第116师团中抽调骨干人员,与刚从本土招募的17岁少年兵组建第86、第87旅团和第2警备队。上述4个旅团和1个警备队用于接替湘南、桂北地区的警备任务。从而抽调出第68、第116师团和新调来的第47师团用于对芷江的作战。

但由于美军的海空打击和内陆中国守军的破坏袭扰,日寇在海上和陆地的交通线已经不能正常运行。第47师团按时抵达湘南地区的仅有第131联队,其余部队则被困在朝鲜半岛。所以第20军只能利用现有部队投入作战。

1945年3月,日寇第20军拟定作战方案:东线第116师团、第47师团第131联队在衡阳以西的宝庆地区集结,首先向湘西雪峰山进攻,歼灭附近守军。尔后向芷江方向突击,攻占、破坏其航空基地。南线第68师团第58旅团在东安集结,策应第116师团的进攻,并在武冈地区寻找歼敌时机。第47师团主力计划

于5月上旬抵达,随即投入芷江方向的作战。

作战时间定于1945年4月中旬。

国民政府方面,在日寇逐渐逼近的大西南地区,集结了大量完成整训的部队。其中包括卫立煌指挥的中国远征军、汤恩伯指挥的黔桂湘边区司令部所辖部队、杜聿明和李玉堂指挥的2个集团军和卢汉指挥的部队。

为了便于指挥,军事委员会于1944年底成立陆军总司令部,由何应钦任总司令,下辖4个方面军。第1方面军总司令卢汉,下辖第60军(安恩溥部)、第2路军(张冲部)、第52军(赵公武部)以及方面军直属部队。

第2方面军司令张发奎,下辖第46军(黎行恕部)、第64军(张弛部)、第62军(黄涛部)。

第3方面军司令汤恩伯,下辖第20军(杨干才部)、第26军(丁治磐部)、第94军(牟廷芳部)、第13军(石觉部)、第71军(陈明仁部)、第29军(孙元浪部)。)

第4方面军司令王耀武,下辖第73军(韩浚部)、第74军(施中诚部)、第100军(李天霞部)、第18军(胡琏部)。

此外,杜聿明担任昆明防守司令部,下辖第5军(邱清泉部)和直属部队。总司令部直属部队下辖第54军(阙汉骞部)、新编第6军(廖耀湘部)、第2军(王凌云部)、第53军(周福成部)以及直属部队。

上述部队共21个军65个步兵师。至1945年夏,共有12个军36个师换装美式装备,4个军换装半美式装备。

在这些部队中,王耀武指挥的第4方面军以芷江为基地,与守卫黔北的第3方面军一道拱卫重庆东南方向,也就是此次日寇第20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1945年3月,日寇开始在全县、宝庆、衡阳集结兵力,守军判断日寇可能对芷江地区发动进攻。遂命令第4方面军做好迎战准备,同时命令第3方面军所辖第27集团军(李玉堂部)第20、第26和第94军,以第26军守备龙胜、以主力进至武冈地区,协同第4方面军作战。

同时,军事委员会命令正在缅甸作战的新编第6军空运芷江,作为总预备队。1945年4月9日,日寇第116师团先头部队第109联队第1大队渡过资水,第131联队开始向永丰地区以东集结。国民政府判断日寇的进攻即将开始,遂于4月11日下达作战命令。至此,在中国战场上罕见的敌弱我强的会战拉开序幕。

就在国军展开的同时,日寇先头部队(第109联队第1大队)正从宝庆以西的山间小路秘密西进。至4月15日,该部进至白马山以东5公里处的中原村。在他们的身后,日寇第116师团分三路西进,右路第109联队向巨口铺攻击前进,突破守军第100军第63师(徐志勖部)警戒阵地和第178团阵地,进至大桥边地区;中路第133联队向岩口突进;左路第120联队暂未行动。

同时,刚刚抵达的第47师团第131联队于4月15日渡过资水,向新化守军第73军发起进攻;南线第58旅团也于当晚向新宁方向进攻。在北面承担牵制任务的第69旅团攻占益阳,吸引第18军不能南下。

战至4月18日,日寇各路部队均有一些进展。第116师团右路第109联队进至隆回司,左路和中路突破第63师在岩口和桃花坪阵地;先头部队第109联队第1大队此时已经深入大黄沙附近,准备渡过沅江,向芷江基地突进。此时第74军第51师抵达,该部的进攻受挫。

南线的第58旅团于4月17日攻占新宁,然后兵分两路,向武冈、武阳进攻。

4月19日起,双方全线展开激战。突入纵深大黄沙的日寇第116师团第109联队与第51师和第19、第63师各一部激战4天,战斗异常惨烈。4月22日,第116师团其他两个联队分别进至高沙和山门,与第74军暂6师激战。在战线左翼第58旅团遭遇第74军第58师。在战线右翼,第47师团第131联队和第73军激战。

此时,北面的第69旅团被第18军击退,改为守势。4月24日,陆军总司令部命令第18军南下,会同其他各军围歼西犯日寇。

至4月25日,日寇的战线开始松动,其第109联队损失巨大,战斗人员仅剩下546人。第116师团其他两个联队则被死死钉在山门和高沙,其他部队也停滞不前。而且中美联合空军频繁出动,日寇后勤补给和部队机动都大大受限。

4月28日,日寇第47师团主力抵达战场,但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没有将该部投入战场。此时他意识到对面守军实力雄厚,战局对己方非常不利。他命令第47师团就近在宝庆构筑防御工事,以应付紧急情况。

坂西一良的嗅觉的确灵敏,双方在雪峰山地区激战的时候,第18军已经从北面进至安化;第94军则从南面进至绥宁。日寇各路进攻部队的势头逐渐衰减,两翼的安全受到威胁。

5月1日,第4方面军开始反击。第18军和第94军从南北两翼向日寇逼近,日寇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于3日命令各部停止进攻,转为守势。随后他向第6方面军司令部请求增派2

~3个师团,以便继续向国军发动进攻。但第6方面军也无兵可派,拒绝了坂西一良的要求,同时命令第20军继续向芷江进攻,打乱守军的部署。

5月4日,对战场态势更了解的坂西一良下令部队后撤至山门、花园一线整顿部队。同一天,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也下达了转入攻势的命令:新编第6军所属新编第22师进至江口,担任正面防御;第3方面军第94军和第4方面军各军密切协同,于15日前在宝庆、武冈两地区包围歼灭日寇,第10集团军在左翼拒止当面之敌,掩护攻击部队侧翼。

5月6日,陆军总司令部补充命令:各部务必在8日前发起进攻,在雪峰山东路围歼日寇。

两道命令对比,总司令部显然是希望各部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围歼当面日寇。实际上各部也的确没有拖沓。在第二道命令发出当天,第94军就攻占新宁,切断第58旅团原路后撤的退路。7日,该军一部击退进攻武冈的日寇,解除了守军的威胁。

日寇第20军司令坂西一良这时已经在地图上清楚地看出国军正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第20军形成合围之势。他立即命令第116师团和第58旅团靠拢,然后向宝庆撤退。同时,他命令第47师团主力西渡资水,向大桥边推进,接应撤退的部队。

日寇第6方面军司令部也担心第116师团和第58旅团不能安然脱身,遂命令驻全县的第34师团临时划归第20军指挥,向新宁方向攻击,掩护第20军东撤。

5月9日,第4方面军延迟了一天开始全线反击。此次会战国军掌握制空权,在空军的支援下,各军反击得比较顺利。战至5月13日,第74军和第94军击溃第58旅团,攻占高沙,并将第58旅团第217联队一部包围歼灭在高沙西北地区。第100军重创第116师团第109联队,并将其包围在大黄沙附近。第73军在南山寨捕捉到日寇第131联队,并将其包围。南下的第18军第18师以急行军插向大桥边,将西援的日寇第47师团主力阻止在顺水桥一带,第11师和第118师进至山门、六都寨,形成日寇东撤路线上的第二道封锁线。

5月9日,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已经承认芷江作战失败,下令终止芷江作战,同时命令各部队撤回原驻地。接到命令后,第116师团和第58旅团各部开始东撤。然而在国军层层阻击和追击下,撤退行动极为艰难。至5月15日,第116师团和第58师团仅撤到金龙砦附近,仍然没有摆脱国军的唯独。只有第131联队在第47师团迂回一部的接应下脱险,开始向宝庆撤退。

同样在5月15日,第4方面军命令第74军出击,与第18军一道向金龙砦发起攻击,尽快对日寇第116师团和第58旅团完成合围。至5月22日,第18和第74军先后攻占金龙砦、黄桥铺等地,第116师团所属3个联队伤亡惨重,其中1个联队大部分被歼灭;第58旅团则被困在高沙西北地区,其一个大队已经被全歼。

为了救出被围的部队,第20军紧急抽调第64师团、第68师团、独立第81旅团、独立第86旅团各一部共20个大队实施救援。至6月7日,被围日寇陆续撤至宝庆。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至此湘西会战结束。此役日寇伤亡2.4万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