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7、【苏德战场】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147、【苏德战场】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东波美拉尼亚战役:1945年柏林北部战事

1945年1月12日,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起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战役发起时,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大体在华沙以南地区,这里距离德国首都柏林还有将近700公里的距离。此后,苏军仅用5天时间击破德军防线,从1月18日起坦克部队开始向西急进。至1月底,苏军抵达德波边境-奥得河,并在对岸建立了坚固的登陆场,这里距离的德国首都柏林只有不到70公里了。

苏军的进展大大超出德国人的预料。匆忙之下,希特勒于1945年1月26日下令组建维斯瓦集团军群,部署在柏林北部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并任命德国内务部长兼后备军司令希姆莱担任该集团军群司令。

集团军群成立之初,编成内仅有从前线溃退下来的第9集团军5万余人。不久之后,希姆莱以后备军司令身份优先将刚刚完成组建或正在训练的部队充实到集团军群中,并恢复了久违的第11集团军番号。同时,希特勒下令从西线以及本土各城市城防部队抽调出部队,划归给维斯瓦集团军群,付出的代价是盟军的空袭给后方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地面推进的速度加快。

2月初,第9集团军除原有部队外,新增的部队包括:由柏林-勃兰登堡第3军区所有军校教员和学生组成的第101步兵军;由党卫军、警察、海军基地人员组建的“奥得军”,以及从西线抽调的第21装甲师。

2月初,经过东普鲁士战役第一阶段的打击,德军第2集团军败退至维斯瓦河下游地区。该集团军也被划归到维斯瓦集团军群中,集团军群的防御范围也因此扩大到波兰的但泽走廊。至此,维斯瓦集团军群在短期迅速膨胀,下辖3个集团军,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重兵集团,威胁着在奥得河一线的苏军。

维斯瓦集团军群的部署如下:右翼第9集团军部署在奥得河左岸,负责正面防御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向柏林方向的进攻;第2集团军部署在左翼,负责阻止苏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西进,并确保但泽走廊,保障但泽和泽姆兰德半岛之间的弗里施沙咀的通道;第11集团军部署在中段,根据德军统帅部的要求,这里将集结装甲部队准备向苏军发起反击。

不久之后,同样在东普鲁士战役败退至泽姆兰德半岛的第3装甲集团军指挥部迁往东波美拉尼亚,但部队留在了泽姆兰德半岛,这个我们在本文后面再介绍。

1945年1月底,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夺取奥得河桥头堡之后,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就注意到德军在自己的右翼、东波美拉尼亚地区集结兵力。为了谨慎起见,朱可夫下令部队转入防御,并抽调部队向北部警戒。

2月初,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尾随德军第2集团军进至维斯瓦河下游(但泽以南)。鉴于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军已经被团团围住,而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遭受严重威胁,苏军统帅部决定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不再参与东普鲁士地区的战事,转而专门对付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

1945年2月8日,苏军统帅部正式下令,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强渡维斯瓦河,然后一路向北攻取但泽走廊,一路继续西进攻占奥得河下游的斯德丁,消除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的威胁。

此时,方面军除将一些包围德军第4集团军的部队交给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指挥外,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还有4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3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1个筑垒地域,总兵力56万人。坦克所剩无几,只有263辆可以使用。

无论是北上还是西进,罗科索夫斯基当面的第一个对手还是魏斯指挥的德国第2集团军。在东普鲁士战役第一阶段,魏斯付出牺牲装甲部队的代价,得以保住了集团军主力。退到但泽和东波美拉尼亚以后,魏斯又得到了一些补充,其集团军编成内包括6个军级作战单位,共11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强击火炮旅、1个重型坦克营、1个反坦克歼击营,以及一些众多小的作战单位。集团军兵力没有准确数字,估计不少于1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的数量不少,共282辆,甚至多于苏军。

当然,苏军的炮兵和空军优势明显,尤其是炮兵部队能够拟补坦克数量的不足,在进攻德军坚固工事和防御阶段作用突出。苏空军有压倒性优势,只是空军的活动受天气的影响,在1945年初的几个月,德国北方和东普鲁士地区气候恶劣,空军对地面的支援时断时续。

1945年2月10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开始向斯德丁方向攻击。这一地区到处是森林湖泊、恰逢春汛泥泞季节,苏军的进攻打得十分艰苦。有着丰富的防御作战经验的魏斯又构筑了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型对付苏军,导致苏军的进展缓慢。战至2月19日,苏军向西推进60公里,面对德军顽强地防御,只能暂停进攻。

朱可夫担心的德军反击没有立即出现,这是因为德军向东波美拉尼亚地区集结兵力和物资需要时间。至2月中旬,希特勒已经等不及了,古德里安也不断催促希姆莱尽快南下,以免贻误战机。此时,维斯瓦集团军群已经拥有坦克和强击火炮1059辆,

集中在第11集团军的有458辆。指挥这支部队的是党卫军将领、维京师首任师长施坦因纳。

德军的反击计划代号“至日行动”,实施这次反击的部队包括7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以及1个坦克歼击旅。这些部队大多刚刚组建,很多部队甚至是第一次上战场。第11集团军指挥部在1942年底升级为顿河集团军群后,原番号一度撤销,新组建的集团军指挥部缺乏战场经验,而且成员缺乏磨合。所以,虽然集团军的兵力和装备可谓豪华,可面对经过长期战场历练的苏军,反击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2月16日,德军的反击开始,第11集团军分三路冲向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属第47集团军的防线。苏军以优势炮火和提前布设的雷区给德军造成很大损失,准备不足而且缺乏经验的德军装甲师果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此后几天,德军的进展仍然不顺。东波美拉尼亚地区森林和沼泽,以及春汛时期泥泞的道路同样也是德军进攻的阻碍。

在此期间,被古德里安派到集团军督战的陆军参谋部作战处长温克遭遇车祸,不得不离开前线。2月20日,德军累计推进8~12公里。此时,天气转好,苏军地面部队在飞机的火力支援下发起反击,德军被迫后撤。

当天,守在奥得河左岸的集团军群右翼第9集团军向统帅部报告:有迹象表明,苏军将在未来几天内向柏林方向进攻。报告送到统帅部后,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人都非常紧张,遂于2月21日下令终止“至日行动”,并命令从第11集团军中抽出1个军划归舍尔纳的中央集团军群,以加强柏林以南尼斯河一线的防御。同时,第9集团军也获得了加强。

2月24日,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移驻东波美拉尼亚,德军统帅部随即将第11集团军指挥部转入预备队,将集团军剩余下的10个师纳入第3装甲集团军。

德军第9集团军发给统帅部的报告颇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味道,实际上苏军并没有从柏林东北方向(第9集团军防御地区)进攻的打算,反倒是东南方向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一直没有放弃向柏林突袭的努力。相反,经过德军第11集团军发起的“至日行动”,苏军反倒对东波美拉尼亚更加重视,如果这里的德军不被肃清,那苏军在进攻柏林期间就始终有一颗利刺插在后背,所以必须提前将它拔掉。

2月中旬,苏军统帅部拟定新的作战方案:朱可夫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罗科索夫斯基的左翼向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实施一次双向突击。其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左路从阿恩斯瓦尔德出击,向北冲到波罗的海,将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第9和第3装甲集团军割裂;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右路从岑佩尔堡向北出击,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克斯林,将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割裂,然后寻机歼灭。

为此,苏军统帅部特意从预备队中抽出第19集团军,加强给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1945年2月22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首先恢复攻势,当面的守军仍然是难缠的德军第2集团军。不过,罗科索夫斯基得到了新援,方面军进攻的箭头,不仅有刚刚抵达的第19集团军,近卫第3坦克军也完成休整投入到进攻之中,得到补充的近卫第3坦克军拥有27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军第一天的攻势很顺利,第19集团军突入德军防线12公里。次日,近卫第3坦克军投入突破口,他们搭载着手持冲锋枪的步兵战士向前冲击,头上还有苏空军的支援。至当天黄昏,近卫第3坦克军又推进了40公里,将魏斯的第2集团军侧翼防线撕碎。

2月28日,魏斯集中集团军所有的预备队,包括第7装甲师、“霍斯坦因”装甲师、党卫军第4警察师和第32步兵师投入反击,参加反击的德军坦克和强击火炮数量并不少,达到331辆,罗科索夫斯基的攻势第二次被遏制。

在战线的左翼,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为反攻准备了40多万兵力,方面军所属近卫第1和第2坦克集团军也恢复了元气,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达到955辆,参加反攻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更是达到1515辆。

1945年3月1日,经过40分钟的炮火准备,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和第61集团军首先向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发起进攻。当天,朱可夫投入了一部分坦克部队,在德军防线上推进了20多公里。次日,近卫第1和第2坦克集团军主力投入战场,继续扩大此前的战果。

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进行了殊死抵抗,在前沿的第5歼击师防线被突破后,劳斯将大量“希特勒青年团”和平均年龄超过38岁的“国民突击队”拉上战场(在德军中规定,年龄超过38岁视为“老年阶段”,已经不适合作战)。他们化整为零,以10人为一组,利用手中的长柄反坦克火箭弹(“铁拳”)专门对付苏军坦克。苏军为此损失了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住苏军的攻势。

3月3日,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万格林,坦克也终于驶出森林沼泽地带,冲上了德国的高速公路,开始向波罗的海海岸突击。3月4日早晨8时,近卫第11坦克军抵达海岸,并以少量

兵力突袭科尔贝格,但被德军击退。即便如此,苏军完成了对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分割,德军第2集团军全部和第3装甲集团军所属2个军被合围在东波美拉尼亚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

此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开始清剿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2个军的残部。至3月7日,除波罗的海沿岸的科尔贝格要塞之外,德军第10军和“泰陶”暂编军绝大部分被歼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俘虏德军2.8万人,缴获188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门火炮和迫击炮,第3装甲集团军在这段时间的伤亡达到5万人,约1.6万人(包括伤员)逃脱。

随后,朱可夫的右翼向西北方向(奥得河方向)追击,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转向东北方向的但泽走廊,寻歼魏斯的第2集团军。为了加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攻坚力量,罗科索夫斯基还临时“借用”了卡图科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

在科尔贝格,守军包括第163、第402步兵师残部,以及海空军人员、希特勒青年团等多支部队,其中正规军兵力4000余人,要塞指挥官弗尔里德上校。

守军的重型武器最初包括8门轻型榴弹炮、15门高射炮(7门105毫米,7门37毫米,1门20毫米),另有820发威力巨大的280毫米口径超重型火箭弹(16个临时发射阵地)。另据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劳斯回忆,守军还拉来一些损坏的坦克、高炮、反坦克炮、野战炮。

不巧的是,德国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刚刚完成各一部彩色电影,名字就叫《科尔贝格》。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807年普鲁士人在科尔贝格抗击拿破仑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德国人动用了2万名士兵参与拍摄,还花费了巨资。为了让这部影片顺利播放,戈培尔严密封锁消息,不让国民知晓科尔贝格已经被包围。

朱可夫当然不会考虑戈培尔的感受,甚至于对科尔贝格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命令苏军主力继续向西北方向进击,只留下波兰第1集团军的部队负责攻取这座要塞,而且还没有给波兰人留下必要的炮兵。

波兰第1集团军投入科尔贝格的兵力为2.8万人。进攻伊始,波军遭遇守军猛烈而且精准的炮火拦截。同时,德国海军的2艘驱逐舰也向要塞提供火力支援。激战一天后,波军没有取得有效进展。此后,朱可夫给波军第1集团军调来了1个火箭炮旅,波军用它们逐个摧毁要塞的坚固堡垒。又经过10天的激战,德军退守波罗的海港口一块长1800米、宽400米的沙丘上。3月18日,守军指挥官弗尔里德率领剩下的2200人登船撤离了科尔贝格。

在此期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61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继续驱赶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劳斯的集团军一路西退,毫无招架之力。3月8日,劳斯返回德军统帅部,向希特勒和古德里安汇报战况。他语无伦次的发言让希特勒十分反感,2天后他被解除职务,第3装甲集团军交给曼陀菲尔指挥。

希特勒还当着古德里安的面,讽刺劳斯一定是一个东普鲁士人(古德里安就是出生在东普鲁士),因为他废话连篇。古德里安也毫不客气,他清楚劳斯的履历,随即提醒元首,劳斯是奥地利人(希特勒出生在奥德利)。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已经相当糟糕。

希特勒给新任第3装甲集团军指挥官曼陀菲尔的要求是实施反击。为此,他从舍尔纳的中央集团军群调来5个装甲师,准备将苏军赶出东波美拉尼亚。但他和古德里安又一次发生分歧,古德里安认为现在应该全力防守奥得河一线,有迹象表明,苏军即将在这里展开进攻。希特勒则认为,苏军在没有消除柏林以北的威胁前,是不会冒险向柏林进攻的。他还嘲讽古德里安,1941年莫斯科城下,就是他冒险突进,才会了德军的“台风行动”。现如今,他还是用这种思维揣测苏联人的行动。

两个人争吵不休,谁也不相让,新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也逐渐站到古德里安一边。3月19日,希特勒下令撤销反击的计划,调来的5个装甲师归还给舍尔纳。几天后,希特勒知晓古德里安和希姆莱正联手跟英美谈判,想要停止西线的战事,全力以赴对付东线的苏军。这种行为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一种背叛,盛怒之下,他解除了希姆莱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同时也解除了古德里安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接替希姆莱的是海因里希,接替古德里安的是克莱勃斯。

在但泽走廊,罗科索夫斯基正在加紧进攻魏斯的第2集团军。此时,魏斯手上还有11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1个空军野战师。由于第2集团军已经被苏军切断了西面退路,所以失去了和维斯瓦集团军群之间的陆上联系。而在东面,他们因为一直坚守着但泽,所以还可以通过弗里施沙咀和泽姆兰德半岛的守军保持联系。鉴于此,第2集团有再度转隶北方集团军群,魏斯本人也在战争后期晋升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希特勒交给魏斯的任务是守住波罗的海海岸一线的但泽、格丁尼亚、弗里施沙咀、皮劳,保持但泽沿岸部队与东普鲁士部队的联系,以支援柯尼斯堡并保护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各处港口。德军如

果丢掉了这些港口,在波罗的海沿岸孤守的库尔兰集团军群、泽姆兰德集团军级集群都将失去海上补给和撤退的最后通道。

苏军方面,在得到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的强援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进攻力量已经今非昔比。3月10日,卡图科夫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3月12日,他的坦克就冲到但泽湾西面的格丁尼亚,他们在那里遇到了德军第7装甲军的反击。

魏斯在整个东线战争期间都很少有展现进攻能力的机会,可防御作战的确是行家里手。战争进行到1945年3月,魏斯的第2集团军主力仍在。面对苏军的进攻,魏斯一面以第7装甲军反击,一面以紧密的队形步步为营,迟滞苏军的推进速度。从3月13日至21日,苏军每天只能推进1~2公里,有时一天只能前进几百米。

3月23日,苏军攻占索波特,将德军第2集团军切成两半。但德军还是继续顽抗,和以往一样,德国海军依然占据着海上的主动权,“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西里西亚”号旧式战列舰,“莱比锡”号等重型战舰,不断用巨型火炮轰击逼近的苏军。

在海军支援下,德国陆军得以坚持更长时间。但苏联坦克还是开到岸边,向正在抢运人员的德国小船开炮。3月28日苏军第19、70集团军占领了格丁尼亚,残余的8000名守军逃到北面的半岛上。

但泽的巷战又持续了几天,3月30日,苏军占领了该城,在此俘虏1万人,缴获了14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58门火炮,还有45艘潜艇。

位于格丁尼亚以西的部队被继续向海岸驱赶,最终在4月4日被苏联第19集团军歼灭。却并不彻底:虽然苏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派出了不少飞机、潜艇和鱼雷快艇封锁但泽湾,但德国第7装甲军少量部队仍然从海上撤走。还有一些部队退到海尔沙咀。

自2月10日以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一共俘虏德军官兵6.3万人,缴获68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70门火炮和迫击炮,431架飞机。东波美拉尼亚之战至此结束。

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并不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进攻战役,战役的起因是苏军发起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进展神速,仅用了20天就冲到德波边境奥得河,距离柏林不到70公里。德军为拯救柏林,在东波美拉尼亚组建维斯瓦集团军群,企图在苏军侧翼实施反击,以改变柏林地区被动的防御局面。

自2月中旬至4月初,苏军为消除侧翼威胁,暂缓向柏林进攻,首先集中兵力肃清东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此役,苏军损失兵力2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027辆、火炮和迫击炮1005门,作战飞机1073架。德军此役损失没有官方统计,第2集团军不复存在,第3装甲集团军退往奥得河左岸,第9集团军因为苏军尚没有向柏林进攻,还保存着相当战力,他们将成为守卫柏林的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此役的损失也难以承受。在战争末期,苏军的步兵缺编严重。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为例,在战役发起前,方面军所辖的45个步兵师26个缺编超过2/3,其余19个师缺编超过一半。同期,华西列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步兵也同样近乎枯竭。在进攻柯尼斯堡前,他曾经向统帅部请求补充兵员,可经过补充后各师的缺员也超过一半。即便是绝对主力部队近卫第11集团军,其所属近卫第31步兵师只有4528人。全师共18个步兵连,每个连编制勉强超过半数,只有60~65人。

战争的创伤难以拟补,据战后统计,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伤亡4400万人,占苏联总人口的1/4,大量男性青年牺牲在战场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