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1、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

141、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你有9000辆坦克吗?我有

苏军经过1944年实施的“十次打击”后,东线的战局已经十分明朗了,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德国是否已经准备束手就擒了呢?显然也不是。在东线德军仍然保持了220多万的兵力(不包括海空军),这样一支军队无论在哪里都是可怕的存在。不仅如此,德国国内军工企业在施佩尔的领导下,仍然可以持续地为前线输送大量武器,尤其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坦克和强击火炮。到了1945年初,德军在东线有近3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按照德军内部的评估,苏军如果没有9000辆坦克,是无法战胜装备性能更强,训练素质更高的德军的。

进入1944年冬季,苏军在各个方向都转入防御。按照斯大林的打算,苏军需要一段时间休整,补充兵员,为前线储备物资,等到天气转好再对德军实施一轮有决定意义的攻势。

1945年初,苏德双方的战场态势大致如下:

在北极圈,芬兰已经在去年9月份退出战争,苏德双方虽然都在这里保持了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可彼此都没有发起新的攻势的打算。直到二战结束,北欧地区(主要在挪威)的德军近40万人向盟军投降。在这个地区的苏军是戈沃罗夫元帅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统帅部没有给他们下达新的作战任务。

在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和第18集团军孤守库尔兰半岛。由于他们西撤东普鲁士的通道被苏军切断,维系该集团军群和德国本土联系只能依靠海上。在1944年10月,退守到半岛的德军有50万之众。之后一部分兵力从海上被撤走,至1945年初,半岛的守军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改编后该集群仍然有40万兵力。与德军对峙的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已经撤销)。

在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经历巴格拉季昂战役惨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分退守这里。这里是德国本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坚守。1944年夏秋之际,希特勒向这里加强了大量装甲部队。同样在1945年初,这部分德军改称“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2、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当面苏军是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

在波兰中部和南部,原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和A集团军群合兵一处,据守维斯瓦河。这里是柏林的正东方向,是苏军攻入柏林的最短距离。1945年初,该集群包括第9、第17集团军、第1、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当面苏军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乌克兰第1和第4方面军。

在匈牙利,德军部署的是南方集团军群。为了保住最后的石油供应地,希特勒同样给该集群加强了大量装甲部队。当面苏军是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在1944年10月底,在结束德布勒森战役后,同样看重战争经济因素的斯大林没有让苏军休整,而是要求他们立即发起布达佩斯战役,他希望尽早切断德军的石油供给。

至于德军质疑的苏军作战实力,也有必要交代一下。1945年初,部署在德军当面的兵力为670万人(同期苏军总兵力940万人,除后方部队外,主要部署在远东地区和土耳其边境),火炮和迫击炮10万门。希特勒和古德里安质疑的坦克是否超过9000辆,苏军方面的实际数字则是12100辆。

1944年的冬天是苏德战场爆发以来最平静的一个冬天,这让各方都有些不习惯。德军统帅部好不容易获得喘息的机会,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将前线将领召回,一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圣诞节。据说,1944年最后的几天德军陆军总参谋部每天都举行宴会,德军的高级将领们整日买醉。

希特勒这段时间去了西线,他将亲自指挥西线的一次生死攸关的战事。1944年12月底,德军在阿登山区发起反攻。为此,德军集中第5装甲集团军、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第7集团军共计28个师,计划奔袭200多公里攻占盟军的补给基地安特卫普,歼灭盟军25个师,从而夺回在西线的主动权。

战役发起后,德军的虽然进展缓慢,却给盟军造成很大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苏军能够尽快转入进攻,以吸引德军从西线分兵,至少将东线德军牵制住。为此,他致电斯大林,询问:苏军何时发起进攻?斯大林的答复是:苏军正等待好天气的到来,但最迟不会超过1945年1月下旬。

苏军下一步将重点打击哪里呢?丘吉尔并不清楚。希特勒猜测苏军的进攻主要方向会是南部的匈牙利,那里的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匈牙利的油田是德国的命脉,一旦失去德国将彻底失去战争动力。

斯大林则不然,他将苏军的主攻目标选在了波兰-柏林和西里西亚方向。为此,他决定亲自协调各方面军在柏林方向的攻势。不过苏联总参谋部认为,在这条生死攸关的进攻轴线上,必然遭到最激烈最顽强的抵抗。此前他们甚至一度认为,苏联人竭尽所能或许也只能推进140~150公里。可能逼近柏林,却难以一举夺取。所以当时预定把夺取第三帝国首都的任务放到下一个阶段完成。为了保障向柏林的推进,苏军也将继续攻

打东普鲁士。斯大林期待这一攻势可以吸引走柏林方向的一些德军。

194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统帅部陆续下达向柏林和东普鲁士方向进攻的作战指令,明确进攻日期为1945年1月20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来电后,斯大林决定送给英国人一个人情,遂将进攻日期提前到1月12日。

在主要进攻方向维斯瓦河一线,苏军部署的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当面德军是哈尔佩指挥的A集团军群。

苏军在这里投入了220万兵力,7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3500门火炮和迫击炮、5000架作战飞机。分别占苏军东线兵力兵器的33%、58%、31%和32%。

相比之下,德军A集团军群的兵力为51万(含匈牙利第1集团军)、坦克和强击火炮924辆。整个东线的作战飞机为2070架,其中负责波兰和东普鲁士空中支援任务的第6航空队作战飞机1051架。

哈尔佩一直向古德里安抱怨自己的兵力太少,古德里安也清楚A集团军群兵力薄弱,他向希特勒多次建议将西线主力东调,后者在阿登反击战役结束后,将第6装甲集团军调到东线,但并没有给哈尔佩,而是交给了弗里斯纳的南方集团军群保卫匈牙利。

很显然,希特勒对维斯瓦河一线的防线过于乐观。这也许跟1944年秋季双方在波兰中部和南部的交战情况有关,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双方过去在维斯瓦河的交战过程。

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居于维斯瓦河战线南翼,在1944年的秋季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期间,苏军在维斯瓦河左岸桑多梅日建立了一个大型登陆场。为了将苏军赶回维斯瓦河对岸,德军A集团军群在1944年8月集中第3、第48和第56装甲军不断地冲击苏军的阵地。科涅夫则调集近卫第1、第3坦克集团军,以及第4坦克集团军和几个步兵集团军加强登陆场的防御。至战役前,苏军的登陆场扩大到75公里宽,纵深55公里。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维斯瓦河战线的北翼,1944年7月,苏军借巴格拉季昂战役的余威,兵锋已经指向维斯瓦河和华沙。此时,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危如累卵,华沙也将不保。幸亏德军统帅部及时向莫德尔增派了援兵,双方在维斯瓦河右岸陷入激烈交战。7月28日,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强渡维斯瓦河,在马格努谢夫(华沙以南40公里)建立了一处登陆场;同时,第69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在普瓦维(华沙以南60公里)建立了另一处登陆场。

在此期间,华沙城内由伦敦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家军”爆发起义。因波兰国家军公开敌视苏联,起义军背后还是英国支持的波兰流亡政府,所以苏军对华沙城内的起义态度冷漠。尽管如此,苏军还是几度尝试攻入华沙,但莫德尔的援兵越来越多,抵抗也越来越强,苏军一时无法取得突破。至8月底,苏军进攻能力耗尽,被迫转入防御。

至此,双方保持了几个月的战线稳定。从态势上看,由于马格努谢夫和桑多梅日登陆场的存在,德军在战线上形成了以拉多姆为核心、环维斯瓦河的突出部,这里将成为苏军新攻势重点打击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A集团军群司令哈尔佩觉得自己兵力太少,可希特勒不肯再给他增兵。不久,哈尔佩提出德军撤出突出部,通过拉直战线来节省兵力,这个要求同样被希特勒拒绝。事实上经过几个月的经营,哈尔佩所依托的防御阵地相当坚固,丢掉的确可惜。

当然,德军的防御工事远不止在维斯瓦河沿岸。而是在波兰境内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建立了一个纵深达500公里的庞大防御体系,包括7道防御地区。德军不仅沿着维斯瓦河、瓦尔塔河、奥得河及其他江河构筑完整防线,还把很多城市变成强大的防御支撑点,包括莫德林、华沙、拉多姆、罗兹、凯尔采、克拉科夫、波兹南等,甚至在奥得河左岸,德国境内也提前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德军有两处最坚固的阵地,一个是处于最前方的维斯瓦河防线,主要由4个防御地带组成,总纵深30~70公里;另一个阵地是直接掩护德国本土核心地带以及柏林的三个筑垒群:北面的波美拉尼亚筑垒群、中部的梅泽里茨筑垒群和南面的格洛高-布雷斯劳筑垒群。

同时,德军在波兰境内招募德国裔和德国侨民组建国民突击队,他们将在城市要塞保卫战中和正规部队一起抗击苏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沙,这座欧洲著名的城市在战前人口126万,现如今只剩下16万人。

苏军在休整期间同样在为下一场进攻做准备。首先是物资补给,由于处在国境外交战,苏军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巴格拉季昂战役后期战果不大跟后勤补给有很大关系。为突破德军维斯瓦河防线,苏军在前线花几个月的时间补充粮弹。据统计,仅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11月和12月就得到92万吨物资。至战役发起前,前线囤积了3~4个基数的弹药、4~5个基数的汽油和柴油、9~14个航空油料、20~30天的给养。

战前专门训练也在展开,最受苏军重视的是如何对付德军的

坦克,特别是德军新投入战场的虎王坦克。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期间,苏军近卫第6坦克军曾经缴获了德军第501重型坦克营的虎王坦克,这些坦克被苏联人拉到训练场,当成了苏军演练如何摧毁这件“最完美武器”的靶子。

在兵力分配上,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为110万人,其中包括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和几个独立坦克军。方面军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3244辆、1.6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支援作战飞机2582架。在进攻的主要地段-桑多梅日登陆场,科涅夫集中了方面军75%的兵力和90%的坦克。

当面德军是格雷泽尔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舒尔茨指挥的第17集团军,总兵力2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414辆。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兵力有111万人。其中包括波兰临时政府领导的波兰第1集团军,兵力9万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首都华沙。朱可夫的方面军拥有火炮和迫击炮1.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220辆。

由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此前夺取的马格努谢夫和普瓦维两处登陆场比较小,所以不能像科涅夫那样,在登陆场里塞进方面军主要兵力。即便如此,朱可夫也在两处登陆场集中了54%的兵力、53%的火炮和迫击炮、91%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朱可夫的当面,是吕特维茨指挥的德军第9集团军,兵力11万人。

1945年1月12日凌晨5时,苏军的攻势首先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桑多梅日登陆场发起。政治委员出身的科涅夫再次展现出他细腻的一面,经过15分钟的火力急袭,各集团军首先投入少量侦察部队发起试探性进攻。按照管理,德军通常不会在阵地前沿部署重兵,以免在苏军炮火准备期间白白遭受损失。苏军很快突破德军第1道堑壕,并借此时机侦察出德军主要兵力驻守的位置。

上午10时,苏军再次实施近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经此打击,德军的通信系统遭受严重破坏。11时17分,苏军的炮火准备暂时中断,步兵和坦克从登陆场出发,冲向德军第二道堑壕。

对面德军以为苏军已经开始发起真正的进攻,于是从掩体里冲出来,准备阻击苏军。可苏军的炮弹再一次落在德军的阵地上,导致德军步兵遭受惨重损失。11时47分,苏军炮火向纵深延伸,各部队这才发起真正的进攻。

经过打击,德军第二道堑壕防御工事很快被突破。科涅夫随即将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近卫第4坦克军和第31坦克军共2000多辆坦克一起投入战场,继续扩大战果。午后,战场上天气好转,苏联空军随即出动支援地面作战。至当天日终,苏军已经突破德军防线纵深12~15公里,突破口宽度达到35公里。

苏军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也尽早投入装甲部队。当晚,经过希特勒的授权,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第24装甲军2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步兵师投入战场,迎击苏军的坦克集群。在这支装甲集群中,包括346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42门反坦克火炮,其中虎式坦克53辆。

即便第24装甲军在战役第一天就投入战场,可还是有些晚了。前线德军步兵已经开始向后溃败,第24装甲军在向前线开进的途中,就遇到了大量溃败的友军。他们向内林的部队抱怨:“你们来得太晚了,所有的凝聚力都瓦解了,指挥官也都逃跑了。”

就这样,在一片颓丧的气氛下,第24装甲军军长内林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其左路第16装甲师和第20装甲步兵师进至凯尔采以南,右路第17装甲师和第424重型装甲营(原第501重型装甲营)进至赫梅尔尼克以南,内林摆开应战架势,试图阻止苏军第4坦克集团军。

战斗发生在德军第24装甲军的右路,苏军近卫第63坦克旅和德军第17装甲师一部发生遭遇,随即展开坦克交战。由于德军准备不足,不得不向后撤退。1月13日,内林收到第二道命令,他的装甲军要退守凯尔采。

1月13日,苏军第4坦克集团军开始向尼达河方向推进。集团军左翼是近卫第6坦克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所辖)、中路近卫第10坦克军、右翼近卫第6机械化军。在他们的进攻路线上,凯尔采将是必须夺取的目标。

其实德军固守凯尔采并不能完全阻止苏军的推进,在第4坦克集团军的南翼,雷巴尔科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正猛攻德军的第二道防线。但内林必须忠实执行命令,而且他的一个装甲军又如何能够抵挡住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1000多坦克。

13日当天,德军第424重型装甲营伏击了西进的苏军近卫第6坦克军所属近卫第53坦克旅。两支部队曾经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期间交过手,当时第一次投入战场的第424重型坦克营(那时的番号是第501重型坦克营)被包括近卫第53坦克旅在内的苏军3个坦克旅伏击,损失了12辆虎王坦克。

这一次交战,设伏的是德军。经过激战,苏军近卫第53坦克旅遭受重创,近卫第6坦克军也被迫转入防御。遭遇强敌,第4坦克集团军司令员列柳申科自然不敢怠慢。他命令近卫第61坦克旅前出,加强到近卫第

6坦克军方向,该旅在行进间夺取了凯尔采以南的一个叫利苏夫的小镇。同时,第4坦克集团军所属的另外两支坦克部队也严阵以待,准备和德军殊死一战。

不久,德军第17装甲师和第424坦克营再次扑向苏军近卫第6坦克军阵地。在利苏夫,德军154辆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在步兵的配合下猛攻近卫第61坦克旅。该旅拥有65辆T-34坦克和5辆“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在德军的猛烈冲击下,近卫第61坦克旅与己方近卫第6坦克军的联系被切断。

苏军在战前曾经重点研究过如何对付德军虎王坦克,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弱点了如指掌,所以即便近卫第61坦克旅被困,也没有表现出慌乱。经过一天的激战,近卫第6坦克旅打退了德军12次冲击,此间重创德军第424重型坦克营,他们在战斗期间再次被苏军“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炮伏击,53辆虎式坦克几乎损失殆尽,少量撤出战斗的坦克也在几天后的溃败中被德军坦克手抛弃。

在凯尔采,除了第24装甲军以外,还有从前线撤下来了德军4个步兵师。为了夺取这里,苏军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负责在正面推进,近卫第6机械化军则向凯尔采以南迂回。为了救援第24装甲军,希特勒命令“大日耳曼”装甲军(辖戈林装甲师和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经铁路线紧急从东普鲁士输送到凯尔采地区。同时,他还下令从库尔兰集团军群抽调出部队南下增援。

但大日耳曼装甲军的行踪被苏军侦察机发现,他们在卸车时就遭到苏炮兵的袭击,未参战就遭受严重损失。1月15日,内林的第24装甲师被赶出凯尔采,残部逃往北面的森林地带,他们最终和绍肯的大日耳曼装甲军会合。

在战线的南翼,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于1月13日(战役第二天)突破德军第二道防线,在这里苏军前进的方向已经没有德军的重兵防御。1月14日,科涅夫命令雷巴尔科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2个独立坦克军展开追击,近卫第5集团军、第59和第60集团军紧随其后。1月15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已经抵达皮利察河并渗透到了对岸;近卫第5集团军也到了皮利察河;第59、60集团军则逼近到了克拉科夫东北外围,这里是德军第三道防线所在。

至此,德军A集团军群在维斯瓦河南翼的防线被彻底撕碎,科涅夫的方面军将继续向德波边境的奥得河方向挺进。

在维斯瓦河防线北段,朱可夫的攻势于1月14日开始。当天早晨8时30分,也仅仅经过25分钟的火力急袭,苏军就从马格努谢夫和普瓦维登陆场冲出。尽管苏军的战术并不高明,可他们的优势实在太大,仍然无法抵挡。

在马格努谢夫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5突击集团军担任攻击箭头。首先投入战场的是若干个营连级作战单位,他们很快突破德军第8军的前沿阵地,在德军防线纵深推进了2~3公里。随后,苏军主力投入战场,双层徐进弹幕则为苏军提供火力支援。

经过一天的激战,苏军自马格努谢夫登陆场推进了12公里,德军第9集团军第8军遭受重创。遗憾的是,由于天气恶劣,这一天苏空军没有出动飞机,不然苏军在战场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

在普瓦维登陆场,苏军第33和第69集团军更顺利,他们仅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推进到德军第3和第4道堑壕,进入德军防线纵深5~6公里。随后,朱可夫投入了第9和第11坦克军扩大战果,德军第9集团军第56装甲军(没有装甲师)防线崩溃,被迫选择撤退。

苏军从两个防线都达成突破,这让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吕特维茨陷入恐慌。他手上还有1个机动部队-第40装甲军,该军有第19和第25装甲师。1月15日晨,第40装甲军出动,在行进间德军坦克集群遭到苏军炮火的袭击,损失程度令人咋舌,导致他们直接退出了战场。此后该军在撤退过程中损失大量装备,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此,苏军的进攻路线上少了一个劲敌。

同样在1月15日,朱可夫命令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从马格努谢夫登陆场方向的突破口投入战斗。当天,卡图科夫的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9、第11坦克军逼近拉多姆,开始强渡皮利察河。

1月16日,苏军攻占德军第一个要塞-拉多姆。这一天,波格丹诺夫的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1944年11月20日获得近卫称号)从第5突击集团军地段进入突破口。随后一路向西北方向急进,仅一天的时间就推进80公里,从南面逼近华沙。德军第46装甲军被迫后撤,闪出苏军向西进击波兹南和奥得河的道路,华沙守军也因此陷入孤立。

在华沙,德军退守维斯瓦河左岸。苏军第47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随即强渡维斯瓦河攻入华沙城内。1月16日,战场上天气好转,苏空军立即出动飞机支援地面作战。这一天,苏空军出动飞机3470架次,德军则仅出动42架次飞机。不仅在这一天,整个战役期间天空中都很少出现德军飞机。

据战后统计,苏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出动飞机5.4万架次,与德军发生空战214次,击落德军飞机200余架。之所以德军飞机损失这

么少,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以一当十,而是飞机数量太少了。

驻守华沙城的德军数量也很少,仅有4个步兵营和少量工兵、炮兵。在苏军进攻的前一天(1月15日),第9集团军司令吕特维茨请求将这点兵力撤出华沙,希特勒没有同意。当晚(1月16日),波兰第1集团军和苏军第47集团军攻入华沙城内,随即展开巷战。至1月17日中午,华沙被彻底攻占。根据战前安排,波兰第1集团军第2师担任华沙守备任务。

难以理解的是,丢失几千人防守的华沙本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可却在德军内部引发了一场人事地震。1月17日上午,德国陆军参谋部已经和华沙守军失去了联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伯宁上校在战报中判定华沙已经“失陷”,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糊里糊涂地将签过字的战报呈送给希特勒。可希特勒却刚刚收到华沙守军通过无线电发来的电报,宣称他们仍然坚守在华沙城内。

为此,希特勒将内心的怒火宣泄出来。他下令逮捕作战处长伯宁,然后宣布解除A集团军群司令哈尔佩的职务,改由舍尔纳接替。风波还没有结束,到任的舍尔纳于1月20日撤销了第9集团军司令吕特维茨的职务,改由布塞继续指挥第9集团军。1月25日,A集团军群番号撤销,番号改为中央集团军群。

德军的人事地震没有改变战局,反而直接有益于苏军的进攻。在战役发起的第6天,苏军已经推进120~180公里,提前10天完成了战前制定的计划。从1月17日起,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都将箭头指向了奥得河。紧接着,一场追击战拉开了帷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