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0、【苏德战场】佩特萨莫战役

140、【苏德战场】佩特萨莫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十佩特萨莫战役:北极圈的战火

早在1941年苏德战场爆发之初,位于苏联最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就是苏军双方交战的战场。由于战斗规模相比于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方向要小得多,所以很少被关注。

在巴巴罗萨战役计划中,除了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外,德军统帅部还在芬兰、挪威和苏联三国交界地区部署了一支偏师-挪威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包括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法格的第36步兵军和1个芬兰军,集团军司令施通普夫上将,共5个德国师,总兵力约9.7万人。

施通普夫的任务有三个,其一是夺取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切断摩尔曼斯克港(苏联在北冰洋上最重要的不冻港)通往内地的铁路线,阻碍苏联北面的航运;其二是控制巴伦支海沿岸,改善德国海军后方基地的条件,并威胁苏联经北冰洋与英国的海上交通;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芬兰北部的佩特萨莫地区,有一座镍矿,是德国重要的军工原料供应地。德国本土非常缺乏镍,而这种战略物资对于制造优质合金钢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料。早在1940年10月,德国和芬兰达成协议,芬兰将这座煤矿献给了德国。

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地区驻守的是弗罗洛夫指挥的第14集团军,兵力仅有5.2万人,而他要防守的地区是长达560多公里的苏芬北部边境线。

由于这里每年大部分时间处在冰雪覆盖之下,所以人迹罕至、道路稀少,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德军和苏军在这里部署的重型装备都很有限。战争初期,苏军在各个战线上都处于劣势。在摩尔曼斯克地区,苏军在装备上同样大大少于对面的德军。

1941年6月29日,德军挪威集团军所属山地军在迪特尔的指挥下,在战线北段越过苏联设置的“第1号国界界碑”进入苏联境内。由于战争已经发生一个星期,弗罗洛夫的部队已经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德军在一开始就进展不顺。直到1941年7月7日,迪特尔指挥的山地军才突破苏军防线,强渡大西利察河,进入苏军防御纵深。

也在这一天,苏海军北方舰队输送1个边防营登陆到德军后方。由于一时无法判断苏军的登陆规模,迪特尔不得不从前线抽调部队回防,苏军乘机在大西利察河实施反击,恢复了战线。

7月10日,德军恢复攻势,由于缺少坦克集群的突击,德军的进展仍然缓慢,弗罗洛夫不断组织部队反击,让德军部队疲惫不堪。7月14日, 苏军又一次将包括步兵第325团(欠1个营)和1个海军步兵营在内,共计1350人的登陆部队送到了德国人的侧后。

为了消除这支兵力比上次登陆更雄厚的苏军部队所造成的威胁,德军不得不调来大量的部队,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剿苏军。尽管如此消灭苏军登陆部队的战斗还是持续了15 天。迪特尔意识到,在阵地坚固、弹药充足的苏军面前,他讨不到太大便宜,切断摩尔曼斯克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另一路德军第36军在战线南段转入攻势。1941年7月1日,在芬军第3军的配合下,德军向苏联铁路线出击。茂密的森林、漫长的白昼和肆虐的蚊虫让德军非常不适应。芬军也因为缺少重型武器,进展不顺。至7月11日,德军挪威集团军伤亡3000多人,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战果。

战斗持续到10月,摩尔曼斯克地区进入冬季,双方在陆地上的战事基本结束。期间,在芬兰军队和苏军在双方边境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激战。芬军于9月14日攻占斯维里车站,将斯摩棱斯克南下的铁路线切断,达成了德军统帅部最初的一项作战目的,可斯摩棱斯克始终掌握在苏军的手中。

1942年1月,双方的战斗转到海上和空中,德军出动包括“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在内的大批舰船,在空军第5航空队的支援下,对苏联北冰洋航线实施打击。在战时,英国和美国通过“援助法案”对苏联输送的物资主要经过北方航线抵达苏联,所以该航线对于苏联获取外援非常重要。但苏联海军薄弱,英国害怕自己的海军遭受损失,在德海空军的威胁下,从这条航线上往来的运输船开始逐渐下降。

1942年7月,一支运送物资的船队开往苏联。英国海军大臣庞德害怕遭遇“提尔匹茨”号战列舰,下令护航舰艇中途撤退,留下运输船分散行动,导致该船队遭到德国轰炸机和潜艇屠杀,总吨位近14.3万吨的23艘运输船和1艘救生船,连同3350辆汽车、430辆坦克、210架轰炸机,近10万吨其他物资一起沉入了海底。只有11条运输船得以到达苏联港口,运到的物资大约只有7万吨。

以此次灾难为契机,丘吉尔在7月18日通知斯大林将停止北极航运。9月初,一度恢复了一次航行,但在9月22日,丘吉尔又通知罗斯福,在1943年1月前必须停止向苏联派出船队。

丘吉尔做出的决定与苏德战场局势相关,当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地区攻势正盛,苏联已经流露出崩溃的迹象。此时,丘吉尔不想再把资源白白浪费给苏联人。

时间来到了1944年夏,东线战场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在北极圈地区,原来的挪威集团军几经改编,目前已经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兵力约20万人。集团军司令是此前的山地军局长迪特尔,不过,他在1944年6月的一次空难中丧生,接替他的是伦杜利克上将。

尽管德军在各个战线上兵力短缺,舍不得佩特萨莫镍矿区的希特勒一直让第20山地集团军坚守在那里,同时监视可能“背叛”的芬兰。不久,苏军在芬兰南部发起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打通了斯摩棱斯克南下的铁路线,芬军也兵败退出卡累利阿地峡。希特勒很清楚,芬兰随时可能单独和苏联媾和停战。

在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期间(1944年6月~8月),梅里茨科夫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右翼三个集团军开始对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发起反攻。截止1944年9月,第20山地集团军损失7.1万人(阵亡1.4万、负伤5.3万、失踪或被俘3000人)。

1944年9月,德国战时军械部长施佩尔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其中注明德国储备的镍可以用到1946年6月。希特勒这才决心从北极圈地区撤军。从9月中旬开始,伦杜利克开始实施撤退,将集团军第18、第36军从战线中部和南部撤往挪威境内,在苏联和芬兰境内只保留了第19山地军。10月初,希特勒再次批准“北极光”计划,该计划预计将第20山地集团军全部撤出佩特萨莫地区。

苏联方面,斯大林并不在意兵力只有10几万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增援其他战场,他最关心的是北极圈地区的安全和一直心念的佩特萨莫镍矿区,苏联的军工企业同样需要那里的镍。就在德军撤退前,苏军统帅部向卡累利阿方面军下达了夺取佩特萨莫的作战命令。至此,二战期间北极圈地区最大的战役即将爆发。

苏军主要作战对象是驻守在佩特萨莫地区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第19山地军。两军在陆地上对峙的战线长约60公里,战线还包括巴伦支海沿岸地区。由于在这里占领时间较长,德军有充足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德军的防线主要由3部分组成。战线以237高地为界,以南200多公里地区多湖泊、沼泽和原始森林,没有道路通行,不适合实施军事行动,德军也没有在这里部署防御兵力。从237高地向北至巴伦支海的莫托夫斯基湾,是德军主要防御地区,第2山地师在防线右翼,第6山地师和第388旅在防线左翼,上述部队兵力合计3.4万人。当面是苏军第14集团军主力。

沿着莫托夫斯基湾向西沿海,德军部署了第193和第603步兵旅,两个旅加起来兵力不足4000人。当面苏军是包括雷巴奇半岛、德列尼德半岛上的苏军“北防御地域”所属的部队。在佩特萨莫地区,德军则部署了一个要塞师(兵力规模是旅级)。

上述兵力合计约5.6万人,装备有670门火炮和迫击炮,包括109门88毫米火箭炮。考虑到这里不适合坦克作战,第19山地军没有配备坦克,而是为了预防苏军投入坦克,配备了15门75毫米反坦克炮。客观地说,第19山地军的条件比当年的苏联人更优越。毕竟他们花了将近3年时间来做准备,防御阵地已构筑得相当完善。鉴于地形比较有利,德国人认为没必要在60公里宽的大陆战线上全面布防,只在制高点和一些关键地段设置了支撑点式阵地,相应配置连级兵力。

在这些支撑点内,德军拥有很大的兵力和火力密度,还提前储备了充足的弹药。支撑点本身由众多混凝土甚至装甲火力点构成,有些被安置在花岗岩峭壁内,可以抗御重型炮弹的打击。每公里正面就有15~20个永备工事。支撑点之间的空隙宽达2~4公里,由各种火力加以封锁,并设置了大量障碍物(主要是石壁和雷场),但专门的反坦克障碍物不多。

相比于陆地上的防线,德军在北极地区的海军和空军力量不足。特别是海上力量几乎不存在,空军也只有区区150多架飞机。当第20山地集团军接到全部撤离佩特萨莫地区的命令后,伦杜利克立即着手相关工作,可偏偏这个时候苏军发起了攻势。

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的军旅生涯非常不顺。他曾经深得斯大林的信任,1936年,他作为苏联方面的代表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还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的职务,1940年6月4日,他与朱可夫和秋列涅夫一道晋升为大将军衔。本来仕途一路顺利的他,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开始转变。斯大林认为他爱耍滑头,所以渐渐地疏远他。不久,他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盯上,关进牢房。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又因为没有证据被释放出来。此后他长期在北方战线任职。先是担任统帅部直属的第7集团军司令员,因表现出色晋升为重建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员,至此他的职务终于反弹到战前的级别。

1944年初,苏军统帅部撤销沃尔霍夫方面军建制,他又转任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员。不过这个差事不好当。首先,他的方面军是战场上的次要方向,统帅部不会把大量资源投送到这里。其次,苏芬边境地区条件恶劣,道路稀少导致实施军事行动更加困难。

1944年6月时,他的方面

军左翼与戈沃罗夫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北翼共同实施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他指挥的部队打得并不好,遭到了斯大林的斥责。此战后,戈沃罗夫晋升元帅,而梅里茨科夫没有得到晋升。

维堡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就催促梅列茨科夫尽快在北极圈地区发起攻势。梅列茨科夫清楚,这将是苏德双方在北部战线进行的最后一场战役。如果自己没打好,恐怕在良将如云的苏军中,再也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尽管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可困难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在北极圈地区,苏军第14集团军兵力有限,无法满足进攻的需要。集团军还缺少进攻所需的重型装备和物资储备。在3年前,德军进攻摩尔曼斯克时,就是因为缺少突击力量,才被时任第14集团军司令员弗罗洛夫挫败。如今当时的第14集团军司令员正是自己的副手,弗罗洛夫建议梅列茨科夫,要想到达战役目的,务必要在进攻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由于战区内缺乏道路,后勤运输很大程度要依赖北方舰队。该舰队共运送了2.8万多部队、169门火炮和迫击炮、2.6万吨弹药和物资。在内陆,依靠第14集团军所属的汽车营,大部分物资可以通过车辆送到参战部队驻地。有些地区因为车辆无法通行,苏军便组建畜力运输队运送物资,包括一个马拉连(141匹马)和2个驯鹿连(总计超过500只驯鹿)。一匹马可以运送110公斤物资,一匹驯鹿运送34~36公斤。为了渡过德军阵地纵深内的季托夫卡河,苏军还准备了300多只登陆舟、1200多个单人浮动工具、近100辆水陆两用汽车和6套舟桥纵列。

在是否使用坦克的问题上,苏军和德军的看法截然相反。既然德军认为这里不适合使用坦克,特别是重型坦克根本就开不到战场上,那苏军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梅列茨科夫不仅给第14集团军配备一些轻型和中型坦克,还把KV重型坦克派往前线。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移动起来,每个坦克派都专门配备了一个工兵班,负责炸开挡在路上的巨石,并用木材在沼泽中铺路。

由此看来,苏军在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上,明显高于德军。这种超出德军想象之外的做法,时常可以在东线战场上出现,也往往让德军措手不及。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1944年6月的巴格拉季昂战役期间,苏军的坦克军穿过沼泽,对博布鲁伊斯克发起的突然进攻。

经过漫长的准备和斯大林几次催促下,苏军终于完成了战前各项工作。在进攻发起前,第14集团军内已经集结了6个军级单位,兵力达到9.6万人、2122门火炮和迫击炮、1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战飞机747架(北方舰队另有275架)。苏军兵力是德军的2倍、火炮是德军的3倍多、作战飞机是德军的6倍。此外,苏军还能够得到北方舰队的舰炮支援。

苏军制定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主要进攻方向放在战线南部,即德军第2山地师的防御地段。在这里,苏军左翼集中7万兵力(5个军)、1674门火炮和92辆坦克。上述兵力兵器分别占苏军第14集团军兵力兵器的72%、79%和84%,从而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在局部地段更是形成了绝对优势。左翼集群又分为南、北、中三个方向,分别投入了第126、第99和第131军;第31和第127军作为战役第二梯队。

在战线的北部,苏军组建“皮加利维奇”集群担任辅助进攻,任务是牵制住德军第6山地师和第388步兵旅。在南线取得关键进展后,该集群将和“北防御地域”所属的海军陆战旅配合,沿着海岸的“施佩尔”大道向佩特萨莫进攻。

1944年10月7日,经过精心准备的苏军开始转入进攻。战斗主要发生在战场的南翼。这一天,苏军从早上8时开始对季托夫卡河东岸德军第2山地师实施火力打击。炮击持续两个半小时后,地面部队开始出动。由于前一天晚上天上下起入冬的第一场雪,战场上的能见度很低,也因此苏军优势明显的空军没有出动,看来梅列茨科夫不是一般的倒霉。

坏运气很快让苏军尝到了苦头,中路第99军出击后,当面德军的抵抗非常猛烈,这说明之前的火力准备并没有对德军造成太严重的损害。战场上的大雾也给德军帮了大忙,苏军步兵身后的坦克和火炮无法为己方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就这样,第99军打了一整天也没有突破德军季托夫卡河东岸的防线。

两翼的情况要好一些。北翼第131军在当天下午突破德军防线,然后跳进齐腰深的季托夫卡河到达对岸。南翼的第126军则交上了好运气,他们偷偷地通过冻土地带,渗透到了德军防线身后,一路几乎没有遭遇德军的抵抗。梅列茨科夫闻讯后,立即将第二梯队第127步兵军投入战场,在第126军身后推进。

这种边缘地带出奇兵的方法时常能够出现在梅列茨科夫指挥的战役中,在年初的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中,时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员的梅列茨科夫就组织了一支战斗集群,偷偷越过伊尔门湖,突然出现在德军第18集团军的侧后,造成德军的恐慌。

不过,伦杜利克并没有恐慌,他其实已经发现自己防线的右端有苏军渗透,可他认为对方是奔着佩特萨莫去

的,还不会威胁到第2山地师的防线,所以他没有派出部队拦截。他的这个判断,不久将付出代价。

战役发起的头一天,苏军南翼的2个军渡过了季托夫卡河,这让北翼还驻守在该河东岸的第6山地师侧翼暴露。次日,伦杜利克命令第6山地师撤到西岸,和第2山地师统一战线。同时,他命令第2山地师也全部撤到季托夫卡河西岸,并炸毁德军控制的桥梁。这样一来,南翼中段的第99军也推进到了该河东岸。

伦杜利克不打算长期坚守防线,此前已经提到过,他已经接到部队撤出佩特萨莫地区的命令。之所以还没有撤离,是因为德军在这里还有很多物资需要转运。在道路缺少的情况下,他们的转运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伦杜利克给第2和第6山地师的命令是坚守阵地14天,待物资抢运完成后即可撤离。

10月9日,天气转晴。苏德双方都派出了自己的空军,不同的是苏军在这一天出动飞机上千架次,德军则只出动了200余架次,苏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在这一天,德军的有线通信系统几乎全毁,地面部队也遭受了猛烈的空中打击,造成德军防线的混乱。至当日日终时,苏军已经打开了一条20公里宽、纵深16公里的突破口。

同样在10月9日这一天,在巴伦支海海岸一带的战斗也打响了。苏海军北方舰队出动30艘快艇,将海军陆战队第63旅送上了小沃罗科瓦亚湾沿岸,开始向德军守备部队第193步兵旅发起进攻。次日,斯列德尼半岛上的海军陆战队第12旅也向德军第193步兵旅发起进攻。他们的进攻虽然力度不大,可成功打乱的德军第19山地军原定反击的部署。伦杜利克只好将反击推迟到了10月11日。

10月10日,双方在战场上各个地方展开激战。进展最大的是第131步兵军,该军在徒涉过河后,立即展开进攻,至10日日终,已经抵近佩特萨莫,其先头团切断了“俄罗斯大道”,德军南北两翼有被分割成两段的危险。

让伦杜利克揪心的是此前被他忽视了战场南端渗透进来的苏军。第126和第127步兵军在10月10日突然出现在卢奥斯塔里,切断了第2山地师西撤的通道。而该师的正面是苏军第99步兵军,北面的冲杀最猛的第131步兵军。该师至此陷入了苏军的重重包围。

11日,伦杜利克计划的反击开始。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苏军虽然一开始被德军打退,但随着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德军的反击失败,反击部队分多路小股部队撤离了战场。

12日,伦杜利克从挪威抽调过来的第163步兵师抵达战场。次日,德军向苏军发起了第二轮反击。这一次,第163步兵师缠住了苏军第131步兵军。第2山地师和一样受困的第6山地师趁机合力击破苏军的包围,向西撤到了挪威境内。苏军于10月15日夺取佩特萨莫。

至此,佩特萨莫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在一周的作战中,两军各有损失。进攻一方的损失更大,但数字不详。德军伤亡1800多人。

虽然夺取了佩特萨莫,可没有歼灭多少德军,镍矿区还没有拿下。这让梅列茨科夫有些难受,他知道这样的战果是无法让斯大林满意的。所以,苏军必须继续进攻,不仅要夺取镍矿区,还要取得更大的战绩。很快他将下一个打击目标锁定在了挪威境内的希尔克内斯港,这里是德国海空军的重要基地,如果攻取了这里,可以获得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10月18日,苏军经过3天的调整再次转入攻势。北路苏军进入挪威境内,目标指向希尔克内斯港;南路则负责争夺镍矿。由于德军力量加强了一个步兵师(第163步兵师),所以抵抗强度加大了很多,双方再次陷入激战。期间,德军一次反击全歼了苏军一支800多人的部队,让梅列茨科夫很丢颜面。

10月22日,德军主动撤退,矿区被苏军攻占。随后,苏军第二梯队所属的第31和第127步兵军继续南下扩大战果。至10月27日,第31军推进到挪威腹地-瑙齐。

北路进攻希尔克内斯港的苏军得到了沿岸北方舰队和海军陆战队的支援。陆战队以营连级规模实施了多次两栖登陆行动,上陆后负责截击撤退的德军。但他们携带的弹药有限,食物也很快消耗光了,苏军的空中补给又跟不上,所以行动很快陷入停顿。德军则借此时机安然撤退。

10月25日,付出相当代价的苏军终于拿下了希尔克内斯市。10月27日,他们又占领了另一个挪威居民点-内登。此时,可怕的暴风雪已经降临,极夜季节也将开始。战斗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苏军进入挪威境内给挪威人带去了可怕的灾难,凶手倒不是苏联人,而是撤退前的德军。伦杜利克忠实执行了在东线的焦土政策。德军在撤退途中,把沿途村镇洗劫一空,烧掉房子、裹挟着当地居民撤往德军占领区。

此役,德军损失1.2万人,苏军损失2.1万人,其中纯减员(阵亡、失踪、被俘)6000余人。

至此,苏军1944年的第十次打击结束。虽然战斗规模不大,苏军的战果也不大,可梅列茨科夫把德军从北极圈地区赶跑了,夺取了德军占领的一部分挪威领土。

大林左手美酒右手大棒送到了前线。梅列茨科夫在战后晋升为元帅,他是苏德战争期间晋升元帅的第9人,前面8位是: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戈沃罗夫、罗科索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战争末期,贝利亚晋升为元帅,上述十人是所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晋升为元帅的将领)。

梅列茨科夫还没有高兴多久,他又接到一纸命令,因战事不再需要,卡累利阿方面军建制撤销,也就是说,梅帅“失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