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26、【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1

126、【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三克里米亚战役(上):舍尔纳的首秀

1943年10月,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向莫洛奇纳亚河防线的梅利托波尔发起进攻。这里一旦被突破,德军驻守在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和内陆的第6集团军将被切断联系。

10月27日,希特勒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克里米亚半岛是撤是守的问题。希特勒不想放弃克里米亚半岛(他对占领的任何一寸土地都不舍得放弃)。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这里可以作为未来进攻北高加索地区的跳板;另一个是苏军一旦夺回克里米亚,可以在这里部署远程轰炸机,威胁罗马尼亚境内的油田。

奇葩的是,罗马尼亚领袖安东内斯库在不久前就主张放弃克里米亚。他认为保卫罗马尼亚油田未必就一定要坚守克里米亚,轴心国军队完全可以通过强化黑海西岸的防空力量来替代。况且苏军在第聂伯河下游的攻势迅猛,同样威胁着产油区,坚守克里米亚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

其实,安东内斯库还有另外一个不能说了理由,他不愿意让罗马尼亚士兵无谓地牺牲在跟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克里米亚(战前希特勒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将乌克兰南部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交给罗马尼亚管理),更何况苏军已经距离罗马尼亚边境越来越近,他需要罗军保卫自己的国土。

虽然动机不同,安东内斯库的意见得到了德军前线将领的支持,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都建议放弃,而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和空军总司令戈林都支持坚守。蔡茨勒认为:德军在克里米亚有充足的兵力,即便失去了和内陆的联系也完全可以固守。

邓尼茨又向希特勒承诺:德国海军在黑海的力量可以保障第17集团军的物资补给,现在讨论撤退还为时尚早。如果将来决定撤退,海军可以在80天内撤走所有装备和20万军队。

既然海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希特勒最终决定固守克里米亚。

1944年3月,苏德战场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军在内陆早已经越过了第聂伯河,向苏罗边境挺进,德军第17集团军困守克里米亚半岛。在半岛的东端,苏军独立滨海集团军已经越过刻赤海峡,在刻赤城的东北方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登陆场;在半岛的北面,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逼近到德军防线的前沿,并且在8公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防线中段夺取了一块进攻出发地。

自从半岛被封闭以后,德国海军启动海上补给线。为了保障第17集团军的物资供应,邓尼茨在黑海成立海军司令部。德国海军抽调18艘大型运输船、几艘油船、100余艘自行登陆驳船和大量小型船只往返于敖德萨和克里米亚。此外,德国空军也抽调了6个运输中队为第17集团军输送给养。为了加强半岛的防御,德军统帅部于1944年2、3月间给第17集团军增派了2个步兵师。

1944年3月30日,德军统帅部撤销了A集团军群战斗序列,组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集团军群下辖退往罗马尼亚边境的第6、第8集团军和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集团军群指挥官是战争后期希特勒的宠将舍尔纳。

上任不久,他飞往克里米亚,在那里见到了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前者充分肯定了第17集团军的防御准备工作,在4月7日返回自己的司令部后,他给德军统帅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声称克里米亚半岛防线坚固无比。

斯大林一开始判断德军会主动放弃克里米亚。为此,他还下令黑海舰队派出战舰和飞机阻止德军从海路撤退。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弗拉基米尔斯基并不愿意执行这项命令,因为黑海舰队力量有限,大多数舰船在战争爆发后就一直处在作战状态,缺少必要的维修养护。况且德军在黑海海域有空中优势,这些“宝贝疙瘩”一旦进入克里米亚附近海域,难免会遭到德国空军的打击。

斯大林默许了黑海舰队的请求,同时还在1944年3月31日发布指令,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不再隶属于方面军,而统一划归统帅部海军人民委员指挥。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临时统一指挥乌克兰第4方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

德军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下辖德军第5步兵军、第59山地军,罗马尼亚第1山地军和骑兵军,共12个步兵师。此外,集团军还有2个强击火炮旅。12个步兵师中有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总兵力23.5万人。其中,德军17万人,罗马尼亚军队6.4万人。两个强击火炮旅拥有强击火炮70辆,配属集团军的作战飞机共160架和490门高射炮。

在占领克里米亚的1年多时间里,德军完善了半岛的防御体系,从北至南构筑了3层防御体系。其中,第一道防御体系的作用是阻止苏军进入半岛,它由两部分组成。北面和内陆连接的地区,部署的是第49山地军和几个罗马尼亚师。战前,德军判断苏军进攻的重点是彼列科普地峡(1941年曼施坦因就是从这里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所以在这里部署了2个德国师(第50、第111步兵师)和1个山地团。在彼列科普地峡东面的锡瓦什湖,是一片

淤泥和海水构成的烂地,湖底的淤泥有13~15米深。德军判断苏军不会在这里实施主攻,所以兵力相对较弱,包括第33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的2个师。

第一道防御体系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半岛东面的刻赤半岛。由于刻赤半岛东西走向狭长。德军在刻赤半岛构筑了4道工事。在东海岸与苏军对峙的是第5军所属第98步兵师和罗马尼亚2个师,纵深还配置了第73步兵师。身后的三道工事一直延伸到半岛根部,是提前构筑的预设阵地,以便于更持久的迟滞苏军的推进。

德军的第二道防御体系在半岛的中部,从半岛西面的叶夫帕里托亚一直向东延伸到卡拉苏巴扎尔。这条防线的作用是苏军一旦从北面或者东面突破,坦克部队就可以快速穿过半岛中部的草原地带。这里可以作为撤退性防线拖延苏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以便于德军退守最后一道防御体系。

德军的第三道防御体系包括半岛南部的辛菲罗波尔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两个独立堡垒。这里是德军防御的最后阵地。此外,罗马尼亚骑兵军和山地军所属的几个师沿半岛东南部海岸布防,警戒苏军从海上登陆。

苏军夺取克里米亚的部队包括乌克兰第4方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空军第4、第8集团军。其中,托尔布欣的第4方面军下辖近卫第2集团军、第51集团军和第19坦克军,共计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2个坦克旅和2个筑垒地域,兵力27.8万人。

由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共有1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1个坦克旅,兵力共14.3万人。奥克佳布里斯基指挥的黑海舰队和戈尔什科夫指挥的亚速海区舰队兵力共计4万余人。上述部队兵力总计46.2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作战飞机1250架。在兵力和兵器对比上,苏军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鉴于德罗联军在海岸的防御严密,苏军放弃了从海上实施登陆的设想,全力准备从陆上的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制定的进攻计划非常大胆,经过和托尔布欣商议,他将半岛北面的主攻方向选在了锡瓦什湖,彼列科普方向将实施辅助进攻。他的这个决定最终让苏军快速地突破了德军最坚固的北部防线。

具体的兵力部署是,扎哈罗夫指挥的近卫第2集团军(欠1个军)被有意地安排在彼列科普方向,负责正面牵制德军主力。第51集团军、近卫第1步兵军、第19坦克军投入到锡瓦什湖地域,由第10步兵军、近卫第1步兵军和第32坦克旅组成的西路攻击集群是主要突击方向,试图一举突破德军的防线,进入半岛腹地,与近卫第2集团军一道围歼德军第49山地军主力;由第63步兵军和第22坦克团组成的东路攻击集群作为次要突击方向,向卡兰基进攻。

为了能够让部队顺利通过锡瓦什湖的淤泥,苏工兵冒着德军的炮火提前修筑了一条1800多米的支柱桥和一条1300多米的舟桥,这两座桥梁可以载重 30吨以上,坦克可以从桥上通过。在战役进行期间,德军多次派出轰炸机空袭这两座桥梁,其中一座甚至被破坏了87%的桥段,都被苏军工兵都及时修复。

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负责从东面的刻赤登陆场实施进攻,进入克里米亚半岛腹地后,会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一同向塞瓦斯托波尔挺进,消灭德军第17集团军。

1944年4月初,乌克兰第3方面军已经越过南布格河,逼近敖德萨。根据苏军统帅部的指令,华西列夫斯基立即实施对克里米亚的进攻。4月8日凌晨5时,近卫第2集团军所属近卫第3步兵师进入出发阵地。8时许,集团军炮兵开始在彼列科普地区实施炮火准备。9时15分,炮火向纵深延伸。9时20分,在德军进入战壕后,延伸的炮火又一次对德军前沿实施了炮击,造成守军较大伤亡。

10时30分炮击结束。最先冲向德军阵地的是配属给集团军的自行火炮团,他们身后是近卫第3步兵师的步兵。然而,一切看似精细的进攻还是出现了纰漏,苏军忽视了德军在阵地前沿布设的雷区,自行火炮团一头扎向那里,短短几分钟就损失了10辆自行火炮,剩下的5辆也不敢再前进。

近卫第3步兵师同样受到雷区的阻挠,工兵紧急为每个连开辟了一条通道,可步兵在通过雷区狭窄的通道时,遭到德军纵深火力的猛烈阻击。由于跟随步兵的火炮被落在后面,德军的隐蔽火力点无法清除。在通过第一道战壕后,苏军的攻势被遏制,不得不就地挖掘掩体,与德军形成对峙。德军依托防线两端的制高点,多次向苏军实施反击,也被苏军击退。战至当日日终,战场上陷入僵持。

次日,苏军调整战术,每个步兵营配备了数门中口径火炮,为了不让火炮再拖后腿,每门火炮特别安排了一个班兵力,负责在战场上转移炮位。在打掉纵深的火力点后,苏军终于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冲向彼列科普身后的伊顺地峡。

4月10~11日,双方继续在伊顺地峡激战,苏军突破这里就能够进入半岛腹地,所以德军的抵抗异常猛烈,苏军一时间无法形成突破。

在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的当天,第51集团军的两路攻

击集群也转入进攻。上午8时,苏军实施了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10时30分,担任主攻的西路攻击集群开始冲锋,当面是德军第336步兵师。和彼列科普一样,苏军第一天的进攻同样受阻,只攻占了德军的第一道堑壕。

担任辅助突击的东路集群进展比较顺利,他们当面的守军是罗马尼亚第10步兵师。在这个方向,第63步兵军很快突破了罗军的3道堑壕,一支部队还渗透到了罗军阵地的后方。第51集团军司令员克列伊泽尔立即调整部署,将主攻方向的第32坦克旅、近卫第1步兵军的第246步兵师和大量炮兵加强给西路突击集群。

4月9日,苏军猛烈的炮火击碎了罗军的防御,德军第49山地军军长康拉德派出第111步兵师前往增援,也未能阻止住苏军的攻势,苏军趁势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4月10日,苏军第51集团军冲出了狭窄的锡瓦什湖,进入开阔地带。华西列夫斯基及时地将第19坦克军投入战场,100多辆T-34坦克一路西南狂奔,试图截住德军第49山地军的退路。

就在同一天,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希望让德军后撤,甚至考虑将第17集团军从克里米亚半岛全部撤走,他似乎忘记了自己4天前给希特勒的报告。

希特勒否决了舍尔纳的建议,他命令康拉德的第49山地军必须坚守克里米亚北部,不准撤退。希特勒给舍尔纳的理由是:海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将第17集团军全部撤出,即使只撤离23万人部队也至少需要20几天的时间。更何况此时的德国黑海舰队正忙着从敖德萨撤离,迁往罗马尼亚的港口,他们也需要时间重新部署。

同时,希特勒准许了第5军撤出刻赤半岛的请求,命令他们收缩到克里米亚半岛北部,与第49山地军一同阻止苏军的攻势。

就在希特勒和舍尔纳争论是否坚守半岛北部时,战局已经急转直下。4月11日,苏军第19坦克军夺取占科伊,这里是克里米亚半岛两条“十字形”铁路线的交汇处。此处失守,导致德军北面的第49山地军、东面的第5军和南面的罗马尼亚2个军失去了铁路联系。

至此,德军第17集团军开始陷入混乱。

首先是第5军。他们在4月10日晚间收到了撤退的命令。由于太过突然,第5军完全没有准备,尤其是顶在最前沿的第98步兵师,他们的车辆和马匹都留在了30公里外的第二道防线。部队正在刻赤城东北方向与苏军独立滨海集团军对峙。在缺少车辆的情况下,步兵只能徒步向西撤到第二道防线,大量无法带走的步兵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就地销毁。

4月11日晨,苏军进入刻赤,城市里已经鲜有居民的身影,建筑物几乎都变成了瓦砾,这种场景在苏军反攻期间随处可见。

4月12日,第5军获悉第49山地军已经南撤,2个军固守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计划自动撤销。按照耶内克的要求,第5军继续沿着海岸公路撤往半岛西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在他们身后是紧咬不放的独立滨海集团军。

由于缺少反坦克武器,第5军在苏军坦克的追击下极为狼狈,第98步兵师奉命确保全军身后的安全,所以走在第73师、高炮部队、辅助人员、伤员、罗马尼亚师甚至是行李车的后面。相当一部分部队被击溃或者被分割歼灭,有的营只剩下几十个人。渐渐的第98步兵师的一些部队违抗命令提前后撤,却被己方用20毫米自动炮打了回去。

苏军则如影随形,他们沿途发现了2年前战斗的痕迹,已经腐烂的苏联海军无檐帽、帆布军装和带有弹孔的红星钢盔。4月16日,第5军撤退到雅尔塔以西,这里是山区森林地带,德军依托有利地形终于阻止住了苏军的攻势。

战后,苏军对于没有在沿海实施登陆颇为遗憾,如果在第5军撤退的沿海路线提前输送一支部队,拖住其哪怕一天,第5军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当时之所以没有做出这样的部署,可能是因为华西列夫斯基自己也没有想到,德军的溃败来得这么快。

防守伊顺地峡的第49军情况稍好,却也同样狼狈。他们在4月10日得到的命令是固守现有阵地。4月11日,从锡瓦什湖冲出来的苏军第19坦克军夺取占科伊,切断了半岛的铁路线。随后,第19坦克军继续西进,企图切断阶段德军第49山地军的退路。

至此,康拉德已经顾不得希特勒下达的坚守伊顺地峡的命令,于4月11日晚间命令部队向南后撤,并留下一部分兵力掩护全军主力。

4月12日凌晨,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攻占伊顺地峡。随后,近卫第2集团军组建了一支快速支队,搭乘汽车追击南撤的德军。第49山地军留守部队则在随后赶到的苏军第19坦克军的碾压下,几乎全军覆没。

康拉德率领部队撤到德军在半岛中部提前构筑的第二道防御地区后,试图以强击火炮延缓苏军第19坦克军的推进。可苏军坦克并不与其纠缠,而是绕到德军侧后,与赶来的近卫第2集团军快速支队一道消灭了这股德罗联军。

解除隐患后,第19坦克军继续南下。4月13日,苏军冲到辛菲罗波尔,随即发起进攻。第279步兵师从北面吸引守军的注

意,各坦克旅则从东、东北迂回。战至中午11时,辛菲罗波尔落入苏军手中,俘敌约1000人。

为了挽救颓势,德空军加紧出动,飞临战场上空袭击苏军坦克集群。作为突击的箭头,第19坦克军在过去三天已经突击了130多公里,大量出现故障的坦克被抛弃在身后。至4月13日攻占辛菲罗波尔,第19坦克军还剩下68辆坦克和12辆自行火炮。让华西列夫斯基担忧的是步兵没有及时跟上,协助第19坦克军进攻的步兵只剩下2个团。

所以,苏军在4月14日以后的攻势开始减缓。德军第49山地军和罗马尼亚山地军陆续撤到塞瓦斯托波尔地区。至4月16日,德军全部退守塞瓦斯托波尔。德军宣称这一阶段第17集团军损失了3万人,包括1.2万德军和1.8万罗军。苏军宣布的数字要远多于德军,仅俘虏的德罗联军就达3.7万人。

不得不承认舍尔纳在战争后期担任集团军群司令时仗打得相当不错,但这位首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的首秀还是搞砸了。在上任半个月后,第17集团军就遭遇惨败,让这位火箭般蹿升到集团军群司令的上将极为尴尬。此战后,他将责任推给了前任克莱斯特。他认为第17集团军在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1年多中,被那里的葡萄酒夺走了战斗意志,官兵无心恋战。

希特勒对第17集团军的表现也非常恼怒,他先下令将第49山地军军长康拉德撤职。不久之后,又将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解职,并移交给军事法庭。

罗马尼亚领袖安东内斯库早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信心,在克里米亚溃败之时,他要求将罗马尼亚军队撤走。并且他声称,如果德国海军不配合,他就动用罗马尼亚的舰船组织撤离。无可奈何的希特勒只好答应了安东内斯库的请求。

苏军也有将领损失,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在战场上再次负伤,这已经是他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三次负伤。第一次是在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第二次是1941年冬季反攻时间(具体负伤时间是次年3月)。负伤对于叶廖缅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他在伤愈后被斯大林重新任命为方面军司令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