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25、【苏德战场】刻赤半岛进攻战役

125、【苏德战场】刻赤半岛进攻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三刻赤半岛战役:失落的彼得罗夫

严格意义来说,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的“第三次打击”并不包含刻赤半岛登陆战役,仅是指苏军登陆刻赤半岛后,于1944年3月开始的收复克里米亚半岛的战斗。不过,如果忽略了刻赤半岛登陆,有些问题还解释不清。北高加索方面军是如何进入克里米亚半岛东端的刻赤半岛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如何重新出现在苏军的战斗序列中?彼得罗夫又如何错失了重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机会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刻赤半岛登陆得到答案。

1943年10月,德军第17集团军放弃北高加索地区最后一块占领区-塔曼半岛,他们通过海峡撤往克里米亚半岛东部的刻赤半岛。此后,第49山地军被部署在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彼列科普,这里是半岛和内陆的连接处,苏军南方方面军(不久改称乌克兰第4方面军)沿着亚速海已经逼近了这里。罗马尼亚第1山地军和骑兵军被部署在半岛的沿海和内陆,负责警戒海岸和清剿苏军游击队;第5军则继续在刻赤半岛与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对峙,防止其渡过海峡进入克里米亚。

德军第5军在刻赤半岛构筑了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半岛的最东端,守军包括德军第98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的两个师,分别是第3山地步兵师和第6骑兵师。

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在夺取塔曼半岛后,遵照苏军统帅部的要求,立即着手准备渡过刻赤海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彼得罗夫的部队又被削弱了很多,他的方面军本来有4个集团军,可留给他进攻刻赤半岛的只剩下列谢利泽的第18集团军和格列奇科的第56集团军,另外的两个集团军调给了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2个集团军共有13万余人,坦克125辆、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此外,弗拉基米尔斯基指挥的黑海舰队归属彼得罗夫指挥。

刻赤海峡很窄,如果从塔曼半岛横渡,有两个地段比较理想。一处是半岛北面的伊里奇,这里距离到对岸的航线只有16公里。而且从伊里奇向西南方向还延伸出了一条细长的丘什卡沙咀,端部距离对面的刻赤半岛只有5公里。这里虽然不适合实施大规模两栖行动,可苏军可以在沙咀上设置炮兵阵地,支援登陆后的苏军部队。如果苏军从这里实施登陆,则直接威胁不远处的刻赤城,然后进入半岛内陆。

另一处比较理想的登陆地点在塔曼半岛南端的克罗科夫罗,这里距离对岸稍远,有18公里。

彼得罗夫的计划是:第56集团军在半岛北部实施主攻,第一批登陆部队共3万余人,在黑海舰队运输舰船的支援下实施登陆,并在对岸建立坚固的登陆场,掩护集团军主力的后续行动;第18集团军在半岛南部实施辅助进攻,该方向将出动集团军所属第318步兵师全部和2个海军陆战营,由第318步兵师师长格拉德科夫上校统一指挥。在对岸埃利季根海岸登陆后,从南面牵制德军,使其不能全力对付北面的苏军第56集团军。

德海军在1942年7月夺取克里米亚半岛后,自从的防御已经延伸到海上。遵照统帅部的指令,一支由小型舰艇组成的舰队进入黑海,与其一道进入黑海的还有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海军舰队。实力相对较弱的德国海军,主力仍然部署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北冰洋,用于破坏盟军的海上运输线。在刻赤海峡,德军重点封锁了海峡南端,北端因为海面太过狭窄,苏军又在丘什卡沙咀部署了重炮阵地,不利于轴心国海军行动。

彼得罗夫的运气算不上好,这位以防御见长的将军曾经参与指挥过1941年的敖德萨保卫战、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卫战和1942年9月至11月的北高加索防御战。他师从于索夫罗诺夫中将,后者编写了《苏军防御作战教导手册》。

自从苏德战场苏军转入进攻后,彼得罗夫的战果寥寥。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不善于和同僚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跟黑海舰队司令员弗拉基米尔斯基闹得很僵。两人从1942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就一起共事,弗拉基米尔斯基平常傲慢的态度,和海军将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让彼得罗夫很看不惯。而斯大林又一向偏爱海军,也让彼得罗夫无可奈何。

另一个原因是彼得罗夫和梅赫利斯不合,这位统帅部政工干部不喜欢彼得罗夫,凭借斯大林对他的信任,梅赫利斯时不时地向斯大林打小报告,使斯大林也越来越不喜欢彼得罗夫。与他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司令员波波夫。

第三个原因是彼得罗夫一直在次要战场指挥作战,苏军统帅部给予他的兵力和兵器支持都非常有限,这一点也限制了彼得罗夫的发挥。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彼得罗夫本人的指挥能力了,能打好防御战,未必在进攻时同样出色。这一点他肯定不如级别略低一点儿的崔可夫等人。接下来在他指挥刻赤半岛登陆战役时,也能够暴露出彼得罗夫在指挥上的欠缺。

苏军实施登陆的时间预定是1943年10月底,可天公不作美,自10月27日开始,海上开始刮起大风。至当天傍晚,风力达到6级,彼得罗夫不得不将登陆时间向后推迟。10月30日,风力有

所减弱,苏军决定于次日晚实施登陆。

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第56集团军动用近卫第2、第55步兵师和第32步兵师,还有1个海军陆战营,登陆兵力共3万余人,在半岛北部实施登陆;第18集团军组成格拉德科夫集群共9000余人,在半岛南部实施登陆,两军共计4万余人。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苏军在登陆成功后,立即夺取半岛东部的刻赤和卡梅什布伦两处港口,以便第56和第18集团军后续部队顺利渡过海峡。

弗拉基米尔斯基的黑海舰队为支援登陆,组建了16个快艇队和辅助船队、2个炮火支援舰队和2个掩护舰队。上述舰队总计有119艘快艇、159艘辅助船只和其他运输工具。担任后方重炮火力支援的有667门76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90门火箭炮。担任空中支援的是第4航空集团军,共有飞机1000余架。

10月31日下午,天气又开始变坏,临近登船时,天上还下起了雨。不愿意推迟进攻的彼得罗夫决定计划不变。当天傍晚,部队开始登船。21时,苏军登陆部队出发,驶入刮着狂风大浪的刻赤海峡。

即将登陆时,气象员向彼得罗夫报告,海上的风力已经达到6级,小型船只处于船翻人亡的危险。无奈之下,彼得罗夫命令第56集团军返航。

让人费解的是,这份命令没有发给列谢利泽的第18集团军登陆部队,该集团军先期登陆的格拉德科夫集群仍然奉命实施登陆作战。当晚,他们小心翼翼地驶过德军布设的海上雷区,抵近埃利季根海岸。11月1日4时50分,经过20分钟的炮火急袭,苏军开始登陆。天亮后,已有3000余人和18门火炮成功上陆。至11月3日,输送到埃利季根登陆场的苏军共计9418人、火炮39门、迫击炮28门和257.2吨物资。

德军对于苏军的登陆没有立即做出反应,第98步兵师在10月29日收到了一份撤退的命令。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本来就不想坚守刻赤海峡,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兵力有限,而且刻赤半岛是一个狭长地带,苏军可能会从任何一处海岸实施登陆,从而重蹈1941年12月德军第42军兵败的覆辙。他主张将第5军撤到费奥多西亚港口一线,这里是刻赤半岛根部,向西就是克里米亚半岛腹地。10月29日的撤退命令是克莱斯特下达的,但得知消息的希特勒马上制止了这次撤退,命令德军不可以放弃刻赤半岛,他认为保留这里可以为以后向北高加索进攻提供基地。

两道相反的命令给第5军造成了混乱,德军的反击因此迟到了1个小时。5时20分,德军用探照灯把苏军的登陆地点照得雪亮,然后用火炮和迫击炮发射的炮弹落在了登陆场和海面上。正在近海岸的苏军舰船乱作一团,被迫撤离了登陆海域。在撤退途中,慌乱的苏海军闯进了刚才小心驶过的布雷场,多艘船只被水雷炸毁。最终,参加此次行动的129艘舰船损失了30艘。

上陆的苏军同样遭遇了德军的炮火打击。不过,他们在天亮后开始转入进攻,并在当天日终时,在埃利季根海岸以北地区建立了一个5公里宽、2公里纵深的登陆场。

为了阻止苏军的行动,德军把罗马尼亚第6骑兵师一部分兵力调到这里,企图配合德军第98步兵师和集团军配属的炮兵部队一同歼灭上岸的苏军。11月7日,德军向苏军发起了一次猛攻。守军格拉德科夫集群在己方飞机和塔曼半岛部署的重炮支援下,与德军展开恶战,并最终守住了这片滩头阵地。

随后,德军改变战术,把重点转为封锁刻赤海峡,以阻断苏军对登陆场守军的增援。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苏德双方海军和空军在刻赤海峡进行了多次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战斗,德国人最终占得了上风。

趁着德军将注意力转移到刻赤城以南,彼得罗夫马上着手第56集团军的第二次强渡。11月2日晚间,第18集团军格拉德科夫集群在埃利季根登陆场浴血奋战时,第56集团军在刻赤东北方向成功上陆。随后,他们迅速肃清了海岸附近的德军小股守备部队,在刻赤半岛东北角建立了一个更大的登陆场。

为了应对新的威胁,德军调整部署,将第98步兵师主力调往刻赤登陆场,将埃利季根登陆场留给了罗马尼亚军队。此后的一段时间,德罗军队在两个登陆场同时向苏军展开攻势,海空军也加强了封锁。由于北端的刻赤登陆场没有德国海军,那里的情况要好得多,越来越多的部队得以上陆,至12月4日,该登陆场累计上陆7.5万人、火炮582门、迫击炮187门、坦克128辆和764辆汽车。可即便拥有如此雄厚的兵力,他们始终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而是被阻止在刻赤城东北地区。

在埃利季根登陆场的苏军格拉德科夫集群处境则越来越艰难。从海上输送物资的通道早已经被阻断,他们获取补给的来源只能依靠空军,伤员也无法转运。12月4日,罗马尼亚第6骑兵师和第3山地师的2个营,在德军1个强击火炮营、12个德军炮兵连的支援下,向守军发起猛攻,同时,德空军第3俯冲轰炸机联队和第52战斗机联队为地面罗军提供火力支援。

鉴于形势危急,彼得罗夫命令格拉德科夫组织突围,向北面的刻赤半岛苏

军靠拢。可埃利季根登陆场有大量的伤员,苏军无法带着他们一起突围。12月6日,彼得罗夫派出3艘快艇,试图接走重伤员,这3艘快艇最终只有1艘完成了任务,其余2艘被德军炮火击沉。

当晚,格拉德科夫率领部队开始向北面突围。其中约2000人穿过罗军守备薄弱的沼泽,突围到刻赤城以南,并于12月8日冲到米特里达特山一带;另有一股数量不多的部队穿越德军阵地,成功地进入了刻赤登陆场,与第56集团军会合。更多的苏军没有突出包围圈,他们当中有2000多人被罗军俘虏,其中包括大量伤员。

突围到米特里达特山的苏军还没有摆脱险境,德军在山顶上部署有炮兵阵地,对苏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2月9日,苏军投入2个海军陆战营,试图夺取米特里达特山山顶,但被德罗联军击退。12月10日~11日,彼得罗夫派出亚速海舰队的舰艇,将格拉德科夫本人和剩余的部队接回了塔曼半岛。

至此,第18集团军格拉德科夫集群从1943年10月31日至12月11日经历了40多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撤回到后方。他们虽然没有完成既定任务,可成功地分散了德军第5军的防御力量。刻赤登陆场得以巩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英勇防御。

在整个登陆作战期间,苏军纯减员(阵亡、失踪、被俘)6985人,负伤20412人。

在战役进行期间,苏军统帅部对北高加索方面军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列谢利泽的第18集团军除了第318步兵师外,其余部队被编入大本营预备队,不久转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56集团军司令员格列奇科也被调走,他不久后担任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这位将军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并不算太出色,但他在战后官运亨通,1955年晋升为元帅,曾在中苏交恶期间主张采取强硬手段。

北高加索方面军缩编为独立滨海集团军,由彼得罗夫担任集团军司令员。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1个独立步兵师、2个海军陆战旅。其中,第3和第16军部署在刻赤登陆场,其余部队留守在塔曼半岛。

此时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和黑海舰队司令员弗拉基米尔斯基的关系已经非常僵硬。弗拉基米尔斯基是彼得罗夫的副手,但却并不怎么听话。

例如在一次局部登陆时,弗拉基米尔斯基甚至表示,输送补给品和登陆兵这类区区小事不值得黑海舰队出动舰艇,交给刻赤海军基地就够了。彼得罗夫当然不干,指责海军没有按规定给予陆军足够的协同。

为了协调陆军和海军的关系,统帅部委派久疏战场的伏罗希洛夫元帅前往刻赤登陆场,跟随他一同来到这里的还有苏军统帅部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参谋部作战部长什捷缅科。

什捷缅科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就供职于总参谋部,是斯大林身边的得力助手。他记忆力超群,能记住所有300多个师的番号,每个方面军直到师一级的当日情况,他的汇报思路之清晰,见解之深刻,时常令斯大林惊讶。其实,这与什捷缅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战争期间,他从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只休息5~6个小时,每当子夜来临,收集完过去一昼夜的情况,什捷缅科要开始准备汇报材料。当斯大林在早上听取他的汇报时,准备充分的什捷缅科自然对答如流。

12月15日,伏罗希洛夫和什捷缅科来到刻赤半岛。什捷缅科刚刚被提拔为上将,此时他只有36岁。伏罗希洛夫自从1941年9月被斯大林解除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职务后,就逐渐退出了指挥核心。在战争最紧要的2年,他负责主持战利品委员会的工作。

来到前线的伏罗希洛夫非常活跃,时常亲赴最前沿,以彰显这位老资格元帅的勇敢。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他组织10名黑海舰队和滨海集团军的高级指挥员召开会议,希望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两个军种之间的矛盾,这种“和稀泥”式的方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944年2月4日,两个军种之间的争吵有了结论,斯大林这一天解除了彼得罗夫的职务。斯大林也没有亏待这位英雄,不久之后,他接替库罗奇金担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员。弗拉基米尔斯基也被免除了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因其在刻赤半岛登陆期间作战消极,他被降为少将,后来被调到波罗的海舰队担任分舰队司令员。接替他的是奥克佳布里斯基,他和彼得罗夫在1942年一同指挥了塞瓦斯托波要塞防御作战,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员兼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防区司令员。

什捷缅科在回忆录中提及,彼得罗夫被解职就是为了平衡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在苏军即将进军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斯大林解除了曾经保卫那里的彼得罗夫。可以想象得到,他一生应该都不会忘记跟随他守土卫国的第25步兵师和第95步兵师,这两支跟着他转战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的英雄部队几乎都牺牲在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剥夺了彼得罗夫亲手解放要塞的机会似乎缺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接替彼得罗夫的是同样仕途不顺的叶廖缅科。至1944年4月19日,叶廖缅科的集团军已经在刻赤登陆场集结了12.2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00余门、坦克206辆,囤积物资15万吨。下一步他们要和托尔

布欣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一同解放整个克里米亚。

略有尴尬的是,托尔布欣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前身是南方方面军,它的前身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就是叶廖缅科曾经指挥并建立功勋的部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