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22、【苏德战场】尼科波尔突出部

122、【苏德战场】尼科波尔突出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二尼科波尔突出部:装甲部队的天敌

1943年11月,乌克兰第4方面军突破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后,将德军第6集团军逼退至第聂伯河下游。在这里,德军在第聂伯河左岸坚守尼科波尔,在右岸坚守克里沃罗格,以保障尼科波尔的后方安全,上述两地构成了所谓的尼科波尔突出部。

按照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建议,德军应该全部撤到第聂伯河右岸地区,把节省下来的兵力充实机动部队。但希特勒舍不得左岸的尼科波尔,这里有重要的锰矿,希特勒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坚守尼科波尔,希特勒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从这里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距离并不远,他希望有机会打通和克里米亚第17集团军的联系。为此,希特勒从南方集团军群其他地段抽调出兵力,以加强尼科波尔地区的防御。

希特勒知道,曼施坦因从来不理会战争中的经济因素。他曾经对身边人抱怨:“埃里希只知道跟我要坦克,可他从来不关心坦克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他清楚对于保卫尼科波尔,曼施坦因并不感兴趣,他索性让统帅部直接干预尼科波尔地区的作战。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与曼施坦因交情甚密,在统帅部成员中一直是曼帅的坚定盟友。曼施坦因给伦德施泰特当参谋长的时候,蔡茨勒是伦德施泰特的作战部长。为了实现曼施坦因的愿望,将第6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右岸,他还拉拢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后者于11月11日致电希特勒,称德国储备的锰可用11~12个月。如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减少锰的用量,则可维持18个月。因此不必要死守尼科波尔。此事让希特勒颜面受损,闹得很不愉快。

斯大林同样看重尼科波尔的锰矿。他清楚,战场上苏军对德军的优势是相对的,实际上苏军整体战备水平一直很低。在1943年夏天时,也就是库尔斯克会战前夕,苏军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兵力空前强大。每个坦克军标准配置257辆坦克,这还不包括一定数量的自行火炮。

现如今,经过半年的高强度连续作战,每个坦克军都消耗巨大。1943年9月,苏军在第聂伯河左岸追击德军时,斯大林将坦克部队撤出战场休整,把追击德军的任务交给了步兵。经过一段时间整补,苏军的坦克部队战力有所恢复,不过还是无法达到库尔斯克会战前的水平。进入第聂伯河右岸以后,坦克部队经过基辅、日托米尔、扎波罗热、梅利托波尔等战役后,又一次大伤元气。

1943年11月5日,斯大林发布训令,要求优先进攻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锰矿区。与此同时,希特勒于11月12日要求德军完成在尼科波尔的集结,向当面苏军反击,目标是打通和克里米亚第17集团军的联系。

11月下旬,德军在尼科波尔突出部集结了10个师,其中包括第24装甲师,该师拥有116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几乎是一个满编师。德军的装甲部队还包括第653重型坦克营,该营装备了48辆“斐迪南”强击火炮,在进攻发起时有42辆可用。

德军当面是第5突击集团军,该集团军正遵照命令准备进攻尼科波尔,战备情况虽然较高,可没有预料到德军会反击。在此情况下,德军初期的反击取得一些进展,行进间合围了苏军的3个步兵师。苏军并没有慌乱,被围部队于当天夜里及时后撤,并转入防御。

同一时期,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在进攻。第5突击集团军友邻第28集团军投入近卫第34重型坦克团(20辆KV重型坦克)和第40重型自行火炮团(9辆SU-152自行火炮),笨拙的苏军重型坦克没有在战场上得到便宜,在德军四号坦克75毫米长管火炮和斐迪南强击火炮面前,苏军损失了6辆KV重型坦克和6辆SU-152自行火炮。

次日,德军的10辆四号坦克实施了反击。正面交锋中,KV-85坦克的85毫米坦克炮终于威力大发。5辆德军坦克被摧毁,苏方没有任何损失。11月23日,苏军继续进攻,突入德军纵深5公里,但第34重型坦克团又损失了2辆KV-85重型坦克,被迫撤往后方休整。经过这几次战斗,证明KV-85坦克攻击威力尚可,但突防能力不足。

至此,苏德双方都停止了进攻。德军没有能够打到克里米亚,但成功守住了尼科波尔。此间作战,德军第24装甲师表现优异,他们在接下来的2个月继续驻扎在尼科波尔,直到1944年1月底被调往战线北翼的切尔卡瑟,参加解救被围的施特默尔曼集群的行动。

然而,刚刚抵达那里的第24装甲师还没有投入战斗,就因为苏军在南翼再次发动攻势而被调回到尼科波尔。让德军始料不及的是,一次战场的机动,让第24装甲师苦不堪言,该师大部分力量陷入泥泞的道路上,回到尼科波尔时已经面目全非。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自从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后,曼施坦因始终更关注北翼战事。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苏军在自己的北翼更强大,北翼面临的危险也自然更严重。所以他在1944年1月,将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调往北翼,在劳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沃尔勒的第8集团军之间重新组建第1装甲集团军。跟随

胡贝调往北翼的还有一部分原第1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其余大部分留给了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

第二个原因是第6集团军曾经短暂地归属过A集团军群,他本人虽然和霍利德交情不错,可跟A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关系不怎么样。两人的嫌隙开始于1943年1月,当时曼施坦因已经升任顿河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前身)司令,统帅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霍利德集群、肯百夫集群(第8集团军前身),负责解救名义上归自己指挥的第6集团军。

在解救行动失败后,顿河集团军群退往罗斯托夫,与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统一了防线。在苏军的紧逼下,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统一指挥A集团军群下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这招致刚刚担任A集团军群司令的克莱斯特的不满,两人从此交恶。

在霍利德指挥下的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重建的第6集团军,也就是此前的霍利德集群)丢失了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后,第6集团军跟随南方集团军群撤到尼科波尔,该集团军也一度划归回南方集团军群。但曼施坦因明白,希特勒不会把南方的部队都交给自己,所以第6集团军早晚还会划给克莱斯特。果不其然,1944年2月初,第6集团军又脱离了自己的战斗序列。

德军内部的争斗一直存在,首先是军种之间的争斗,体现在陆军将领对戈林普遍反感,尤其是他以帝国元帅的身份干涉陆军事务非常厌烦。戈林在几次尝试渗透到陆军失败后,赌气之下开始组建空军野战部队,可惜这些部队没有给戈林增光。

另一种争斗是德国北方普鲁士职业军人团体(通常可以理解为名字带“冯”的将领)对德国南方出生的将领天然的排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曾经长期担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克鲁格和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之间的矛盾。

克鲁格对于凭借几场战役就蹿升为元帅的隆美尔看不顺眼,认为他是借助与希特勒的亲密关系才擢升为元帅的(隆美尔曾经担任希特勒的警卫营长)。1944年7月3日,克鲁格到了法国,并见到了担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的隆美尔。其间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隆美尔说克鲁格是东线的土包子,克鲁格说隆美尔没去过东线,根本就是浪得虚名。隆美尔恼羞成怒,提醒克鲁格自己也是一个陆军元帅,克鲁格讽刺隆美尔道:“你那个元帅也就只能指挥几个师。”

陆军的内耗更多的来自将领之间的派系之争,比如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新派军人(如:古德里安)和传统军人(如:布劳希奇和冯·博克)之间,战争期间崛起的新贵(曼施坦因、克莱斯特、克鲁格;蔡茨勒、约德尔和哈尔德)之间都存在或明或暗的权力争斗。对于希特勒来说,他对这样的内耗深恶痛绝,可也无可奈何。

此前提到,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的第二次,也就是第聂伯河右岸攻势是历时几个月的会战,交战规模也非常大,苏军投入4个方面军200多万人,后期第4方面军虽然转入克里米亚半岛,却也加入了北面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德军是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和一部分A集团军群的部队(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会战第一阶段有两个焦点,一个是切尔卡瑟口袋,另一个就是尼科波尔突出部。在苏军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正与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在切尔卡瑟激战时,苏军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将兵力指向了尼科波尔突出部。

1944年2月6日,防守尼科波尔突出部的德军第6集团军再次划归A集团军群,希特勒此举的目的是加强克里米亚的防御,两个地区的德军可以相互策应,使苏军无论向哪个方向进攻都会受到侧背的威胁。划归A集团军群后,霍利德立即奉命将2个步兵师调往克里米亚。在此之前,曼施坦因以各种理由推脱这次调动,他一直向希特勒建议放弃克里米亚半岛和尼科波尔,将部队撤到第聂伯河右岸。

苏军方面,尼科波尔一直是斯大林夺取的目标,这里的锰矿同样是苏军急需的军工原材料。由于缺少原料,苏联的军工产能一直无法释放,这也让前线的兵器装备无法及时补充。1944年1月10日,马利诺夫斯基(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员)和托尔布欣(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员)奉统帅部命令,在尼科波尔和克里沃罗格地区展开了一次攻势,但由于德军顽强抵抗,进攻发起5天后就草草收场,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此后,苏军统帅部给两个方面军继续加强兵力,准备在1月30日再次进攻。

经过补充,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的兵力已经恢复到4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2个机械化军,总兵力70.5万人,坦克238辆,76毫米以上火炮和迫击炮7796门,作战飞机1333架。

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有18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兵力不及苏军的一半。坦克数量与苏军相差不大,都少得可怜。德军的部署是:在聂伯河右岸,第30军部署在尼科波尔突出部北面的根部和腰部,第17军部署在突出部顶部;在第聂伯河左岸,第29军在尼科波尔突出部南面的根部和腰部,第4军部署在突出部顶部;集团军机动预备队第57装甲军部署在右岸后方纵深。其中兵

力薄弱地段是北面的第30军,该军过去几个月损失了2万多人,一直没有得到补充。不幸的是,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主攻方向就在这个地段。

苏军的作战计划是: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近卫第8集团军、第46集团军和近卫第4机械化军从第聂伯河右岸弗拉基米罗夫卡向阿波斯托洛沃实施进攻,插入突出部后方;方面军所属第37和第6集团军在其左翼实施辅助进攻,当面是德军第17军;在第聂伯河左岸,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投入近卫第3集团军、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对当面德军第29和第4军实施进攻,目的是牵制上述两个军不能增援北线。

1944年1月30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辅助突击的第37集团军首先向德军第17军发起进攻。此举成功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霍利德将第57装甲军的2个装甲师调往第17军防御地区(第24装甲师刚刚被调到切尔卡瑟)。1月31日,主攻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开始行动。清晨,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让每个步兵师抽调1个营实施战斗侦察,德军的反抗非常顽强,却暴露了大多数前沿阵地的火力点。

1944年2月1日,近卫第8集团军经过短促的炮火准备就摧毁了德军第30军前沿大部分火力点,战至中午时分,德军防线被突破。随后,近卫第4机械化军从突破口投入交战,企图迅速扩大突破纵深和宽度。

然而到了晚上,天上下起了冰冷的暴雨,本来就泥泞不堪的战场上变成了一片泽国。按照崔可夫的命令,一向勇于克服恶劣环境的苏军没有停止进攻。当霍利德把调至第17军的装甲部队抽调回来时,苏军的进攻势头已经无法阻止。

眼看霍利德惨败在即,希特勒也不能坐视不管。他于2月4日把原本派去为切尔卡瑟解围的第24装甲师调了回来。该师在泥泞的道路上损失了1958辆机动车,占总数的55%。德国人只得承认,汽车的轮子斗不过泥巴。第24装甲师也只能用农用轻便马车来运输物资了。

至2月5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推进了45~60公里,夺取阿波斯托洛沃,德军第17军有被包围的危险。鉴于此情况,霍利德下达了从尼科波尔撤退的命令。2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攻占尼科波尔。

在此期间,为了解救第17军,霍利德的2个装甲师向阿波斯托洛沃实施反击。在混乱和激烈的战斗中,德军第17军从一段狭窄地带向西撤退,避免了被苏军包围。

天气对双方是公平的,苏军的进攻同样艰难。在接下来的一场追击和撤退行动中。在风雪交加的第聂伯河下游,机动车一旦陷入泥坑或者前面车辆留下的车辙里,往往就只能丢弃。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崔可夫也不能幸免,他的越野汽车也趴在泥水中无法动弹,只能骑着战马继续前进。不久,他遭到一队德军袭击。混战之中,崔可夫的战马被打死,其本人的靴子也陷在淤泥中,所幸他没有受伤,并和己方部队安全会合。

2月22日,苏军攻占克里沃罗格,并渡过因古列茨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至此,第聂伯河沿岸已经全部被苏军解放,也夺回了尼科波尔锰矿区,彻底消除苏军进攻克里米亚半岛的后顾之忧。

在战役进行的后半段,苏军统帅部将乌克兰第4方面军所属近卫第3集团军划归马利诺夫斯基的第3方面军。交给马利诺夫斯基的任务是收复敖德萨,将战线推进至苏联和罗马尼亚边境。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剩余部队则奉命转而南下,与北高加索地区的独立滨海集团军一同承担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任务。

至此,1944年十次打击中的第二次打击-第聂伯河右岸攻势第二阶段全部结束。经过这一轮打击,苏军不仅巩固了第聂伯河一线,还逐渐将战线推向了苏联边境地区。

对于德军来说,苏军一刻不停地进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统帅部已经尽力,他们一直在给南方集团军群输送新的部队,可乌克兰战场就像是一个吸血的无底洞,南方集团军群始终无法恢复元气,向当面苏军发动真正的反击。不仅如此,南方集团军群正在被掏空,人们开始担心可怕的那一刻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

他们的确将要迎来那一天-“清算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