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99、【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鏖战

99、【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鏖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鏖战:利斯特的罢免结束了德军的新时代

1942年8月,利斯特率领的A集团军群已经达到了高加索山脉脚下,夺取了苏联在北高加索地区的科迈普油田。翻过高加索山脉,希特勒就能够摘得他魂牵梦绕的石油皇冠。

为了加快A集团军群的进攻速度,希特勒又给利斯特调来了更多的部队。其中包括克里米亚的第11集团军的2个军(第54和第42军),以及此前划给第2集团军指挥的第44军,该军于8月中旬归还给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除此之外,意大利“阿尔卑斯”军和罗马尼亚的骑兵师、山地师也陆续抵达高加索地区。

至此,利斯特手中有25个德国师、12个罗马尼亚师、2个意大利师和1个斯洛伐克师,其中虽然少了点装甲师,可仍然是一支称得上摧枯拉朽的庞大军团。

在发起下一阶段进攻前,利斯特重新调整了进攻部署。其中,右翼以鲁奥夫指挥的第17集团军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该集团军得到了第1装甲集团军第57装甲军加强。负责夺取塔曼半岛,然后沿黑海海岸扫荡苏军滨海战役集群残部。加强给鲁奥夫的第57装甲军从科迈普出发,向黑海之滨推进,夺取图阿普谢,切断苏军滨海战役集群的退路。与第17集团军一道肃清黑海东海岸苏军。

中路德军第49山地军负责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苏呼米和库塔伊西,推进至苏联和土耳其边境,打通和土耳其的联系,使其下决心加入轴心国阵营,用其100个师向苏联发动进攻。

左翼是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主力,包括第3和第40装甲军。他们负责向高加索地区东南方向进攻,最终夺取格罗兹尼和巴库。

随着德军一步步逼近,斯大林已经顾不得苏土边境和苏伊边境的潜在威胁,他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成立方面军北方集群指挥部,接手高加索地区的防务。接到命令后,秋列涅夫立即重新组织防线。在高加索山脉北麓,苏军从里海之滨的捷列克河口向西,经中部乌鲁赫河,并沿着高加索山脉各处山口,一直将防线延伸到黑海沿岸。这条防线总长340公里,防守它的除了原顿河战役集群所辖科兹洛夫的第37集团军外,斯大林给秋列涅夫还增调了一些新锐力量。他们包括第9集团军、第44集团军和近卫第10、11步兵军。

其中的第44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又2个步兵旅,由彼得罗夫中将指挥,他此前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战中,得到了斯大林的充分认可。该集团军被部署在捷列克河下游、防线最东端,身后就是产油区格罗兹尼。

科罗杰耶夫指挥的第9集团军是刚刚经过整补的部队,此前该集团军隶属于南方方面军。在7月份南方方面军向罗斯托夫溃败期间,所属部队损失殆尽,被苏军统帅部撤到后方。经过一个月的整补,该集团军所属的3个步兵师恢复了一定战斗力。他们的防区在彼得罗夫的左侧,负责防线中段的防御。

由于第9集团军实力尚弱,秋列涅夫将近卫第11步兵军部署在该集团军防线内,该军所辖近卫第8、第9和第10步兵旅,重点防守第9集团军防区内的马尔戈别克油田地区。

原顿河战役集群唯一剩下的第37集团军,在集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指挥下,负责防线左翼。此外,秋列涅夫手上还有一些预备队,他们包括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2个装甲列车营、1个火箭炮团和1个迫击炮团。

苏军的后勤补给也得到了改善,上述部队有些是经苏联内部铁路线南运,由里海海路抵达高加索,再经过铁路运抵前线。这条复杂的运输线路已经是苏联内陆和高加索地区联系最便捷的一条路线了。这条路线也在将来一段时间为苏军源源不断地输送补给。

除了苏军野战部队,秋列涅夫还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组建了民族部队。这些部队在防线后方依托高加索山脉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如果外层防线被突破,苏军还可以退守第二道防线继续坚守。

为了加强黑海东岸的防御,秋列涅夫于8月17日成立“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由第47集团军司令员科托夫统一指挥第47、第56集团军一部和海军陆战部队。在苏军两个作战区域之间,在险峻的高加索山脉,秋列涅夫还抽调外高加索方面军第46集团军第3步兵军把守各处山口。

就在德军进攻发起前,和利斯特同样乐观的希特勒调走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大部分兵力,他们被派往列宁格勒方向。这是希特勒在1个月内第二次从A集团军群抽调部队,他认为高加索地区的苏军已经所剩无几,没有必要在这里部署太多兵力。

在塔曼半岛和新罗西斯克,经过短期休整,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恢复了攻势。第5军负责正面推进,第57军在左路向图阿谢普突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右路,沿亚速海推进。第11集团军留下的2个步兵师计划渡过刻赤海峡,攻击苏军残留在塔曼半岛的部队。

8月19日,德军第5军与苏军第47集团军在克雷姆斯克一线激战。3天后,德军达成突破,苏军向后撤退,在新罗西斯克以北重新组织防御。8月25日,德军

第73步兵师在苏军新防御阵地遭遇苏军第77步兵师反击,苏军虽然没有阻止住德军攻势,但也迟滞了德军的推进速度,至8月29日,苏军退守黑海之滨新罗西斯克。在10天的激战中,德军推进了30公里,战事并没有像利斯特想象的那样顺利。

右路沿海岸推进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进攻也不太顺利,地形有利于守军,可惜苏军的兵力太少,当面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有第7骑兵军的3个旅和山地军的3个旅。在库班河下游,苏军坚守了5天后,然后向后撤退。罗军占领了亚速海南端的捷姆留克,到达塔曼半岛颈部。

随后,罗军按计划没有进入半岛,第7骑兵军直接南下,继续沿着黑海海岸推进。8月31日,罗军第7骑兵军第一个推进到黑海海岸,他们攻占了阿纳帕。至此,苏军除一部分留守在塔曼半岛的一部分兵力外,“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的苏军全部退守新罗西斯克,塔曼半岛和外界只剩下海上联系。

9月1日,德军第11集团军留下的2个师横渡刻赤海峡,在塔曼半岛登陆。苏军留在半岛的5000余人于5日放弃了半岛,在黑海舰队的支援下,撤到新罗西斯克。

在这段时期,随着苏军一步步后撤,黑海和亚速海西、北、东部沿岸已经大部分沦陷,尤其是亚速海沿线已经被德军全部占领,苏军亚速海区舰队被围困在亚速海内。德军则从本土调集了一批潜艇和鱼雷艇部署在黑海海域,在德国空军的掩护下,苏海军也奈何不了他们。

9月3日,苏海军亚速海区舰队在舰队司令员戈尔什科夫的率领下,舰队所辖217舰艇强行穿过刻赤海峡。在德军猛烈炮火和空袭下,144艘舰艇冲过海峡,撤退到新罗西斯克,其余73艘舰艇被德军击沉,还有14艘舰艇因故障原因,在舰队行动前被苏军自沉。

9月初,罗军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17集团军陆续抵近新罗西斯克。经过多日的激战,德军击溃了库托夫第47集团军的防线。于9月6日突入港口和市区。7日,德军攻占粮站、车站和港口,至9日,城区西部全部失守,一部分苏军被困在海岸,其余苏军据守在城东。在此期间,斯大林撤掉了第47集团军司令员科托夫的职务,换上了格列奇科少将,苏军在新罗西斯克等来了救世主。

9月10日,格列奇科派出舰船将城西被困的苏军解救出来,充实到城南地段的防御中。11日,德军向城内进攻,两处水泥厂是双方争夺的焦点,防御这里的苏军正是刚刚从城西撤出来的苏军和一部分海军陆战队。德军受阻于“十月”水泥厂灰墙前面的几十米开阔地,久攻不下。

苏军在新罗西斯克的防御,使德军从西北和东北两个防线夹击图阿谢普的企图落空。德军第57装甲军和第44军在进攻图阿谢普的过程中,也被苏军迟滞。新罗西斯克和图阿谢普像两颗钉子,将德军右翼集群牢牢地钉在黑海岸边。

在德军进攻的中路,由康拉德指挥的第49山地军于8月中旬开始向高加索山口进发。防守这里的是苏军第46集团军第3步兵军,该军在战争爆发后,一直驻守在外高加索地区,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虽然训练有素,但缺乏警觉性。当德军开始向他们进攻时,苏军的防御还相当松懈。8月15日,德军先头部队与苏军第394步兵师的前沿部队交火,此时该师尚没有全部进入阵地,大多数兵力停留在后方苏呼米,抵达前线需要几天的时间。

8月17日,德军第1和第4山地师开始全面进攻。他们没有遇到多少苏军,可险峻的高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德军需要从悬崖绝壁爬上4200多米的山峰,才可以抵达山脉南坡,向黑海边的苏呼米进攻。

8月20日,趁苏军还没有部署到位,德军一部分兵力已经越过险峰到达高加索山脉南麓。也许是因为兵力不足,这部分德军并没有立即向苏呼米发起进攻,而是等待后续部队抵达。在此期间,第98山地团一时兴起,在战地举行了一场爬山比赛,在征服苏军前,先要征服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峰。22日,成功登顶的德军在厄尔布鲁士峰插上了一面德军的旗帜,然后合影留念。他们后来还将这张照片发给了德军统帅部。希特勒则对这种对战斗毫无意义的行为感到恼火,他因此严厉训斥了利斯特治军无方。

当德军于8月22日准备好南下进攻苏呼米时,苏军第3步兵军的部队经过几天的急行军赶到了战场。他们先于德军封锁了各处山口,并肃清了德军派出的侦察人员。至此,德军丧失了快速突破高加索山脉的最佳时机。

8月23日,斯大林委派的大本营代表贝利亚抵达苏呼米。他征召了一批善于登山的当地人充实到部队中,还组建了6个边防团投入到前线。此后,德军在这里的进展极为不顺,后勤供应也无法保障,最终放弃了从这里进攻的企图。

在德军进攻的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虽然将第57装甲军调给了鲁奥夫,但克莱斯特手中还有第3和第40装甲军,以及第52步兵军,当面的苏军是第44、第9集团军和近卫第11步兵军。

8月16日,首先完成集结的第40装甲军向苏军捷列克河防线发起进攻。8月18日,刚刚赶到战场的德军第3装

甲军也投入战斗。德军的两个坦克军尚有350多辆坦克,而苏军则只有105辆坦克,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8月23日,第52步兵军和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也加入战场。

值得记录一笔的是德军第52军,他们被部署在战线的最左端,负责保护克莱斯特的左翼。第52军在此期间,曾经前出到里海西岸的阿斯特拉罕,虽然很快就被苏军第28集团军击退,可这是德军在东线推进的最远的地方。

克莱斯特的进攻兵力虽然强大,但也同样进展不顺。进攻部队凭借坦克的突击,不久抵达捷列克河沿岸,威胁着对岸的莫兹多克。8月23日,德军以三个步兵师向这座铁路枢纽发起进攻,遭到苏军守城部队的顽强抗击,苏军的装甲列车在铁路线上来回巡弋,为守军提供火力支援。激战至25日,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苏军被迫放弃该城。

同一天,德军第40装甲军在莫兹多克附近渡过捷列克河,继续向南推进,他们首先要夺取的是马尔戈别克油田。苏军同样清楚这里的重要性,近卫第11步兵军的3个旅已经提前部署在这里。他们的两翼还有第9集团军4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的协助。

双方在这里的争夺极为激烈,德军第23装甲师师长在苏军的反击中被击毙。战至30日,德军第3装甲师的桥头堡不断遭受着苏军的炮火和步兵的反冲锋,德军能够战斗的人员越来越少。8月31日,德军第3、第13装甲师和第111、第370步兵师渡过捷列克河,向苏军驻守的马尔戈别克发起进攻。第23装甲师和罗马尼亚第2山地师转而向西攻击苏军第37集团军驻守的巴克桑河一线。面对德军的坦克集群,苏军在缺少重武器的情况下,用反坦克枪、燃烧瓶、集束手榴弹向德军还击。在此情况下,德军的进攻陷入停顿。

9月14日,秋列涅夫将近卫第10步兵军投入莫兹多克战场,骑兵部队则迂回到德军后方,苏空军也频繁出动,轰炸德军掌握的渡口。在此连续打击下,德军被迫停止了进攻,转入防御。

至此,德军在三个方向的进攻全部停顿。

自利斯特发动第二轮进攻以来,德军取得的进展非常有限。这大大超出了利斯特本人和希特勒的预料。两人的矛盾在此前德军第49山地军第98团擅自攀登厄尔布鲁士峰而爆发,本来希特勒希望借助夺取苏呼米,让土耳其放下最后的疑虑,然后在外高加索方向出兵,与德军一道拿下巴库和格罗兹尼。但第49山地军贻误战机,让希特勒耿于怀。

随后,利斯特又提出自己兵力不足,而且后勤补给也不顺畅。他请求希特勒给他提供更多的部队和物资,否则自己无力夺取高加索地区。8月31日,利斯特离开前线,前往希特勒在乌克兰文尼察的指挥部。在听取完利斯特的汇报后,希特勒再一次向他明确了A集团军群的任务:“在黑海打通高加索山脉,夺取格罗兹尼油田,从阿斯特拉罕推进至里海。”命令中缺少了夺取巴库,在希特勒眼里已经是对利斯特极大的宽容了。

利斯特心中还是有些郁闷,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让希特勒调拨给他一些部队,可希特勒没有答应。而且希特勒要求他夺取的正是自己想要跟希特勒解释自己为什么无法夺取的地方。9月3日,利斯特请求放弃进攻苏呼米,将第49山地军调给鲁奥夫,与第57装甲军一道拿下图阿普谢。此前因为第17集团军受阻于新罗西斯克,第57装甲军也无法夺取图阿普谢。

希特勒则认为这是利斯特的诡计,为了图阿普谢而放弃进攻苏呼米,不仅是一场战场上的失利,也是对土耳其的一场外交失利。所以,希特勒立即拒绝了利斯特的建议。但几天后,希特勒收到利斯特的报告,第49山地军已经停止进攻了。

9月7日,德军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前往A集团军群指挥部,他此行的目的是代表希特勒敦促利斯特继续进攻苏呼米。但返回统帅部的约德尔却成为利斯特的说客。两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结果是希特勒对身边的幕僚越来越不信任。

9月9日,希特勒解除了利斯特的职务,A集团军群司令换成了希特勒绝对不会质疑的人,就是他本人。

就这样,德军在东线的几个集团军群指挥官也换了一遍。入侵苏联之初的北方集群司令冯·勒布、中央集群司令冯·博克和南方集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在1941年12月被希特勒罢免职务(伦德施泰特不久去西线任职),1942年7月和9月,希特勒又罢免了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再加上原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希特勒身边的高级将领也所剩无几了。

战争进行到第15个月,苏德双方的高级将领几乎都被各自的领袖撤销了职务。

至1942年9月20日,希特勒接手的A集团军群已经多次被抽调部队加强给斯大林格勒方向,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结束。两个战场几乎相连,可以让德军较快地完成战场调配。此时,A集团军群还剩下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15个师,以及10个仆从国的师,总兵力为43万人。

希特勒对上述兵力做了重新部署,放弃对中路苏呼米的进攻,兵力集中在战场的两侧,在德军

的右翼重点进攻黑海之滨的图阿普谢;左翼集中进攻捷列克河。由此看来,希特勒的部署和利斯特并没有什么不同。

集中在黑海海岸的还是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所属的57装甲军、第44军,进攻高加索山口的第49山地军也归还第17集团军建制。希特勒将这里的德军全部集中在图阿普谢,力求一举拿下这座黑海港口,将苏军一分两段。而在新罗西斯克,德军只部署了罗马尼亚的部队,用来牵制这里的苏军第47集团军。

9月19日起,德军对苏军发起了第三轮。

和之前不同,苏军在德军暂停进攻期间,兵力得到加强,每个师都得到了一些补充,黑海沿岸新罗西斯克和图阿谢普两个地域的兵力达到11万。而且还构筑了大量的野战防御工事,虽然这些工事在德军看来相当业余,但苏军总算在战场上有了一些安身之所。

9月19日,德军首先在新罗西斯克恢复了进攻。罗马尼亚第3山地师首先从西北方向展开攻势,逼迫苏军第216步兵师后撤6公里。但随后在苏军第77师的反击下,罗军第3山地师被击溃。此后,罗军第3山地师转入防御。

对图阿谢普的进攻要晚于新罗西斯克,9月23日,第57装甲军首先从图阿普谢的西北方向开始进攻,当面是苏军第56集团军;9月25日,第44军和第49山地军从东北方向展开攻势,当面是苏军第18集团军。

在战斗的前几天,德军的进展不大,每前进一点都需要付出代价。战斗进行一周后,德军推进了10公里。统一指挥图阿普谢作战的德军第17集团军司令鲁奥夫向希特勒抱怨,有经验的士兵都打光了,只剩下一些补充兵,在这样的战场上,他们根本无法胜任这样残酷的战斗。希特勒对此不置可否。

10月初,苏军开始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反击,已经打得筋疲力尽的德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10月14日,鲁奥夫在希特勒的催促下,再次恢复进攻。当面的苏军滨海集群指挥员已经从切列维琴科换成了第44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这一次,德军放弃了两端进攻的战术,改为从苏军正面突破。这一次变动收到了奇效,原来苏军兵力主要布置在了两翼,正面则兵力空虚。10月17日,德军攻占邵乌勉,逼近到图阿谢普城区。让彼得罗夫恼怒的是,第18集团军司令员卡姆科夫并没有向他报告,而且他本人也并不知道此事。为此,彼得罗夫解除了卡姆科夫的职务,改由防守新罗西斯克的第47集团军司令员格列奇科接替他指挥。

德军的进展虽然缓慢,但也在逐渐逼近城区,第18集团军的形势越来越危险。新到任的格列奇科倒是没有慌乱,他瞅准时机,于10月23日用2个师向德军第101歼击师发起反击,并将该师一部歼灭。就这样,德军硬着头皮进攻,苏军则沉稳地组织防御,双方都在消耗着自己的实力。到10月底,德军又打不下去了。

11月中旬,恐怖的冬季到来。与斯大林格勒遥相呼应,德军在图阿谢普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苏军第18集团军的防线被德军突破,向纵深推进了8公里。彼得罗夫知道,这是德军最后一点力量了。他立即调集两翼部队反扑,将德军的进攻势头制止。并在接下来的反击中将德军打退到9月下旬发起进攻时的普希什河

至此,德军在9月23日发起进攻后的2个月,在图阿普谢损失了2.5万人,没有能够拿下这座港口。

在德军进攻的另一端捷列克河一线,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还在和苏军第44、第9、第37集团军和近卫第11步兵军缠斗。由于克莱斯特缺少步兵,希特勒特意从图阿谢普给第1装甲集团军调来了步兵师和维京师。在进攻中,克莱斯特决定借助手中尚有较强突击能力的装甲部队分两路突击,绕过苏军重兵把守的马尔戈别克,从相对薄弱的巴克桑河一线突破,然后迂回到苏军第9集团军和近卫第11军的背后。

希特勒对这次攻势非常重视,克莱斯特手中还有300辆坦克,撕碎苏军第37集团军驻守的巴桑河防线并不是困难的事情。9月25日凌晨5时,德军的进攻开始。第13装甲师把坦克分散成5—6辆一组,引导步兵前进。却遭到苏军猛烈的炮兵和火箭炮轰击。只打了一天,第13装甲师就损失了30辆坦克。经过三天缓慢而艰难的战斗,9 月27日德军夺取叶尔霍托沃门。

维京师则在进攻开始时就遭遇苏军预备队第52坦克旅的30辆坦克。双方爆发了一次坦克遭遇战。经过几天恶战后,德军于10月6日攻占马尔戈别克,却再也没有力量向前推进了。

10月25日,就在战场上已经散去硝烟的时候,德军突然又发起了攻势。原来,希特勒承诺给克莱斯特的步兵终于兑现了,克莱斯特也因此决定再发动一次进攻。由于苏军麻痹大意,德军的进攻收获了奇效。第37集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甚至狼狈地逃出自己的指挥部,他身后是惊慌失措的士兵们。

此时,秋列涅夫正在滨海战役集群方向督战。此前不久,斯大林曾在电报中责备他只关心北方集群的作战,而对滨海集群的图阿普谢缺少关注。当苏军第37集团军溃败的消息传来后,他连忙飞回自己的指挥部

,并命令苏军组织反击。随后,双方的坦克和步兵在一起混战了5天,至10月31日,苏军败下阵来,德军推进到奥尔忠尼启则,这里距离格罗兹尼已经不远了。

11月1日,希特勒提升克莱斯特为A集团军群司令,以表彰他出色的战绩,他的第1装甲集团军由马肯森接替。希特勒要求克莱斯特一鼓作气冲到格罗兹尼,后者也马不停蹄地继续进攻。可苏军的抵抗突然变强了,克莱斯特进攻了3天,没有取得进展,他只能请求停止进攻。

原来,苏军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积蓄了有一定实力的反攻力量。鉴于德军已经逼近格罗兹尼,秋列涅夫决定提前发起一次反击,以便把德军从这里打退。缓解一下苏军不利的局面。11月6日,近卫第10步兵军和2个步兵师先后投入反攻。尽管苏军的力量很有限,可德军也同样脆弱。德军的几个装甲师与苏军混战了半个月,最终结束了德军在高加索地区的攻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