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98、【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

98、【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布琼尼的落寞结束了苏军的旧时代

在德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蓝色方案)中,希特勒将作战的最终目的定为夺取苏联南部的高加索油田。为了达成作战目的,南方集团军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并于1942年7月9日正式划分为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

在6月28日开始的作战中,B集团军群所辖部队发起了沃罗涅日战役,即蓝色1号行动,肃清了顿河上游地区苏军,攻占罗洛涅日。A集团军群则在利斯特的指挥下,发起蓝色2号行动,会同提前南下的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围歼苏军的两个重兵集团,即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由于德军行动迟缓,斯大林又及时下达撤退命令,苏军虽然遭受一定损失,但德军并没有达成围歼苏军的目的。

至7月下旬,德军第6集团军奉命东进,执行蓝色3号计划,夺取顿河和伏尔加河交汇处的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则继续南下,执行蓝色计划的最后一步,夺取高加索油田。

南下德军从东西两面推进至罗斯托夫,并于7月23日在时隔8个月后,再次夺取了这座城市,打开了通往高加索地区的大门。

高加索地区位于苏联的南端,西面是黑海、亚速海,东面是里海,北面连接俄罗斯大草原,南端与土耳其和伊朗接壤。横贯东西的高加索山脉将这个地区分成了两个部分,北部被称作北高加索地区,亦称前高加索地区,现今是俄罗斯车臣、北奥塞梯等地区;南部是外高加索地区,亦称南高加索地区或后高加索地区,现今这里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高加索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二战期间,苏联86.5%的石油产量出自高加索地区,尤其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产油区。除了石油,这里的天然气产量占苏联的65%、锰矿产量占56.5%。同时,这里也是苏联重要的产粮区。

在地理位置上,德军如果夺取了这里,就可以继续南下中东地区,与计划西进的日本取得联系,也能够和北非的德军非洲军团会师,达成对整个欧洲的战场的大战略合围。

7月中旬,为了更便于指挥作战,希特勒将自己的指挥部前移至乌克兰中部的文尼察。7月23日,希特勒在这里发布第45号训令,命令A集团军群实施蓝色4号作战,即“火绒草”作战。

具体要求是:首先消灭罗斯托夫以南地区苏军南方面军;然后肃清整个黑海东海岸,消灭苏军黑海舰队。在这期间,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1集团军渡过刻赤海峡,从塔曼半岛实施辅助进攻;山地部队和轻装师负责渡过库班河,夺取迈科普油田。装甲部队继续南下,夺取格罗兹尼和巴库。

鉴于此前在斯大林诺和哈尔科夫没能保住那里的工厂和矿井设施,希特勒在第45号训令发布后,还特别叮嘱利斯特,除非绝对必要,不能使用飞机空袭油田和生产设施。

由此可见,希特勒为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叮嘱前线部队不要打碎了自己的储油罐,他还组建了一个“石油旅”,其中编入了1万名德国石油技术专家和工人。德军一旦夺取了油田,这个石油旅将进驻,尽快恢复生产。德国的情报部门还从战俘营里,甚至更早时期流亡的白俄人员中招募组建了一个特遣队,他们的任务是空投到苏军防线后方,从事交通线和海港设施的破坏活动。

由于苏军统帅部的错误预判,以及苏军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一系列惨败,高加索地区的防务比较空虚。主要兵力是从顿巴斯撤到这里的南方方面军的部队,包括遭到连续打击的第9和第24集团军,以及几个尚有一定战斗力的集团军。

德军在顿巴斯地区实施蓝色2号行动期间,德军虽然只俘虏了8.8万名苏军俘虏,但苏军在后撤过程中,缺乏训练的部队出现大溃散,数十万苏军脱离部队逃亡。

在7月23日放弃罗斯托夫后,南方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沿顿河一线紧急构筑了一条300多公里的防线。其中卡姆科夫指挥的第18集团军居左翼,防线从顿河入黑海河口向东50公里;中路是格列奇科的第12集团军,防御正面40公里;科兹洛夫(原克里米亚方面军司令员)指挥的第37集团军的防御正面65公里;右翼是特鲁法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防御正面170公里。上述4个集团军,总兵力9.5万人。雷若夫指挥的第56集团军尚有1.8万人,作为苏军的预备队。

苏军的另外一支部队是布琼尼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该方面军只有第47集团军、独立第1步兵军和第17骑兵军。布琼尼手上还有一支力量,就是尚有较强战斗力的黑海舰队。

除此之外,由秋列涅夫指挥的外高加索方面军有第45、第46集团军和第15骑兵军。他们因为要防御可能倒向轴心国的土耳其,所以不能北调。能够给北高加索提供支援的,是该方面军所辖的约400架飞机。

从兵力上看,苏军处于绝对劣势,而地形对苏军有利。高加索地区南北呈亚玲状,腰部相对狭窄,所以苏军的防御正面会越来越小。在顿河和高加索山脉之间,是一片干旱的荒原,道路稀少,对德军的后勤

补给是一个考验。

高加索山脉地势险峻,海拔最高处有5000多米,两侧的黑海和里海能够保护苏军的两翼,而且苏军还可以得到黑海舰队的支援。德军因为自身海军弱小,又忙于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与英海军作战,所以一直没有向黑海派遣大型海面舰船。意大利的一部分海军经土耳其进入黑海,还曾在塞瓦斯托波尔协助过曼施坦因,但意海军的实力无法与苏军黑海舰队抗衡,不敢靠近黑海东岸。

利斯特指挥的德军A集团军群是当时德军最大的一个重兵集团,包括克莱斯特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鲁奥夫指挥的第17集团军。

其中,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本来隶属于B集团军群,负责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后因希特勒认为夺取斯大林格勒不需要那么多兵力,所以转隶给A集团军群南下高加索。上述四个集团军共有32个师,兵力达到70多万人。由于此前在沃罗涅日方向损失了一部分坦克,跟随利斯特南下的6个装甲师尚有400多辆坦克。不过,很多坦克经过维修就可投入战场,德军的坦克数量后期又有所增加。

除了德国部队,利斯特的集群中还包括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

在苏军防线东端,1942年7月25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苏军防线右翼开始进攻,拉开了4个月之久的高加索战役序幕。

当天8时,第4装甲集团军第48和第40装甲军利用提前夺取的顿河南岸(左岸)桥头堡,集结了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向苏军第51集团军发起进攻。当面苏军只有5个编制不足的步兵师。在德军的打击下,苏军的抵抗异常顽强,直到7月27日,才被德军的坦克集群突破。

在苏军防线中段,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也于7月25日开始进攻,他们当面苏军是第37集团军,该集团军此前在德军坦克的追击下,还剩下1.7万人。德军的进攻造成了苏军的混乱,苏军在渡河南撤时,遭到德空军的打击,德军则趁机渡过顿河。

在苏军防线左翼,德军第17集团军在“勃兰登堡”特种部队的协助下,于7月26日渡过顿河,并占领巴太斯克。随后,大量步兵和坦克部队涌向顿河南岸。苏军第18集团军仅有2万人,根本无力抵挡德军的推进。7月28日,布琼尼将北高加索方面军第17骑兵军配属到这个方向,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炸毁了马内奇运河,河水淹没了道路和桥梁,德军的进攻才被暂时遏制。

至此,德军仅用3天的时间,就全线突破了苏军在顿河一线构筑的防线。

7月底,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受阻于顿河一线,希特勒将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北调,转入对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这是德军在夏季攻势中,第一次从A集团军群抽调部队。此后,A集团军群的部队陆续被抽调,减缓了苏军在高加索地区的压力。

而且由于苏军不断在列宁格勒方向实施反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兵力不足,原计划参加高加索战役的第11集团军不久之后奉命北上,留给A集团军群只剩下1个军。利斯特手中实际投入高加索地区的只剩下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利斯特重新调整了部署,将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合编成一个集群,居于德军的右翼;得到1个装甲军加强的克莱斯特居于德军的左翼。

苏军也同时调整了部署,将南方面军并入布琼尼的北高加索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出任方面军副司令员。为了便于指挥,苏军将原南方方面军所属第12、第37和第51集团军合编为顿河战役集群,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部署于苏军防线右翼,当面是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由第18、第56和第47集团军和黑海舰队组成滨海战役集群,由切列维琴科统一指挥,当面德军是德军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虽然统一了指挥系统,苏军的情况比之前更严峻。马利诺夫斯基手下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十几辆坦克。而克莱斯特的手中还有200多辆坦克。而且,苏军的后勤保障也出现问题,前线不但缺少坦克,炮兵也缺少炮弹,每门火炮平均只有10~15发,迫击炮弹更是只有平均5~7发,连一场战斗都不够用。

双方指挥系统的调整,并没有中断前线的交战。凭借手中坦克的突击能力,克莱斯特没有给苏军喘息的时间。7月29日,刚刚划给他的第40装甲军就在苏军第51和第37集团军之间打开突破口。同时,第57装甲军也从苏军第37和第12集团军之间撕开苏军防线。

苏军第51集团军由于处于防线最东端,已经无法南下与部队会合,遂向东撤退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第12集团军则向南撤退,由于德军的坦克集群一直在其右翼推进,他们和第37集团军之间已经被割裂,所以不得不转向滨海战役集群方向,此后也划归给切列维琴科的集群。只有刚刚遭受降级处分的科兹洛夫的第37集团军在马西奇运河一线继续坚守,打退了德军的多次进攻,直到8月3日,才撤过库班河。

因为顿河战

役集群的溃退,苏军滨海战役集群的右侧翼已经暴露给德军。曾经在1941年冬季担任南方方面军的司令员切列维琴科决定发动了一次反击,希望能够将克莱斯特击退。但他手中也没有坦克,火炮也少得可怜,这样的反击显得绵软无力。

这位将军性格毛躁,缺少对战场局势的把控能力,他在卫国战争期间还会继续延续自己无能的表现。7月30日,在北、东同时遭受德军两个集团军的压迫下,苏军滨海战役集群也只好选择向西南方向后撤至库班河一线,闪出了德军南下的空当。

对于德军的强大攻势,苏军显得无能为力。布琼尼手中的部队有限,统帅部把预备队都用来增援斯大林格勒,那里的局势更加危险,而且战略位置更重要。

距离德军最近的油田位于科迈普,也是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滨海战役集群退守的地方。8月5日,斯大林命令要求布琼尼务必坚守科迈普,以及该城至黑海之滨的图阿谢普之间的道路,这里滨海战役集群和高加索方面军联络的通道,也是塔曼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中间地带。

但德军坦克推进的速度太快,每天可以行进50公里,苏军根本没有时间构筑新的防御工事,所以对德军的抵抗非常轻微。如果不是克莱斯特的坦克集群受到补给困难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等待空军提供油料和补给,德军的进展会更快。

就在斯大林发布命令坚守科迈普的同一天,德军的两个集团军在170公里的战线上,兵分五路向西南方向攻击。希特勒要求他们尽快拿下科迈普,同时还要求“石油旅”紧紧跟在德军后面,第一时间接收那里的油田。6日,左翼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西渡库班河,突破苏军独立第1步兵军防守的阿尔马维尔防线。9日,第14装甲师突进科迈普,完成了希特勒的夙愿,他终于得到了高加索的油田,虽然还只是一小部分。

当石油旅到达油田后,他们返回给希特勒的情况让希特勒空欢喜了一场。在德军到达前,苏军就运走了每一滴石油和能够运走的所有设备,无法搬运的设施也被破坏。斯大林诺和哈尔科夫的一幕又重演了。石油旅还告知希特勒,德军无法在短期内恢复石油生产。

不得不承认,苏联人是搬家的能手。一百多年前,拿破仑入侵沙俄时,法国人就领教过俄国人的这一招,他们夺取的每一处地方,都提前被俄国人清空了物资。

自己的东西不让敌人抢走无可厚非,可战后苏军在德国也几乎搬走了占领地区几乎所有的工厂设备。他们在远东作战期间,还将我东北地区搜刮了一遍,这就跟强盗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德军的右翼,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以步兵为主,他们并没有克莱斯特那样强大的突击能力。6日,第5军的3个步兵师开始向苏军第18和第56集团军在克拉斯诺达尔的防线发起进攻。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第57装甲军也从鲁奥夫的左翼冲杀过来,他们当面是苏军为数不多的一支精锐部队、来自远东地区的苏军第30步兵师。然而,第30步兵师无法改变战局,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6天,两翼的友军都已经被突破。为了不被德军包围,他们炸掉了帕什科夫渡口,然后从容撤退。

塔曼半岛位于高加索地区西北角,越过一道海峡,对面是克里米亚半岛东端的刻赤半岛。在战争的第一个年头,苏军一直担心德军从刻赤半岛越过海峡,进入塔曼半岛,进而侵入高加索。

1942年6月,克里米亚半岛全部失守后,苏军在这里保留了第47集团军,以警戒德军偷渡。现如今塔曼半岛的军事地位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德军已经从北面冲进来了。

8月10日,在斯大林的过问下,苏军第47集团军南调,将塔曼半岛的防务交给黑海舰队陆战队防守。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全部退到高加索山脉沿黑海海岸一线,依托山地有利地形继续抵抗。此时,苏军滨海战役集群还剩下2.5万人,他们沿高加索山脉从西北至东南的一条狭窄地带重新形成了一条防线。恐怕连苏军自己都没有料到,这样一条脆弱防线,竟然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同样在8月10日这一天,斯大林给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布琼尼发了一封电报,他毫不客气地训斥了这位苏联内战时期的功臣。2个多月前,布琼尼刚丢掉刻赤半岛,当时斯大林只处分了受布琼尼节制的克里米亚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和统帅部驻克里米亚方面军代表梅赫利斯,并没有迁怒布琼尼,但这并不代表这位老帅没有责任。

现在,北高加索方面军一败涂地,丢掉了苏联在北高加索地区的重要产油区科迈普,让已经被斯大林格勒扰得心烦意乱的斯大林,把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到了布琼尼的身上。

他在电报中说:“北高加索方面军地盘丢失的情况我们不是从您那里知道的,而是从德国人那里了解到的(斯大林从战场爆发后,有收听德国电台的习惯)。我们得出的印象是,你慌了手脚,无缘无故的退却,而且您的退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完!”

随后,斯大林再次重组高加索地区的指挥系统,撤销马利诺夫斯基的顿河战役集群,将外高加索方面军指挥系统北移,成立方面军北方集群司令部,这个集群由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亲自指

挥。

布琼尼的职务虽然没有被罢免,但已经不是高加索地区苏军的统帅。苏联内战时期,他率领的第1骑兵集团军被誉为“拳头部队”。也正是在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斯大林诺地区,他击败了邓尼金指挥的白俄军。此后,他的骑兵又击退了波兰人的反扑,将波兰人赶出了基辅。如今,还是在这里,布琼尼败给了德国人。

卫国战争爆发前,苏军共有5位元帅,除了沙波什尼科夫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其他四位元帅都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

伏罗希洛夫曾经是斯大林最赏识的军事将领,长期担任斯大林的军事助手。战争爆发后,他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派往列宁格勒,然而他没有阻止住德军的进攻。1941年9月初,在没有得到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斯大林让朱可夫带着自己写的一张纸条,就解除了他的职务。据说,当时伏罗希洛夫看到纸条上写着的:“请将方面军交给朱可夫同志指挥,然后立即返回莫斯科。”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库利克是苏军当时最年轻的元帅,但同其年龄不相符的是,他是一个持保守思想的将领。他认为坦克不应该作为战场上的主要力量,苏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强调火炮和步兵的作用。战争爆发初期,库利克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被派往西方面军,他在随后的指挥中,以一系列的低级错误,丧失了斯大林对她的信任。也许是之前的军旅生涯太过顺利,从巅峰滑下来的境遇让库利克无法接受,最终造成了他悲惨的结局。

铁木辛哥崛起于1939年苏芬战争,在梅列茨科夫被芬兰军队击败后,铁木辛哥指挥苏军稳步推进,最终突破芬军曼纳海姆防线。他因此于1940年与库利克、沙波什尼科夫一道晋升为元帅。

战争爆发后,铁木辛哥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前往西方面军。苏军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两度为德军合围,震怒的斯大林要罢免铁木辛哥的职务。还是朱可夫为他说了情,保留了他继续指挥方面军的级别。铁木辛哥也没有让斯大林失望,他在1941年冬季连续取得了叶列茨战役和罗斯托夫战役的胜利,重新赢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但在1942年的哈尔科夫,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再次惨败。此后也逐渐离开了苏军的指挥层。

随着这些老一代元帅的没落,苏军又涌现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型战争的高级将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瓦杜丁、叶廖缅科、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等人陆续走上的前台,带领苏军战胜了纳粹德军。

在进入高加索山区前,德军先转入了一段短期的休整。利斯特计划改善一下自己的后勤补给后,再发动一次攻势,就可完成元首交给他的“蓝色4号”作战行动。

然而,眼前的高加索山脉,即是A集团军群的终点,也是利斯特本人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篇幅太长,明日继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