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86、【苏德战场】季赫温战役

86、【苏德战场】季赫温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1941年冬季反攻之季赫温战役:列宁格勒的生死战

1941年8月,希特勒决定南北分兵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装甲集群奉命北上,划归北方集团军群指挥。8月24日起,莱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陆续抵达列宁格勒方向。随后,德军对列宁格勒发动了新一轮的全面进攻,列宁格勒岌岌可危。

9月12日新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抵达列宁格勒后,针对德军重点进攻的方向,重新调整了苏军的防御部署,随着增援部队和新组建的部队陆续投入战场,列宁格勒方向的局势开始稳定下来。9月底,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第3、第4装甲集群大部分调往莫斯科方向,列宁格勒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10月7日,由于莫斯科方向战事吃紧,朱可夫奉命返回莫斯科,他的职务由沃罗诺夫接替。

在列宁格勒方向,德军的进攻虽然被遏制,但整个列宁格勒的危机还远没有解除,列宁格勒正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在该城的东北方向、拉多加湖的东西两侧,列宁格勒方面军当面是曼纳海姆指挥的芬兰军队,双方在卡累利阿地峡1920年划定的老国境线和斯维尔河形成对峙。由于在这个方向芬兰已经夺回了1939年冬季失去的领土,对继续南下进攻列宁格勒并不积极。

在列宁格勒西南面,屈希勒尔指挥的德军第18集团军的1个军(伍德里格指挥第26军)被苏军第8集团军所阻;在列宁格勒南面,德军第16集团军和统帅部直属第50军在苏军第42和第55集团军的阻击下,进攻也陷入停顿。

在列宁格勒的东南方向,德军第18集团军第1军和第39装甲军与苏军第54集团军和独立第4、第52集团军形成对峙,双方战线从拉多加湖南岸,经利普卡、沃罗诺沃、基里希,到沃尔霍夫河东岸。

此外,隶属于西北方面军的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部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间的伊尔门湖北岸,威胁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最右翼,德军不得不将第18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部署在这里,以防备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的侧背。

按照德军的预判,当中央集团军群发起莫斯科会战后,位于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间、伊尔门湖地区的苏军诺夫哥罗德集群会南下增援莫斯科,从而解除德军北方集群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的侧后威胁,形势便会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有利。

但莫斯科会战发起后,苏军的部署并没有像德军预料那样抽调西北方面军的兵力。不仅如此,在列宁格勒东南、拉多加湖南岸、苏军防线最狭窄的地带,苏军第54和第55集团军还有迹象从东西两面夹击,将德军从施吕瑟尔堡、利普卡和锡尼亚维诺逐出,从而消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包围。

在列宁格勒东北的拉多加湖,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1941年9月初,德军夺取了拉多加湖南岸、涅瓦河河口处的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方向的陆路通道。此前,芬兰军队已经推进至拉多加湖东岸,列宁格勒守军已经被德、芬联军四面包围,苏军只能依靠拉多加湖航运向列宁格勒城内输送补给。

1941年10月3日,为了打破列宁格勒战事的僵局,希特勒首次提出“东攻北收”策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剩下的快速部队(主要是第39装甲军)停止在列宁格勒正南方向的正面突击。希特勒认为,即使德国坦克能够冲进城区,也会由于苏军和民兵的抵抗而被一辆辆地摧毁在列宁格勒的街道上。所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应当转向列宁格勒东南面,对季赫温方向实施深远迂回,以封锁并合围沃尔霍夫河下游和拉多加湖之间的苏军,从而切断苏联向列宁格勒运送物资的湖上运输通道。除了战术原因,希特勒也希望夺取季赫温后,能够将那里的铝土矿收归德国所有。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勒布对这个计划表示反对。他认为: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方向本来就兵力不足,以现有的兵力尚不足以夺取列宁格勒,如果再抽调兵力向列宁格勒东南150多公里外的季赫温实施突击,更会削弱目前包围列宁格勒城的德军兵力。勒布建议北方集团军群应该“在冬天到来前尽可能扩大和巩固在拉多加湖南岸的阵地,以利于以后对列宁格勒的进攻。”

10月6日,希特勒不顾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众将领的反对,指示该集团军群两周后向季赫温方向发起进攻。据此,德军第39装甲军,奉命从丘多沃周围经由季赫温及其以西地域向沃尔霍夫河下游推进,以切断位于拉多加湖以南的苏军通往东部的道路。协同进攻的第1军前出至洛杰伊诺耶波列地域,同北面的芬军建立联系,从而在拉多加湖以东形成对列宁格勒更大的包围圈,彻底将列宁格勒变成一座孤岛。

据此,德军第39装甲军和第1军大致分为三路:左翼基里希方向是第11步兵师;中路丘多沃方向是第12装甲师,第20摩托化师,第21、126步兵师;南路(右翼)小维舍拉方向是第8装甲师和第18摩托化师。

德军除了第39摩托化军和第1军以外,从10月12日开始,统帅部还把来自法国的第212、227步兵师、西班牙第250“蓝色”步兵师,第7空军师第1、3伞

兵团,党卫军第2摩托化步兵旅派往季赫温和沃尔霍夫战区。德军第38军也被投入了对小维舍拉方向的辅助进攻。

苏军方面,在德军进攻正面,独立第4和第52集团军以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防守着130公里正面。而在德军中路和南路主攻部队的6个师(含2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当面,苏联防御部队只有第52集团军的第288、267步兵师防守着80公里正面,支援火力仅有4个炮兵团和1个反坦克炮团。

同一时期,应最高统帅部要求,苏军计划在10月下旬实施“东守北攻”策略,即在10月20日在拉多加湖至伊尔门湖之间实施反击。为此,西线从北至南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第54集团军、独立第4和第52集团军、西北方面军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沿利普卡、沃罗诺沃、基里希、沃尔霍夫河东岸一线约200公里的正面实施防御。

其中,集中主要兵力在拉多加湖南岸、沃尔霍夫河下游以西地区,于10月20日发动锡尼亚维诺战役,第55集团军和第44集团军采用东西对进的方式,收复施吕瑟尔堡和利普卡,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但就在苏军准备发起进攻前,德军的进攻提前开始。

10月16日,德军第39装甲军在丘多沃附近强渡沃尔霍夫河,向苏军独立第4和第52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实施主要突击,4天后,德军在上述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突破苏军防御,尔后以主力在右翼向季赫温方向发展进攻,一部兵力在两翼分别向东北基里希方向和东南的小维舍拉方向实施辅助突击。

为阻止德军的这一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中止了自10月20日发起的锡尼亚维诺战役,从中抽调一部兵力加强独立第4集团军。此外,从大本营预备队、列宁格勒方面军、西北方面军预备队、独立第7集团军和海军陆战队紧急调集10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通过陆路、水路和空中分别将其输往季赫温和沃尔霍夫方向。

为了牵制德军的进攻,苏军虽然中止了锡尼亚维诺反攻,但仍然以有力的行动,试图牵制德军在沃尔霍夫和季赫温方向的进攻。同时,随着苏军增援部队的到达,双方在沃尔霍夫河以东的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变化,除坦克和飞机仍居劣势外,苏军的兵力超过德军30%,76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多40%。同时,苏军对孤军深入的德军季赫温集团逐渐形成夹击态势。10月27日,苏军独立第4集团军将德军的进攻阻止在季赫温西南40公里处。

11月1日,苏军独立第4集团军对德军季赫温方向的第39军实施反击,但是没有将德军击退。此后德军调整部署,悄悄地将小维舍拉方向的第8装甲师和第18摩托化师调往季赫温方向,该方向的兵力达到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2个步兵师,从而在季赫温方向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11月5日,德军发动第二轮突击,双方不计伤亡地陷入苦战。

11月6日,一场来自北极的暴风雪席卷了沃尔霍夫地区。河流和溪流开始上冻,降雪开始。天气的骤变对于德国军既有利也有弊,随着烂泥的上冻,德军的装甲部队得以继续向季赫温实施突击。11月8日,德军攻占季赫温。

当德军第39装甲军对季赫温展开进攻的时候,在他们的右翼,西班牙“蓝色”师团也开始向着伊尔门湖北岸的大诺夫哥罗德城推进。该师与洛克斯指挥的德军第126步兵师组成“洛克斯集群”,其具体作战任务是在南翼穿越沃尔霍夫河前线,从诺夫哥罗德一直推进84公里夺取丘多沃。作战目的是为施密特的第39装甲军提供右侧翼掩护,在其进攻区域内尽量吸引苏军的注意力,使施密特的作战行动变得更加容易;并在沃尔霍夫河河东建立一个桥头堡,为下一步的进攻提供很好的跳板。

在战役准备阶段,格兰德斯指挥的蓝色师团提前穿越诺夫哥罗德以北的小沃尔霍夫河。与此同时,洛克斯指挥的德国第126步兵师也在柯西诺以北45公里处开始渡河。

10月16日,洛克斯集群与施密特的第39军在同一天发起进攻。此时正值秋雨季节,连绵的秋雨让德军的进攻变得困难。几天后,在渡船器械不足的情况下,蓝色师团设法渡过沃尔霍夫河,并在苏军第267师的猛烈反扑下,在东岸守住了刚刚建立的桥头堡,洛克斯集群部队陆续从这里抵达沃尔霍夫河东岸。

此后,洛克斯集群在沃尔霍夫南部地区遭到了苏军有力的阻击,这个地区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守,密布的森林、沼泽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苏军在每条道路上都布置了严密的防御阵地,洛克斯集群的进攻被阻止。

为了实现突破,德军统帅部派出了第305步兵师和第3装甲师对这个地区进行了增援,德军的进攻开始取得一些进展。10月22日,德军攻占大维舍拉。11月12日,第126步兵师夺取小维舍拉,之后洛克斯集群的进攻再次受阻。为此,该集群指挥官、第126师长洛克斯被解职,接替他职务的是查比犹斯,后者在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同样一筹莫展。

在德军第39军的左翼,第1军第11步兵师于10月23日发起进攻,目标指向沃尔霍夫,以配合第39装甲军对季赫温的进攻。但这个方

向的进攻在初期就遇到了阻力,第11步兵师没有按计划时间渡过沃尔霍夫河。此后,德军将中路第21步兵师调往这个方向,组成“博克曼”集群。苏军第4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依托这里有利的多沼泽地形,并在为数不多的道路上重点防御,有效地迟滞了德军博克曼集群的进攻。11月8日,又得到第254步兵师增援的博克曼集群推进至沃尔霍夫南郊。

至此,德军向季赫温方向的进攻作战结束,在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德军得以攻占季赫温、大维舍拉和小维舍拉。

此前,列宁格勒已经于1941年9月初失去了和后方的陆上交通,城内的补给完全需要通过拉多加湖转运。随着季赫温失守,苏军又失去了这条转运通道上最重要的中转基地。

在列宁格勒地区,除了数十万苏军将士在浴血奋战,还有200多万市民被围困在城内。从10月1日起,列宁格勒城内的粮食配给标准已经下降到每天200至400克,每天有数百人饿死在接头。即便如此,按照这样的标准,城内剩余的粮食也只够维持一个月。

为了坚守列宁格勒,苏军在季赫温以东的扎博里耶夫车站又建立了一个新的转运基地,并在车站和拉多加湖之间的荒山密林中开辟出一条长200多公里的公路。此后,在这条狭窄而且多陡坡的山路中,苏军可以每天向列宁格勒输送600到700吨物资,付出的代价是每天损失约100辆汽车和无数名司机。

与此同时,苏军为击退德军季赫温集团,恢复季赫温-沃尔霍夫的铁路交通,将供应列宁格勒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拉多加湖,以改善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和列宁格勒的态势,决定集中所有可用的兵力转入反攻,企图通过多路向心突击,恢复沃尔霍夫河右岸的原来态势,并在该河左岸夺取登陆场。在此期间,苏军统帅部将列宁格勒方面军第7集团军和独立第4集团军统一交给原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指挥,由其指挥两个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

苏军具体的反攻部署是:独立第4集团军组建北战役集群和东战役集群,分别从季赫温正面向基里希地域和格鲁济诺地域实施主要突击;同时,苏军第54集团军也向基里希反攻,与第4集团军北战役集群形成对基里希的夹击之势;第52集团军则从南线发起反攻,配合第4集团军东战役集群夺取格鲁济诺。

此外,伊尔门湖北岸的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主力协同独立第52集团军,向谢利谢方向实施辅助突击,收复大小维舍拉。参加反攻的部队包括17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1个骑兵师、3个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还有3个滑雪营,总计有19.2万人。

当面德军在夺取季赫温后,局势反而变得不利。此前为夺取季赫温,德军的参战部队损失严重,各作战单元的平均损失达到40%,兵力还剩下12万余人和100多辆坦克。

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伊尔门湖与拉多加湖之间的战局形势开始变得很糟,第21步兵师认为他们能够深远突破到沃尔霍夫火车站,但是他们不能再推进得更远了,除非他们得到增援;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已经考虑放弃季赫温而去加强沃尔霍夫防线的力量。”

由于准备仓促,苏军初期的反攻并不顺利,几个方向的部队并没有达成协同,而是先后发起进攻。

在南线,苏军第52集团军的4个师于11月12日向小维舍拉发起进攻,德军第126步兵师在这里苦守4天将苏军击退,虽然没有丢掉小维舍拉,但兵力也已经到了极限。11月下旬,苏军又恢复攻势,终于击退了第126师,夺回小维舍拉。并将德军第126师的一个团包围,但该团随后被德军解救。为了稳定住战线,勒布把来自法国的第215师投入战斗,才阻止住了苏军的进攻。

在北线,苏联第54集团军也在12月3日重创德军第1军,并在一个小包围群里围歼了德第254步兵师的几个连。

12月5日,战场上的气温下降至零下35摄氏度。6日又降到零下38摄氏度。与莫斯科方向的德军一样,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也缺乏有效的御寒装备,前线开始出现士兵大量冻死的现象,作战环境变得越发艰苦。

12月7日,苏军第4集团军在季赫温以西突破德军的防御阵地,进至锡托姆利亚地域,威胁到德军季赫温集团的唯一补给线。驻守在季赫温的德军第12装甲师和第18摩托化师遭受三面围攻,伤亡惨重。19时,在勒布一再要求下,希特勒批准了从季赫温撤退的命令。

12月9日,德国人在风雪中逃离了已经被彻底破坏的季赫温,苏军第191、65步兵师随即冲入了城中。德军第12装甲师和第18摩托化师在从季赫温撤退的途中再次遭受重创。经此一战,北方集团军群的全部2个装甲师加在一起也只有30辆坦克还能作战,第18摩托化师还剩下741人能够战斗,而该师的标准编制是9000人,其中5000人是在季赫温战役中损失掉的。

在德军一路向西的撤退中,希特勒为第39装甲军输送了100辆新坦克和2.2万名补充兵,他希望德军能够在沃尔霍夫河东岸稳定住战线。而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希

望能够将部队撤退到沃尔霍夫河西岸。

此时北方集团军群的形势非常危急,北线的9个师正在围困列宁格勒,南线伊尔门湖方向的6个师在240公里的战线上负责防御,两者之间相距200多公里。在南北之间的沃尔霍夫河东部战线,是刚刚经历季赫温战役的15个师,而且这些部队都已经疲惫不堪,防线随时有可能被苏军的反击突破,如果东面的防线被突破,北方集团军群将被苏军分割成两段。

12月16日,勒布前往“狼穴”,当面向希特勒汇报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希特勒这才清楚北方集团军群面临的危险局面,遂当即批准了勒布将部队撤回沃尔霍夫河西岸的要求。

同样在12月16日,南线苏军独立第52集团军首先以巧妙的迂回机动围歼了驻守在大维舍拉的德军部队,继而向谢利谢方向、沃尔霍夫河一线推进。12月17日,北线的苏军独立第4集团军和第54集团军先后进至奥洛姆纳东西两侧,包围了德军博尔曼集群,随后将德军驱赶过姆加一基里希铁路。

为统一指挥沃尔霍夫河以东的作战部队,苏军于12月17日将第4、第52集团军,和新组建的第59集团军、第2突击集团军合编为沃尔霍夫方面军,由梅列茨科夫担任方面军司令员。

1941年12月底,该方面军进抵沃尔霍夫河一线,并在该河左岸夺取了若干登陆场,将德军逼退到战役发起前的位置。至此,季赫温攻防战役结束,苏军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列宁格勒方面的局势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