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57、【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57、【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胜负决定在战场之外

1942年7月25日,英、美两国决定共同实施“火炬”计划,在北非西部登陆。

在北非东部的埃及,英国也向第8集团军提供了新的补给和兵源。此前不久,丘吉尔刚刚经历了自己担任首相期间最艰难的时刻。托布鲁克失守后,英国国内保守党沃德格向国会下议院提交了对首相的不信任案。1942年7月2日,丘吉尔在国会发表演讲:“……我们正在为我们的生存而战,为比生命本身更宝贵的事业而战,我们无权设想一定能够胜利,只有我们恪尽职守,胜利才是必然的。严肃而建设性的批评,或者在秘密会议中的批评,均有很大的益处;但是,下议院的责任在于支持政府,或者更换政府。如果下议院不能更换政府,就应当支持它。在战时,没有什么中间方案可以执行。我可以证明,在全世界,在美国,在苏联,在遥远的中国,在每一个受到战争蹂躏的国家。我们所有的朋友都在等待着,看看在英国是否有一个坚强团结的政府;英国的领导是否会遭到反对。如果那些攻击我的人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比数,毫无疑问,英国的每一个朋友和我们的事业的每一个忠诚的公仆都会为之欢呼!”

为了平息国会议员的愤怒,丘吉尔将北非战事失利的责任推给了北非英军总司令奥钦莱克,后者被解除了职务。

1942年8月初,美英盟军在着手进行“火炬”计划的同时,丘吉尔亲临埃及,整顿那里的指挥系统。8月8日,他宣布任命亚历山大出任北非英军总司令(此前他担任英缅军总司令,刚刚带领英缅军退回印度),同时任命伯纳德·蒙哥马利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此外,英军方面全力增强第8集团军的力量,尤其是装甲力量。

第8集团军新组建辖3个装甲师的第10装甲军,补充第8装甲师和第44步兵师。大批坦克、飞机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北非。驻中东的航空中队从5月份的46个增至10月份的104个,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技能也得到改善。由此,北非地中海战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盟军的明显变化。到1942年10月,英国第8集团军拥有12个师的兵力,其中4个师又2个旅为装甲部队,大部分集中在第10装甲军内。兵力总数为19.5万人。

经过1个多月的休整,德军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5400名补充兵和新组建的第164师达到战场,空军的一个伞兵旅也交给隆美尔指挥,炮兵部队陆续到达。德意联军的兵力有12个师,共计10.4万人。隆美尔在这个时候病倒了,与他有同样遭遇的是9000多名德军官兵患上了不同的流行性疾病。在德国和意大利统帅部的催促下,隆美尔下定决心向英军的阿拉曼防线发起进攻。他知道自己的胜算不大,但如果现在不进攻,恐怕随着双方力量差距越来越悬殊,德军再也没有机会向尼罗河三角洲进军了。

阿拉曼防线北濒地中海、向南延伸64公里至卡塔腊洼地的盐碱滩。由于该防线地势复杂,防守严密,没有装甲部队可迂回地开阔翼侧,无法从正面进攻。

隆美尔计划以德军新组建的第164师和意军特伦托师和博洛尼亚师对阿莱曼防线北部的英军第30军实施牵制性进攻。然后,以德军第90轻型装甲师、第15和21装甲师、意军摩托化军的艾里特师和利托里奥师、富尔戈雷师及侦察大队,向防守战线最南端希迈马特的英军第13军实施主攻。该地段是一个防御的薄弱点,阵地前仅由雷区加以封锁。

隆美尔在主攻方向的作战意图是:从南端突破英军防线,部分兵力向东推进32公里到达左侧的哈勒法山山脊,尔后迂回山脊,对英军主力实施包围与进攻。与此同时,部分兵力向北直插海岸,再向东突击,切断英军补给线,迫其原地抵抗,坐以待毙,或向西逃遁,放弃埃及。

让隆美尔担心的并不是英军的力量优于自己,而是自己可怜的补给储备,分配给南线突击集群坦克的油料只够行驶160多公里,所以他需要部队依靠速度和突袭来弥补自身的弱点。为此他将100多辆坦克改装成高速坦克,来冲击英军的防线。

英军除了兵力和装甲力量占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可以决定战役胜负的利器,那就是“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在伦敦郊外的布莱奇雷庄园是英国破译机构的所在地,这里聚集了几百名杰出的数学家,由英国情报部门温特博瑟姆领导。这里除了丘吉尔和情报部门最高级的官员可以到访外,其他人无论官职有多高都不能进入。在阿拉曼战役发起之前,英国情报部门已经可以破译北非德军用“英格玛”编码机传递的电报,并获知了隆美尔的详细作战计划。

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根据“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将重兵部署在战线南端及哈勒法山地。英军防御兵力为8个师,北面由第9澳大利亚师扼守特勒埃萨突出部,第1南非师把守第9澳大利亚师和鲁维萨特岭之间的地区,第5印度旅据守鲁维萨特岭,岭南的第2新西兰师则在代尔穆纳西卜高地上担负正面和西南方向的防守任务。第44师和第22装甲旅据守哈勒法山,第7装甲师配置在东南面,隐蔽待命,一旦德军坦克企图突破,立即给予痛击。此外,英军还布设了6个相互连贯的布

雷区,构筑了坚固的炮兵阵地。

英军各步兵师装备有威力强大的新式反坦克炮。部署在阵地前沿的713辆坦克中,有164辆是装备有75毫米炮性能优良的坦克。英军坦克比德意军多1/5,飞机数量有5倍的优势。 8月份,英军得到的补给是轴心国军队的10倍。总之,英军的装备与作战人员素质已超过入非作战以来的任何时候,而德意联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补给均已处于最低点。

8月30日,哈勒法山之战打响,当晚20时30分,隆美尔的主力开始向东推进。内林指挥的非洲军团居中,左翼是两个意大利师,右翼是第90轻装甲师,他们首先要通过的是数十公里长的雷区。8月31日凌晨,隆美尔的移动指挥部紧跟着他的军团推进至克拉克山,士兵们闯进了密集的布雷区。在那里,配备有重型机枪、大炮和迫击炮的英军步兵扼守着这片布雷区。

更为严重的是,从凌晨2点40分开始,整个阵地被英军伞兵的照明弹照得通明透亮,英国空军利用照明对德军轮番轰炸。前面的装甲部队被死死地挤在布雷区里,成为飞机轰炸的目标,而地雷工兵们在前面拼命地为德军打开一条狭窄的路。卡车、运兵车和坦克纷纷被炮弹击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第21装甲师师长俾斯麦将军被迫击炮击中身亡。几分钟后,英军战斗轰炸机袭击了非洲军指挥官西林的指挥车,摧毁了他的电台,他手下的许多军官被子弹打死,自己也身负重伤,拜尔林临时担任非洲军团的指挥。天亮后,德军仍然困在雷区。

上午8时,隆美尔被迫停止战斗。但半小时后,德军2个装甲师已突破至雷区尽头。于是,隆美尔重新下令进攻,同时修改计划,停止东进,将哈勒法山作为直接目标,全部兵力提前北转,尽快横跨哈勒法山脊,以避开右翼英军第7装甲师的威胁。

于是,德意联军掉头直扑英军第22装甲旅的防守地段。蒙哥马利迅速派出第23装甲旅,对保护雷区的新西兰师和哈勒法山脊的第22装甲旅增援。至中午,非洲军装甲部队主力伤亡重大,未能推进一步。这时,战场上刮起风暴,遮蔽了非洲军部队,英国空军只得停止轰炸,德意联军获得喘息机会。下午4点,德意联军进至山脊最有利的据点132高地对面。在轰炸机的配合下,集结在高地的英军坦克和火炮立即向德军开火,阻止了德意联军的推进。9月1日拂晓,德军第15装甲师企图包围英军第22装甲旅未果,被迫退却。

9月2日上午,隆美尔命令油料严重短缺的德意联军于当晚趁着夜色悄悄撤退,回到8月30日的出发地。至此,哈勒法山之战结束。此战德意联军被击毁50辆坦克、570人阵亡、1800人负伤、500多人被俘;英军损失了68架飞机、27辆坦克,人员损失多于德军。尽管如此,英军抵挡住了德意联军的攻势,赢得了这场战斗队胜利,第8集团军上下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赢了第一场战役。

哈勒法山失利后,隆美尔后退至阿拉曼以西地区。由于补给不足,隆美尔不敢再打他擅长的机动战。在缺少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坦克在暴露的地域作战,也易于受到英军飞机的攻击。

鉴于上述种种不利因素,隆美尔决定打一场阵地战:利用步兵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一旦英军突入防线,立即采取反击手段将其消灭,以避免英军扩大突破口。为此,隆美尔沿60公里防线正面建立了8~15公里纵深的防御体系,南边是卡塔腊洼地,北边是地中海,两翼没有威胁。阵地最前沿设置大面积布雷区。第一道雷区纵深约900至1800米,其后是无人地带,仅配置少数前哨加以监视;其后1800米处是主防线,隆美尔将德意两国军队混合编制,在主阵地由步兵重兵防守,配备高爆炸弹、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线之后配置装甲部队。

整个布雷区威胁最大的是北部雷区,纵深达4500~8200米,共埋设了50万颗地雷。其中交杂设置着拥有相当兵力的防御点,被称为“魔鬼的花园”。南部雷区虽不如北面庞大,但位置恰当,十分有利。9月23日,隆美尔因病返回德国治疗,他的职务由施登姆代理。一个月后蒙哥马利打响了决定北非战局的阿拉曼战役。

蒙哥马利的作战计划是南北同时出击,北面是主攻方向,投入2个军;南面的1个军则实施辅助突击。其中,第30军的4个师在北面担任主攻,负责在雷区打通两条通道。之后,第10军的2个装甲师通过通道,迎战德意联军的装甲部队。第13军在南面分两路实施佯攻,诱使隆美尔相信英军主攻方向在南面,因而他在那里也保持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在牵制德军装甲兵的同时,第8集团军将首先对其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然后再以密集装甲群奋力追击德国非洲军的残余部队,并将其彻底消灭。

这是蒙哥马利的一种新式沙漠作战战术。他一改过去的先以密集的装甲群歼灭敌装甲部队、继而再扑向暴露的步兵的战法,而是首先歼灭德军非装甲部队,同时将德军装甲部队隔开,不让他们前往接应。这一大胆的不合常规的战术引起英军装甲师及步兵师指挥官的反对,但是,蒙哥马利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在后来的实际作战效果

看,他的这个战术并未奏效。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1200门火炮对德意联军的整个阵地进行了猛烈炮击,最后集中在北部地区。在炮击中,德意联军司令部通信设备遭到破坏,指挥系统瘫痪,更糟糕的是代理隆美尔指挥的施登姆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英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意军第62步兵团的部分兵力擅自离开防线,纷纷后撤。22时,英军第30军在战线北部开始进攻。与此同时,英军在南部发起攻击,企图牵制德军主要装甲部队。

第30军所属第9澳大利亚师和第51 苏格兰师投入战斗后,准备打通一条穿过布雷区的通路。在其南侧,第30军的新西兰师和南非师也投入进攻,以开辟另一条通路。同时,第4印度师从鲁维萨特岭上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展开凌厉的攻势,楔入德军阵地。在英军战线北端,1个澳大利亚旅于特勒埃萨和地中海之间发起牵制性进攻。

24日凌晨1时,英军越过德军前哨线,突入其主防线,突破口宽度在9.6公里以上。到凌晨5时30分,第30军一半部队已达预定目标,两条重要的雷区通路均已打通。

第30军各师和第10军所属第1、第10装甲师尾随于步兵之后,分别开入北通路和南通路。由于雷区纵深大,英军先头步兵部队和坦克在通路遭到越来越猛烈的炮火袭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24日下午,苏格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重新组织进攻,杀开通路冲过了布雷区,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在其南侧进攻的第10装甲师遭到德意联军的顽强阻击,直到次日清晨仍无法推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在最大射程上与敌交火,随时都可能被行动缓慢的步兵堵塞在后面,陷在狭窄通道内无法行动。不过,英军还是击退了德军第15装甲师的多次小规模反击。到傍晚时分,德军第15装甲师只剩下1/4的坦克能继续战斗。

第13军在南面的助攻并不顺利,所属第7装甲师和第44师都未能通过希迈马特的布雷区,被迫停滞于主阵地前。在各布雷区之间,第13军所属步兵按照蒙哥马利的“粉碎性”战术展开血战,未能奏效。为保存第7装甲师实力,蒙哥马利命令南部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

正在奥地利休养的隆美尔于10月24日得知英军已经发起进攻。他向希特勒请战,不久得到希特勒的回复,让他尽快返回前线。10月25日夜,隆美尔返回了北非前线。他立即放弃步兵固守阵地的安排,命令自己的装甲部队于26日清晨向已经突进到北部防线第28号高地的英军坦克部队反击。让他改变作战方案的原因是,5艘运输船正将前线急需的油料、弹药和机器零部件运抵北非,他的坦克能够得到充足的油料,非洲军团的后勤补给至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以保障作战了。

天亮后,德军第90轻装甲师和刚从南线调到北线的第21装甲师向第28高地发起进攻,如果此时蒙哥马利恢复在南线的攻势,德军的防线必将会崩溃,因为第21装甲师已经没有返回南线的汽油。当天下午,德军对第28号高地的反击没有成功。

更让隆美尔沮丧和恼怒的是他得到消息,地中海上的那5艘运输船,即便从5条不同的路线赶往北非港口,却全部被英军的飞机击沉。这种高度的巧合使隆美尔对此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于是他给德国本部发了一份长电,要求调查一切可能泄密的来源,搞清楚在海上有雾的情况下英国人到底是怎么发现这些运输船只的。

但是,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最终也没能弄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这些都是英国“超级机密”的功劳,“超级机密”负责人温特博瑟姆在运输船队出发时,就掌握了他们的动向,然而如果将这5艘行驶在不同路线的运输船全部击沉,“超级机密”很可能会暴露。10月26日午夜已过,他用保密电话向丘吉尔说明情况:哪一个更重要?是击败隆美尔?还是保护“超级机密”?丘吉尔踌躇了好半天也没有做出决断。直到最后,才下令击沉这些船只。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甘愿冒“超级机密”被暴露的风险的几次不多的行动之一。

就这样,当德军和英军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在战场之外已经决定了战役的胜负。

10月28日,战场上仍然处于胶着状态。蒙哥马利的坦克损失了300多辆,比隆美尔战前拥有的坦克还多,坦克兵也只剩下900多人,预备队已经没有了,前线各师无法得到补充。

丘吉尔对阿拉曼战役的进展也非常不满,他让国务大臣凯西前往北非,当面听取蒙哥马利的下一步计划。当凯西和北非总司令亚历山大赶到第8集团军指挥部时,蒙哥马利向他们汇报了自己已经筹划好的“增压”方案。他决定:将北线的部分兵力抽调出来,在战线最北端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主力调往更北的地方,第10军趁机突入意大利军队驻守的防线侧背,将德军包围歼灭。

28日中午,隆美尔将南线所有的德军部队调往北线,只留下意大利军队驻守,因为他发现在北线开辟的雷区通道后面英军在集结部队。但德军的调动被英国空军发现,随即英国空军向这支集结北上的部队实施了粉碎性的轰炸,消

灭掉隆美尔最后一点机动兵力。

此时的隆美尔想到了撤退,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防线即将崩溃,所以他筹划着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撤往距离阿拉曼96公里的富卡防线,甚至退到更远的马特鲁防线。让他欣慰的是一艘意大利运输船给前线送来了600吨油料,他可以用这些油料将自己的部队撤往安全地域。不过,在撤退前,隆美尔还是决定最后努力一次,将自己的防线巩固住。

10月30日夜,澳大利亚师在向海岸的攻势遭到顽强抵抗,进展困难,未能一直攻到海边。被吸引过去的德军向他们发动了多次反突击,也被赶来增援的英军击退,他们还夺得了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阵地,俘获500多名俘虏。

11月2日凌晨1时,“增压”行动开始。首先攻击的目标是德军驻守在第28号高地两侧的第200步兵团。英军很快突入阵地,跟随坦克和装甲车向西挺进。

隆美尔估计英军将向海岸进击,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他没想到英军会突然改变作战方向,攻打德意联军接合部。经过激战,隆美尔把第90轻装师预备队投入战斗,阻止住英军前进。但英军在已突入的阵地上不断增加兵力,英军第151、第152 旅在第23装甲旅的支援下,在规定时间内打开一条长达3600米的通道。装甲部队前锋第9装甲旅紧随其后,以便赶在日出之前进抵前方1800米处的德军炮兵屏障前。接着,第10军装甲部队迅猛出击,进入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胜利。不久,大批英军突破了第28号高地西南面德军第15装甲师的防线。

2日上午,德意联军残存部队发动反击,并设法堵住已达4公里宽的缺口,随后展开了一场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坦克战。越来越多的德军和意军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战斗。英军炮兵和沙漠航空队轰炸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双方伤亡都很大。经过2小时激烈战斗,德意联军的反击失败。

北部战线的严峻局势,迫使隆美尔调集南部意大利“艾里特”装甲师和炮兵部队的大部兵力向北增援。于是,整个南段防线缩短。下午,隆美尔运用全部残存坦克,对英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实施反突击,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在英国空军的袭击下,德军损失惨重,大部分坦克被击毁,有生力量只剩下1/3、坦克35辆。一天之内,德意联军消耗弹药450吨,但得到的补充只有190吨,而且是由驱逐舰卸在约500公里以外的托布鲁克港口。

当晚,隆美尔获悉英军正在把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在突破口,准备做最后的攻击。鉴于抵抗无望,隆美尔决定将部队后撤到阿莱曼以西96公里处的富卡防线,以免全军覆灭。为了尽量隐瞒自己的撤退计划,他在当天下午给德国统帅部的电报中,将自己的撤退计划说得含糊其辞。当晚子夜十分,希特勒询问是否收到非洲军团的消息时,已经收到电报的值班参谋将它当作日常公文处理了,并没有报给希特勒。

第二天早上8点30分,凯特尔将隆美尔撤退的消息告诉希特勒时,隆美尔的部队已经撤离了防线。随后,希特勒给隆美尔发去了电报:“我和全体德国人民注视着你们在埃及进行的英勇防御战,鉴于你现在所处的形势,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选择。”

收到电报后,隆美尔选择遵从希特勒的决定,就地组织防御。11月4日,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来到前线给部队大气,当他得知隆美尔只有22辆坦克时,他立即改变了想法,他要求隆美尔将这里的实际情况向希特勒做一次详细的汇报。隆美尔遵从了上司的命令,并再次命令部队后撤。当晚8时50分,希特勒同意了撤退。隆美尔率领剩下的7万人开始了漫长的后撤之路。

1942年11月5日起,英军相继攻占西迪拜拉尼、萨鲁姆、拜尔迪耶和班加西。1942年11月8日,盟军实施火炬计划,共计23万余人的部队在摩纳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并迅速推进至突尼斯边境。至1943年1月23日,第8集团军攻占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德军在利比亚和突尼斯边境构筑马雷斯防线,准备在非洲作最后的抵抗。

此役,德意联军意大利的4个师全部被歼,阵亡2万人,被俘3万多人(在追击作战中,又有成千上万的人被英军俘虏),损失火炮1000多门、坦克450辆。英国第8集团军伤亡1.35万人,损失火炮100余门、坦克500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