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51、【延续篇】战后欧洲:历史的宿命

51、【延续篇】战后欧洲:历史的宿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战争带来的灾难、损失难以言状。许多著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其他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战争对农业的破坏导致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而1946年的冬季,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铁路、桥梁以及道路在战时都成了对方空袭的重点目标,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战争使英国的国民财富损失了1/4,船舶吨位减少了3/4,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黄金外汇储备枯竭,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煤矿完全关闭,失业人数突破600万。按照丘吉尔的描述:“大英帝国的权力与地位一落千丈……英帝国的力量和影响已下降到惊人的最低点。”

法国的状况更为严重,法国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败降而饱尝了亡国之痛,战争夺去了上百万法国人的生命,经济损失惨重,按1945年价格计算,其损失高达4.9万亿法郎,百万公顷以上的土地被破坏而无法耕种,1945年初工业生产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

西德(1949年成立)所辖地区的工业生产只及战前1938年的23%,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成了一堆瓦砾,老百姓已经无法生活下去。其他西欧各国生产凋敝,濒临崩溃,原料、燃料和日常生活品奇缺。经济的衰败使得西欧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与反抗情绪与日俱增,政局动荡,法国、意大利左翼力量迅速壮大,西欧各国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经过2年的恢复,到1947年,欧洲各国开始陆续恢复正常生产,但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并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

而在战争中唯一基础设施没有遭到明显破坏的是美国。在经济力量方面,美国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由1937年的41.4%增加到1947年的62%。美国黄金储备1949年高达246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量的73.4%。在军事力量方面,1939年,美国军队总数只有33.5万人,国防预算不过10亿美元,到1945年,美国军队总数达到1200万人,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拥有最庞大和最有威力的空军,海军也首屈一指,484个美军海外基地几乎控制了全球所有的海域。

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在战后面临的是生产力和资本过剩的问题。战时美国工业体系高速运转,生产的军事、民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前线,保障了盟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后,美国政府则急需为国内企业寻找新的市场,维持经济的稳定。

早在1944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就提出一项援助欧洲重建的方案,即“摩根索计划”,该方案与一战时期的《凡尔赛和约》相似,主张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用以帮助欧洲其他国家恢复经济,同时遏制德国再次崛起的能力。同一时期,法国提出“莫内计划”,即法国占领德国萨尔和鲁尔工业区,并允许法国使用这两个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法国的工业产出至少恢复到战前150%的水平。

为了能让德国按时偿还战争赔款(德国被要求支付480亿美元战争赔款),盟国管制德国委员会出台严格限制德国恢复工业能力的计划,大量德国企业因此被拆除,管治委员会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占领成本,解决德国各种需求和物资短缺的矛盾。为此,管治委员会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恢复经济。

1947年初,美国前总参谋长马歇尔接替贝尔纳斯出任国务卿,他提出一项由美国向欧洲各国提供总额220亿美元援助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提出这项计划,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羸弱的欧洲不利于阻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其次美国企业也需要一个巨大的市场保证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此外美国可以借此全面渗透到欧洲国家的各个领域,从而获得在欧洲的领导地位。马歇尔遇到的问题和二战前一样,即战后孤立主义势力重新抬头,以塔夫脱为首的国会议员对政府增加预算一直坚决抵制。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年度毕业典礼上,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计划,并宣称美国已经做好了帮助欧洲的准备。在这次演讲中,最关键的援助数字没有公开,而且为了不使美国民众引起注意,在马歇尔演讲的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还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以转移媒体的注意力。

不久,当已经削减为170亿美元规模的援助草案提交到国会时,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共和党反对这项提案,就连杜鲁门所在的民主党也有很多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反对者的担心也不无远见,他们看到了援助实施后会出现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由此,提案被

搁置。

与国内不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的反响,被政治、经济危机压得喘不上气的西欧各国政府立即做出积极的反应,响应马歇尔计划。但在东欧,正如美国国会所料,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是制订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其害怕美国势力向东欧渗透,因此对该计划持反对态度。

1948年2月20日,东南欧的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革命,该国彻底倒向苏联。这一事件为“欧洲复兴计划”带来的转机,支持该议案的议员抨击反对者:即便美国不搞分化,也同样无法阻止世界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1948年4月2日,在两党的合力支持之下,援助数额为135亿美元、为期四年的马歇尔计划获得通过,时称《1948年经济合作法》,次日杜鲁门总统签署该法案。

根据该法案规定,欧洲国家陆续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与多边协定。由美国利用财政公共开支来购买食品、燃料、机器设备等物资援助西欧各国,其中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受援最多。由于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

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随后的几年内,在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逼迫下,美国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欧洲各国的军备,且这一数字逐年增长。据统计,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

虽然马歇尔计划并不是欧洲恢复经济的唯一原因,但不可否认,计划实施后,西欧国家经济复苏速度开始加快。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工农业产值分别比战前增加25%和40%。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度过了困难时期,维持了政府的稳定。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力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6%,有的国家高达10%。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在1948年底已超过战前水平,德国西方占领区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为战前的115%。该计划还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联合,为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而实现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以“共同对抗法西斯国家”的同盟基础已经不存在,双方又回到了西方列强以往的相互争夺利益的时代。在更早的时间,即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双方的矛盾就已经显现。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了防止波兰成为西方国家再次入侵苏联的通道,确保苏联的安全,苏联方面坚持重建后的波兰必须是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所以斯大林希望英美两国能够尽快承认受苏联支持的“波兰临时政府”。

此前,英、美政府一直支持于1939年在伦敦成立的波兰流亡政府,所以没有承认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要求美、英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同意让波兰流亡政府的若干民主领袖加入临时政府,即以扩大临时政府的基础来处理这个问题。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意见十分接近,认为卢布林临时政府不能代表波兰,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得到所有大国支持并由波兰主要政党代表组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政府。

罗斯福建议成立一个由波兰的领袖们组成的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代表波兰的总统权力。然后由这个委员会建立一个由波兰的5个主要政党,即工人党、农民党、社会党等的领导人组成的有代表性的新政府。丘吉尔坚持要在波兰进行自由选举产生新政府。并指出,卢布林临时政府在绝大部分波兰人民中不受欢迎,组成该政府的那个集团只有一年左右的历史,应当建立一个代表波兰人民的、由所有民主党派参加的新政府。这些建议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绝,双方没有能够达成妥协。

而在雅尔塔会议前夕,苏军解放了全部波兰领土,并进入德国境内。苏联支持的波兰临时政府已开始接管国内行政权。在此既成事实面前,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已无能为力。会议之后,尽管英、美方面多次表示异议和反对,波兰问题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政府的意图,由苏联一方会同波兰临时政府解决的。

如果说,波兰问题苏联展示了自己强硬的一面,那么在希腊问题上,英国则表现出了阴狠的一面。在二战末期,即1944年9月,受苏联支持的希腊人民军已经解放了希腊全国33个省的31个省,并解放了首都雅典,只有包括克里特岛等岛屿仍然被德国控制。

1944年9月,在英国策划下,关于统一希腊武装力量的会议在意大利卡塞塔举行并达成协议:所有希腊游击队归希腊盟军司令、英国将军斯科比指挥。

至10月底,英军乘希腊解放之时,随即在希腊登陆,并开始对希腊内政进行武装干涉。英军进入雅典后,斯科比下令解散希腊人民军,却不解散希腊右翼武装。为抗议英军和希腊政府违背协议的卑劣行径,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和希共参加政府的12名部长集体辞职。

12月3日,雅典50万居民举行游行示威,遭到了血腥镇压。两天后,英军奉丘吉尔之命帮助希腊反动派武力镇压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制造了惨不忍睹、轰动一时的“雅典血案”。英军飞机、大炮和坦克摧毁了雅典城郊,仅一夜之间就对雅典投下了2000颗炸弹。

在持续长达33天的血腥镇压中,杀害爱国者和雅典居民1万余人。至1945年1月,5万爱国人士被捕入狱。2月12日,希腊政府、英国大使以及民族解放军阵线在雅典附近的瓦尔基兹召开会议,会后承诺实行重大改革、大赦政治犯、在国际监督下就君主制问题举行全民投票。协议还规定,除了流亡政府的军队外,解除一切军事组织及其武装,重新组成统一的国家军队。在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希腊民族解放阵线被迫宣布解散人民解放军,交出了大批武器。

此后,通过“全民投票”,在希腊的土地上恢复了封建君主制。

二战期间,土耳其在土苏边境长期部署100个师,准备在德国击败苏联后,从南部入侵苏联。1945年3月19日,苏联单方面废除1925年与土耳其订立的《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又在谈判中提出“在土耳其境内黑海海峡附近修建军事基地”的要求。

获得黑海出海口是俄国数百年来的梦想,一旦得偿所愿,苏联的黑海舰队就可以自由地驶入地中海。土耳其在二战期间虽然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但和德国关系一直比较密切,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对德宣战,从而勉强以战胜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对于苏联提出的侵犯土耳其领土的无理要求,让土耳其政府左右为难。

1945年7月1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议期间即7月28日丘吉尔连任失败,首相由艾德礼接替)和斯大林在德国柏林郊区波茨坦举行首脑会议,会议在对日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除此之外,三大国首脑讨论的重点是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欧洲战后的问题。其中,在波兰问题上,美英两国在既定事实下不得不妥协。在土耳其黑海海峡问题上,缺少底气的丘吉尔表示:尽管能够理解苏联获得黑海出海口的愿望,但是不应该令土耳其感到不安。

美国也非常清楚黑海海峡的重要性,如果换成是美国舰队能够自由出入黑海海峡,则随时可以通过黑海进入苏联腹地,在两国之间隔阂越来越深的情况下,无疑是对苏联方面极大的军事威胁。因此,美国总统杜鲁门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表态,他说:“说到领土问题,它涉及的只是苏联和土耳其,应该由他们之间解决。而黑海海峡问题涉及我们所有人及许多其他国家。”言下之意,美国对黑海海峡不会置之不理,希望将黑海海峡问题纳入战后世界秩序的总体安排中,反对通过双边方式来解决。

英美的立场让土耳其备受鼓舞。1945年8月20日土耳其政府照会两国,正式就海峡问题向英美提出援助请求。11月2日美国复照土耳其,表示支持1936年签署的《蒙特勒公约》。该公约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军舰通过黑海海峡时不得使用舰载飞机;战时,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战国军舰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由其决定是否允许军舰通过。

第二天,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向苏联提交了美国有关黑海海峡问题的照会。11月23日英国驻苏大使卡尔向莫洛托夫表示,英国支持美国的立场。12月5日土耳其宣布赞成以美国的建议作为接下来讨论黑海海峡问题的基础。至此,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

此后,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黑海海峡危机进入一触即发的白热化阶段。苏联在土耳其边境陈兵十多万,其黑海舰队还举行了大规模作战演习,明显向土耳其施压。美国也不甘示弱,以“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为首的一支舰队立即驶进地中海,英国舰队也对土耳其港口进行访问,显示保卫土耳其的决心。

苏联计划在东南欧建立一条“安全带”,毗邻苏联的小国如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必须受苏联控制,由苏联掌握它们的军事计划和外交政策。与此相反,美国和英国希望这些东南欧国家成为亲西方势力,在苏联边界上形成一条反苏的“防疫地带”。由此,美英和苏联在二战结束仅半年之后,就滑向了对抗的边缘。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总统的陪同下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耸人听闻地提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现在需要的是做出解决问题的安排……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如果拒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长期的责备。”丘吉尔主张建立英、美军事同盟,共同对抗苏联和它控制的东欧国家,该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前奏曲。

1947年4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他的一篇咨文。他在咨文中宣称:“希腊受到几千名武装人员恐怖主义的威胁……希腊一旦失陷,对

土耳其的影响将是直接的、严重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就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这不仅将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影响,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因此,杜鲁门请求国会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军事人员前往那里执行任务,采用一切经济和军事手段帮助希腊和土耳其抵制苏联的渗透。杜鲁门指出:“苏联已成为美国的敌人,既然美国出钱出人打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应该拿出钱来反对苏联的扩张。”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双方矛盾爆发的另一个焦点在柏林。1945年6月5日,美英法苏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签署协议,整个德国由四国共同分区占领,处在苏联占领区的柏林则再分为四个占领区(苏占东区、英占西北区、美占西南区、法占西区),由各国派兵驻守,各占领区司令遵照各国政府训示行使最高权力。

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其任务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美英法此后提出在德国首先实现经济统一,即在实现四大占领区商品、人员和货币的自由流动基础上,完成德国统一。苏联则强调应该先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即先建立一个全德中央政府,然后再考虑经济统一的问题。双方意见不一致,导致德国迟迟不能统一

此后,美苏的矛盾分歧日益严重,管治委员会渐渐丧失了权威。各占领区事实上逐步成为各自独立的实体,形成了事实上的初步分裂。1948年初,美、英、法和低地三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西德政府。苏联政府在多次抗议交涉无果后,于1948年3月20日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德国委员会。6月18日,美英法决定在己方的占领区施行货币改革,发行独立货币,随即招致苏联的报复。

柏林位于苏联占领区内,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占领。美英法三国在柏林的占领区被称为西柏林。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交通由三条铁路、两条公路、一条水路及三条“空中走廊”组成。6月3日,苏联宣布彻底封锁柏林,切断西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水陆交通,中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的电力、牛奶、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作为回应,美英法也中断了向东部运输煤炭和钢材等物资。

此后,西柏林的日常生活物资只能通过空中运输解决,苏联也无法从西占区获得物资。在僵持近1年后,双方于1949年5月4日达成协议,各方同时解除封锁,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西柏林成为联邦德国的一块飞地。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德国(东德)成立,德国正式分裂。此后,西柏林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1961年爆发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最终促成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的修建。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经各国陆续批准后开始生效。1952年,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1955年联邦德国(西德)加入北约组织;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约(西班牙在二战后仍然由亲法西斯的佛朗哥统治,所以没有在最初加入北约)。至此,北约组织在成立之初到冷战结束,共有16个国家加入。

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8个国家于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条约》,正式成立华约组织。华约组织的宗旨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至此,冷战时期两个对立集团形成,历史也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