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50、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

50、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后,除在东京审判28名日本甲级战犯以外,亚洲各国也依据《宪章》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本国犯下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乙、丙级战犯进行审判,受审战犯共5416人,其中937名恶贯满盈的战犯被判处死刑。在各国组织的审判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英国、菲律宾和苏联政府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

1945年11月6日,国民政府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在南京、上海、北平(北京)、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地设立军事法庭,至1947年5月,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149名战犯被判处死刑,400多名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对仍关押在太原和抚顺的1000多名日本战犯进行了重新审判,其中共45人被重新量刑。1956年6月21日,首批335名战犯被释放,并陆续返回日本,至1964年3月,所有战犯释放回国。在其中比较著名的战犯介绍如下;

谷寿夫(1881—1947)日本冈山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历任参谋本部部员、驻英国武官、驻印度武官、陆军大学教官。1928年任第3师团参谋长,入侵中国山东半岛,后任参谋本部演习课长,1930年任国联陆海空军问题常设咨询委员会日本陆军代表,少将街。1933年任东京湾要塞司令官,后任第9师团留守司令官。1936年任第6师团长,晋升中将。1937年8月率部入侵华北,12月攻陷南京,纵兵进行大屠杀。1938年1月离开中国,后任第59军司令。战后于1946年2月2日在东京被捕,同年8月1日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引渡到中国。1947年3月被中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于4月26日在南京执行枪决。

田中军吉(1905-1948)日本东京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7年8月随侵华日寇入侵华北,任日寇第6师团第45联队上尉连长。于1937年至1938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挥刀斩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从中华门到水西门,据称杀遍南京城,斩首300余人。有一幅著名的历史照片,一个头戴军帽,身穿白衬衫的日本军官,正举刀向跪在地上的中国青年砍杀,此人就是田中军吉。山中峰太郎所写的《皇兵》一书详细记载其杀人经过,后由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引渡回中国审判,1948年1月28日被执行枪决。

向井敏明(1911-1948)日本山口县人,时任侵华日寇第16师团第9联队第3大队少尉炮兵小队长。1937年在攻占南京前后,与野田毅进行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向井敏明使用军刀野蛮地砍杀中国军民106人,并被日本报社报道。日后成为日寇凶残屠杀的铁证。1947年野田毅与向井敏明被中国盟军逮捕,被押到南京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12月18日,庭长石美瑜宣判野田毅和向井敏明犯有杀人罪和违反战争罪判处死刑,1948年1月28日被枪决。

野田毅(1912-1948),日本鹿儿岛人,第16师团第9联队第3大队少尉副官。1937年在攻占南京前后,与向井敏明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野田毅使用军刀野蛮地砍杀了中国军民105人。1947年野田毅与向井敏明被中国盟军逮捕,被押到南京军事法庭受审。12月18日,庭长石美瑜宣判野田毅和向井敏明犯有杀人罪和违反战争罪判处死刑。1948年1月28日,野田毅及向井敏明被押往雨花台刑场执行死刑。

川岛芳子(1907—1948)日本间谍。中国清朝第十代肃亲王善耆之女。生于北平(今北京),名爱新觉罗显玗。后肃亲王将其过继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随之去日本,入日本籍。毕业于松本高等女子学校,1927年11月同满蒙独立军头子的次子甘珠儿扎布结婚。回中国后帮助日寇从事间谍活动。1932年协助田中隆吉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并参与建立“伪满洲国”的阴谋活动。后改名金璧辉,长期为土肥原特务机关工作。喜着男装,被称为“男装的丽人”“东洋的玛塔哈丽”(女间谍)。1945年11月在北平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48年3月以汉奸、间谍罪被处决。

黑田重德(1887-1954)日本福冈县人。1909年5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16年11月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步兵第47联队中队长、军务局征募课长、驻印度使馆武官。1938年11月任第4独立留守师团司令官。1939年8月晋升中将,任第26师团长。1940年1月,率部进犯包五公路一带,以夹有窒息瓦斯的炮弹,攻击中国军队,中毒者甚众。2月参加五原战斗时,纵使部下大肆抢劫。多次进犯晋察冀边区,残杀无辜人民。1941年7月任教总本部长。1942年7月任南方军总参谋长。次年5月任第14军司令官,为日寇侵略菲律宾的最高指挥官。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1945年9月被捕,7月被判终身监禁。1952年2月获假释。1954年亡。

铃木启久(1890-1982)日本福岛县人。1911年毕业于日本

陆军士官学校,12月入伍。1934年2月侵入中国,任第7师团第28联队副联队长,1935年2月转任第七师团副官,3月在上板城附近进行讨伐战时期,命令部队烧毁两个共有300户的村庄并杀害中国人民,4月回日本。1938年3月第二次侵入中国,任独立守备步兵第12大队大队长,多次残杀中国平民,1939年3月又回日本。1940年8月第3次侵入中国,任第27步兵团团长兼沧县地区防卫司令官,12月任唐山地区防卫司令官。1943年8月在东北锦州担任步兵团教育和训练工作。1944年1月任独立步兵第4旅团长,7月任第117师团任代理师团长。1945年4月升陆军中将、第117师团长,8月31日在公主岭被苏军俘虏。1950年7月被引渡给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6年6月经人民法院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审判,判徒刑20年。1963年6月被提前释放回日本。

佐佐木到一(1886-1955)日本广岛人,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之一。1905年11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同期包括山下奉文、阿南惟几。1937年被编入华中派遣军第16师团步兵第30旅团任旅团长,参与侵占上海的作战,率部实施南京大屠杀,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两个进行“百人斩”的恶魔便是此人手下。他指挥所属部队一次就屠杀中国军民3000多人。战后被苏军逮捕,移交给中国法庭,服刑期间病死狱中。

藤田茂(1889-1980)日寇中将,日本广岛县人。1911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3期毕业。1935年任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侍从副武官。1938年3月到山西,任陆军第20师团骑兵第28联队联队长,所部骑兵联队共有440骑,在师团长牛岛实常的指挥下,和中国第4集团军孙蔚如部在中条山对战两年。1940年3月任骑兵15联队长,1941年7月任骑兵第2旅团旅团长,9月晋升为少将。12月骑兵旅团解散,改编为机械化部队,调味浦和联队区司令官。1944年3月,任第12军骑兵第4旅少将旅长。在司令官内山英太郎指挥下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3月参加老河口攻略。1945年6月又奉命编入关东军第34军,该师团从济南乘火车机动到朝鲜北部的咸兴构筑阵地,8月末奉命向苏军投降。在华期间,执行“三光政策”,纵容部下烧杀抢掠,用平民做活靶子训练新兵。1950年7月被引渡给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6年6月经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审判,判徒刑18年。1963年2月,被提前释放回日本。积极推动中日改善关系,担任“中国归还者联络会”首任会长。

参与南京大屠杀其余部分指挥官结局如下:

朝香宫鸠彦(1887-1981)日本皇族,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2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陆军大学教官。后历任第1步兵旅团长、近卫师团长、军事参议官等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于1937年12月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随即率部攻占南京,将司令部设于南京,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次年2月18日,日寇大本营撤销上海派遣军建制,随即返回日本。1939年晋升大将,任贵族院议员,并兼任伤病军人会总裁。因是日本皇族,战后逃脱审判,并脱离皇籍改名朝香鸠彦,1981年4月12日病死。

鹰森孝(1888-1968)日本三重县人,陆军中将。1908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毕业。1937年8月2日陆军第3师团步兵第68联队长,随上海派遣军参加淞沪会战,首先在宝山炮台上陆,攻占苏州后,指挥68联队杀向南京,攻占通济门和武定门,率部参与南京大屠杀。后参加徐州会战,1938年任陆军预科士官学校学生队队长。1939年3月9日晋升陆军少将。1940年3月9日珲春驻屯队队长。1941年10月15日接替牛岛满任陆军第11师团中将师团长。1945年3月22日授一等旭日勋章。1945年4月7日,在豫西鄂北会战后半段接替内山英太郎出任方面军第12军司令官。1945年9月20日,在中国河南漯河向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投降。1946年回日本复员,1968年死于家中。

吉住良辅(1884-1963),日本三重县人,日本陆军中将,第9师团长。1905陆军士官学校第17期毕业,4月晋升为步兵少尉。1916年11月,陆军大学第28期毕业。1929年3月,晋升为步兵大佐,历任步兵第57联队长、本乡联队区司令官、第1师团参谋长、陆军省教育总监部庶务课长等职。1933年,晋升为陆军少将,历任步兵第36旅团长、第1师团司令部部附、第4师团司令部部附。1937年8月,晋升为陆军中将,任日寇上海派遣军第9师团长,参加进攻淞沪和攻占南京的战斗。攻占南京后,指挥部队在南京市内及周边地区“扫荡”,搜捕、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放纵日寇在南京的暴行。后随军进攻徐州、武汉。1939年编入预备役,1963年亡。

中岛今朝吾(1881-1945)日本陆军中将,日寇第16师团长,南京大屠杀罪魁

之一。1913年11月日本陆军大学第25期毕业,后赴法国学习军事。1929年8月起,任陆军大学教官、野炮兵第7联队联队长、东京要塞司令部参谋、舞鹤要塞司令官等职。1932年,晋升陆军少将,随后任陆军习志野学校校长。1936年,晋升陆军中将,任东京宪兵司令部司令官。1937年12月13日入侵南京,率部实施“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平民和战俘达16万多人。日本战败后,于1945年10月25日病死,逃脱南京军事法庭的审判。

柳川平助(1879-1945)日本长崎人,皇道派军阀。1934年8月任第1师团长。1935年12月被解职调任台·湾军司令官,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被免职,编入预备役。淞沪会战爆发后被重新征召服现役,被任命为第10军司令官,指挥杭州湾登陆,迫使上海中国守军后撤,率先杀向南京,其下辖的第6,第18,第114师团全部参与南京大屠杀,屠杀南京平民和战俘达十几万人。1940年起任近卫内阁司法大臣、国务大臣。1945年1月日本战败前病死,后被远东军事法庭追加为战犯。

牛岛贞雄(1876-1960),日本熊本县人。1912年11月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参谋本部部员、步兵第54联队大队长、陆军大学教官、步兵第3联队长、第29旅团长。七七事变后,任第18师团长。11月率部在杭州湾登陆,参加侵华战争,由嘉善、嘉兴、吴兴、广德直犯芜湖、南京。1938年10月又攻占广州。其部所到之处,强奸抢劫,残杀无辜。1942年11月任陆军司政长官。1944年6月任在乡军人会副会长。抗战胜利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1960年9月1日亡。

末松茂治(1882-),1902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步兵科,1908年考入陆军大学校第23期,与梅津美治郎、永田铁山、筱冢义男等人同期。1937年3月编入预备役,七七事变后,以第14师团留守师团组建第114师团,任师团长,参加淞沪会战,纵容部下屠杀百姓,手段极其残忍。1939年3月,被调回日本参谋本部,后解除召集并再次退出现役。战后逃脱审判,于1960年死于家中。

1946年1月,英国出于“重建远东殖民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新加坡、马来半岛,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的沙巴),马来亚、缅甸、香港分别设立对日战犯军事法庭,着手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至1946年5月,共8900多名嫌犯因涉嫌迫害平民或虐待战俘被捕,最终918人接受了审判,281人被判处死刑。在此期间,在菲律宾总统基里诺的要求下,菲律宾成立国际军事法庭,对组织和实施“马尼拉大屠杀”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上述两国审判的主要战犯介绍如下:

山下奉文(1885-1946)日本高知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驻奥匈帝国武官、陆军省军事调查部长。1936年任步兵第40旅团长,驻扎朝鲜。1937年7月率部入侵中国,晋升中将。后历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第4师团长。1940年任陆军航空总监兼航空本部长,扩充航空兵力,1941年11月任第25军司令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部侵占马来亚和新加坡,大肆屠杀当地人民,有“马来之虎”之称。1942年7月调中国东北,任第1方面军司令官。1943年晋升大将。1944年改任第14方面军司令官,指挥防守菲律宾。马尼拉弃守后,仍率残部在吕宋顽抗。战后在菲律宾被美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46年2月被处决。

本间雅晴(1887-1946)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8年派驻英国,先后任随从武官和驻英武官。1935年任第32旅团长。1937年就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38年7月晋升中将,任第二十七师团长。1940年任台·湾军司令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任日本第十四方面军司令官,指挥入侵菲律宾,攻占巴丹半岛。后因内部分歧于1942年8月被解职。1944年7月任小矶内阁的内阁嘱托。战后因曾大量残杀美国和菲律宾战俘及死亡行军的罪责,被美国在马尼拉的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河村叁郎(1896-1947)1917年12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9期步兵科,1921年考入陆军大学校第36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警备司令。1942年2月18日至25日,奉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命令策划、实施针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数万人被屠杀。1944年任第38军参谋长,驻越南,1945年被调任第59军参谋长(该军司令为谷寿夫),晋升中将。日本投降后被逮捕,并移交新加坡政府,1947年被执行枪决。

田岛彦太郎(1892-1947),1915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922年考入陆军大学。侵华战争后任第8师团司令部参谋。1939年调任第41师团参谋长,隶属于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参加中条山战役。所部在华北执行三光政策。1944年调往菲律宾战场,任第61独立混成旅团旅团长,其间纵容部下虐待、残杀美军战俘。1946

年,马尼拉军事法庭判处其死刑,4月3日执行枪决。

1949年12月,苏联对关押在远东的60万日本战俘进行甄别审判,审查对象主要包括其在苏联境内犯下战争罪行的战俘。随后,苏联滨海军区军事法庭对以山田乙三为首的12名日本战犯进行了细菌战军事审判。起诉罪行包括建立特种部队来准备和进行细菌战;在活人身上进行罪恶实验;在对华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加紧准备对苏的细菌战。同时指控山田乙三对731部队和100部队这两个细菌战部队负有领导责任。审判从12月25日至30日历时5天,12名被告都当庭服罪,其中山田乙三被判处“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25年,1956年获释回国。

山田乙三(1881-1965)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朝鲜军参谋、骑兵第4旅团长、陆军通信学校校长、参谋本部第三部部长和陆军士官学校校长等职。1934年晋升中将。1937年任第12师团长,参加侵华战争。次年任第3军司令官。1938年12月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次年任教育总监。1940年晋升大将。1944年7月任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大使及关东局总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被苏军俘虏,后引渡中国,1956年6月获释回国。

1978年10月,日本政府将14名甲级战犯和2000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以“昭和时代的殉难者”的名义移入靖·国神·社。其中甲级战犯分别为: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白鸟敏夫、土肥原贤二、东乡茂德、东条英机、永野修身、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松井石根、松冈洋右、武藤章。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