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5、二战前的英国:夕阳下的日不落帝国

15、二战前的英国:夕阳下的日不落帝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不列颠群岛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面积比较大的岛屿以及众多的小岛,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其中爱尔兰岛的北部属于现在的英国。这里与欧洲大陆之间相隔着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这里最早的人类居住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那时的不列颠岛上居住着从欧洲大陆来的伊比利亚人。公元前7世纪,被古罗马称作蛮族的凯尔特人渡海来到这里,并在这里永久地居住下来,他们是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人的祖先。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了不列颠岛,将这里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陷入四分五裂,不列颠行省随之撤销,罗马的统治者离开了这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不仅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众多的王国,他们的一个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于5世纪进入不列颠岛的东南部,并将这里称作“英格兰”。6世纪,基督教传入。此时的英格兰地区,氏族部落逐渐发展成7个王国。9世纪,其中一个维塞克斯王国统一了英格兰地区,建立了英格兰王国。在整个不列颠岛上,与英格兰并列的,还有北部凯尔特人建立的苏格兰王国,以及西边的威尔士。

11世纪,已经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建立国家的维京人入侵英格兰。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英格兰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大约100年后的1154年,安茹王朝取代诺曼底王朝,继续统治英格兰300年。

14世纪时,英格兰和海峡对岸的法兰西爆发百年战争,起因是英格兰的统治者同时也占领着法兰西的一部分领土,对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场战争最终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英格兰人被逐出欧洲大陆。

1485年,英国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铎王朝。存续仅118年的都铎王朝,是英国发展的转折点,特别是1558年至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期间,英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强国,并发展成日后的日不落帝国。

15世纪开始的欧洲地理大发现,让欧洲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这段时期,欧洲的航海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凭借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的海上贸易,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纷纷崛起,成为当时欧洲的强国。此时的英格兰也开始重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鼓励国民勇于冒险、开展海外贸易。1581年,女王向利凡特公司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其经营与奥斯曼帝国的海上贸易。此后,特许经营各条航线的贸易公司纷纷涌现,1583年,威尼斯公司成立。1585年摩洛哥公司成立。1588年几内亚公司成立。1600年,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女王赋予其经营非洲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这里是通往东方的必经之路)以东地区的海外贸易。这些贸易公司在海外的行为其实与强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得到了英国女王的支持。其中最为血腥的是往返于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这场长达300年的肮脏交易,缘起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被英格兰主导。他们将本国的货物装船,到达非洲后换成非洲黑人,然后运往美洲贩卖为奴,最后再从美洲运回金银或者工业原料。非洲大陆因此减少了1亿成年人口,其中大部分在去美洲的途中丧命,而那些从事这项贸易的英格兰人积累了巨额财富。

早在15世纪时,英国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是国内的纺织业,占其税收的70%以上。随着航海业的发展,也打开了英国纺织业的海外市场。此时英国的封建地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圈占国内的土地,以发展养殖业,为纺织工场提供原材料。这就是英国历史上长达300年圈地运动的起因。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大量丢失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日后的崛起提供了根基。

16世纪英国发展海外贸易期间,始终无法摆脱的外部威胁是当时拥有欧洲最强大海军的西班牙。1585年英西战争爆发,经过近20年的战争,双方均无法彻底战胜对方,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在伦敦签署条约,承诺双方今后在海上和平相处。

1603年,都铎王朝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因其无子嗣, 她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都铎王朝至此结束,英格兰进入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封建贵族阶级和已经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提出“君权神授说”,并且随意增加税收。1628年,为了限制国王的特权,已经被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提出《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增加税收前需经过议会的同意。国王虽然同意了该议案,但是并没有认真执行。

1642年,拥护国王的封建贵族和英国的国教僧侣构成的利益集团,与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组成集团爆发内战。1649年,后者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在内战中涌现出来的领袖克伦威尔并没有将英国带上共和的道路,而是走向了独裁。但是无论如何,经过这次内战,英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在英国获得了主导地位。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斯图亚特王朝

借机复辟。

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试图恢复此前的封建集权制度,但是遭到已经控制了国会的资产阶级的抵制。尤其是新国王信奉天主教,这与资产阶级普遍信仰新教存在很深的隔阂。1688年,国王的儿子降生,国会议员们担心日后的国王会继续迫害新教徒,开始密谋发动政变。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法案中正式提出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确立了英国此后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此前的153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已经合并,英国改称“大不列颠国”。

1714年,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1756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英国和法国爆发战争,因为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所以历史上称为“七年战争”,1763年,法国战败,将北美洲的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东岸、亚洲印度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西班牙之后,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并以他的女儿“珍妮”命名,它的出现使纺纱工人的工效提高了15倍。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提高工效40倍。1769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4年英国出现第一座蒸汽机纺纱厂。到19世纪40年代,大机器生产主导了英国的工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从此成为“世界工厂”。此时的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的一半,进出口贸易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伦敦也成了世界金融中心。

整个19世纪,英国享受着日不落帝国的红利。1801年爱尔兰并入英国,英国的正式名称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并直到今天(1949年4月18日,除爱尔兰北部6个郡以外,其余部分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

19世纪,英国继续在世界各地扩展自己的殖民地。此时的英国,经济结构开发发生转变。随着资本不断积累,资本家们对实体制造业逐渐丧失了兴趣,转而开始热衷于对外输出资本。1894年,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排名中,美国和德国开始超过英国。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跌落到世界第三。

1899年,英国与非洲南部的布尔人爆发战争。在三年多的战争中,英国总计投入40多万军队,在付出2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下,没有战胜背后由德国支持的布尔人。此次战争,被视为日不落帝国衰落的标志。

进入20世纪,英国在面对外部事务时,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的欧洲大陆,实力格局已经发生改变。1871年德意志统一以后,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传统的欧洲强国法兰西则日渐没落。一直奉行“均势外交”的英国,与法国开始走近,并扶持德国东面的邻居沙俄。在海外殖民地政策上,英国联合法国推行关税保护政策,限制德国等国家的商品竞争力。这些举措引起了德国的强烈不满。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协约国集团,经过4年多的鏖战,协约国才勉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英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前英国早已失去了世界经济第一的宝座,此战则又丢掉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战结束后,英国和法国艰难地维持的世界霸权的地位,而他们的实力越来越不及美国和苏联。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让英国再次遭遇重创。1929年至1932年,英国的进出口贸易下降了一半,工业产值下降了16%。1933年,经济开始有起色。此时,德·国·纳·粹·政·权上台,英国国内对欧洲的局势非常担忧。由于一战的惨烈回忆和刚刚经历经济危机,英国民众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和平主义运动兴起。1935年3月,德国正在重整军备时,英国举行了一场“和平主义投票”,全国1100多万人参加了此次投票,并提出“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在这样的舆论下,英国的政客们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施政方针。

英国在二战前纵容德国是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的。除了国内的厌战情绪之外,英国此时的财政也非常的困难,如果对德国以及亚洲地区的日本采取强硬态度,那就需要足够的军力支撑,而英国此时已经力不从心。不仅如此,放眼全世界,英国也很难找可以合作的盟友。法国变化无常的政策,以及毫无秘密可言的政府管理,让英国失望透顶。美国在更早的时候,被英国和法国拒之门外,一直在执行孤立主义政策。欧洲东边的苏联是潜在的敌人,而非合作的朋友。

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他的首次施政演说就宣布:“对全世界实行绥靖政策”。11月至次年初,他先后派人出访德、法、意,希望能够寻找出一个和平的方案。在希特勒于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时,张伯伦曾经表态“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个年逾七旬且经验老到的首相,令人匪夷所思的天真,他认为这样的结果,能够让德国人消除对“生存空间狭小”的恐惧,并为欧洲带来和平。

1940年5月,张伯伦引咎辞职,并推荐温斯顿·丘吉尔接任英国首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