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换钱!
对古董这玩意儿我不是很了解,不过市里有个古玩一条街——自从某卫视开始搞XX之门,之后是央视的鉴宝,随后很多电视台都开始搞这些玩意儿,于是古董这玩意便兴盛起来。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这话谁都清楚,也就是和平年代,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才能彰显其价值,甚至更高的价值,比如圆明园那几只兽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水龙头,但被国内外一干人炒作一下,立刻升格成国宝了。
清明上河图算国宝,这水龙头算什么?
不过有些时候还必须得闷头吃亏。老外也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但凡华夏的东西,搁那几大拍卖会前,在华夏就使劲的宣传,什么都往爱国主义上宣传,结果呢,原本几百万的东西,一下子能撑到几千万,原本不怎么出名的东西,也立刻就扬了名。
人家都知道你人傻钱多,世界上就这一片经济繁荣,有钱任性,不骗你骗谁?
细数一下,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华夏文物,没有几百万件也得有几十万件——可能还远远不止,国宝档案栏目去西欧做节目,那些小国家里的小博物馆地下室仓库里,都有几百上千件的华夏瓷器,那还是不很出名
的,想一想有名的能有多少?
圈回来思维,这两个大碗看着大气,但我实在是不懂,不过市里反正是有比较像样的古董市场,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反正手头这几万块钱要说买几百吨玉米,还真有点不够。
更别说还要钢铁什么的了。
把两个碗小心翼翼的放进带来的包里,然后又把那几十枚金币揣兜里,我出去,锁门,就马路上拦下一辆出租车,直接冲古董市场而去。
今天不是休息日,古董市场人不多。
这里我来过一次,那一次是和同事一起过来的。这年头,是个人拿着一几十年前的东西就敢称文物,反正很多人存的都是蒙的心思,蒙对了,白得一意外之财,没蒙着,那也没啥损失,就当交学费了。
我那同事是去乡下旅游的时候,在老乡家里看到一枚大花铜钱,觉得挺稀罕,就花了两百块钱收了,老乡原来还不准备卖,愣是被我这同事给忽悠的最后出了手。
从乡下回来,同事便趁着周末拉着我来到这里,说是看是不是捡了漏。现在是个人到这里,嘴里都是“捡漏”、“打眼”之类的话,仿佛都是懂的一样,其实真正懂的人,不到百分之一。
结果,当时我
光看了热闹,等我回过神来,同事已经把事情搞定了。
二百块买来的东西,五百块卖给了店家,那店家还免费科普了一下——这种私铸的大花钱,要看年份,铸造的是否精美,和名人有没有关系之类。这一枚品相不错,但和名人扯不上关系,胜在年代比较久,所以才给了五百。
于是我就记得了这个叫“博古斋”的店。
这一次,我也是直接奔这家店来的——人都有个惯性思维,认准了哪一家,通常都懒的换,除非有意外,或被伤了心。
博古斋不像上一次那么多人,因为上一次人多,店家还愿意耐心解释,所以我才对这家店很有好感——换一个唯利是图的,就冲几百块钱,谁给你解释那么多?古玩讲究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几百块钱的事情,人家早就打发你走了,还解释个屁啊!
店里只有一个伙计,两个老外游客在里面逛着,不时冒出一两句外语——铁定不是英语,但我也听不出来是哪国的,那个店员正陪着,偶尔用中文解释一下,不卑不亢,嗯,这态度不错!
看到我进来,小伙子店员冲我示意了一下,我了解,事情有个先来后到,我自然不可能直接中
间插一杠子,看店中间一个小木桌四把竹编椅子,便坐过去。因为不懂,所以我也没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