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隋唐天字七书 > 第210章 权在手何须禅让,质不同必然区分

第210章 权在手何须禅让,质不同必然区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世充谋朝篡位的行动,已是箭在弦上。

  在此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件事情必须要做,那就是和李密一决胜败,也一决生死。

  幸运女神这次站到了王世充这一边。

  李密是他一生的苦主,他逢密必败,五次大战,大败亏输四次,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扳回一局。

  只要胜一次,就足够。

  在第五次战役中,李密一败而溃,不复再振,只能入关投降李渊。

  河南大地,各种势力,闻风而倒,王世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接收原李密的势力。

  现在,障碍都已以扫除,王世充已经官拜太尉,这已是人臣的顶峰,这个职位,也是洛阳政权曾经赐封李密的官爵。

  此一时,彼一时也,王世充已成为洛阳城事实上的王,整个河南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

  但他放眼远望,将目光投向了皇泰主。

  王世充只是一条外来的强龙,并且根基浅薄,虽然大权在手,总还是需要了解洛阳官僚层面的民情民意。

  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来了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军事行动。

  攻击新安,本身无关重要,纯粹只是个掩护,王世充改变了群臣相聚的场所,也想改变游戏的规则。

  因为在军营之中,他就是无可置疑,也无可辩驳的唯一。

  他集中了满朝文武大臣,让他们随军观战,战斗之余,他不再掩饰,露出本来的面目。

  他在军事会议上,公开商讨论禅让的可行性。

  大臣们正襟危坐,气氛沉默而压抑。

  与此相对的,却是户外士兵们震耳欲聋的操练声,喊打喊杀声,声声入耳,王世充之心,昭然若揭,这是种无形的巨大压力。

  但要改朝换代,让他们做乱臣贼子,纵然是在生命都遭受威胁的环境中,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了反对。

  李世英坚决不同意,他义正辞严,大气凛然地说道:“四方所以奔驰归附东都者,以公能中兴隋室故也。今九州之地,示清其一,遽正位号,恐远人皆思叛去矣。”

  这是谁都明白的大道理,王世充也只好随口附和说:“公言是也。”

  但有反对的人,就一定有赞同的人。

  王世充显然也有不少同盟者,或者也有很多的政治投机者,他们见风使舵地说:“隋氏数穷,在理昭然,夫非常之事,固不可与常人议之。”

  太史令也从天命所属,顺天应人的角度阐释,王世充当立为皇帝的合理合法性。

  王世充并不推辞,也表示赞同。

  会议似乎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但这个会议,让王世充坚定了走禅让路线的决心。

  毫无疑问,他所遭遇的抵抗和反对微不足道。

  事实上也是如此。

  只有戴胄还冒着杀头的风险,向王世充进最后的忠言:“君臣犹父子也,休戚同之,明公(王世充)莫若竭忠徇国,则家国俱安矣。”

  王世充再一次发挥出他一流的口才,和戴胄云里雾里,一顿乱扯,顾左右而言他,将戴胄打发了。

  禅让之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王世充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

  戴最后一次明确表示反对。

  王世充恼羞成怒,他知道无法收服戴胄,但为了稳妥起见,在禅让之前,他更不愿意和洛阳旧隋的官僚直接开战。

  惹不起,可以躲得起。

  王世充将戴胄外放为郑州刺史。

  从此之后,满朝文武都知道,王世充篡位称帝,已是不可逆转之事,满朝上下,再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

  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再不识趣,就不是外放,而是杀头了。

  隋朝将从形式上走向终点。

  时机成熟,段达将坏人做到底,他已经上了船,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他率领百官进入皇宫,向皇泰主请求,加王世充九锡之礼。

  这是篡立的关键一步,皇泰主展示了一个皇帝最后的尊严,他义正辞言地说道:“郑公(王世充)**李密,已拜太尉,自是以来,未有殊绩,俟天下稍平,议之未晚。”

  段达也不多话,直接亮出底牌,他不知羞耻地回答道:“太尉欲之。”

  话已至此,话已说尽。

  皇泰主不再多言,他直直看向段达。

  这曾经是杨广寄与厚望的大臣,也是自己倾心托付的心腹,现在竟然如此奴颜媚骨,替王世充做这种天怒人怨,遗臭万年的事情。

  皇泰主心中思绪翻滚,但他非常明白,天下,已不再是杨隋的天下,皇帝,也不再是他本人。

  他冷冷地直视段达,挤出二个字:“任公。”

  王世充完成了篡位前的最后一步,被加封为相国,假黄钺,总百揆,加九锡,开府设置丞相以下官员。

  被逼禅让的一天终于到来。

  段达率领文武百官等十余人,向皇泰主上奏说:“天命不常,郑王功德甚盛,愿陛下遵唐、虞之迹!”

  皇泰主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乍闻逼宫,毕竟是杨坚龙脉,杨隋皇帝,他看到面前曾经称臣的一行人,心中悲愤无以复加。

  皇泰主辖出去了,他义愤填膺地说道:“天下,高祖之天下,若隋祚未亡,此言不应辄发;必天命已改,何烦禅让!公等或祖祢旧臣,或台鼎高位,既有斯言,朕复何望!”

  皇泰主虽然当时才十四五岁,但当朝天子,一番话,含愤而发,直指人心。

  段达等十余人,虽然甘心为王世充做了禅让的先锋,但毕竟一朝为臣,尊卑有序,内心岂能无愧。

  千载之下,这种卖主求荣的事情,史册之上,必会历历在目。

  一念及此,他们都不由热汗冒出,羞愧惶惧。

  皇泰主心中叹息,知道大事已不可为。

  退朝之后,将所有种种告诉了皇太后,孤作寡母再无依凭再无慰藉,为自己,为宗社,唯有相对伤心哭泣而已。

  禅让之事,如期进行。

  王世充依然恬不知耻地欺骗皇泰主说:“今海内未宁,须立长君,俟四方安集,当复子明辟,必如前誓。”

  他心急火燎地想登上皇位,再无任何顾忌,指使群臣,连番上劝进表,三让三退的程序甚至也简省了。

  隋朝皇泰主逊位,王世充建立郑国。

  隋灭。

  但王世充并无治国之才,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日子从一开始就过得非常煎熬。

  这源于他的执政基础和本性。

  他虽然巧言令色,善于作伪,能一时间迷惑一部分人,也能很长时间迷惑很多人。

  但他无法永远去欺骗所有的人。

  时间一长,他的本性很快就被周围熟悉他的人所不耻。

  王世充有一个老师就非常有代表性,他叫徐文远,是当世大儒,也是皇泰主的国子祭酒。

  他同时也是李密的老师。

  从徐文远对这二个学生的态度,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判断出,李密和王世充二人的优劣高下。

  当年,李密围困洛阳,城中粮尽,已出现人吃人的困境,即使贵为当朝大臣,也需要自食其力。

  于是,徐文远出城砍柴,毫无疑问,他被李密的军队抓获了。

  李密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让他南面而坐,自己北向而拜。

  徐文远当仁不让,以老师自居。

  他正襟危坐,开始教训李密,不疾不徐地问道:“未审将军之志,欲为伊(尹)、霍(光)以继绝扶倾乎?则老夫虽迟暮,犹愿尽力;若为(王)莽、(吕)布,则无所用老夫矣!”

  等到王世充诛杀元文都等人,东都落入王世充手中时,李密又虚心向徐文远请教对策。

  徐文远毫不推辞地指点李密说:“(王)世充亦门人也,其为人残忍褊隘,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

  李密赞叹道:“始谓先生儒者,不达时事,今乃坐决大计,何其明也。”

  徐文远从来都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他确实有几把刷子。

  他博览五经,尤其专精于《春秋左传》。

  徐文远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入于书,又出于书,经常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实在是当世一代宗师。

  当时有个大儒沈重,在长安城的太学讲授五经,每次讲课,都有一千多人去听讲,蔚为大观。

  徐文远慕名而去,质问几天之后,就甩手离去。

  别人大感奇怪,追问他原因,徐文远也不客气,直接回答说:“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之。至于奥赜之境,翻似未见。”

  于是,好事者把他的原话传给沈重,沈重心生惊异,便把徐文远请来,二人一起参详经义,反复十几次,徐文远尽得其妙。

  沈重叹服,徐文远一战成名。

  而这种求其精义,不刻板拘泥的治学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态度。

  所以,他可以在李密面前道貌岸然,指点江山,但是,当他见到王世充时,却又是另一副模样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