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习武小记,十八般兵器是最好的伙伴!
八十年代的人小时候都是无聊的,至少对于一个村里的孩子,能玩的东西不会太多,基本上都是具备猴子的属性,不是下河抓个鱼,就是上树掏个鸟窝,或者到野外打个兔子什么的,偶尔有个敲锣打鼓的场面一定是赶上庙会或者逢年过节了,无论什么时代背景下,大家都会玩的兴高采烈的,追星的概念还不太成熟,满脑子的都是三侠五义或者岳飞传之类的故事,偶尔年轻的大叔也会来两个荤段子,算是给未来一代做科普教育了,能玩的嗨的一定得有两把刷子,起码运动能力得出众,当时并不流行什么培训班或者武术学校,只是十个或者几十个人的把式场子,教拳的师傅们也是各干各的,其实不会有太多争执,毕竟都是以农为业,以武作为副业的,甚至连副业都算不上,但是会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嗜好,为什么叫嗜好呢,那会师傅还是比较痴迷武林高手的。
对于一个80后在那个把式场子里肯定算不上年龄大的,师兄们多数都是70后,不过这优势和劣势不是年龄决定的,而是时代本身决定的,70后到了20岁的年龄都是要成家立业的,如果这个方面不能得到应有的经济收入,那么逐步都在慢慢的放弃,所以多数人都是三四年一批一批的弃武从商,或者是弃武从农,或者都随着经济的浪潮到外地打工去了,相反80后的孩子们情况要好一点儿,起码还有饭吃而多数都是小学生,反正有个地方锻炼身体是好的,而且那个年代都是喜欢打打闹闹,也不用有那么多的法律责任问题,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强身健体,包围自己。
全国的武术状况是什么样子我现在也不甚了解,对于河北地区的武术圈子还是了解一些的,总之就是三个字:多而杂。就我们这个村当时的状态,有东西南北四个把式场,三个属于传统的,一个靠近现代的,传统的分别是红拳、梅花拳、太极拳,现代的主要教授散打和跆拳道,只是那会对于这种现代的教拳的不感冒,第一、就是收费问题,有严格的学院范儿;第二、那会练传统功夫的格斗能力很强,散打和跆拳道没有什么实战优势,因为这些连传统的都是打出名声来了的。当然这些也促进了后面的发展,在90年代末纷纷开启了办武校的路,现在都是武校里的老师或者是校长了。
那会学拳的人喜欢串场子,而师傅们对于这个并不挑剔,这个不像是学校之间抢生源,而多数都是熟悉的,没有拜师礼的徒弟改换门庭是很常见的事情,像我这个年龄的基本上都是在十几岁之后才定性的,因为基本功训练在任何传统功夫方面都差不多,并不会因为你去练太极拳就不用跑步、压腿了,相反要求的更高一些,在现代人的思维意识里似乎不存在的,而且当时教拳的人都是简单粗暴的,很少有那么多理论之类的废话,完全是一副打你一顿然后自己体会一下的样子,因此在整个练拳过程当中,没少吃苦也没少挨揍,练武的人即便你成不了人上人也是要吃苦的。
每一项技能都是熬出来的,直到你把所有的师兄都熬的不练拳了为止,而经过六七批人的磨练,你自己早已有了这个方面的习惯,即便你没有专业从事武术方面教学,武术有一个特点叫:拳打卧牛之地。很方便现代社会作为锻炼方式进行下去,而且不需要特殊场地或者群体,经过三十年的学与教的过程,早就有了一套完善的练习体系,只需要按照这个路往前走就行了,再加上一些器械方面来调整身法及趣味性的驱使,完全不会感觉到枯燥的,一个爱好能坚持很久已经不算爱好了,更像是陪伴了你多年的老友,让你在人生的路上感觉不那么无聊,那些陪伴了十几年的刀枪剑棍也是温暖且多情的,拿到手里就会感觉格外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