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是黄巾贼? > 第二章 如今的形势

第二章 如今的形势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诸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

此举首开察举,后来又明确订立了举荐制度,有了科目,有了考试办法,也分出了等级,即为“对策”和等第。

而察举制常科中的“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对官吏的普遍要求。

汉代的“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而王莽既有贤名,又有孝行,自然被举荐为官,初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接着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为官的生涯中,办事认真,对人恭敬,礼贤下士、清廉俭朴,接济穷人,深得百姓爱戴。

其叔父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自己出任大司马职位。就这样,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

也就是说,他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执掌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掌权者。

王莽成为一国执政之后,更是克己不倦,同时招募贤良。一个人,身居高位,不爱财、不爱色,那么他所图的就非常的大了,大到什么程度,窃国篡位,你说大不大?

而王莽登上皇帝位以后,和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似乎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完了一般,新朝不过短短十四年,就亡了。

而这动荡不堪的十四年,给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带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光武帝打天下时几乎是在河北白手起家,在河北纳降铜马军数十万之后,军事实力剧增,其统一天下前后纳降人数超过百万,军队人数远超过实际需求。

民易动而难静,乱世之民更加难以安抚,因此天下平定之后如何处置广大降兵就成为首要任务。而“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的“精兵简政、重文轻武”就成了他施政的方针。

单单看军事方面,他先后罢免郡国兵和边地戍卒,并且精简中央禁军。本意是想集权中央,强化朝廷中央禁军,同时也是因为东汉朝廷中央财政困难,想省钱。

建武六年诏:“省诸郡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

省关都尉,复置护羌校尉官。

建武七年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

这道诏书就明确罢除了西汉以来各种特殊名目的征选兵,代之而起的用刑徒、招募来补充兵员。

郡兵在西汉后期政权腐化的影响下,实际已经不堪大用,昆阳之战中新朝征发郡兵百万,结果中军一灭轰然而散。

就在罢材官等兵后的第二年,光武帝就说过“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最后果然如他所料,“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孙述救至,汉遂退败”。

建武三十二年,诏:“罢边郡亭侯吏卒。”

“中兴省中垒,但置中侯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

“复置屯骑、长水、射声三校尉官,改青巾左校尉为越骑校尉。”

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西汉的更戍役制度,自秦汉以来的征发役龄男子轮番做卫士、戍卒、郡兵的军事制度由此被彻底废弃。

而他也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大举减轻了东汉政权的财政负担,短期内达到了天下安定的效果。

但是这些军事上的措施从长期来看,却削弱了东汉政权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

两汉的中央禁军,兵源主要从半常备状态的州郡兵当中挑选的。西汉是从都试之役的优胜者中选拔,征、募并行,以征选为主。

而到了东汉则变化为以募兵为主、征选为辅了。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汉中央禁军的兵源之一原本也是来自州郡兵。

光武帝取消了都尉一职,省掉了都试之役后,中央禁军的主要兵源之一枯竭乃至完全无用,最终朝廷只能靠募兵,来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

但是募兵的成本比郡国兵的成本要高得多,像幽州这样的贫困州郡,能够拥有的军队数量很少。

而边军更是不能轻动,北面的鲜卑和东面的乌桓,可是时时刻刻都盯着呢。一旦边军被调动,那么边境战火必定爆燃,于国大不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