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407、【人物篇】隆美尔24

407、【人物篇】隆美尔2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隆美尔24:德国人对南线战局的掌控很老到,但隆美尔的运气有点差

返回欧洲后,隆美尔已经做好了隐退的思想准备。他打算著书,写一本《步兵攻击》的续集,详细阐述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

二战德军高级将领能够从始至终得到希特勒重用的极少。开战之初的两个前线统帅中,冯·博克早已在1942年的夏天就赋闲在家,伦德施泰特则于1941年12月就离开前线,被调到为没有战事的西线担任总司令。苏德战争之初另一位德军前线统帅冯·勒布更惨,自从1941年底就退出了现役。

相似命运的将领还有很多。为希特勒立下不世之功的古德里安已经赋闲一年多,曾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的利斯特、B集团军群司令的魏克斯也都曾被罢官转入预备役。活着却过得最凄惨的是原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钠,希特勒直接停发了他的军人津贴,以至于生活陷入困顿。

隆美尔倒不至于为生活发愁,除了希特勒宠爱他时赠予的价值不菲的财物,他早年所著的《步兵攻击》一书为他赚取了不少的稿费。他将家安顿在奥地利维也纳,妻子露西和儿子弗雷德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

当然,隆美尔时刻准备着复出,他一边养病,一边等待着希特勒的再次召唤。

1943年5月9日,北非盟军刚刚攻陷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整个非洲集团军群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希特勒想起了隆美尔,他让人把隆美尔找来,先给自己当一段时间幕僚。

两个人的再次会面并不融洽。希特勒每次重新启用旧将都会拉低姿态,展示出善意。他对隆美尔说:“我本该听你的意见。”

希特勒指的是1943年3月初,隆美尔还在担任非洲集团军群司令时,给统帅部呈送的最后一份报告。里面他建议放弃突尼斯的一些地区和机场,将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集中在突尼斯北部。如果能增加防御密度,就可以更长久地保存非洲最后一块阵地。

隆美尔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德军在战争后期的确作出过类似的决定。1944年底,东线北方集团军群退守波罗的海岸的库尔兰半岛,他们在那里一直坚守到战争临近结束。

从隆美尔指挥的战斗中可以看出,他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决定进攻就轻易不会罢手,选择撤退也不会瞻前顾后。

其实隆美尔对战争全局的态度也是如此。当初在北非,虽然对手的实力一直强于自己,但德国在全局占据主动,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更精锐的部队和更高超的指挥能力战胜对手,所以每次进攻他都会不顾一切。

但盟军在北非实施“火炬行动”后,他的信心被摧毁了。美国介入欧洲战事,就意味着德国将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三大强国。战场上一时一地的得失已经不再重要,德国战败将会是迟早的事情。

看清楚这一点后,隆美尔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四处宣扬悲观论调,很快就被扣上了“失败主义者”的帽子。

隆美尔悲观但不绝望,他想到了一条出路——与盟军媾和,然后集中全力对抗东线的苏联人。

能打仗的将军未必能玩弄政治。德国的掌舵人并不想和谈,对于希特勒来说,红色的斯拉夫人、被犹太集团掌控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是自己不可调和的敌人。他没有大多数德国军人那种“亲西仇俄”的枷锁。如果一定要和谈,他反而更愿意找约瑟夫大叔,因为后者有更强硬的统治手腕儿。

隆美尔见到希特勒直言“这场战争我们打不赢”。希特勒马上明白对方要提和谈,他则立即回怼道:“第三帝国是不可战胜的,有我在,任何人都别想媾和!”

5月13日,阿尼姆率领非洲集团军群残部向盟军投降。一切已尘埃落定。

德军统帅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议,专门讨论南线的战局。希特勒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有两个结论,其一是意大利对德国本土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阻止盟军占领意大利;其二是必须依靠墨索里尼,必须帮助他消除掉身边的威胁。因此希特勒决定,一旦盟军向意大利进攻,他将从东线抽调8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进入意大利,不管意大利是否允许,这些部队都必须迅速在意大利完成部署。

希特勒需要一个可靠的人统领这支部队。德军将领云集在东线,那里战事紧张,不可能抽调一名高级别将领。凯塞林是个合适的人选,他与意大利人长期打交道,熟悉那里的情况,但希特勒对他另有安排。

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适时地推荐了隆美尔。他认为“只要激发出隆美尔的斗志,他一定会重新成为一头狮子”。

5月17日,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秘密筹建一个集团军级群司令部,驻地就设在意大利北面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向做事雷厉风行的隆美尔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司令部的组建,北非战场上担任自己副手的高斯少将再次被招至麾下。一个秘密渗透到意大利北部的行动计划也随之出台。

作为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一直对其怀有戒心。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墨索里尼就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兵力。双方正式结盟后,这些部队也没有撤离。

意大利长期经营北部阿尔卑斯山各处山口的防御工事。险要地段构筑有地堡,铁路和公路有关卡,还预先安装了爆炸装置。如果德军强行进入意大利,意军完全可以炸毁公路和铁路,并据险扼守。曾经的盟友也就会立即兵戎相见。

5月22日,希特勒在隆美尔制定的计划上签了字。

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在当天中午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见。隆美尔提出把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的德军全部撤到北部,德军依托阿尔卑斯山的险要地形阻挡盟军进入欧洲腹地。

凯塞林反对过早撤出意大利南部,他坚信意大利人不会投降,墨索里尼也不会被赶下台。

希特勒最终采纳了凯塞林的意见,但对隆美尔的纯军事观点也深表赞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希特勒每次召开军事会议都会叫上昔日爱将,后者俨然成了希特勒的军事总顾问。

7月15日,德军统帅部宣布成立新的B集团军群,负责意大利北部防御。

当隆美尔的事业迎来第二春时,一头凉水浇到了头上。希特勒突然命令尚未完成集结的B集团军群开往希腊,防备盟军可能在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实施的登陆行动。

隆美尔极其失望,他在日记里写道:“有人向元首进谗言,不让我担任驻意大利的总司令。他们说我是反意大利分子。我敢肯定这是德国空军将领在背后捣鬼。这样一来,我在意大利担任指挥的事情又遥遥无期了。”

隆美尔所指的“德国空军将领”其实是暗指凯塞林,但他这次猜错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进谗言”的人是已经很久跟自己没有交集的元首办公厅主任、纳粹党魁马丁·鲍曼。

两个人有旧怨。波兰战役时隆美尔担任大本营警备司令,跟随希特勒巡视前线。在一次行军途中,为了保障元首的安全,隆美尔曾亲自拦住了马丁·鲍曼的车,令后者非常难堪。鲍曼当时被气得满脸涨红,也从此给隆美尔记了一笔账,这次算是报了仇。

马丁·鲍曼提醒希特勒,隆美尔过去和意大利人相处得极差,如果派他去意大利,可能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恶果。鲍曼的话提醒了希特勒,德国不是要与意大利为敌,他还需要借助墨索里尼和他的势力,那么隆美尔的确有可能把事情搞砸。

此时凯塞林也一再向希特勒保证,墨索里尼不会出事,意大利的局势可控。犹豫不决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举行了一次会晤,随后他得出结论——意大利盟友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于是他就下达了B集团军群他调的命令。

隆美尔心中泛起无数个“羊驼”,却不知道该送给谁。

情绪低落的隆美尔先是到希腊寻到了落脚点,然后心有不甘地返回德国。7月23日,他与希特勒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密谈。元首承认他对意大利的局势非常担心,一向乐观的凯塞林似乎乐观地过了头。他指示隆美尔,先不要把部队调往希腊,准备随时进入意大利。

7月26日,隆美尔奉命前往拉斯滕堡。此时德军统帅部已经乱作一团,他们已经得到消息——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逮捕了,态度暧昧的巴多里奥元帅已经接替了他的职务。

希特勒的情绪很激动,他向一并被召来的纳粹党政大佬们表达了愤慨。这些人锦衣玉食、夸夸其谈,当危机来临时,又一个个拿不出个章程来。

南线局势很可能恶化,最坏的可能性是意大利像一战时那样倒向敌方阵营,调转枪口与德军为敌。西西里岛尚有7万多德军,意大利人会切断他们的退路,进而全军覆没。盟军接下来会在意大利本土登陆,地点不排除在意大利北部,这样整个意大利的中部和南部就会很快“沦陷”。

希特勒起初决定让第3装甲师开进罗马,将意大利首脑控制起来。但他本人又很快否定了这个方案,认为这样太操之过急。

隆美尔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即使现在把被关押的墨索里尼救出来也无济于事,他不可能阻止意大利向盟军投降。宁愿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多考虑几条对策,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隆美尔所谓的“多考虑几条对策”指的是“文谈武斗”都要准备,先跟意大利人谈,不行就开打。如果一开始就逼迫太紧,被逼到墙角的意大利人有可能会顺势倒向盟军。

希特勒最后一锤定音:“从政治角度考虑,我们不宜入侵,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他命令隆美尔立即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同时考虑到隆美尔在意大利的影响力,他特别叮嘱隆美尔不要抛头露面,包括曾经跟随他在北非作战的参谋们也要隐藏身份,以免引起意军的猜疑。B集团军群司令部暂时换一个名头,改称“最高统帅部复兴部队司令部”。

7月27日,隆美尔离开拉斯滕堡的“狼穴”,动身前往慕尼黑,与自己的司令部成员会合。此时他的可以掌控的部队包括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还有一个山地步兵学校的学员兵。

7月29日,希特勒获悉巴多里奥已经开始跟盟军接触。他立即向隆美尔下达了命令。

隆美尔找来第26装甲师师长斯米洛·吕特维茨,命令他率领部队向

罗马进军。他叮嘱吕特维茨,不要把行动目标告诉任何部下,“对意大利人要尽可能采取友好的态度,他们曾经是盟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你可以对他们说我们是来帮助他们击退敌人进攻的。”

吕特维茨有些为难,他反问道:“如果他们反抗呢?”

“那就谈判。但是如果他们首先动武,你就可以随时还击。”

简单明了,操作性极强的命令就这样下发了。

隆美尔没有像以前那样,跟随先头部队一同行动。8月1日,德军越过边界进入意大利境内。当德军坦克和步兵出现在意军面前时,对方立即陷入慌乱。他们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示,对方是盟友,所以不可能轻易开枪。当请示电报发出去时,德军已经越过了意军前沿。

面对既成事实,意大利人只能摆出欢迎的姿态。隆美尔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颇为强势的感言:“意大利国王已经走投无路,英国人和美国人明摆着不会给他一丝怜悯。留给他的只有一种选择,要么让他的国家支离破碎,要么和我们并肩打下去。我希望不久就可以和他们携手。”

就在德军采取行动的同时,希特勒委派情报局长卡纳里斯访问罗马。几天后他呈送的报告得出以下结论:没有迹象表明意大利人在隐秘策划叛变。罗马当局只有一个意愿,在我们的支持下把战争打下去。

希特勒将信将疑,隆美尔则根本不信。8月8日,一支党卫军在行军时遭遇意军拦截,指挥官不敢擅自下令开枪,只得让部队撤退。隆美尔依此得出结论——意大利人很快就会倒戈。

8月11日,他飞赴拉斯滕堡,劝说希特勒当机立断,允许他的部队进入罗马。后者仍然犹豫不决,统帅部内部依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除了持强硬态度的隆美尔,包括戈林、凯塞林等人还是坚持认为意大利不会投降。

希特勒让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陪同隆美尔去一趟意大利,与意军高层举行会晤。隆美尔提出把“进入意大利的德军可以划归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指挥,但德军必须将指挥部设在罗马”作为谈判内容,以此试探对方的态度。希特勒当即照准。

会面安排在亚平宁山脚下的博洛尼亚。为了震慑意大利人,隆美尔人派出党卫军一个摩托化营担任警卫。当意方代表抵达这里时,顿时感到了紧张的气氛。意方表达了抗议:“无论我们的行为和命令是否得当,我们都不能容忍你们现在的做法,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侮辱。”

约德尔回怼道:“当我们的军队开进意大利,忠诚地想帮助你们抵抗入侵时,你们却把驻守在西西里的军队撤了回来,并向阿尔卑斯山口推进。你们这种与抵抗敌人入侵方向相反的调动,到底说明了什么?”

意大利人心里有鬼,找不出合理的理由反驳。但双方谁都不肯示弱,谈判很快就演变成了争吵。最后,意方拿党卫军说事(跟随B集团军群进入意大利的还有党卫军第1装甲师),提出从北面开进来的党卫军必须撤出意大利。约德尔则当场宣布:“元首已经决定进入意大利的这支新部队归陆军元帅隆美尔指挥,不管是党卫军还是其他部队,请你们注意这个事实。”

隆美尔直到这个时候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返回拉斯滕堡后,他与约德尔一致认为:意大利人正在加速叛变投敌的步伐,“我们不必再考虑意大利的态度了”。

9月3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次日早晨,隆美尔奉命前往罗马拜见意大利国王。希特勒叮嘱他,只要意大利人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就必须继续和他们保持友好关系。

9月8日,盟军在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湾登陆。意大利终于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

隆美尔立即命令部队采取行动,将意大利北部的80万意军缴械。其中30万人被押送回德国充当苦役。同时德军还缴获了448辆坦克、2000门火炮和50万支步枪。

就在他准备在意大利施展拳脚时,一场急性阑尾炎发作浇灭了隆美尔的热情,他不得不住进医院。9月28日,当他病愈出院时,曾经的老上级、长于防守的凯塞林已经在意大利中部站稳了脚跟。

9月30日,隆美尔奉命返回拉斯滕堡开会。从凯塞林的报告里得知,德军陆续发现意大利境内为数众多的油料仓库,里面储存了巨量的燃油。

当初隆美尔在北非一直苦于后勤不足,直到这时德国人才发现意大利人的伎俩。

这次会议的结果也让隆美尔大失所望,希特勒决定让凯塞林继续指挥南线部队——“两栖元帅”打得很出色,没有理由将其调离。

隆美尔再一次被冷落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