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403、【人物篇】隆美尔20

403、【人物篇】隆美尔20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隆美尔20:哈勒法山之战—隆美尔的最后一次进攻

哈勒法山之战是隆美尔打得最窝囊的一仗。部队在进攻之前他对自己的保健医生说:“今天发动的进攻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做出的决定。要么我们将打到苏伊士运河,要么……”

他没有讲下去,只是把手向下挥舞了一下。

这次进攻毫无突然性可言,英国人早已经严阵以待。

这次进攻的方案毫无新意可言,“右勾拳”战术已经在北非战场用过多次。

这次进攻毫无优势可言,己方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完全不及英军。

那隆美尔为啥还要坚持进攻呢?

他没办法,自己不攻,英国人也会进攻。德军阵地不比英国人的阿拉曼防线,可以依托几条山脊。他们处于平坦的开阔地上,无地形优势,物资储备也不允许打一场消耗战。

隆美尔并不知道,他于1942年8月24日呈送给德军统帅部的最终作战方案已经被英国人破译。德军的进攻时间、地点、兵力、装备水平等等都在对方的掌控之中。

8月30日夜,隆美尔亲率第15、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出发了。他们要越过防线南面的卡塔拉洼地,然后向东进攻。

部队刚走出去不久就陷入了一片雷区,而根据战前缴获的那份地图,这里根本没有布雷。工兵的进度很慢,因为这片雷区的布雷密度极大,而就在这时天空升起了无数的照明弹,德军的进攻部队全部暴露在开阔地上。

英军的炮弹落了下来,顿时就炸掉了几辆坦克和卡车。非洲军毕竟身经百战,经历一段短暂的混乱后,坦克开始还击,工兵则加紧在雷场打通一条通道。

天亮时德军走出了那片雷场,但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从雷场开辟的几条通道上,到处是被炸毁的车辆,第21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少将被一发迫击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新任非洲装甲军军长内林身负重伤,他的三个参谋被炸身亡,三个参谋负伤。参谋长拜尔莱因将情况汇报给隆美尔后,接过部队的指挥权。隆美尔又让第21装甲师坦克团团长弗里德里希临时指挥全师。

很显然,这次进攻的突然性已经丧失了,而且部队伤亡巨大。加扎拉战役时,隆美尔的“右勾拳”战术同样在进攻初期受阻,那一次他选择继续进攻。而这一次他犹豫了——现在撤退还来得及。

隆美尔下达了“等待新命令,停止进攻”的命令。

新任装甲军指挥官拜尔莱因不同意半途而废。他的理由则带着强烈的情绪:“如果放弃眼前的进攻,就是对雷区里牺牲士兵的嘲弄。已经死了那么多人,决不能撤退。”

一向在战场上独断专行的隆美尔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他不知道下一步是打还是撤。在拜尔莱因的极力丛勇下,他选择继续进攻。但隆美尔调整了计划,部队不再东进,而是直接向北面的哈勒法山进攻。他担心的是在东面会碰到英军战斗力最强的第7装甲师。

第21装甲师接到命令时,指挥官弗里德里希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时间是9时16分。他让副官记下作战日志:“目标——哈勒法山脊。”

随后部队向北90度转向,向英军阵地扑去。

最初驻守在哈勒法山脊上的是英军第44师。在得知德军已经北上后,睡了一夜好觉的蒙哥马利让纵深的装甲旅向这里集结,并让第22装甲旅向南袭扰德军的后方补给线。当德军发起进攻时,山脊后面的英军坦克和炮兵用密集火力让对手吃尽了苦头。

至中午时分,德军的三次进攻都被打退了。一支部队根据地图行军,结果陷入了一片软沙地。

英国空军的机场距离战场非常近,他们“往返两地,搬运着炸弹”。德军的飞机很少光临战场上空,自6月份加扎拉战役结束后,德国空军纷纷撤离北非战场,一部分继续轰炸马耳他,一部分被调到了东线战场。

当天下午,战场上刮起了风暴,英国人的飞机撤离了。拜尔莱因命令部队加紧进攻,战场局势有向德军一方倾斜的趋势。但是风暴没有持续多久,下午5时,英国人的飞机又开始投弹了。

驻守在山脊上的步兵也对准德军,一辆一辆坦克被击中,冲着天空冒起了黑烟。

入夜后,隆美尔接到第15装甲师发来的电报——部队进攻受阻,而且已经没有燃油了。无奈之下,隆美尔命令步兵部队趁着夜色发动进攻。

整晚的战斗以近战为主。德国人从几处地段攻上山顶,守军也不退缩,双方用枪托、刺刀和匕首搏杀。英国人不惧怕近战、夜战,反倒是德国人显得更不适应。

每一处阵地最终都被英军夺回去了。

(9月1日)天亮后,隆美尔巡视了一遍战场。到处是已经烧焦或者正在燃烧的坦克、装甲车和卡车。野战医院里挤满了伤兵,汽车正一批批向后方转运伤势严重的伤员。并没有抓到多少英军俘虏,也没有缴获多少英军的物资,可己方严重缺少油料和弹药。

没有容隆美尔多走多看,英国人的飞机又来轰炸了。隆美尔赶紧躲进一处刚挖好的防空掩体里。他想到了几个月前的加扎拉战役,那次是取得

制空权后才击败第8集团军,进而攻入托布鲁克的。现在英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远处一门88毫米高射炮已经被炸成了废铁,那是德军攻防的利器。在北非战场上平均一门88炮可以击毁10辆坦克。可现在英国人还没有转入进攻,它们就轻易地被飞机炸毁了。

又一门75毫米反坦克炮被天上掉下来的炸弹炸飞了,包括操炮的炮手。

第21装甲师代理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差点步俾斯麦的后尘,一块烧得火红的弹片从前风挡玻璃处打进他的装甲指挥车,司机的脑袋被打了一个大窟窿,当场阵亡。弗里德里希和一个参谋把司机的遗体抬下车,也不敢返回车内,只能趴在地上自求多福。

德军的进攻完全停顿了,因为他们根本起不了身。

压倒隆美尔的最后一稻草是另一个噩耗——一艘冒着巨大风险抵达托布鲁克的油船被英军潜艇击沉了,船上1200吨汽油全部沉入海底。

9月2日清晨,隆美尔率领部队撤出了战场,返回战役出发地。

对于英军来说,这是一场久违的胜利。全军上下都在等待蒙哥马利下达反攻的命令,尤其是实力未遭到太大削弱的装甲师。

但蒙哥马利没有追击,他和几个前任一样仍然保持着谨慎的心态。其实纵观蒙哥马利在二战期间指挥的历次战役,他从没有率领装甲部队实施奔袭的战例。他擅长的是阵地攻防战,一种英军传统的作战模式。

不过,能在哈勒法山防御战中取得胜利,对于蒙哥马利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没打算一举击败隆美尔,此战最大的意义是恢复英军的士气——他们能打仗,能打胜仗,隆美尔没那么可怕。

蒙哥马利的目的达到了。此战后他赢得了第8集团军官兵上下一致的拥戴。在这一点上,韦维尔、里奇、奥钦莱克和戈特都没有做到。

隆美尔不清楚蒙哥马利的打算。返回己方防线后,德军如临大敌,立即部署防御。

德军的防御体系分为四个梯次。最前面是一道由50万颗地雷构成的雷场,身后是几个意大利步兵师。第三梯队是反坦克炮和高炮阵地,他们的后面是装甲集群。

在防线的北端、靠近海岸公路一带是德军第164轻装师。第15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部署在防线偏北地域,第21装甲师和意大利“阿里埃特”装甲师的位置偏南。第1伞兵旅则守在防线的最南端。

德国人坚守的这条防线无地形优势可言,所以隆美尔曾考虑把部队撤到马特鲁港一线。那里有一道山脊,有利于德军依险据守。经过左右权衡,隆美尔放弃了这个想法。部队的装备和人员虽然在哈勒法山一战有一些损失,但未伤及筋骨,眼下最重要的是补充油料和弹药,现有的储备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坚持不了几天。

其实德军还有点压箱底儿的存货——1200吨汽油,这是为可能出现的大撤退准备的。隆美尔告诫部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这些物资绝对不可以动用。

9月2日,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来到非洲装甲集团军的指挥部。一向以亲和示人的凯塞林发火了,他指责隆美尔说:“哈勒法山战役的失利破坏了元首的战略部署。”

隆美尔汇报了战役的经过,并把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几个原因——敌人早有准备、情报(指地图)有误、没有制空权、补给严重不足。

凯塞林听后沉默了,他部分同意隆美尔所讲的理由,可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战前就可以预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发动进攻呢?

凯塞林口中的“元首的战略部署”,其实就是所谓的东线德军攻占苏联高加索地区,与东进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在中东会师。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德军在东线打垮苏军,为此希特勒在苏联南部集中了两个集团军群,兵力超过150万人。可另一路投入的兵力实在太可怜了,不过区区四个德国师和战斗力不堪的几个意大利师。别说打败倾全国之力的大英帝国,就连把坦克开到苏伊士运河的汽油都没有配足。

如果弹药和油料充足,隆美尔肯定不会从哈勒法山撤兵,即便地形不熟、没有制空权,都不会让一向敢于冒险的隆美尔放弃最后一次机会。他原本指望通过战场缴获维持攻势,但英国人学聪明了,德军所到之处没有发现一处仓库。

看着意志消沉、满脸疲惫的隆美尔,凯塞林没有过多指责。在他看来,非洲统帅需要休息,连续高强度的作战已经把隆美尔拖垮了,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指挥水平和判断力。

凯塞林把情况汇报给了希特勒,后者也不想责备隆美尔,他还不无关怀地说:“让一个人长久地承担一项重大责任,这种做法是愚蠢的。”

很快统帅部就下达了命令:由施登姆将军暂时接管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返回国内待命。

隆美尔和施登姆迅速完成了工作交接。临行前,隆美尔提醒施登姆:“英军的总攻可能在10月的圆月时,时间大约是10月23日前后……只要战斗开始,我将放弃休养,立即返回非洲。”

9月23日,隆美尔乘飞机抵达罗马,赴墨索里尼官邸做礼节性的拜访。几个月前墨索里尼曾到访托布鲁克,他希望能与隆美尔举行会面,

但后者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墨索里尼等了三个星期,隆美尔都没有露面,这让意大利领袖很下不来台。

墨索里尼和隆美尔的会谈并不融洽,双方为了保持外交上的友好,没有不欢而散。不过墨索里尼看出了隆美尔病情的根源——他是心病。一个个性如此张扬,指挥能力出众的统帅竟然无法施展拳脚。从对方的言谈中墨索里尼感觉到,隆美尔已经丧失了挺进苏伊士运河的信心。

返回柏林后,隆美尔见到了戈培尔。当年正是这位纳粹宣传部长提携了自己,并在日后通过宣传手段把他塑造成德国人的超级偶像。

戈培尔向隆美尔透露,元首依然非常信任他,这让隆美尔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9月30日,隆美尔赴总理府觐见希特勒,后者亲手把一个装有元帅权杖和证书的箱子交给隆美尔。当天下午6时,隆美尔陪同希特勒出席集会。当他们步入会场时,广播里播放的是希特勒称赞隆美尔的讲话。

集会结束后,希特勒与隆美尔举行了正式会面。

隆美尔最关心的是补给,他请求决不能再减少每月3万吨的配额。他承认这个数字已经让德国和意大利的海军不堪重负,但没有这些物资,是无法在北非对抗大英帝国的精兵的。

他还提到了意大利军队,认为他们懒惰、泄密,军官的等级观念极强,士兵缺少战斗力,坦克都是一些“薄皮货”。意军装备的大口径火炮都是一战时的装备,射程不够。他们的士兵吃不饱,经常跑到德军这边来要吃的。

当隆美尔讲到英国“喷火”战斗机可以击毁马克三型坦克时,空军司令戈林不高兴了,他认为隆美尔的话根本不可信。

元首当场承诺给非洲装甲集团军大批新研制的武器,包括最新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火箭炮、新型反坦克炮、260毫米重迫击炮和500台可以施放烟雾的机器。

希特勒还透露德国的工程师马上会设计出一种平底船,它吃水浅,英国人发射的鱼雷打不中它。船上会配备几门高射炮,这样就不怕空袭了。这种船是专门给地中海航线设计的,届时北非的补给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隆美尔对这种船表达了极大的兴趣,他还当场承诺:“只要给我三船汽油,我就能打到开罗去!”

会议胜利闭幕。

远离战场的隆美尔,身体在迅速恢复。10月24日下午3时,他正在家中与妻子露西闲聊,电话铃声响了。

电话是留守在开罗的副官打过来的,他告诉隆美尔:“蒙哥马利开始进攻了,施登姆将军失踪!”

隆美尔刚要拨打统帅部的电话,对方却打过来了。电话的另一端是希特勒,他对隆美尔说:“非洲的情况很不妙,施登姆将军下落不明。”

“我立即前往阿拉曼。”

“你的身体撑得住吗?”

“可以。”

“那么你到维也纳的机场待命吧。我要先弄清楚他们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你。”

希特勒原本是不打算让隆美尔返回北非的。东线战事胶着,斯大林格勒迟迟拿不下来,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行动也进展缓慢,希特勒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把隆美尔派到东线去。

希特勒犹豫了一夜,直到25日清晨才意识到北非离不开隆美尔。于是他让隆美尔即刻启程。

7时50分,一架亨克尔—111飞机从维也纳机场起飞,向南面飞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