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64、【人物篇】古德里安16

364、【人物篇】古德里安1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古德里安16:希特勒为何抛弃他?

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第一次交集发生在1933年春。那时希特勒刚刚被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古德里安则是帝国防卫军运输兵总监部中校参谋长。

在一次兵器展览会上,古德里安为希特勒上演了30分钟的“以坦克为核心的多兵种实战演练”。看完表演后,希特勒连声惊呼“这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东西!”

从此以后希特勒就记住了古德里安的名字。

不久之后古德里安晋升上校。

当然此时的古德里安军阶太低,还不可能时常接触到希特勒。幸运的是痴迷于装甲作战的古德里安还得到了时任国防部长布隆伯格、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和运输兵总监卢茨的赏识。所以仕途还算顺利。

1935年10月,德国国防军成立三个装甲师,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师长。

1936年3月,第2装甲师调往德国西部,准备应对“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后可能出现的危机。

1938年2月,希特勒罢免卢茨、弗里奇和布隆伯格,但晋升古德里安为第16军军长。

3月,古德里安奉命率领第2装甲师和“希特勒警卫旗队”开进奥地利。在希特勒的故乡——林茨,他和希特勒有过一段愉快的经历。

10月,希特勒再次跟随第16装甲军进军苏台德地区。

虽然上述几次军事行动没有爆发战斗,但希特勒仍然对古德里安的表现感到满意。更是对他醉心于装甲作战,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极为欣赏。直到当年底时,古德里安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英法的同情,被敏感的希特勒调任机动兵总监。

希特勒把古德里安调离一线部队已经是客气的了。当年年底国防军进行了第二轮清洗,伦德施泰特、克莱斯特等人则直接被要求退役。

战争爆发后,古德里安得以返回军中指挥第19装甲军,此后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中,古德里安为希特勒立下了不世之功。

人们发现只要古德里安出席的宴会,希特勒总是把他叫到自己身边就座,以示恩宠。

渐渐地人们又发现古德里安变得越来越骄横,无论是出于嫉妒和反感,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战争爆发后,和古德里安第一个产生嫌隙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克鲁格。当时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军长,隶属于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战役后期克鲁格向处在布列斯特的第19军下达了一个“向东出击”的命令,招致古德里安的嘲讽和抵制。

法国战役前,就“黄色方案”的主攻方向问题,古德里安因强烈支持曼施坦因提出的“镰刀计划”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发生矛盾。

战役开始后,古德里安因主张“坚决西进”与顶头上司克莱斯特多次爆发争吵,直至以辞职相要挟。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克鲁格被任命为临时组建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再次成为古德里安的顶头上司。由于二人的战术理念不同,两人的关系从争吵不休,最终发展成水火不容。

当年8月,由于支持希特勒的“南北分兵”,古德里安一下子得罪了几乎所有高级将领,尤其是陆军总长哈尔德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从此之后,古德里安和他的第2装甲集群明显感受到被冷遇。南下前被抽走一个装甲军,后勤保障也越来越糟糕。台风行动前,中央集团军群各部队都得到了大量补充,唯独消耗最大的第2装甲集群只恢复到50%的战斗力。

台风行动开始后,第2装甲集群没打几天就因为油料耗尽不得不把油料集中给一个装甲军使用。整个集群从成立之初拥有近千辆坦克减少至只有280辆坦克可用。

在此情况下,古德里安早早地就对能否夺取莫斯科产生了质疑。战场上的那个拼命三郎不见了,那支无往不克的装甲集群也没了往日的威风。

摧毁第2装甲集群信心的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时断时续的补给、烂得不能再烂的道路和即将打光坦克也得不到补充的不公。秋意渐浓的前线,官兵们仍然穿着单衣,哆里哆嗦地抱怨后勤供应的饭食越来越差。战场上每一次遭遇苏军T-34坦克都会给德军留下痛苦的记忆。直到10月初,苏军第4坦克旅几十辆坦克(大部分是轻型坦克)连续伏击第4装甲师,彻底把第2装甲集群的精气神打没了。

可他们还要向莫斯科前进……

1941年10月10日,第2装甲集团军攻占姆岑斯克,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100多公里外的图拉。

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的前卫部队纷纷抵达苏军构筑的第二道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这里距离莫斯科的最近距离是100公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距离莫斯科300公里。

实施下一步行动前,博克重新确认了各部的任务,并调整了兵力配置。其中南翼的第2集团军不再向莫斯科挺进,而是调到第2装甲集团军右翼。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原本要求第2集团军提前推进到顿河中游,夺取沃罗涅日。但在博克的坚持下,第2集团军没有伸出那么远,作战任务

以保护集团军群右翼为主。为了加强第2集团军的突击能力,博克把第2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和第34、第35步兵军划归该集团军指挥。

为了弥补第2装甲集团军的兵力缺失,原属第2集团军的2个步兵军交给古德里安指挥。这样一来第2装甲集团军编制内包括第24、第47装甲军和第43、第53步兵军,共4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5个步兵师以及“大德意志”步兵团(不久后又增加了一个步兵师)。

古德里安当面的对手没有变,几天前从布良斯克地区后撤的第50集团军退守图拉,第3、第13集团军残部已经闪到侧翼,并不在第2装甲集团军的进攻路线上。在姆岑斯克抵挡了几天的第1特别警备步兵军撤离后,升级为第26集团军,返回莫斯科充当预备队。综合来看,苏军在莫斯科西南方向的防御能力非常弱。

古德里安另外两个对手是油料不足和被破坏的面目全非的道路。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资源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装甲战斗集群,由日后飞黄腾达的埃贝尔巴赫上校指挥,并配属“大德意志”步兵团担任开路先锋。

1941年10月22日,规模虽然不大,但依旧强悍的“埃贝尔巴赫装甲旅”从姆岑斯克出发,向140公里外的图拉挺进。

苏军第50集团军实力羸弱,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少将在布良斯克合围战中负重伤阵亡,集团军指挥权则交给了“叶尔马科夫”战役集群的指挥员叶尔马科夫。

战斗打响后,苏军第50集团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埃贝尔巴赫可以高歌猛进了吗?当然不会。沿途所有的桥梁都被炸毁了,道路两旁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地雷,德军只能耐着性子花费大量时间排雷、修复桥梁,并用横木把毁坏的道路铺好再继续推进。10月25日,第108坦克师赶来增援,次日把埃贝尔巴赫装甲旅击退(德国人一直抱怨的道路对于苏联人来说似乎从不是问题)。

10月28日,不耐烦的希特勒给第2装甲集团军发来电报,命令他们加快进攻。在部下一片诉苦声中,古德里安严令部队恢复进攻。

10月29日,卷土重来的德军继续通过姆岑斯克至图拉的公路推进,并一度打到图拉城外3公里的地方。情急之下苏军统帅部命令原西方面军副司令员博尔金立即赶往图拉城,接过叶尔马科夫的指挥权。

博尔金也没什么高招,他的原则就是“拖垮你、熬死你”。他亲自坐镇图拉城,即便被包围也后撤。如果换作是几个月前,博尔金的办法根本不管用,德军完全可以用步兵把图拉围起来,装甲部队则继续向莫斯科挺进。但古德里安的兵力优势不再明显,身后有一个“大钉子”扎在那,可以用于突击的力量更弱了。

10月30日,埃贝尔巴赫装甲旅和“大德意志”步兵团向图拉城发起强攻,试图一举将其拿下。但苏军和当地居民抵挡住了德军一次次冲击,埃贝尔巴赫的装甲集群不仅被打退,还被苏联人的燃烧瓶打掉了很多十分宝贵的坦克。

“大德意志”步兵团倒是有一小股部队冲进了城,但也很快被赶了出来。至当天晚上,图拉军民打退了德军5轮进攻,终于等来了援兵——第32坦克旅。次日,三个损失严重的步兵师(最多的师剩下1500人,最少的只有500人)也开到图拉。至此德国人再没有打进城内。

其他部队的进展同样不顺,以“吃苦耐劳”著称的第43步兵军军长海因里希也沉不住气了,他对古德里安诉苦说,部队已难以维持,别的姑且不说,从10月20日以来,部队就没有领到过面包,士兵们现在能抢到什么就吃什么。这还怎么打仗!

古德里安不能当着部下抱怨,私底下则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吐露了失望情绪:“我们的计划一再拖延,严冬即将来临,这对于官兵们来说是相当痛惜的事情。一切都使我万分伤感,虽有满腔的热情,却无益于时局。原来可以做出具有决定性打击的时机已经错过,今后是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将难以预料。未来战事会如何发展恐怕只有天知道。”

11月初,随着第一场霜降的到来,大地开始封冻。从7日开始,部队上报的冻伤数字开始明显增加。11月13日,战场上的气温下降到零下13摄氏度。部队纪律在恶化,有些士兵把苏军俘虏身上的衣服扒下来穿在自己身上,要不是帽子上有德军的徽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德国军人。

11月12日,陆军总长哈尔德赶赴奥尔沙,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会议,会后发布“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命令中规定第2装甲集团军继续向东北挺进,切断莫斯科至梁赞(位于莫斯科东南)之间的铁路线,然后继续向莫斯科实施迂回。

古德里安抱怨说第2装甲集团军还剩下50辆坦克,怎么发动进攻?博克这才下令给他补充100辆坦克。

11月18日,第2装甲集团军恢复进攻。这次古德里安把部队打散重新编组,左翼第24装甲军集中3个装甲师(第3、第4、第17装甲师)担任主攻,向东北挺进,首先拿下卡希拉;右翼第47装甲军集中全部三个摩托化部队和第18装甲师向东南攻击,保护整个集团军的右翼;中路第53步兵军所属的2个师向正东攻击,和

第24装甲军一道切断梁赞至莫斯科的铁路线。第43步兵军则在图拉实施辅助攻势,同时确保集团军和左翼第4集团军的联系。

第24装甲军最初的进展还算顺利,但是逼近卡希拉时,博尔金及时派出了援兵(1个步兵团和包括30辆坦克的2个坦克旅),阻止住了德军第17装甲师的推进。

11月23日,意识到任务无法完成的古德里安返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面见博克。他顾不上寒暄,直接对博克说:“我请求把给我的命令加以修改,现在我军实在无法完成那个命令。经过长期苦战后,我军一直没有从损失中恢复过来,近期的艰苦作战更使这种情况恶化,我的兵团已经筋疲力尽,步兵缺乏冬衣、补给系统解体、坦克和大炮损失惨重。”

博克没有回绝,只是无奈地对古德里安说:“我早已把你的情况向上头做了汇报,统帅部也明白战场的实际情形。”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慌,他又接通陆军总部的电话,当着古德里安的面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重述了一遍第2装甲集团军的情况,然后他又把电话递给了古德里安。布劳希奇的答复是个软钉子,他自称无权更改命令,所以第2装甲集团军还得继续进攻。

返回前线后,古德里安接到报告,不久前被第47装甲军合围的苏军一个师(第239步兵师)突出包围圈逃脱了。古德里安赶紧跑到第29摩托化师那里,眼前到处是白茫茫的雪地,冷风刺骨。看着眼前那些几乎成了“叫花子”的士兵,他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第29摩托化师长期跟随自己,昔日的劲旅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11月27日,还没等德军发动进攻,苏军在卡希拉方向转入反击。一开始古德里安还以为是局部行动。但意识到苏军的进攻势头异常猛烈后,他赶紧命令第24装甲军后撤。当天晚上他向博克如实汇报了战况,后者在日记里写道:“第2装甲集团军迎来了黑色的日子。”

12月初,古德里安尝试进攻图拉,并一度切断了图拉至莫斯科的铁路和公路。但随后博尔金派出一个步兵团,在莫斯科方向派出的坦克集群配合下,又恢复了图拉和莫斯科的联系。

12月5日,古德里安命令第24装甲军后撤,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夺取莫斯科的希望。

次日凌晨,苏军转入反攻。

自12月6日,古德里安迎来了自己最灰暗的日子。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说:“我现在已经面临最悲惨的事实。统帅部居然不相信我的报告,不相信部队正面临着悲惨的处境。我在5日夜里以沉重的心情决定停止进攻,撤退到一条预先选定的比较短的战线上,希望可以在那里坚守过冬。苏军在后面紧紧追击我们,估计还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我并不为我个人打算盘,我忧惧的是我们德国的前途。”

与中央集团军群北翼相比,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后撤得相当坚决,这也让部队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12月8日,希特勒致电古德里安,令其停止后撤,就地转入防御,他还特意告诉古德里安,自己会派出一支500人的部队空运给古德里安,以帮助第2装甲集团军守住防线。看过电报的古德里安哭笑不得。

12月14日,古德里安乘车赶到罗斯拉夫尔,面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他在那里还见到了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当着克鲁格的面,古德里安向布劳希奇告状,撤退时博克命令状况相对稳定的第4集团军派出一个步兵师掩护第2装甲集团军侧翼,但克鲁格只派去了4个营,结果苏军很快就从侧翼冲了过去。

古德里安说的是实情,克鲁格自知理亏也不好争辩,只是在一旁气得满脸通红。古德里安这次来不是请示的,他已经决定部队全线后撤,直到脱离险境。

布劳希奇支持后撤,但不敢明说,只是向古德里安暗示统帅部很可能即将下达撤退命令,前提是得到希特勒的同意。古德里安如获至宝,马上起身告辞。此时一旁的克鲁格转而请求古德里安不要撤得太快,第2装甲集团军摩托化程度高,自己的第4集团军就在他的左翼,两个集团军一定要协同一致。古德里安不置可否,事后证明他根本没把克鲁格的话放在心上。

回到部队古德里安就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远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得知此事后立即致电古德里安,命令他停止后撤,就地坚守。当得知布劳希奇等人从中作祟后,希特勒立即解除了布劳希奇的职务,紧接着又批准博克养病的申请。接替博克担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确是古德里安的死对头克鲁格。

12月20日,古德里安决定飞赴拉斯滕堡,当面向希特勒汇报。临行前,部下为他送行时,所有人都心情沉重。一位跟随古德里安多年的幕僚试图打破沉闷的气氛,说了一句1521年宗教革命时,马丁·路德赴法庭受审时人们送给他的话——“小神父,你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啊”!

幕僚的话一语中的,当古德里安于18时抵达“狼穴”和希特勒会谈时,在座的还包括三军总长凯特尔、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都是“聪明”人。

会谈开始后,古德里安陈述了后撤的必要性。这一次希特勒没有耐心听下去,而是粗暴地打断了古德里安,喊道:“不!我禁止后撤。”

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的部队就地挖掘战壕,不能放弃取得的土地。古德里安则耐心地告诉他:“前线的冻土深度达到16米,已经不能挖掘,更何况我军根本没有筑城工具。”

希特勒给古德里安当起了教师爷,教他“这样的条件下,士兵们可以用重榴弹炮打出弹坑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在法兰西就是用这种办法”。

古德里安不得不继续耐心解释:“一战时我们每个师平均防守正面不过2~3公里,每个师有2~3个重榴弹炮营,而且弹药充足。现在我军每个师防御正面达40~56公里,能够使用的榴弹炮平均只有4门,而且每门炮只有50发炮弹。就是全部拿来打弹坑,也只能在地面打出50个浴盆大小的浅坑,能起多大作用?更何况我们的炮弹还要拿来对付俄国人。此外为了保障通信,架设电线杆时需要用高爆炸药,它们也不能用来修筑工事。”

见希特勒默不作声,古德里安又说:“我们现在处于不适宜的地形上进行防御作战,这就像一战时的西线,徒劳耗费我们的资源和士兵的生命。”

希特勒一听又一次恼怒起来,古德里安这是暗指他不顾官兵死活。于是再次就军人的荣誉和国家责任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

古德里安耐心地等希特勒说完,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有军人都知道,战时是应该为国捐躯的,截至目前,我的士兵也都无可辩驳地是视死如归的。但他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我恳请您注意这一点,严寒的天气比苏联人的进攻更可怕。我军遭受严寒的伤亡比敌方火力造成的伤亡大一倍。任何去过战地医院的人都能马上明白这一点。”

见谈及具体问题无法说服古德里安,希特勒转而劝诫他把目光放远一点,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古德里安听不进去,继续陈述部队的困难:“我能力能达到的地方,是让我尽量减轻士兵的痛苦,这是我的义务。不过就在现在,士兵们还没有收到他们的冬衣,多数步兵还穿着单服,冬季使用的军靴、背心、手套、羊毛帽子等等,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已经磨得稀烂,看到士兵这个样子,这叫我怎么办!”

希特勒当即反驳说:“那完全不对!军需总监曾向我报告过,冬衣早就发了。”

古德里安显然有备而来:“我也承认统帅部发过了,但它们并没有运到前线,据我所知这些物资还留在华沙车站,铁路运输发生了困难,根本无法转运!我们九、十月份就要求运到前线,可后勤的官僚们根本没有履行义务,而且现在发也已经来不及了。”

希特勒立即找来军需部长瓦格纳,证实了古德里安的话都是实情。

古德里安进而提出应该用前线的参谋替换统帅部那些没有东线作战经验的参谋们。希特勒认为古德里安在指责他不了解战场形势,二人再次爆发争吵。

会谈持续了5个小时,两个人谁都没有说服对方。当古德里安走出房间时,希特勒在身后对凯特尔和施蒙特抱怨说:“我还是没有说服那个人!”

12月21日,古德里安返回前线,这一次他准备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后撤,就地组织防御。但中央集团军群新任司令克鲁格已经获悉古德里安在拉斯滕堡和希特勒谈崩了的消息,断定古德里安已经失宠。于是他立即给希特勒递交了一份报告,指责第2装甲集团军后撤太快,导致自己的侧翼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克鲁格在报告中撒起了泼——“有我就没古德里安,有古德里安就没我”。

12月26日,古德里安接到通知,命令他把部队指挥权交给施密特将军,其本人立即返回总部候命。

内心极不情愿的古德里安不敢抗命。在克鲁格的百般阻挠下,他还是给第2装甲军下达了最后一道告别式的命令:“第2装甲集团军的官兵们!元首已经解除了我的职务。当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六个月来我们并肩战斗的情形,这是为了国家的光荣和陆军的胜利进行的作战。对于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更是不胜感怀和敬佩。我内心深处向你们表示极诚恳的感谢。在长期作战中,你们尽了最大努力,发挥了最大力量。我们曾安危与共,只要能够帮助你们、保护你们,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祝你们鹏程万里!”

12月27日,古德里安乘车沿明斯克、华沙、返回柏林,从此告别战场。

第2装甲集团军也从此没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