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33、【人物篇】布施

333、【人物篇】布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布施:谁说德军里面没有草包

忠诚并不是盲从,除非你没有主见;晋升要凭借战功,除非你不会打胜仗。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恩斯特·除非(布施)就是一位另辟蹊径的典型,他没主见、没才能,也从来没打过胜仗,可他依靠对元首的无底线服从,照样在星光璀璨的德国陆军中混得风生水起。

布施是纳粹德国27位元帅之一,现如今他的存在感很低,如果要唤起人们记忆的话,最好提一下苏军在1944年6月22日发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也称白俄罗斯战役)。那场战役是东线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苏军用一轮摧枯拉朽般的进攻横扫白俄罗斯,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几乎全歼。而布施就在那时担任着中央集团集群司令职务。尽管因为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让那场战役并无胜负悬念,可仗达成那个样子,作为前线主帅,恩斯特·布施难辞其咎。

1885年7月6日,布施出生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工业区。父亲是一名孤儿院院长。1897年,只有12岁的布施进入少年军校。四年之后升入大里希特菲尔德高等候补军官学校(二战期间众多德军将领都在这所军校学习过)。1904年毕业后以候补军官身份入第13步兵团服役,正式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1905年他正式晋升少尉;1908年调往第57步兵团;1913年晋升中尉,入战争学院学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开始后布施回到部队,在第56步兵团担任连长。1915年晋升上尉;1916年任营长;1918年9月调往“冯·米勒”特别任务团任连长,跟随部队撤回到国内。战争期间,他三次负伤,并凭借“勇气过人”的表现获得功勋勋章(蓝色马克斯)。

一战战败后,布施继续留在军中服役。经过几次短期的任职后,他于1920年调到第18步兵团,继续担任连长,随后不久调往该团所在的第6步兵师师部。1925年4月升少校,进入国防部担任交通部队监察。1928年调往第2师担任作战参谋(相当于师参谋长)。1930年晋升中校,入第9步兵团担任营长。1932年底,纳粹即将上台前,他晋升上校,任第9步兵团团长。

与时任第1军区司令赖歇瑙一样,布施也早已成为一名纳粹的追随者,对希特勒说过的话都深信不疑。他在早期就养成了一种怪癖,喜欢到法庭旁听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审判。他本人身材高大魁梧,又生性残忍,一副十足的武夫形象。

凭借其纳粹党徒的身份,他在希特勒上台后得到快速晋升。1935年9月,他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23师师长;1937年晋升中将。1938年1月发生的“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布施无条件地站在希特勒一边,后者也立即晋升他为步兵上将,担任第8军区司令。短短4个月就得到两次晋升,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也相当罕见。

1938年8月,以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为首的一批人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布施跟随瓦尔特·赖歇瑙站出来支持希特勒。

二战爆发时,布施担任第8军军长,下辖第8、第28和第239步兵师,以及第5装甲师和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步兵团。该军在波兰战役期间隶属于利斯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4集团军,位于集团军左翼。1939年9月7日,第8军攻入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然后沿维斯瓦河东进,在西乌克兰地区的利沃夫结束作战。

波兰战役后,布施接替屈希勒尔担任第16集团军司令,在法国战役前隶属于A集团军群,他的参谋长是日后的陆军元帅莫德尔。第16集团军部署在主攻方向——阿登地区的右翼,负责掩护装甲集群突进。他不了解装甲突袭作战,也不认为德军装甲集群能快速抵达英吉利海峡。他甚至在统帅部会议上对古德里安说:“我就不相信你能渡过马斯河!”战役发起后,他的左翼(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迅速渡过马斯河,远远地将第16集团军甩在身后,让这位步兵上将哑口无言。

法国战役结束后,布施再次获得晋升。1940年7月19日,随着12位将军晋升元帅军衔,布施也晋升为大将,并获得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此后,第16集团军被留在法国驻防,直到1941年5月最后一批调往波兰,划归勒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准备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16集团军部署在集团军群的右翼,掩护军群所属第4装甲集群向列宁格勒突击时的侧翼安全,同时维持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1941年8月,第16集团军推进至列宁格勒至莫斯科铁路线以西的伊尔门湖,并夺取伊尔门湖以南的要地旧鲁萨。

苏军第38集团军随即向第16集团军发起了反击,布施的部队在反击面前显得十分被动,以至于有被合围的危险。为了给第16集团军解围,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不得不让曼施坦因指挥的第56装甲军掉头,暂时放弃向列宁格勒突进,以解救自己的侧翼。当曼施坦因抵达第16集团军指挥部时,将那里的情况描述为“非常糟糕”。8月23日,第56装甲军击败本就实力不强的第38集团军,为布施扭转了局

势。

1941年苏军实施冬季反攻时,第16集团军仍旧停留在伊尔门湖地区,沿南北两岸布防。其中,在伊尔门湖以南的旧鲁萨至杰米扬斯克一线是核心防御区。布施在一线部署了11个师(9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党卫军师),另有1个摩托化师作为集团军预备队。

1942年1月7日,苏军发起杰米扬斯克战役,其5个集团军从北、东、东南三个方向,向驻守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的德军第2军发起突击。1月9日,北路苏军第11集团军逼近杰米扬斯克以西的旧鲁萨。布施紧急调动预备队第18摩托化师增援,才暂时阻止了苏军的推进。同时,第290步兵师则艰难地维持着旧鲁萨和杰米扬斯克之间的通道。布施向各级指挥官下达命令,集团军已经没有预备队,所有部队必须就地坚守。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认为驻守杰米扬斯克的第2军位置过于突出,他向希特勒建议放弃杰米扬斯克,将防线拉平,在旧鲁萨重新组织防御,以缩短正面防御宽度。希特勒在此期间首次提出了“要塞战术”,他认为坚守突出部可以吸引更多的苏军部队,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围歼苏军的机会。另外他告诉勒布,不要担心被苏军包围,即便杰米扬斯克的退路被切断,德军仍然可以依靠空军为部队提供补给。

勒布和希特勒为此事大吵了一架。1月13日,勒布被希特勒免职。

布施无条件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其所属第2军和第10军一部始终坚守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2月12日,苏军切断了旧鲁萨和杰米扬斯克的联系,将第16集团军6个师、9万多人合围在杰米扬斯克。这是苏德战场上德军第一次被大规模包围。与此同时,苏军还在旧鲁萨以南的霍尔姆城将集团军群一部约3500人合围。

新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曾是前任第16集团军司令,他对布施的糟糕指挥表达了强烈不满,以至于要求陆军总司令部授权自己解除布施的职务。不过这个要求直接被亲任总司令的希特勒回绝。

苏军的也在犯错,杰米扬斯克战役只是苏军冬季反攻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线战场上几乎每个地段都在发生战斗,斯大林给前线部队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将所有德军赶出边境线。所以即便围住了一个德军重兵集团,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向这里增调新的部队,导致苏军迟迟不能将被围德军歼灭。

在杰米扬斯克,希特勒兑现了承诺,空军给包围圈里的部队提供了充足的补给,这让被围部队始终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反而苏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困难,加上厚厚的冰雪覆盖了道路,他们的处境甚至比被围德军还糟糕。

3月21日,德军在库尔茨巴赫的指挥下发动“桥梁行动”,成功打通与杰米扬斯克的联系。此后第2军仍坚守在那里,直到一年后才撤出。

1942年至1943年,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在南方,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是围困列宁格勒。布施的第16集团军所处的地区是次要战线的次要位置,在列宁格勒以南保持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

1943年2月1日,毫无作为的布施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晋升得益于其负责的占领区不折不扣的执行焦土政策——把城镇变成瓦砾,把成年男子、甚至是青少年运回过国内充当奴隶劳工。

1943年10月28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在一场车祸中严重受伤。次日,希特勒任命布施担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这个职务已经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由于他能力不足,所以在任上更依赖希特勒的判断。对于他而言,元首的命令必须毫无质疑地、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这让中央集团军群在不久之后遭遇了灾难性的后果。

1944年初,中央集团军下辖4个集团军。从北至南分别是没有装甲师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此外,他的集团军群还有6个匈牙利师和几个维持后方安全的治安师,总兵力80多万人,仍然是东线兵力最多的军群。

在苏军实施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布施犯了三个重大错误。

其一是他坚定奉行了希特勒要求的“要塞政策”,在一线划定了4个要塞区: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和博布鲁伊斯克,并且都部署了重兵。尤其是在维捷布斯克,他让第3装甲集团军部署了3个师。中央集团军群驻守的防线绵延1000多公里,原本就兵力不足,划定要塞区并囤积重兵不仅用掉了大部分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还削弱了一部分地段的防御密度。。

他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无条件的让集团军群仅有的一个装甲军——第56装甲军调给了莫德尔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让中央集团军群陷入即没有预备队,也没有机动装甲部队的窘境。当苏军发动进攻后,防线很快就出现多处漏洞,而德军仅有1个装甲师来回增援,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

布施犯的第三个错误是无视前线指挥官的警告。他坚信希特勒的判断:苏军的进攻方向在自己的南边,即莫德尔指挥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御地段。临近进攻前,前线每晚都能听到他们调动部队所发出了轰隆隆的马达声。当情况上报到布施那里后,他轻易地选择了无视

1944年6月22日,苏军集中4个方面军240多万人、5000多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3.6万门火炮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处在战线北翼的第3装甲集团军要求从维捷布斯克撤出,布施请示希特勒,随后传达给莱因哈特坚守的命令。处在战线中央突出位置的第4集团军请求撤到第聂伯河沿岸,布施在请示希特勒之后,要求蒂佩尔斯基尔希就地坚守。同样处在中央突出位置的第9集团军请求撤到别列津纳河一线,布施还是在请示了希特勒之后,要求约尔丹不许撤退。

布施手上只有一个装甲师——“统帅堂”装甲师作为机动预备队,他将这个师交给了第4集团军,以便该集团军能够守住通往明斯克的公路。抵达战场后,“统帅堂”装甲师师长施泰因科勒询问第39装甲军军长马蒂内克要堵住哪个缺口,后者悲观地告诉他,防线上到处都是缺口。

施泰因科勒提出建立一个临时防线,以便第4集团军不可避免的后撤时可以掩护他们安全渡过第聂伯河。可布施知道后严词拒绝了,他要求各部队一步都不可以后撤,因为这是元首的命令。就这样统帅堂装甲师无谓的消耗了自己的兵力,三天后施泰因科勒率领残部逃过了第聂伯河。不过他也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当该师准备渡过别理津纳河时,苏军将其俘虏。

在6月24日那天,布施在自己的司令部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举行会谈。他请求蔡茨勒向元首转达允许他的部队后撤。当得到否定答复后,他只能跟自己的参谋长嘟囔说:“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6月28日,希特勒解除了布施的职务,由莫德尔取而代之。对于布施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伤害。他认为自己不过是服从了命令,不应该为战场上的惨败承担主要责任。而这场战役让德军损失超过40万人,苏军最远向西推进了近500公里,一举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还将战线推进至德国的东普鲁士。

1944年7月,被解除职务的布施被描述成“健康不佳且意志消沉的人”。10月1日,布施出席了希特勒副官施蒙特的葬礼并致悼词,这让希特勒再次想起了这位昔日的宠将。1945年3月20日,他被任命为西北欧地区德军总司令。

这个职务听起来虽然显赫,但他手上仅有一个战斗群,和一些刚被并入陆军的国民师以及由各类人员拼凑的部队。他的作战区域是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以及荷兰东部边境地区。当面则是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军第21集团军群。

1945年5月3日,布施在吕讷堡向蒙哥马利投降,他随即被带到英国,关进战俘营。1945年7月17日,恩斯特·布施病死在英军战俘营。在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的情况下,以一份身份错误的死亡证明被埋在一个垃圾场旁。没有墓碑,就像一个毫无意义的生命草草终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