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30、【人物】朱可夫18

330、【人物】朱可夫1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朱可夫18:战场上的一场场胜利,为何改变不了苏军压抑的气氛?

1945年12月底,战争结束的7个月后,苏联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诺维科夫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份文件,内容是提请晋升24岁的瓦西里·朱加什维利空军少将军衔。

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是何许人?

此人出生于1921年,17岁那年进入卡查军事飞行学校学习飞行。1940年获得初级飞行员资格,然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1942年前后,瓦西里进入莫斯科空军司令部服役。1943年2月转任航空团团长,驾机参加战斗,曾击落过2架德军战斗机。1945年2月,瓦西里升任第286歼击师师长,参加柏林战役,所部在战役期间共出动飞机18132架次,击落敌机558架以及大量地面目标和设施。

瓦西里在战争期间的表现虽然不错,但在苏联空军并不算亮眼,可为何年仅年纪轻轻就能够获得晋升将军的机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有一位出色的父亲——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慈父”斯大林。

诺维科夫不想批准这项任命,他认为瓦西里还缺乏历练,过早地跻身高级将领只能助长其本就已经飞扬跋扈的个性,反而不利于他的未来发展。

就在不久前,瓦西里向他的父亲抱怨苏联生产的飞机不如美国飞机质量好,结果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胡佳科夫空军元帅遭到逮捕。

1946年元旦,诺维科夫正在家中吃饭。斯大林打来电话,亲自过问了瓦西里的问题。诺维科夫坦言瓦西里太年轻,学历也低,应该先让他进入军事学院深造,然后再考虑晋升。

斯大林听后说:“先报上来吧。”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诺维科夫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给朱可夫打电话,后者的回答如战争年代一样干脆:“你还能怎么办?这是命令!”

1946年3月,瓦西里晋升少将,诺维科夫则被解除了空军总司令的职务。

对于朱可夫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很多人提出过质疑,二战苏军另一位著名将领叶廖缅科就曾公开嘲讽他“只有在兵力是敌人五六倍的时候才能打胜仗”。

在评价朱可夫是否会打仗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在苏联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每次都是朱可夫挺身而出挽救战局,一次次把苏联从亡国的命运中解救出来。也正是他在1942年9月同华西列夫斯基一同制定了“天王星计划”、在1943年4月提出“先防御后反攻”的战略决策,才确保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以上功勋任何一项拿出来就已经足以彪炳史册。

不过朱可夫也是个典型的“政治低能儿”,他没有意识到迅速聚拢到其周围的那些优秀将领,既可以协助他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也能成为他与斯大林之间保持亲密无间关系的阻碍。不仅如此,朱可夫确实有口无遮拦的毛病,当他身处于“小人到处有、苏联何其多”的环境时,领袖的敲打和无中生有的罪名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1943年秋,鉴于战场上已经形成的反攻格局,苏军统帅部队对前线各方面军进行重组改编。

其中进入乌克兰境内作战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改称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

进入白俄罗斯境内作战的中央方面军和西方面军陆续改编为白俄罗斯第1、第2、第3方面军(兵力雄厚的西方面军被拆分了)。

准备进入波罗的海地区作战的加里宁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以及一部分列宁格勒方面军重组改编为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面军。

1943年9月底至10月初,乌克兰第1、第2、第3方面军均陆续渡过第聂伯河,在右岸地区建立了方面军级登陆场。其中由朱可夫统一指挥的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的战场态势最为有利。

瓦杜丁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进攻方向正处于乌克兰第一大城市基辅的正面。9月底,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基辅以北40公里处的柳捷日渡过第聂伯河,又在基辅以南90公里处的大布克林地区渡过第聂伯河,并分别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

对于从哪个登陆场出击进攻基辅,苏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斯大林主张从大布克林地区出击,理由也很简单,相比于柳捷日登陆场,大布克林登陆场面积更大,便于集结重兵发动突击。但朱可夫主张从柳捷日出击,理由是大布克林地区德军集结了重兵(第8集团军主力),而且那里有急剧起伏的山谷,不利于苏军展开坦克攻势,反而便于德军防御部队隐蔽。反之柳捷日登陆场虽小,可只要做到出其不意,完全可以打得德军措手不及。

朱可夫没有说服斯大林,于是苏军于10月16日在德军严阵以待下从大卢布林登陆场发起了攻势。激战持续了一周,双方都损失惨重,苏军打残了2个集团军,德军也拼光了第48装甲军。

10月24日,朱可夫和瓦杜丁联名向统帅部提议:继续按照计划行动,从基辅南部的大布克林登陆场对基辅实

施进攻,成功的希望并不大。希特勒军队显然会针对登陆场集结重兵集团予以迎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同敌人硬拼。

斯大林一面责备朱可夫和瓦杜丁作战不力,一面不得不承认现实,接受了二人的意见。但他也给朱可夫和瓦杜丁下达了严令——务必于11月6日拿下基辅。

斯大林之所以急于夺回基辅,主要是因为他即将赴德黑兰参加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他希望自己能带着标志性的胜利出现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面前。

1943年11月3日,完成隐蔽集结的苏军第38、第60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军在2000门火炮和500门火箭炮的支援下,从柳捷日登陆场冲出。当天即突入德军防线5~12公里。斯大林对战果并不满意,3日当晚他让副总长安东诺夫致电瓦杜丁:“多拖延一天,都对敌人有利,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有利的道路调来援兵。”

当晚,瓦杜丁将第二梯队——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当大量苏军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时,对面的德军大将霍特已经无力扭转战局,其手下的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坦克碾死,其余的丢下阵地夺路而逃。

11月5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军联手击退了德军第20装甲步兵师的反击,于当晚冲进基辅城。次日凌晨4时,基辅解放。

11月6日9时,朱可夫和瓦杜丁乘车进入基辅,昔日熟悉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躲在郊区的残存居民涌上街头,围住了朱可夫的汽车,向他哭诉2年多来的遭遇。据统计德军占领基辅期间,共有19.5万居民被杀。

事实上苏军自反攻开始后,几乎所有被解放的城镇都有基辅一样的遭遇。农田被毁、房屋被烧、强壮的青年男子被押送回德国充做奴工,“没有价值的人”则被处死。

20世纪70年代,苏联修正了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伤亡数字。其中军队阵亡518万人,非战斗死亡54万人,失踪被俘445万人(战后生还者277万人)。再加上内务部队阵亡数字,苏军在战争期间累计死亡866万人。此外平民死亡数字为1100多万人,两个数字加起来超过苏联当时人口的1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又修改了卫国战争的死亡数字,总数高达2700万人,其中增加的部分绝大多数来自平民。

在更早的时期,苏联曾于1951年公布了人口数字,全国男女性别比为78.57。

战争从根本上破坏了苏联的人口结构。

1943年12月中旬,朱可夫奉命返回莫斯科。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统帅部会议,也正好利用开会的几天好好休息一下。自1943年4月以来,他就不停地穿梭在各个战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长期紧张的工作和睡眠不足,让体力和脑力极度透支。

斯大林也刚从德黑兰回莫斯科不久,当他看到满脸憔悴的朱可夫时不免十分心疼。

会议以总参谋部的汇报开始。安东诺夫提交的报告显示,苏军在1943年的反攻已经收复了1941年~1942年苏联丢失的54%的国土,整个战线向西推移了500~1300公里。在中部战线,苏军已经越过白俄罗斯东部;南部战线已经接近日托米尔、基洛夫格勒,其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向西深入得最远。

安东诺夫接下来的数字也让人振奋:苏德战场上苏军现有500万军队、5.4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5400辆坦克、3000多架飞机。各项数据均达到或超过当面的德军。

斯大林随后介绍了德黑兰一行的成果。他首先引述了英国人对苏军的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建立像苏军强渡第聂伯河那样的功绩。”随后他正式宣布,“罗斯福已经保证,1944年盟军在法国将开展广泛的行动”。

朱可夫微笑着说:“即使他们违背承诺,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打败希特勒。”

会议最终决定:在1943年底至1944年初,苏军将从北面的列宁格勒至南面的克里米亚半岛实施大范围的进攻。其中在西南方向要解放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在西方向要尽可能多地解放白俄罗斯国土;在西北方向应挺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边界,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西南方向仍然是后续作战的进攻重点,所以为了集中兵力,统帅部将大部分预备队划拨给乌克兰地区的四个方面军,至于中部和北部战线则给予比较有限的兵力。

同时会议还决定,朱可夫继续协调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的指挥,华西列夫斯基则继续协调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的行动。

会议结束后,朱可夫就返回了前线。当他来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指挥部时,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正披着大衣起草命令。

朱可夫是从1941年初担任总参谋长时与瓦杜丁熟识的,后者当时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朱可夫从一开始就认定瓦杜丁和作战部副部长华西列夫斯基都是有能力的人才,所以在之后的时间里一直大力提拔二人。

瓦杜丁和朱可夫一样,打起仗来就拼命工作。不过二人不同的是,朱可夫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考虑战略问题,而瓦杜丁则喜欢代替参谋长做

一些案头工作。

司令部设在一个农舍里,屋子里烧得很热。原来这几天瓦杜丁患了感冒,正在用俄国人传统的“发汗”疗法治病。朱可夫催促他赶紧休息,否则发起进攻后体力和精力是吃不消的。瓦杜丁点点头,吃了两片阿司匹林就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几分钟后电话铃响了,方面军参谋长博格柳博夫接起电话才知道是瓦杜丁打来的。原来他返回卧室还是停不下工作,方面军的左翼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右翼即将发起“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即“切尔卡瑟口袋战役”),肃清仍盘踞在正在第聂伯河右岸的德军。他在卧室里正用地图重新审查部队的进攻路线,遇到了几个问题想跟博格柳博夫商量一下。

朱可夫随同参谋长去了瓦杜丁的卧室,然后冲着他大喊:“我们不是说好了你先休息吗?怎么又干起来了!战斗打响司令员病倒了怎么办?”虽然看见朱可夫面露愠色,瓦杜丁还是辩解说:“已经习惯了,我还是想把进攻计划想得更完善一些。”

1944年1月25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南翼发起进攻,次日瓦杜丁也从北翼展开行动。战至1月28日,两个方面军的部队在预定地点会师,将德军的2个军共计8万人合围(后来苏方把数据修正为6.2万人)。

合围圈形成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调集了2个装甲军全力解救被围困在“切尔卡瑟口袋”里的德军,外围战斗一直在激烈进行着。战至2月8日,朱可夫给被围的德军指挥官施特默尔曼上将送去了最后通牒,但被后者拒绝。

2月11日,德军的解救部队突破苏军对外防御阵地,距离“施特默尔曼集群”只剩下十几公里。此时朱可夫和瓦杜丁都在发高烧,12日早晨,熟睡中的朱可夫被人使劲推醒了。

“出了什么事”?

对方告诉他斯大林打来了电话。朱可夫赶紧跳下床,拿起电话筒。

“我接到报告,在瓦杜丁那里,敌人在夜间突出了合围,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

“请你核实一下并报告我。”说完斯大林就挂断了电话。

在确认消息属实后,朱可夫和瓦杜丁商量了一下补救措施,然后拨通了斯大林的电话。斯大林没有给朱可夫和瓦杜丁机会,而是对朱可夫说:“科涅夫建议,由自己担任消灭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地域包围圈里敌军集群的指挥任务。在对外正面负责阻击的任务则由瓦杜丁指挥。”

朱可夫不赞同这个方案,他反驳道:“彻底歼灭被围敌军只是这三四天的事,现在变更指挥可能会延长战役进程。”

斯大林想了想,然后说:“那就让瓦杜丁专心指挥方面军右翼的战斗。你负责不让对外正面的敌突击集群突破。”说完再次挂断了电话。两个小时后,朱可夫接到了统帅部的正式命令。

整个苏德战争,苏军能够大规模合围德军的机会并不多,眼看就要到手的功绩却要拱手相让,瓦杜丁的心里无法接受。他以为这是朱可夫的意思,于是打通了朱可夫的电话,很委屈地说:“元帅同志,别人不了解还没什么。而你应该是知道的,我接连几个昼夜没合眼,竭尽全力来实施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为什么这个时候撤我的职?为什么不能让我把战役进行到底?我也是热爱自己方面军荣誉的,也希望莫斯科能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士们鸣放礼炮。”

朱可夫无可奈何,只能对瓦杜丁说:“这是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我和你都是军人,让我们毫无保留地执行命令吧。”

2月17日,切尔卡瑟口袋的战斗落下帷幕,科涅夫没有利用好自己争取来的机会,被围德军在指挥官施特默尔曼的率领下,借着16日晚的暴风雪拼命突围,一半的被围德军逃出了包围圈。施特默尔曼本人在突围中亲率部队负责殿后,最终被苏军击毙。

斯大林并没有怪罪科涅夫。2月18日,莫斯科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鸣放礼炮,向科涅夫和他的部队致敬,不久之后斯大林晋升科涅夫元帅军衔。

2月下旬,朱可夫赶赴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部,与瓦杜丁等人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会后瓦杜丁决定到左翼的第13和第60集团军看一看,这两个集团军正在实施罗夫诺战役,他要亲自检查部队的作战情况。

朱可夫建议他派副司令员去,本人则留在司令部,把精力放在整个方面军的作战计划上,但瓦杜丁坚持要自己亲自去。

1944年2月29日,瓦杜丁在几位警卫的陪同下离开第13集团军司令部前往第60集团军司令部。当天19时40分,一行人在途经一个小村庄时遭遇300多名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的袭击。战斗中瓦杜丁的腿部中弹,造成大量失血。警卫人员虽然拼死把瓦杜丁解救出来,但这位年仅43岁的大将还是于4月14日在基辅病逝。

3月1日,朱可夫接替瓦杜丁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继续率领部队作战。5月初,科涅夫接替朱可夫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据说朱可夫没有等科涅夫到任就离开了方面军司令部。这时瓦杜丁刚刚去世不久,显然朱可夫还不能完全释怀,认为是科涅夫抢走了瓦杜丁生前最后一个荣誉

1944年4月,朱可夫获得一枚“胜利勋章”,这是苏维埃于1943年专门为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高级指挥员设立的荣誉,朱可夫是获得这一奖章的第一人。

4月22日,在第聂伯河右岸攻势结束后,朱可夫奉命返回莫斯科,随即投入到白俄罗斯战役的筹备工作中。

6月22日,他统一指挥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与华西列夫斯基统一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打垮了盘踞在苏联境内的德军最大的重兵集团——中央集团军群。7月3日,苏军解放明斯克。至7月7日,苏军肃清明斯克地区被围的德军。此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几乎被全歼。

7月8日早晨,朱可夫再次返回莫斯科。前线传回来的巨大胜利让斯大林的心里非常高兴。他邀请朱可夫和安东诺夫一同吃早饭,其间询问了朱可夫下一步行动还能取得什么样的战果。

朱可夫认为苏军可以打到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斯大林随即提醒安东诺夫,应该尽快让波兰第1集团军投入战斗。

接着斯大林叮嘱朱可夫说:“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德军在那里部署了大量部队,试图阻塞我西部各方面军打开的缺口。”

朱可夫点点头,表示接受任务。随后他建议应该大力加强华西列夫斯基负责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要求他们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西撤的退路并攻占东普鲁士。

斯大林听后表情有些奇怪,他问朱可夫:“你怎么啦?你同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商量过了吧?他也要求对他进行加强。”

朱可夫回答说:“没有,我们没有商量过。但是如果他也这样想的话,那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斯大林没有正面表态,朱可夫也没有多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