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98、【人物篇】尼米兹12

298、【人物篇】尼米兹1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尼米兹12:血战塔拉瓦岛,暴露美军诸多问题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位于中太平洋上的那些小岛可能永远不会纳入人们的视线。这里人迹罕至,当地土著居民数量也十分稀少。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这里逐渐被西方人发现,1886年德国宣布马绍尔群岛为自己的殖民地,1916年英国宣布吉尔伯特群岛为自己的保护地。由于这两个群岛靠近澳大利亚至珍珠港的海上交通线,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派兵攻占了两处群岛。

起初日军并不重视这里,在1942年春制定的太平洋战场第二阶段作战计划时,日军将进攻的方向选在了马绍尔群岛以北的中途岛和吉尔伯特群岛西南的所罗门群岛。直到1942年8月,美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偷袭吉尔伯特群岛守备日军,才引起他们的警觉。于是日军开始加强这里的防御,将其打造成插入中太平洋战区的一根芒刺。

为了消除日军对盟军航线的威胁,为了消除日军东窜珍珠港的隐患。美军太平洋战区在反攻开始之初,就把第一个目标锁定在这两个群岛上。

吉尔伯特群岛由16个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430平方公里,现如今它是基里巴斯共和国的一部分。塔拉瓦岛和马金岛是吉尔伯特群岛中两个面积较大的岛礁,日军占领这里后开始以塔拉瓦岛为核心构筑工事,并在岛上修建了机场,在马金岛则修建了水上飞行基地并派驻少量部队守备。

至1943年11月,塔拉瓦岛守备兵力达到4800多人。在海滩上日军布满了混凝土制成的三角体障碍物、地雷和蝮蛇式铁丝网。纵深则由100多个地堡、机枪阵地、炮兵火力点组成交叉火力网。这些工事都建在地下,上面铺有2米厚的砂石、柳木和钢板,可以抵御重炮的轰击。守卫塔拉瓦岛的日军指挥官扬言:“美国人用100万人的兵力花100年也拿不下塔拉瓦岛。”

尼米兹亲自参与制定了夺取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计划(代号“电流”)。战前英国人提供了吉尔伯特群岛的水文、潮汐、地形等资料。1943年9月25日,太平洋舰队“刚鱼”号潜艇秘密潜入吉尔伯特群岛,花费18天时间沿海岸线用安装在潜望镜上的照相机把塔拉瓦岛礁、马金岛礁和阿贝马马岛(日军在这里设有一个观察站)全境拍摄下来。美军还派出侦察机实施立体侦察,发现日军重点守备的塔拉瓦岛防御重点在岛礁外侧,内侧的守备则相对薄弱。

由于日军暗堡伪装巧妙,美军的两轮侦察没能发现大部分暗堡,这让美军登岛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塔瓦拉岛的潮汐和遍地的珊瑚不利于美军登陆。根据英国提供的资料,1943年9月至1944年初,该岛涨潮时间都在夜间或黄昏,如果在这两个时间段实施登陆,上陆部队将无法得到航空兵和舰炮的火力支援,所以美军不得不选在清晨小潮高峰时段登陆。

根据战前评估,“电流”行动将持续数周。为了保障进攻部队获得充足的补给和维修保障,太平洋舰队后勤部队计划修建一个浮动补给基地,由后勤部队司令卡尔霍恩海军中将亲自指挥,这支船队由20余艘舰船组成,包括油船、供应舰、修理船、拖船、浮动船坞等各种辅助船只。

具体实施作战任务的是太平洋舰队第5舰队,由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亲自指挥。参战舰船共230余艘,其中包括航母11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58艘、大型登陆舰船50余艘。作战飞机约1300架,其中舰载机920架,岸基重轰炸机约100架。

负责登陆作战的是霍兰德·史密斯指挥的第5两栖军,下辖海军陆战第2师和陆军第27步兵师。此外,史密斯手上还有2个海军陆战队守备营和1个陆军守备营,担负攻占岛屿后的守备任务。

1943年9月18日,美军出动舰载机和陆基重型轰炸机对塔拉瓦岛和马金岛实施空袭,击毁塔拉瓦岛上半数飞机,迫使日军收缩兵力。日军放弃了马金岛水上飞机基地,将该岛大部分守备兵力撤走。同时还将塔拉瓦岛上剩余的飞机撤出,这样一来日军守岛部队就失去了空中支援,海军舰船也因为失去制空权不敢靠近这片海域。

10月起,美军开始对目标岛屿实施不定期轰炸,平均每天投弹100吨。10月底,第5舰队开始集结,随后驶往目标海域。11月17日,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召开舰队首脑会议,最后明确第58航母特混舰队、第5两栖编队和第5两栖军各自的作战任务。11月18日,舰队抵达吉尔伯特群岛海域,登陆部队完成最后准备工作。11月19日,陆战队们最后检查了自己携带的装备——枪支弹药、两壶水、一天食物和一件用于伪装的披风。

登陆行动同时在塔拉瓦岛和马金岛进行。负责夺取马金岛的是陆军第27步兵师第165团和第105团的一个营,兵力6400人。20日晨6时20分,美军舰载机和舰炮开始对马金岛实施火力准备。8时13分,第一波次登陆部队出发,从马金岛环礁外侧驶向海滩。在登陆两栖车靠近海滩时,舰载机转而向日军纵深地区实施轰炸。随后第二和第三波次登陆部队依次出发,均顺利抵达海滩。师属炮兵抵达海岸后,立即构筑

炮兵阵地,为部队提供炮火支援。至上午10时,美军所有行动没有遭到日军抵抗。但负责火力支援的“密西西比”号战列舰主炮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3人丧生,19人受伤。

10时,另一批登陆运输舰驶入马金岛环礁礁湖,准备从岛礁内侧登陆。部队接近海滩时,遭遇日军轻武器的密集射击,但很快被美军火力压制。10时45分,第一波次登陆部队上陆,第二和第三波次因登陆工具受阻,不得不在距滩头200多米处下船,在齐腰深的海水中徒步上岸。

两处登陆部队均成功上岸,随即开始向日军纵深防御地区推进。日军的抵抗仍旧轻微,但陆军第27步兵师习惯于在炮火支援下推进,所以一遇到日军阻击,哪怕只有零星抵抗也停滞不前,等待炮火消灭日军火力点后再前进。

美军在接近守军核心阵地后,战斗很快陷入胶着。师属炮兵和舰炮提供的火力支援精度不高,无法有效摧毁日军地下掩体。唯一有效办法就是使用坦克近距离提供支援,但坦克兵不愿意接受前沿步兵指挥官的指挥,第165团团长不得不亲自跑到坦克手跟前协调,却被日军狙击手打死。登陆部队失去了统一指挥,进攻彻底陷入停顿。入夜后登陆官兵不断遭受日军渗透,惶惶不安,彻夜难眠。

11月21日的战斗依旧没有起色,舰载机在敌我混杂的交战线提供空中支援,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反而因误炸造成美军3人死亡、多人受伤。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德·史密斯亲自到第27步兵师师部督战也无济于事。

11月22日,美军步步为营,逐渐扩大了占领区。当晚日军发动大规模自杀冲锋,他们先点燃鞭炮,吸引美军注意力,又驱赶当地土著走在前面充当“肉盾”,然后冲向美军防线。混战结束后,美军清点出50多具日军尸体。

此战美军登岛部队阵亡64人,伤152人。日军阵亡585人,被俘105人。

11月24日凌晨,美海军“科利斯姆湾”号护航航母在马金岛附近海域被日军潜艇击沉,造成舰上650名舰员阵亡。

塔拉瓦岛礁是一个三角形的珊瑚海环礁,长33公里、宽22公里,日军守备最严密的比托岛长3700米、宽约500米,位于岛礁的最西端。守岛日军是精锐的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是柴崎海军少将。

实施比托岛登陆任务的是海军陆战队第2师,该师曾于1942年12月接替陆战第1师在瓜岛的防务,负责该岛后续的清剿任务,具备一定海岛作战经验。战前美军重点轰炸了塔拉瓦岛,所以第2师官兵登陆前普遍乐观,认为登陆行动会非常轻松。

11月20日凌晨4时,运输舰在近海岸卸下登陆两栖车,准备实施登陆。5时,“马里兰”号战列舰在校射时发出火光,被守岛日军发现,随即用炮火对美军射击。负责比托岛登陆的第5两栖编队副司令希尔下令所有战斗舰只开火,岛上顿时被炮火覆盖。

日军的炮火并没有被压制住,而且射击精度越来越准,希尔不得不下令军舰转移阵地。5时45分,预计抵达比托岛上空的舰载机没有出现,30分钟后舰载机抵达时,岛上已经被舰炮发射的爆破弹炸得浓烟滚滚,飞行员根本看不清目标,因此空中火力支援仅持续了7分钟就草草收场。

其实舰炮的火力准备效果也不理想。日军的掩体都在地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延时引信引爆炸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期间美军还没有摸索出这种经验,他们向岛上发射了3000多发炮弹,平均每平方米承受弹药超过1吨,却没有摧毁多少日军防御工事,唯一对后续作战起到积极作用的成果彻底摧毁的岛上日军的通讯系统。

炮火准备的同时,扫雷舰开始清理航道,引导登陆两栖车驶入塔拉瓦岛礁湖。此时日军的炮火一直没有停顿,登陆部队不得不在日军炮火射程之外待命。7时零7分,陆战第2团所属3个营作为第一波次登陆部队从距离海岸线6400米处出发,向三处登陆滩头发起冲击。

比托岛一战暴露出美军更多经验不足的问题。扫雷舰在敌军炮火的干扰下,清理出的航道偏离了预定地段。驾驶两栖登陆的驾驶员因为训练不足,航速达不到预定的速度,所以整个抢滩行动比预计晚了40分钟。

战前规定的登陆时间是8时30分,于是舰队按约定于8时35分开始从滩头向纵深延伸射击。一架海军观察机发现了协同问题,立即向海上发出告警,收到情报的舰队又将延伸炮火转向滩头。8时55分,舰队再次延伸炮火,此时登陆部队依旧没有上陆,空中观察机第二次发回告警,但这一次舰队因通讯故障没有收到。

当登陆部队靠近滩头时,舰上火力已经在23分钟前向纵深延伸。日军利用这个空隙从隐蔽部进入防御工事,做好了迎战准备。所以大多数登陆两栖车没有顺利上陆就被炮火击中,失去机动能力。少数登陆两栖车登上了滩头,也被日军火力压制在只有几米宽的沙滩上动弹不得。

后续登陆部队也遇到了麻烦,搭载火炮和坦克的两栖登陆车吃水更深,加上海水正在退潮,他们无法越过浅海的珊瑚礁。情急之下,一线指挥官命令就地卸下坦克,让坦克手自行将坦克开到岛上去,结果大部分坦克

发动机进水失灵。7辆坦克驶上海滩,其中3辆被日军炮火击毁,3辆坦克被滩头便地的伤员阻挡无法行动,最后一辆则陷在弹坑里无法动弹。

战至中午部队伤亡超过20%,登陆行动已经到了失败的边缘。指挥登陆行动的第5两栖编队副司令希尔寄希望于天黑后涨潮,再重新把后续部队运上岛。

被困在滩头的部队没有坐以待毙,打散的官兵自发组织起来,拼死向前冲锋。在“红三”滩头,霍金斯中尉率领34名陆战队员用炸药包、刺刀、铁锹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了300米,为炮兵开辟了一片阵地。身后的炮兵立即将75毫米火炮部件抢运上岸,并顺利完成组装,开始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滩头最高指挥官、海军陆战队第2团团长肖普连续5次组织“红二”和“红三”滩头的部队发起攻击,最终在32架舰载机的支援下,拿下来连接两处阵地的栈桥。海军4艘驱逐舰冒着被日军炮火击中和搁浅的风险冲进珊瑚礁,随时根据召唤进行支援。至日落时,登陆部队累计发起32次进攻,以付出1500人伤亡的代价,在海滩上建立了一块宽140米、纵深450米和一块宽600米、纵深270的阵地。战斗中率先带领部队打破战场僵局的霍金斯中尉阵亡。

11月21日,经过一夜的调整和补充,美军开始占据主动,重型武器和坦克上岸,陆战第6团的两个营也登上海滩,使登岛部队达到了5000人。

日军仍旧在负隅顽抗,但陆战队员的近战水平明显高于陆军步兵师。他们不完全依赖炮火支援,而是自行组成多个战斗小组,用火焰喷射器、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日军的火力点。激战终日,日军死伤惨重,守岛指挥官柴崎少将被打死,岛上既无最高指挥官,也无通信联络,抵抗能力迅速下降。

11月22日,塔拉瓦岛的战斗已经没有悬念,美军在进攻机场的同时,开始清剿日军残余。至当日黄昏,第2师师长朱利安·史密斯登上滩头,在陆地上建立了师指挥部。当晚日军发动了一次自杀性反击,他们从几个方向冲进美军陆战队阵地,双方用手榴弹和刺刀展开一个小时的肉搏战。次日凌晨,300余日军发动了最后一次自杀冲锋,有组织的战斗至此结束。

11月23日中午,第2师宣布彻底占领比托岛。11月24日,塔拉瓦岛礁的日军残敌全部被肃清。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德·史密斯在这一天登上了比托岛,他察看了日军守备工事,感叹“这是我见到过的防御最完备的岛屿”。此役日军4800多守备部队除146人被俘外,其余全部阵亡。海军陆战第2师此战阵亡984人,伤2001人。

“电流”行动刚一结束,尼米兹决定亲自到塔拉瓦岛上视察,以了解此战美军为何遭遇惨重伤亡。斯普鲁恩斯希望尼米兹暂缓上岛,因为岛上还有日军残余,机场也没有修复好,无法降落大飞机。尼米兹没有听从劝告,他于11月27日乘坐一架战斗机降落在比托岛机场上。

机舱门刚打开,尼米兹就闻到一股烧焦和腐烂尸体的恶臭味。斯普鲁恩斯陪同尼米兹视察了战场,岛上掩埋队这时正在将美军尸体就地掩埋在壕沟里,数以千计的日军尸体则依旧暴露在岛上。在滩头,几辆被打坏的坦克还没有来得及清理,海水里漂浮着尚未掩埋的海军陆战队员的遗体。尼米兹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他轻声地对斯普鲁恩斯说:“这是我第一次闻到死亡的味道。”

尼米兹见到了经过几天残酷战斗洗礼的陆战队官兵。在他们身上依旧留着战斗的痕迹——衣服污秽、面容憔悴、疲惫不堪、表情呆滞。

陆战第2师师长在岛上为尼米兹准备了午餐,可他一口都没有吃。

美国国内对吉尔伯特群岛造成巨大损失也非常震惊,舆论一边倒地指责、谩骂尼米兹。这场战役只进行了几天,却比耗时6个月之久的瓜岛战役伤亡还要高。

阵亡将士家属直接写信抨击他,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甚至直言“你在塔拉瓦岛亲手杀死了我的儿子”。尼米兹没有为自己辩解,他坚持亲自给每封来信写回信,但这类信件越来越多,副官拉马尔不得不自作主张,把绝大部分来信交给参谋人员代为回复。

罗斯福总统得知尼米兹正承受巨大压力后,立即给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打电话:“告诉尼米兹放手去干,国内的事情由我来办。”

在罗斯福的干预下,媒体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负面报道迅速消失。尼米兹等人不再受到舆论干扰,专心思考对马绍尔群岛的进攻作战计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