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87、【人物篇】尼米兹1

287、【人物篇】尼米兹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尼米兹1:美国海军的圈子其实很小

二战时期陆海空军谁最强?

这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这要看哪个阶段,战争的前半段德国的陆军和空军最强,英国和日本的海军最强。到了战争后半段,苏联的陆军最强,美国的海军和空军最强。

我们还要承认一点,尽管战争遍及各大洲、各大洋,而真正决定战争结局的是欧洲大陆,更准确的锚点在苏德战场。苏联人付出4000万人伤亡的代价,为德国人制造了“地狱般的东线”。

网上还看到一个问题,说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而是联合日本进攻美国会怎样?

这个问题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德国的海军弱,他们没有能力跨海作战。即便越过英吉利海峡夺取英国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德国人在海上只能跟盟军打“非对称战争”,依靠潜艇拦截往来盟国商船。所以在大西洋上鲜有大型水面舰船大规模交战的场景,最被世人耳熟能详的大概是英国皇家海军围猎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6500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是日本和美国海军的舞台。指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是少了两根手指的山本五十六,而指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则是少了一根手指还有些耳背的尼米兹,也就是接下来系列文章的主角。

尼米兹在二战期间指挥着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它拥有数十个海军基地、6个海军陆战队、6个陆军步兵师、5000艘各式舰船和15000架作战飞机。他手下将星云集,包括善于海战的“公牛”哈尔西和“稳如老狗”的斯普鲁恩斯,还包括善于两栖登陆作战的“疯子”史密斯和绰号“怪物”的特纳。他的司令部有600多名参谋人员,战争期间他们高速运转,为前线制定了一个个完美的计划。

1885年2月24日,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弗里德里克斯堡,一个德国移民后裔家庭。在他出生前,父亲已经因风湿性心脏病去世,母亲安娜只有20岁。

切斯特的祖父叫查尔斯,14岁时跟着父亲在船队里做工。1840左右,他们来到美国南卡罗来纳落脚。已经厌倦了海上漂泊的查尔斯决定去西部,于是他跟随一群德国移民来到了得克萨斯,这些人是弗里德里克斯堡的创建者。

查尔斯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旅馆,出于对当年海上生活的怀念,他把旅馆修建得像一艘船。切斯特出生后,祖父把安娜母子接到了轮船旅馆,祖父对切斯特十分疼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在父爱上的缺失。

祖父查尔斯身上具有典型的美国移民性格,乐观务实、粗野豪放、吃苦耐劳,即便生活一直并不富裕,也会在旅馆里举办聚会,与当年一同闯荡西部的德国裔移民共饮,旅客这时也会加入其中。不过要是遇到刁钻爱挑毛病的客人,他就会想办法整治他们。比如他会把旅馆里的银器偷偷塞进客人的行李中,然后把他“抓起来审讯”。或是找两个西部牛仔,在客人面前“决斗”,几声枪响都应声倒地,当客人吓得惊魂失魄、四处奔逃时,两个倒下的人又都站起来了。

有一个客人认为旅馆自制的香肠不好吃,查尔斯摆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然后告诉了他“实情”。前一阵子有个白人莫名其妙地被打死了,他好心联系上了死者的家人,后者表示立即从纽约赶过来。当时是夏天,没有冷冻尸体的方法,于是查尔斯只好把尸体放在自家的烟熏房里,等死者家属赶来时尸体已经熏黑了、熏透了。家属说自己的丈夫是白人,所以这个人绝不是她丈夫……客人听到这里时,已经吓得脸色惨白,匆匆离去了。

切斯特有个比自己大两岁的表哥,总是嫌弃切斯特比自己小,所以不肯跟他一起玩儿。失落的切斯特找爷爷诉苦,祖父给他的答案是:“他总比你大两岁,这一点你无法改变,所以你只能习惯。”不过祖父也告诉他,随着你们一点点长大,年龄的差距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到那时你们就会成为朋友了。所以“你必须学会区分两种事情,一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种是可以争取的”。

爷爷的话对于切斯特来说似懂非懂,但很快又有一件事情让他多少有了一些理解。有一个男孩总是欺负他,趁他不注意就把他撞倒。切斯特比那个男孩矮小,所以不敢还手,结果又招来更多的欺辱。爷爷让他“拼一拼,跟那个孩子打一架,而且要打赢,这样他就不会再欺负你了”。切斯特有点胆怯,问“我什么时候去呢”?“随时都可以”,爷爷告诉他。

切斯特随即跑出去,看到那个男孩正在跟一群孩子玩儿。于是他冲过去,把男孩扑倒在地,疯了一样用拳头狠狠地教训了对方。男孩被切斯特吓着了,以后再也没有欺负他。

这件事情之后,切斯特变得很爱打架,周围的孩子们都不敢招惹他了。

母亲很辛苦。当年所有人都反对她和切斯特的父亲结婚,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身体瘦弱、文质彬彬,身患心脏病的丈夫。在切斯特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安娜平日里沉默寡言,每天从早到晚地在旅馆里忙碌。切斯特从小就心疼母亲,帮着她在厨房里忙碌,烧火、揉面,叫客人起床都是他可以帮上忙的事情。安娜希望切斯特将来能够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同时

也希望儿子能加强锻炼,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求切斯特坚持跑步,还常常让他去游泳。

1890年,安娜与前夫的亲弟弟,也就是切斯特的亲叔叔威廉结婚。威廉是尼米兹家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大学,取得建筑学学位。威廉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可弗里德里克斯堡太小了,他所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整日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学。威廉和安娜的婚姻是查尔斯促成的,老人希望以此来唤醒儿子的事业心,可惜威廉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婚后不久,威廉的姐姐把他们带到距离弗里德里克斯堡30公里远的克维尔市,帮着她经营自己的旅馆。1895年,10岁的切斯特有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多拉。又过了两年有了一个弟弟奥托。切斯特仍然习惯叫继父“叔叔”,威廉对此也并不介意。

长大一些的切斯特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从8岁那年开始,他就在舅舅经营的肉店里帮忙送肉,每个星期可以赚1美元。此外他还能从舅舅那得到一些没人要的牛肝和牛骨,他会将赚来的钱和东西全部交给妈妈。

15岁时他开始到姑姑的旅店干活,劈柴、照看火炉,人手不够时还会站柜台,忙的时候会一直干到晚上10点。作为回报,姑姑给他提供免费的伙食和住处,每月还会给他15美元报酬,切斯特用这些钱交学费,还能买点自己或者弟弟妹妹喜欢的东西,剩下的全部交给安娜。

切斯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从旅馆客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了擅长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一点让他收益终生。

他就读的学校是一个叫约瑟夫·蒂维的退役上校创办的,由蒂维的姐姐、一位孤身的老姑娘管理。蒂维小姐有一只猫,陪伴了她十几年。当这只猫死后,自己不忍心亲手埋葬它,就找切斯特帮忙。切斯特在蒂维家的墓地给猫找了一处安身之所,还立了一块木碑,写着“蒂维的雄猫”。蒂维小姐知道后很高兴,说“它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应该埋在那里”。

那块木碑后来被混凝土代替,上面还勾勒出猫的轮廓,至今还在蒂维山上。

切斯特会经常回到弗里德里克斯堡,回到祖父的轮船旅馆。1900年的夏天,从圣安东尼奥开来了第3野战炮兵团,其中有两位年轻的中尉就住在他的旅馆里。两名中尉只比切斯特大几岁,他们身上的装束强烈吸引着切斯特——整齐的军服、神气的高筒军靴和闪闪发亮的武装带。切斯特忍不住和他们交谈,得知一所名叫“西点”的陆军军校。中尉鼓励他报考,将来就可以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军官。同时军官也提醒切斯特:进入西点军校并不容易,不仅要有人举荐,还要通过严格的考试。

从那时起,切斯特就报定了投考西点军校的打算。经过努力他找到圣安东尼奥的国会议员詹姆斯·斯莱顿,希望他能推荐自己,可后者告诉他:他每年会优先从选区里举荐军人子弟,而且明年的推荐人选已经定好了。

切斯特非常失望,可就在他要走出斯莱顿家时,国会议员突然问他“如果我推荐你进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你愿意吗?”切斯特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西点军校,不过他还是决定抓住机会,干脆地回答:“愿意。”这一年他15岁。

在正式参加海军军官学校入学考试前,切斯特必须先通过得克萨斯州的初选,考试时间安排在当年的4月。他利用剩下的3个月时间抓紧学习中学剩下的课程,每天3点钟起床,一直学习到5点多,再开始做旅馆的勤杂活——点灯、生火炉、叫客人起床。然后他会跑步到学校,因为体能也是考试的一部分。继父“威廉叔叔”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会辅导继子的功课。祖父知道这件事后不禁感慨“我在他(威廉)身上花的那些钱总算没有白花”。

1901年4月,切斯特·尼米兹顺利通过本州初试。7月,他跟着斯莱顿议员离开家,乘坐火车前往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当他一路上看到连绵起伏的大山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还有比蒂维山还高大的山峰。他就这样瞪大了眼睛看了一路。

临行前母亲安娜塞给切斯特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了路上的吃食,爷爷则在轮船旅馆举行了一场热闹的送别宴会。当年他曾戏言“尼米兹家族将来会为大海奉献一位将军,现在它就要成真了”。

入学考试要在9月才能举行,根据学校规定,切斯特先要进入预科学校学习一个月,以准备之后的考试。这次考试同样顺利,1901年9月7日,切斯特·威廉·尼米兹走进了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大门,成为一名正式学员。这一年他16岁,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还有40年零3个月。

尼米兹是幸运的,同样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的阿尔弗雷德·马汉自1890年先后出版了三部著作,提出著名的“海权论”。他的核心论点是:海洋对于帝国的兴衰至关重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将拥有世界。美国此时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不仅有能力也有必要将影响力扩展到美洲之外。

1893年,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开始主张扩大海军。1901年,曾任海军部副部长的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同样大力扶持海军发展。国会批准自1898年至192

1年,海军每年都要至少有一艘主力战列舰入列服役。海军学校也在扩招学员,1901年学校招收了130名学员,是自1845年建校以来学员最多的一届。除了尼米兹,这一届学员将来走出了16名海军将军,可谓将星璀璨。

尼米兹在这届学院中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少年时期经历的磨炼让他很适应军校的严格生活。对于高年级学员的欺凌,他选择默默忍受,渐渐地那些人也觉得无趣,就不再招惹他。

学校会在每个周六会组织学员到“切萨皮克”号铁帆船上进行海上训练,他因此结识了比自己高一届的比尔·哈尔西,后者的父亲既是这艘帆船的船长,也是海军学校的水手系主任。比尔·哈尔西就是日后率领特混舰队驰骋太平洋上的那头“公牛”,虽然是学长,但他从不欺负尼米兹,二人也成了终生挚友。

在校四年期间,有几件事值得一提。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6月桑普森海军少将率领的舰队将西班牙舰队围困在加勒比海的圣地亚哥湾。7月3日,桑普森在自己的旗舰上与陆军商谈公事,将舰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布鲁克林”号巡洋舰舰长施莱。这就在这一天,西班牙加勒比海舰队决定突围,他们冲破美军的封锁线向西逃去。

美军舰队所有舰船都追了上去,唯独施莱指挥的巡洋舰向相反的方向开去,还差点撞到了桑普森的旗舰。兜了一大圈后,“布鲁克林”号才掉头追赶舰队。此战西班牙舰队伤亡474人,被俘1750人。美国海军只有1人阵亡,1人受伤。

这场海战原本被视为一场辉煌的胜利,但几年后一位作家将细节写进书中引起轩然大波。施莱为了挽回名誉,要求法庭调查。此案经过40天的审理,征集了材料多达2000多页,但仍然没有定论,而海军的名誉则严重受损。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得不下令终止调查,并要求媒体不要再报道此事。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04年,当时尼米兹已经是三条杠的第8学生连连长。一次几名同学决定当晚举行“屋顶晚会”,于是尼米兹趁着去服装店取衣服的时机,将一打啤酒偷偷拿回宿舍。在服装店他遇见了一位身着便服的人,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刚调到学校的贝托利特少校。学校是禁止饮酒的,他当时身穿三杠三星的学员服也并不难认,如果贝托利特想要检举他会很容易,那样尼米兹就不得不脱下军服被开除。可很多天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尼米兹一直很感激贝托利特少校的手下留情。也一直想找机会向他当面致谢,只可惜对方在1912年就辞别人世。

如何看待军人的荣誉?如何与同僚或下级相处?尤其是对待初犯错误的人,当他在多年后接替金梅尔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时,留下了司令部所有人员,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

美国军队里有很多陋习,在军校也是如此。高年级学员会欺凌新学员,教官为了树立威信也会故意戏弄学员,以便他们能够绝对服从。在一次舰上实习时,教官故意打乱队形,然后要求学员发出6次口令,把队列恢复成原来的模样。有几名学员都尝试失败了,教官更加得意,嘲讽学员们个个愚蠢的像头猪。

尼米兹一直很反感这类事,他认为指令应该简单、直接。他站出来对教官说,只给他两次口令就足够了,于是在教官的允许下示范给他们看。他先是下令“解散”,然后又下令“集合”,队员们按照以前的习惯又恢复成了最初的队列位置。

海军学校学制四年,全校学员最多时不过700人。尼米兹在学校结交了众多好友,当二战爆发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海军重要位置上的主官。所以这些多年好友在一起配合一点都不会觉得陌生。

在尼米兹同届和临届的同学包括:

比尔·哈尔西,在二战期间任太平洋舰队第3特混舰队司令,战时为四星级上将,战后晋升五星级上将。

哈罗德·斯塔克,战前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四星级上将。珍珠港事件后,调往欧洲任总统罗斯福的私人军事代表。

赫斯本德·金梅尔,四星级上将,珍珠港事件期间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

罗亚尔·英格索尔(与尼米兹同届),四星级上将,战时曾任大西洋舰队司令。

罗伯特·戈姆利,战时曾任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中将军衔。

弗兰克·弗莱彻,战时任太平洋舰队第17特混舰队司令,指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将军衔。

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战时任太平洋舰队第5舰队司令,四星级上将(逝世后追授五星级上将)。

米洛·德雷梅尔,战时曾任太平洋舰队参谋长,少将军衔。

奥布里·菲奇,战时在太平洋战区任航母特混舰队司令,少将军衔。

约翰·麦凯恩,战时任太平洋舰队航空兵总监,中将军衔,战后晋升上将。

托马斯·金凯德,战时任西南太平洋舰队司令,曾指挥莱特湾海战中著名的苏里高海峡海战,上将军衔。

里奇蒙德·特纳,战时任太平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上将军衔。

亨利·休伊特,战时任大西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指挥过

火炬行动和龙骑兵行动,上将军衔。

由于海军扩大,军官数量不足,尼米兹所在的1905届毕业生提前半年毕业。1905年1月,不到20岁的尼米兹以“委派军官”的身份正式成为一名海军。他在毕业考试时名列全班第七名,被分配到战列舰“俄亥俄”号实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