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81、【人物篇】斯大林13

281、【人物篇】斯大林1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斯大林13: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人绑架了斯大林?

1944年8月爆发的华沙起义是二战欧洲战场上著名的历史事件。这次起义共造成2万波兰抵抗军死亡、数千人受伤,平民在战火中死亡人数为15万~20万人。

除了波兰人,德国和苏联也是这次事件的输家。德国人在疲于应付苏军的同时,不得不转过身来应对后方的威胁;苏联则在西方媒体的鼓噪下,弄得里外不是人。

华沙起义的赢家是英美,在付出一腔悲愤后,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种场景直到今天也频频出现,给西方国家戴上了无数个道德光环。

很少有人知道,在华沙起义期间,斯洛伐克也同样爆发了起义。1944年8月,苏军乌克兰第1和第4方面军正试图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斯洛伐克。27日,斯洛伐克士兵在马丁杀死了22名德国军官,起义随即爆发。德国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军队陆续进入斯洛伐克主要城市,并在东部边境解除了斯洛伐克第1军的武装。

斯洛伐克起义者的成分很复杂,有贝奈斯流亡政府代表、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斯共以及苏联人、法国人、波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降落在斯洛伐克境内的美国飞行员等等,也有美国和英国的特工小组。

起义军一度席卷斯洛伐克了2/3的领土。他们自称为“捷克斯洛伐克第1集团军”。最初兵力有18000人(主要来自斯洛伐克国内军),经过动员后在9月达到47000人,最多时据说超过6万人。手上的武器包括4万支步枪、1500挺轻机枪、200挺重机枪、200支自动枪、160门火炮迫击炮、12辆坦克和20架飞机。

得知斯洛伐克起义后,斯大林命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立即停止休整,向斯洛伐克境内挺近。此时苏军仍受困于科尔巴阡山脉的各处山口,战至10月底,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损失了62014人,乌克兰第4方面军损失了64197人,才艰难地打出喀尔巴阡山东麓。

在此期间,斯洛伐克起义军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起义军共战死4150人,被德军俘虏15000 人,残部7500人逃入山区打游击。德军随后展开大规模报复性搜捕,又杀害了5304人,被捕的起义者领袖大都在绝密状态下被处死,其细节至今不明。

相比于华沙起义,西方很少指责苏军在对待斯洛伐克起义军的表现。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苏军没有什么可挑剔之处,其二是对于西方没有什么价值。苏联人在这起事件上也没有白忙活,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首脑贝奈斯(1938年接受慕尼黑协定的那个人)将斯洛伐克境内的东喀尔巴阡山地区送给了斯大林,换取战后苏联支持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合并。

“华沙起义”结束后,斯大林变得实际得多。他不屑于跟英国人打嘴仗,一切用实力说话,谈判时也放下自己并不擅长的技巧,直来直去、拳拳到肉。

1944年8月31日,苏军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几天后,罗马尼亚代表团抵达莫斯科。9月12日,双方签署停战协议。同一时期,保加利亚宣布退出轴心国阵营,停止一切与苏联和美英的军事行动。10月28日,苏联和保加利亚签署停战协议,与罗马尼亚一道改弦易辙。

9月底,苏军在铁托领导的游击队的协助下攻入贝尔格莱德。仅仅2个月的时间,苏联人在巴尔干地区刮起了“红色旋风”。远在英伦三岛的丘吉尔坐不住了。10月9日,英国首相在战时第二次抵达莫斯科,并直接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共进晚餐。

丘吉尔此行是和苏联协商战后巴尔干问题的,他在自己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当时机会不错,所以我就对斯大林说:‘让我们把巴尔干地区的事情定了吧。你们的军队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我们在那里也有自己的利益。我们不要为了一些枝节问题而互相误解。就英国和苏联而言,如果你们在罗马尼亚占90%的优势,我们在希腊也有90%的发言权,而在南斯拉夫则一半对一半,怎么样?’”

丘吉尔一边说一边写下了一张字条:罗马尼亚:苏联90%,其他国家10%;希腊:英国90%,苏联10%;南斯拉夫和匈牙利:50%对50%;保加利亚:苏联75%,其他国家25%。

斯大林看过纸条,稍停片刻就用蓝色铅笔在纸条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勾,然后递给丘吉尔。丘吉尔突然觉得用这种方式太草率也太露骨,提出把字条烧掉。斯大林则笑笑说:“不,你保存着。”

“百分比协定”足以显示出两个大国的无耻,却成为苏英内部的美谈。斯大林清楚希腊是英国人的底线,所以事先就已经计划好把它交给英国。更何况他也很清楚,没有强大的海军,苏联在希腊什么都做不了。丘吉尔则希望通过在巴尔干问题上的让步,获得苏联对英国的支持,因为自诺曼底登陆后,美英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盟军表面上的团结一致,无法掩盖内部愈演愈烈的权力之争。

1944年12月,戴高乐主动访问莫斯科。他此行的目的是跟苏联签署一项互助协议

,就像英国和苏联在1942年签署的《英苏同盟条约》一样。12月8日,斯大林和戴高乐举行了三次会谈中的最后一次。斯大林抛出了签署协议的条件,要求法国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派出高级官员与波兰建立关系。他说:“法国帮我们一个忙,我们也会帮你们一个忙。”

戴高乐对这个“忙”很犹豫,虽然只是一纸声明,但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斯大林想要撬动西方看似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在前不久,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就没有在波兰问题上达成一致,后者许以新政府总理以及1/3部长的承诺,要求波兰流亡政府加入波兰新政府,但丘吉尔没有同意。英国人实在不愿意放弃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那座东方堡垒。

二人还谈到了战后军事占领德国的问题。戴高乐提醒斯大林记住一战后的教训:英国人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弃这项政策。言下之意是英国对30年代德国再次崛起应该负有责任。斯大林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他打算把德国的工厂和设备统统拆除,不给德国人留下崛起的基础。

这一点斯大林说到做到。

当天晚上的告别晚宴上,因为多次会谈没有结果而显得很尴尬。斯大林为了增添一点儿气氛,对戴高乐说:“我们应该拿出机关枪,把那些外交官们都干掉!”

戴高乐并没有空手而归,第二天他得到消息,苏联同意跟法国签订互助条约。苏联媒体在戴高乐访苏期间进行了大量报道,称赞法苏条约是双方发展中的里程碑。不过戴高乐走后,斯大林大骂戴高乐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派”。两个月后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一度坚决反对将法国视为大国,反对其作为占领国参与对德国的战后管制。他说:“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人、美国人和苏联人为了解放法国流血,他们现在只有八个师,就这样戴高乐还想让法国跟美国、英国和苏联拥有一样的权利。”

在波兰问题上,苏联在1945年1月4日宣布:正式承认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波兰的临时政府。这份声明表明,苏联已不可能再与伦敦的波兰流亡者就成立波兰联合政府一事举行进一步的谈判了,尽管它并没有排除与流亡政府谈判的可能性。随着红军即将开始重新向华沙进军,斯大林显然已经决定,通过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那帮听话的人来谋求他在波兰的政治目标。

三巨头的第二次会面原本定在1944年9月,地点是英国的苏格兰,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主意。但斯大林以军务缠身为由拒绝了,之后他建议把会议地点定在黑海之滨。这里面有斯大林的一点私心——他讨厌坐飞机,如果在克里米亚召开会议,他只需要坐火车就可以了。

罗斯福建议将会议推迟,因为年底美国将举行大选,他已经决定谋求第四次连任。就这样三巨头的会议改在1945年的1月底,罗斯福宣誓就职总统之后。会议的地点也最终确定在雅尔塔——末代沙皇曾经居住的宫殿里。

苏联对雅尔塔会议极为重视,这一点从筹备阶段展开的工作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伏罗希洛夫元帅奉命领导停战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是制定有关德国和其他轴心国投降条件的政策。苏联驻英国大使费多尔·古谢夫负责在前台发声,作为三国欧洲顾问委员会的苏方代表,他与各国同行于1944年底达成一致:德国无条件投降;把该国划分为美、英、苏军事占领区;成立同盟国管制委员会,协调占领期间的同盟国政策。另外还达成一致的有,把柏林划分成同盟国的各个单独的占领区域,虽然柏林事实上处于拟议中的苏联在德国东部的占领区腹地。

前任驻英大使麦斯基领导赔偿委员会。从莫斯科的角度来看,苏联毫无疑问会得到德国的赔偿。鉴于德国的侵略所造成的损失的程度,几乎不可能有别的选择。麦斯基的委员会就是要制定政策,决定要支付给苏联多少赔偿以及以什么形式来支付赔偿。

问题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于赔偿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担心又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由于无力支付赔偿,德国就向国外借贷来支付债务的利息,接着就赖账。为了不引起这方面的反对,苏联建议赔偿是以实物而非货币的形式,即没收德国的工厂和机器设备,而该国剩余的工业每年要向苏联供应货物。对于这种赔偿方式,麦斯基和苏联的一个理由是,这也有助于削弱德国重整军备的能力。

李维诺夫继续领导和平条约与战后秩序委员会。斯大林之前曾多次坦露战后肢解德国的想法,李维诺夫则在此前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落地。在雅尔塔会议召开前,李维诺夫拿出的方案是将德国分成七个部分,即:普鲁士、汉诺威、威斯特伐利亚、维滕贝格、巴登、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他参考的蓝本是1870年普法战争以前德国还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状态。

李维诺夫还给莫洛托夫描绘了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在1944年11月写给莫洛托夫的信中他说:“关于苏英合作的前景与可能的基础,本在于遏制德国和维护欧洲的和平。然而由于苏联打败了德国,以及法国和意大利的衰落,这场战争也产生了一个危险的后遗症——力量失衡。但是通过划分英国和苏联在欧洲的安全范围,这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李维诺夫的具体建议是,苏联的安全区最大

可包括芬兰、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巴尔干各国(但希腊除外)和土耳其。英国的安全区将包括西欧。而挪威、丹麦、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则构成一个中立区。

同时他还指出:“这种划界将意味着,英国必须答应不与我安全区范围内的国家结成特别亲密的关系,或者是签订任何违背我们意志的协议。而且它还要保证,不在那里设立无论是海军还是空军的军事基地。对于属于英国的范围,我们也可以作出相应的承诺,但法国除外——它必须有权加入针对德国的英苏条约。”

李维诺夫提出的设想跟日后的铁幕绝不是一回事。他本人是亲英的,他的设想是要谋求苏联和英国能够友好相处。在他的计划中,美国是被排除在欧洲之外的,在一次接受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的采访中,他就嘲笑了美国人,他不明白美国有什么理由加入英苏安全区的讨论,特别是鉴于美国报刊和公众舆论对国家集团与势力范围的想法的反感。李维诺夫还指出,在反对把欧洲划分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人故意忘记了门罗主义和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范围。所以他的结论是,任何有关英苏欧洲安全区的协议,都应该是双边达成一致的结果,而不应取决于未来的国际安全组织确立的地区性结构。

李维诺夫“不切实际”的设想并非孤掌难鸣。他的支持者不在英伦三岛(英国人敢想不敢干,尽管在一战后他们曾抛弃过美国,但已时过境迁),而是在苏联内部,前任驻英国大使麦斯基就支持他。

麦斯基的出发点是莫斯科的战后目标是维持大约30~50年的长期和平。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安全将是有保障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必须采取若干政策。要以1941年6月已经存在的边界为边界;芬兰和罗马尼亚要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并且允许苏联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法国和波兰将恢复独立,但不能让这两个国家强大到足以对苏联的欧洲部分构成威胁。要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苏联的重要盟友来支持,要与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签订互助条约。对于德国,不仅必须从军事上削弱它,还要从意识形态和经济上解除它的武装,目的是要让这个国家在30~50年内不至于造成危害。苏联希望日本战败,但是如果能在和平会议上实现自己的领土要求,即得到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它就不想卷入远东战争。

麦斯基没有预见到战后会跟英国或美国产生任何尖锐的冲突。他认为美国在战后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扩张性的帝国,而英国则会成为一个保守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兴趣在于维持现状。这就意味着英苏之间的战后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战后的稳定对于这两个国家都很重要。苏联人也需要英国保持强大,以制衡美国。至于苏美关系,前景同样光明。美苏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而在华盛顿与大不列颠存在帝国竞争的背景下,它很想使莫斯科保持中立。总的来说,苏联没有理由不能与英国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作为可以和斯大林直接交流的人,李维诺夫和麦斯基的观点绝不会是抒发个人观点。他们一定是仔细揣摩了领袖的想法,然后再将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所以从李维诺夫和麦斯基的观点看,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苏联并不打算在战后像英国人担心的那样,开动坦克一举荡平整个欧洲。而在这个问题上,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时刻在提防着斯大林。

对于斯大林来说,雅尔塔会议(苏联习惯称为“克里米亚会议”)算不上是一场愉快的经历。苏联在会前准备好的几项主张都遭到英美的反对。在肢解德国的问题上,英国不同意,因为他们需要在欧洲大陆有制衡苏联的力量;在战争赔款问题上,罗斯福讥讽了苏联人;在波兰问题上,美英一致认为应该由波兰人民自己决定。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当他宣布兑现德黑兰会议上的承诺,打算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远东对日作战时,罗斯福同意了苏联人的诉求——收回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丢掉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出现了一段插曲,以此可以看出三个大国在和谐气氛下的种种猜忌。会议地点选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昔日皇宫——利瓦迪亚宫。这里在德国占领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苏联在会前抓紧修缮,但还是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在一次会议期间,斯大林突然想起身上厕所,负责保护他的内务部将军把斯大林领进了一间洗漱室,可他很快就从那里走了出来,因为洗漱室没有卫生间。斯大林走得很匆忙,当他从洗漱室出来时,被一名美国工作人员领到了楼下的卫生间。就这样斯大林和护卫将军分开了。

内务部的人一下子就慌了,他们在走廊里窃窃私语,以为斯大林被美国人绑架了。直到几分钟后斯大林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一度混乱的秩序才恢复平静。

这样的误会是最能体现出与会众人的真实心态的,猜忌是永远挥不去的阴霾,谁都不敢保证在会议上达成的协议能够维持多长的友好局面。果不其然,仅仅几个星期后,斯大林就开始对盟友关系感到担忧了。

1945年3月,斯大林在欢迎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不论政

治和社会的差异如何,不论社会和种族的差异如何,所有斯拉夫人都必须彼此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德国人。斯拉夫人的历史教导我们,要保卫斯拉夫民族,他们之间就必须结成同盟。拿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来说,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就是因为斯拉夫人。德国人想要奴役斯拉夫人。谁因为这些战争受的苦最多?不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斯拉夫的各个民族受的苦最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他接着说:“现在我们在痛揍德国人,许多人认为德国人永远不会再威胁到我们了。不是这么回事。我恨德国人,但这种仇恨不应当蒙蔽了我们对德国人的判断。德国人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有非常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组织者,有优秀的、当然也是勇敢的士兵。要想消灭德国人是不可能的,他们会继续存在。我们在跟德国人战斗,并且一直要战斗到底。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盟国会竭力拯救德国人,会与他们达成协议。我们对待德国人会毫不留情,但我们的盟国对他们会手下留情。因此,我们斯拉夫人必须做好准备,防止德国人卷土重来。”

从斯大林的这番表态中可以看出,他对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反对肢解德国是很失望的。

让斯大林感到忧虑的另一个问题依旧是波兰。他决心打造一个亲苏的波兰政府,彻底解决苏联在西部边境的隐患。2月,改组卢布林政府的谈判开始,但谈判各方一直争吵不断。4月初,远在美国的罗斯福呼吁斯大林拿出勇气打破僵局,但后者不为所动。

很显然,东欧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动摇盟国之间信任的根基。那么斯大林将如何处理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