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67、【人物篇】舍尔纳1

267、【人物篇】舍尔纳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舍尔纳1:你知道“雪绒花”吗?它也是德军的精锐之师

费迪南德·舍尔纳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陆军的一位悍将。他身上具备希特勒对前线统帅的所有要求——高超的战术素养,不折不扣的执行命令,以及残酷无情的治军手腕。

他并非普鲁士军官出身,而且家境贫寒。正因为如此,他更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公,更信奉希特勒鼓吹的思想。同时,他还懂得要想出人头地,就决不能心慈手软。

二战期间,舍尔纳在大多数时间都默默无名,波兰战役前也不过是一名上校,担任第98山地猎兵团团长。他能够在战争后期脱颖而出,凭借的是一系列的战功。自1941年起,他指挥第6山地师,以及后来指挥第19山地军,与苏军鏖战于北极圈。那里虽然不是苏德双方的主战场,可战斗依然残酷。舍尔纳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1943年10月,舍尔纳调入南方集团军群,指挥第40装甲军。在尼科波尔突出部,他用铁腕手段避免了一次极有可能发生的崩溃,将德军9个师从第聂伯河左岸安全撤出。也正是因为此战,他终于进入到希特勒的视线,并很快成长为东线战场的一颗新星。

1892年6月12日,舍尔纳出生在德国南部的慕尼黑,父亲是一名警察,收入微薄。1911年中学毕业后,他以志愿兵身份入巴伐利亚禁卫步兵团服役。一年后服役期满,因为没有机会成为候补军官,他决定退伍并立志成为一名教师。

此后舍尔纳在慕尼黑、瑞士和法国等地的高校学习语言文学和哲学,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才打乱了他既定的人生轨迹。他被征召回巴伐利亚禁卫步兵团,8月底获得候补军官身份,跟随部队前往西线。11月,他被授予少尉军衔。

舍尔纳在战场上表现十分英勇,曾先后两次负伤。1915年,巴伐利亚禁卫步兵团调往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前线,舍尔纳从此跟山地作战结缘。不久之后部队向东开拔,部署在南喀尔巴阡山脉,并参加了一系列的战斗。此时他仅是一名指挥几十人的排长,而20多年后,他将在这里指挥一个集团军群,麾下拥有数十万人。

1917年,舍尔纳返回意大利前线,指挥一个连参加了突袭科隆拉特山地要塞以及夺取1114号高地的战斗。凭借此战的英勇表现,他被授予“蓝色马克斯”勋章。1918年7月,舍尔纳晋升中尉,被调往西线,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和兰斯战役。在一场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伤,伤愈后被派往塞尔维亚前线担任参谋,直到一战结束。

“蓝色马克斯”勋章是对军人勇气的最高奖赏,舍尔纳也正是凭此殊荣得以在战后继续留在军中。1920年,他转入魏玛共和国防卫军,在第19步兵团担任山地步兵连指挥官。他曾尝试成为一名参谋军官,但没能通过考试。这次经历让舍尔纳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也因此让他对部队内部那些普鲁士军官团成员们产生了厌恶情绪。日后舍尔纳与希特勒在对待国防军将领问题上意见相似,无疑和这段早年经历有关。

1923年10月,舍尔纳来到慕尼黑,参加第7步兵师组织的军官培训。不久之后,纳粹在这里发动了啤酒馆暴动。舍尔纳也参与其中,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并非反叛一方,而是镇压暴动的一员。

1935年,舍尔纳调入国防部,在陆军训练处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次年11月,他返回部队,以上尉军衔继续担任第19步兵团的一名连长。1931年,舍尔纳入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担任战术教官,并在那里结识了日后的德国陆军元帅、时任步兵学校校长的利斯特。后来利斯特奉命扩建德国山地部队,对舍尔纳多有提携。利斯特也成为舍尔纳在军中屈指可数的良师益友。

1934年8月,舍尔纳晋升少校。1936年10月,入柏林战争学院学习。1937年3月晋升中校,并于当年10月入第1山地师,担任第98山地猎兵团团长。

入侵波兰前,舍尔纳晋升上校,率第98山地团参加波兰战役,隶属于利斯特指挥的第14集团军。9月13日,该团已经推进至西乌克兰,舍尔纳率部夺取了利沃夫城外的两处高地,德军可以从这里俯瞰利沃夫全城。当晚波军发动反击,第98山地猎兵团成功顶住了波军的数次进攻,迫使波军于次日投降。

凭借波兰战役的出色表现,舍尔纳得到了一次晋升机会。1940年初,他奉命组训第6山地师,并在该师成军后担任首任师长。他率部参加了法国战役,1940年8月1日,晋升少将军衔。

1941年4月,第6山地师调往巴尔干半岛,参加入侵希腊的行动。该师在突破希腊“米塔克萨斯”防线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翻越了希腊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海拔2133米且覆盖积雪的山峰,突然出现在守军面前,顺利达成突破。4月9日,第6山地师切断了希腊第2集团军通往北部港口萨洛尼卡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是希军最重要的后撤通道和补给线。当天,希腊第2集团军宣布投降。

4月20日,舍尔纳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4月27日,该师和德军第2装甲师一道攻占希腊首都雅典。

德军山地部队也称“山地猎

兵部队”,它很容易和普通步兵部队混淆。一战后,德国陆军在第7军区(驻慕尼黑)保留了一些山地步兵的种子。1935年,德国宣布重建国防军,6月1日即成立了一个山地步兵旅,由“德国山地步兵之父”屈布勒担任指挥官。之后,山地步兵旅扩编为第1山地师,舍尔纳担任该师第98山地猎兵团团长。这个师士兵大多来自德国南部,以巴伐利亚籍士兵为主。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随即将奥地利军队的山地部队整合为第2和第3山地师。舍尔纳组建的第6山地师也大多是奥地利子弟。

德国的山地师和步兵师有三点不同。首先是编制更大,全师共三个山地步兵团、一个山地炮兵团、一个反坦克营、一个山地工兵营、一个山地通讯营,侦察部队则是一个自行车营。普通步兵团的步兵营下辖4个步兵连,而山地步兵团各营有5个步兵连。所以山地师的编制要大于步兵师。

其次山地师部队更训练有素,而且作风顽强。在山地师的军帽上,绣有一朵雪绒花。雪绒花生长在阿尔卑斯山雪线上的,是奥地利的国花,以“雪绒花”代表山地部队,就是寓意这样的部队拥有不屈不挠的斗志。

山地师的第三个特点是装备的轻型化,由于部队在山地行动时基本靠人力运输,因此无论是单兵装备,还是重型装备,也或后勤物资,都要充分考虑到士兵的负荷能力。重型武器要便于拆卸、重装且重量要适应单兵携带。

苏德战争爆发前,第2和第3山地师编为“挪威山地军”,隶属于“挪威集团军”,部署在北极地区,由步兵上将迪特尔指挥(舍尔纳担任第1山地师第98团团长时,迪特尔任第99山地团团长,他在1940年入侵挪威时,在纳尔维克战役中有上佳表现)。

严格意义上说,北极圈战场不属于苏德战场,交战双方是德军一个集团军(共3个军,兵力9.7万人)对阵苏军第14集团军(兵力5.26万人)。德军虽然兵力占有优势,但北极地区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漫长的冬季、密布的森林和湖泊,以及稀少的道路都给任何一方的进攻造成极大的困难。

德军在战前设定的目标是夺取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港。只要拿下二者之一,就可以极大削弱苏联北冰洋航线的运输能力,或切断苏联北部向内陆运输物资的通道。

1941年6月29日,挪威集团军转入进攻。由于此时苏德战场已经开战20多天,所以当面苏军第14集团军已经严阵以待。挪威山地军位于战场北翼,毗邻巴伦支海,进攻一开始,挪威山地军就陷入苦战,苏军不断派出小股部队沿海岸线乘船渗透到德军身后,迫使德军不得不多次分兵回援。德军在占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成有效突破。

7月底,由于北极地区战事不利,第6山地师奉命北上,纳入挪威山地军战斗序列。

第6山地师接到命令时尚在希腊,他们被紧急输送回德国本土,经波罗的海抵达芬兰北部,然后再徒步行军640公里到达前线。10月8日,刚刚抵达的第6山地师就被赋予作战任务——接替早已疲惫不堪的第2和第3山地师的防务。

此时北极地区已经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第2和第3山地师与后方的联系几乎断绝,用于运送物资的马匹因为耐不住严寒,已经死掉了1400匹。第6山地师一开始就品尝到了极地作战的艰辛,他们从希腊带来的矮种骡子很快就无一幸免。

当他们到达前沿后,猎兵们发现根本没有战壕,没有掩体,也没有堡垒,士兵的藏身之处都是一些洞穴,里面铺着苔藓,上面盖着一些松树枝,在里面连腰都直不起来,而这就是他们熬过整个冬季的避风所。

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舍尔纳的第6山地师还要承受苏军持续不断的攻击。11月初,苏军第14集团军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步兵师的增援,他们在齐腰深的覆雪地带向德军发动进攻。

战斗在圣诞节来临前达到高潮,苏军近卫第10步兵师在2个海军 陆战旅的配合下,向德军第145山地步兵团防区发动进攻,并一举突破守军防线。舍尔纳立即命令第141和第143山地步兵团从南翼发起反击,双方在暴风雪中都无法彻底打垮对方,只能再次转入防御。

1942年1月15日,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升任第20集团军司令,舍尔纳接替他的职务升任山地军军长。1月27日,凭借在北极地区的优异表现,舍尔纳晋升中将军衔。

4月初,苏军再次转入进攻,试图一举夺取芬兰和瑞典边境地区的佩特萨莫镍矿区。苏军这次准备得比较充分,2个步兵师在6个滑雪旅的配合下,向德军第141和第143山地步兵团驻守的防线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依旧相当激烈,但德军坚守着据点,每当苏军攻到眼前时,守军便发起白刃战,将苏军击退。

舍尔纳向自己的部队下达了死守的命令,并将第6山地师所属非战斗人员派往前沿,充当战斗士兵。同时他还下令第2山地师从佩特萨莫地区紧急东调。战至5月10日,苏军的进攻被粉碎。

1942年6月,舍尔纳晋升山地兵上将。当年11月,挪威山地军改编为第19山地军,舍尔纳担任该军军

长。

1943年10月,舍尔纳离开北极圈地区,赴乌克兰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40装甲军军长。此时德军在东线战场采取全线守势。10月初,苏军5个方面军全线突破第聂伯河防线,在河右岸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10月15日,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第聂伯河中游的克列缅丘格登陆场涌出,4个步兵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试图一举撕破德军刚刚建立起来的防线,并将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一分为二。

战至10月23日,苏军已经在德军防线打开了一条70公里宽的缺口,向纵深推进了125公里。当天早上,苏军第18坦克军已经冲到克里沃伊罗格,他们在那里撞上了舍尔纳的第40装甲军。舍尔纳的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苏军一度冲进克里沃伊罗格城内,但很快就被舍尔纳的部队击退。这是他在苏德战场的首秀。

在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苏德双方在第聂伯河沿线以及整个西乌克兰都在持续爆发恶战。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竭力试图稳定住防线,为此二人向希特勒提出应该主动后撤,尤其是在德军的南翼,将A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从克里米亚半岛撤出,放弃所有第聂伯河左岸地区,以缩短防线,腾出兵力准备向苏军发起反攻。但希特勒明确拒绝了这个要求。

1944年1月初,双方争夺的焦点有两处,一处在第聂伯河中游、右岸的切尔卡瑟口袋,另一处则在下游、第聂伯河两岸的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突出部。希特勒严令坚守的尼科波尔,不仅拥有一座对德国军工企业至关重要的锰矿区,还是连接南方集团军群与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德军第17集团军的纽带。

驻守在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突出部的是第6集团军。其在右岸和左岸各有三个军。其中在左岸部署的是第4、第29步兵军和第40装甲军,由第40军军长舍尔纳统一指挥。

斯大林同样想尽快夺回尼科波尔,理由和希特勒一致,即夺回锰矿区和消除苏军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侧后威胁。为此他命令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发起一次联合行动,由乌克兰第3方面军夺取克里沃伊罗格,乌克兰第4方面军夺取尼科波尔。不仅如此,苏军决定将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选在突出部的南北两侧根部,如果行动迅速,可以将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合围。

1944年1月30日,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辅助方向率先转入进攻,迫使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霍利德投入了预备队——第57装甲军。1月31日,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开始发起主攻。中午时分,德军战术纵深被突破,右岸德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

同一天,苏军第4方面军在尼科波尔地域转入进攻,随着右岸的崩溃,尼科波尔守军也危在旦夕,他们和右岸的联系随时都有可能被彻底切断。摆在德军面前的局面只有后撤,而且如果行动稍有迟缓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尤其是左岸尼科波尔地区的守军,他们需要通过仅剩的一座桥梁,然后追上第6集团军主力再一同西撤。

2月4日,舍尔纳下令摧毁所有重型装备(仅保留马拉火炮),穿过泥泞的战场后撤。在第聂伯河大桥,为了不让慌乱的部队陷入混乱,他亲自指挥一支轻型高炮部队,每隔一段时间向大桥周边上空开火,警醒后撤部队不要争抢过河。他还下令这支高炮部队,如果有部队不遵守秩序,可以向他们开炮。

在这种近乎残忍的做法下,第4和第29军的9个师安然过河,全身而退。事后,第40装甲军的一名情报参谋回忆说:“所有曾在尼科波尔战斗过的人将永远不会忘记舍尔纳的恩情。”

1944年2月17日,舍尔纳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橡叶饰,以表彰他在尼科波尔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不久之后,他被调回国内,担任新成立的“陆军纳粹指挥部”长官,负责向全军灌输纳粹思想。但他在上任不久就和纳粹党务主任、希特勒的秘书马丁·鲍曼发生冲突,后者希望赶走舍尔纳,由一名文职官员担任此职。

1944年3月1日,舍尔纳晋升大将,改任第17集团军司令。3月底,希特勒因战事不利同时解除了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的职务。转而任命莫德尔出任由南方集团军群改编而来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任命舍尔纳出任由A集团军群和部分南方集团军群改编而来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至此,舍尔纳步入前线统帅行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