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33、【人物篇】凯塞林1

233、【人物篇】凯塞林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人物篇】凯塞林1:“逢君之恶”的德国空军

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的知名度在二战将领中并非顶流,他被低估了,其名望和他取得的战绩并不匹配。

凯塞林的二战经历可谓独树一帜,在德国甚至在整个二战交战国家中都找不到第二个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他是炮兵出身,德国在二战爆发前重建国防军时,以校官军衔转入空军,并学会了驾驶飞机。二战爆发后,他曾先后指挥第1和第2航空队(相当于陆军的集团军群级),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苏德战场作战,战绩辉煌。1941年9月,他率领第2航空队移驻意大利,并担任南线德军总司令。当盟军从西西里岛登陆,进而攻入意大利本土后,他以少量部队坚守在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后来又在意大利北部的哥特防线阻止住了盟军北进,一定程度上迫使盟军将南线定位成战略牵制作用。

不过凯塞林并不是军事天才,也不是常胜将军。早年他反对研发、生产战略机型,一味追求飞机产量。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空军在实施不列颠战役时在飞机性能上处于劣势,进而输掉了那场至关重要的空战。而在1944年3月发生的“罗马大屠杀事件”中他也受到牵连,战后一度被盟军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最终他凭借在盟军将领中赢得的威望才改判服刑。

1885年11月30日,凯塞林出生在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同那些占据德军将领主流的普鲁士军人不同,凯塞林的基础教育是在普通学校度过的。1904,他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才以候补军官身份入伍。考虑到当时的教育水平,以及普通家庭成为候补军官的严格标准,凯塞林能得到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在巴伐利亚州,80%候补军官来自上流社会家庭,平民阶层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在候补军官中可谓凤毛麟角。

凯塞林选择了当炮兵,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虽然想当骑兵,可父亲负担不起骑兵所要承担的费用;其二是他不爱走路,所以不想当步兵。于是既不用掏马具费用,又能坐在马车上的炮兵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凯塞林所在的部队是第2炮兵团,驻扎在洛林地区的梅斯。1904年10月,凯塞林晋升为下士,4个月后又提拔为中士。1906年1月,他在慕尼黑战争学院接受例行培训,返回部队后被晋升为少尉军衔。

1908年1月,他被送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炮兵与工程兵学校深造。这所学校培养了多名二战名将,诸如陆军总长哈尔德、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和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

1912年3月,凯塞林接受了气球观察员的培训,这是他与航空领域的第一次接触。此时的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第2炮兵团团长坚信凯塞林日后必有更大的发展,他还考虑将凯塞林送到巴伐利亚炮兵和工程兵学校担任教官,可惜他最终没有舍得放凯塞林远飞。

1912年10月,凯塞林被任命为第1营副官。1913年10月晋升中尉。他在这个时期本来有机会进入巴伐利亚战争学院接受培训,这样他就完成了成为总参谋部军官的必要条件。可他没有提出申请,这成为他早年生涯的一个谜团。

一战爆发后,第2炮兵团隶属于西线。1914年11月,该团移防比利时,编入第1炮兵旅。1915年3月至1917年11月,凯塞林在这个旅先后担任营副官、旅部特务军官和旅副官等职,其间晋升为上尉。

凯塞林在一战最出色的表现发生在1917年4月。英法联军在阿拉斯小镇秘密构筑了迷宫一样的地道,然后趁德军还在睡梦中发起突然进攻,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条12公里宽的缺口。凯塞林在随后的行动中帮助恢复了局势,防止了德军整条防线的崩溃。他因此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7年11月,他被调往东线接受历练,2个月后以总参谋部军官的身份重返西线,加入第3军参谋部。凯塞林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一种自负,他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这让同僚们对其产生了反感。

一战结束后,凯塞林不合时宜地发表了一些抨击时政的言论,因此被暂时调离了参谋军官岗位。1919年8月,凯塞林成为一名炮兵连长,先后服役于第24炮兵团和第7炮兵团。直到1922年10月才重新调入国防部。1924年,他进入部队局,先后在泽克特和布隆伯格手下工作,而布隆伯格则成为改变他军旅生涯命运的关键人物。

1925年,凯塞林晋升少校。1929年,他得到了一次带兵的机会,其间晋升中校。1930年,凯塞林调回国防部。1932年晋升上校。

1933年2月2日,也就是希特勒掌权的第三天,德国成立帝国航空委员会,它是帝国航空部乃至德国空军的前身。为了给新成立的部门以最大的支持,希特勒将帝国交通部和内务部管理的所有民用航空事务和防空事务移交给了该委员会。4月,帝国航空委员会升格为部级单位,成立帝国航空部。时任国防部长的布隆伯格将防空局移交给该部门,他还在陆军陆续选拔了4000名军官和士官交给空军。10月1日,凯塞林也离开陆军,进入空军担任航空管理局局

长。

凯塞林在回忆录中说他一开始并不愿意去空军,当时他已经年近五旬,在陆军已经服役30年,离开自己熟悉的军种去空军未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抱着这种想法的还有曼施坦因和哈尔德,他们最终就选择留在了陆军。

让凯塞林决心加入空军的是他看到了新军种可能带来的更多发展机会,陆军里人才济济,晋升的机会则要少得多。他的判断是富有勇气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很快凯塞林和空军司令戈林、空军指挥局局长(相当于参谋长)韦弗和空军国务秘书(空军总监)米尔希、施通普夫(人事局长)、维莫尔(技术局长,后由乌德特接替)组成了航空部管理架构。1934年,凯塞林以48岁高龄学会了驾驶飞机。战争爆发后,人们经常能看到他驾机升空作战。

作为航空管理局的主管,凯塞林的工作非常繁杂,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他四处寻找人手充实自己的部门;新建扩建机场、营房以及其他军事设施;参与重建德国的航空工业,兴建秘密工厂,监督飞机生产。这些工作都是由他计划和实施的。此外空军的文官、雇员、工人等人事问题也都属于他的工作范围。1935年2月,德国空军成立,凯塞林晋升少将军衔。

就在一切都发展顺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德国空军命运的事件——时任空军指挥局局长的韦弗于1936年6月3日死于空难。韦弗的死带来了三个影响。其一是他打破了空军的内部平衡,韦弗善于维护人际关系,他在的时候可以把戈林和米尔希之间的争斗化解到最低程度,他死后这种矛盾很快就演变成了空军的内耗。

其二是韦弗向来重视对战略(重型)轰炸机的研发和制造,但戈林对这类耗时又花费巨大的项目持谨慎态度,他更看重空军的规模,简单地说是数量。因为希特勒每次问起空军时,都会问一个问题:现在空军有多少架飞机?韦弗在的时候,他能顶住压力,推动多尼尔公司和容克公司研制 Do-19轰炸机和Ju-89轰炸机。但他死后这两款机型的研制陷入停顿。

其三是戈林为了制衡米尔希,将心腹凯塞林推到了空军作战指挥局局长的位置。鉴于凯塞林直来直去的性格,他和米尔希很快就闹得不可开交。同时凯塞林也反对研发远程轰炸机,Do-19和Ju-89轰炸机就是他下令取消的。

这跟凯塞林的陆军出身有关,他始终认为空军的主要作用是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所以他重视轻型和中型作战飞机的发展,忽视远程战略轰炸机在战争中的作用。他的局限性也导致其往往能很好地完成对地火力支援的战术任务,却不能在战略性空战中取得成功。这为德军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失利埋下了伏笔。

1936年6月12日,凯塞林正式接任空军指挥局局长,晋升中将军衔。同时他还可以从希特勒那里得到6000马克的私人津贴。

1937年6月,空军指挥局正式更名为空军总参谋部,凯塞林出任真正意义上的首任空军总长,并晋升上将军衔。这样他就和空军总监米尔希平级,可以直接听命于戈林。

但凯塞林此时也厌倦了参谋长的工作,因为这个职位始终要面临各方的压力,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权力斗争。就在担任总参谋长后不久,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转任驻德累斯顿的空军第3军区司令。

战争爆发前,德国空军共有7个军区,分别驻扎在柯尼斯堡、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明斯特、基尔和不伦瑞克。每个军区都有一个军级规模的部队。1938年7月,空军进行重组,7个军区合并为三个集团指挥部。1939年4月又新增了一个空军集团指挥部。

在上述四个集团指挥部的基础上,德国空军在战前组建了四个航空队,级别与陆军集团军群相当。其中第1航空队负责德国东北部防空任务;第2航空队负责德国西北部,第3航空队负责西南部,第4航空队负责东南部。航空队不仅包含飞行部队和地勤人员,空降军和高炮部队也归属航空队指挥。

空军第1集团指挥部成立后,凯塞林被任命为首任司令。1939年2月,他又担任第1航空队司令,准备对波兰的进攻。在战争爆发时,德国空军共有4161架飞机,其中战斗机1179架、水平轰炸机1180架、俯冲轰炸机366架、对地攻击机40架、运输机552架。凯塞林的第1航空队当时拥有1105架作战飞机,负责博克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空中支援任务。为伦德施泰特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奥地利籍将领亚历山大·勒尔指挥的第4航空队,该航空队拥有729架作战飞机。

尽管德国空军过去几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实战锻炼,可大规模的实战经验还很欠缺。波兰战役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地,对手不强不弱,他们一共拥有约400架飞机,其中包括159架战斗机、118架对地攻击机和36架中型轰炸机。

战前制定的计划是使用56%的空中力量支援地面作战,剩余的44%则用于攻击波兰空军或机场。9月1日,波兰境内只有5个机场遭到空袭。9月2日,空军执行的370次任务中,有110次是针对波兰空军或机场的战斗。截至9月3日,德国宣布波兰空军不复存在,不过实际情况

是直到9月16日仍有小股飞机编队在攻击德国地面部队。

波兰战役德国空军一共有285架飞机被击毁,另有279架飞机因战损无法修复。虽然损失惊人,但希特勒对空军的表现感到满意。9月30日,凯塞林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一件意外事件改变了凯塞林的既定轨迹。1940年1月10日,一架隶属于第2航空队的飞机误降比利时机场。机上乘坐的军官身上带着一份绝密文件——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第2航空队司令费尔米因此获罪被解职,凯塞林继任第2航空队司令。

第2航空队是法国战役的空军主力,下辖第2、第4、第8航空军,1个空降军和1个高炮军,作战飞机达1836架。如果说波兰战役只是一次磨炼,那凯塞林已经具备了建立显赫战功的能力。更让他高兴的是这次他还是跟陆军的博克搭档,二人在波兰战役期间就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40年5月10日,第2航空队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机场展开空袭。同时,一支小规模的空降部队在埃本埃马尔要塞成功实施了一次空降行动。开战第一天,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空军就被消灭。自5月11日起,第2航空队集中对法国北部实施轰炸,并承担地面部队的火力支援任务。5月12日,第8航空军转隶支援A集团军群的第3航空队,不过第1航空军纳入第2航空队麾下。5月14日,第2航空队已经完全掌控了法国北部的制空权。

5月20日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吉利海峡的海军目标发动袭击。在战役发起的前十天,德国空军的报告宣称己方共损失飞机527架,击毁敌机564架。

5月25日,戈林突然宣布德国空军能够独立解决敦刻尔克包围圈里的英法比联军。凯塞林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英国空军一直保持着战斗力,而己方能够参战的飞机则在急剧减少,他的第4航空军只有50%的战斗机还能升空,轰炸机联队则仅剩1/3的战斗力。他向戈林透露了自己的担忧,可后者没有改变主意。

5月26日至6月4日,第2航空队集中向敦刻尔克包围圈里的联军实施空袭,但效果不佳。除了投入力量不足,恶劣的天气也限制了德国空军的行动。此外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能力的短板也开始暴露,轰炸机携带的炸弹在沙滩上爆炸引发的效能大打折扣。

在围歼敦刻尔克联军的行动中,德军又损失了132架飞机,英国空军则损失了145架飞机。行动结果是失败的,绝大部分联军全身而退。戈林对凯塞林的表现很不满意,二人的亲密关系因此出现了裂痕。凯塞林愿意承担责任,但接下来的两周德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投降后,法国于6月22日投降。巨大的胜利让人们迅速忘记了敦刻尔克的失利。

1940年7月19日,凯塞林连跳两级,与其他11位将军一同晋升元帅军衔。7年前他还仅仅是一名陆军上校,现如今留在陆军的哈尔德此时是一名上将,而曼施坦因在法国战役前夕才崭露头角,还仅仅是一位中将军长。显然凯塞林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