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94、【中国战场】长衡战役

194、【中国战场】长衡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中国战场】长衡战役:被遗忘的泰山军-第十军

1944年5月,在豫中战役结束后不久,日寇即发起长(沙)衡(阳)战役。此役的作战目的是打通粤汉铁路线,将粤汉铁路和平汉铁路连成一线,构成陆上战略交通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日寇在第9战区就没有再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在日寇的史料中记载,日寇第11军各师团对第9战区产生畏战情绪,甚至一度将情绪扩散到整个国军部队。

1942年7月,横山勇接任第11军司令以后,先后对第6战区发起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经过两次会战后,特别是常德会战后,第11军的战斗意志才有所恢复。

根据日寇大本营的命令,整个豫湘桂会战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豫中战役主要由华北方面军第12军实施,第11军负责策应;第二阶段的长衡战役由第11军实施;第三阶段由华南第23军和驻越南第21师团实施。

此时的第11军共有8个师团又1个旅团,为了击败当面第9战区主力,中国派遣军又给第11军增派了大量部队,包括华北方面军第27师团、第37师团(8月抵达战场)、第3战车师团一部以及第13军第64师团。上述部队将与第11军抽调出来的5个师团组成攻击兵团,投入此次会战。

此外,中国派遣军还抽调4个旅团接替第11军的防务,从本土刚刚组建的4个野战补充队(旅团级)纳入第11军战斗序列,随时补充各师团的战斗损耗。

1944年3月,日寇第11军拟定进攻长沙、衡阳的作战计划。但中国派遣军认为计划过于消极,不符合派遣军的作战意图,遂调派关东军高级参谋岛贯武治担任第11军高级参谋,后者于4月拟定新的作战计划:

以第3、第13、第40、第68和第116师团为一线兵团,并列于华容至崇阳一线。其中,右翼第40师团从南县渡洞庭湖,沿沅江、益阳、宁乡南进;中路第68和第116师团从岳阳出发,沿粤汉铁路岳阳至衡阳段南进;左翼第3和第13师团沿平江、浏阳、萍乡、茶陵南进。

第27、第34和第58师团组成二线兵团,进攻发起前集结在监利、蒲圻,随时投入战场;独立第17混成旅团进至江陵、松滋河一线,监视第6战区部队,掩护部队右翼。华南地区的第23军计划在第11军行动后,以第22师团和独立第22混成旅团向广西梧州、柳州攻击,以牵制第4战区部队不能增援;京沪地区的第13军计划以第70师团向衢州攻击,以牵制第3战区部队不能增援。空军则以第5航空军为主,其第1飞行团任务是歼灭桂林地区的中美空军,主力用于直接支援第11军作战。

上述部队中,参加长衡战役的部队兵力为25万~28万人。

国民政府方面,第9战区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战区所属部分部队被抽调。由于防区内鲜有战事,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开始懈怠。各部队派系之争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以正统自居,排挤地方部队,引发各方的不满。中央军的高级将领自持“天子门生”庇护,骄横跋扈,甚至对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令也阳奉阴违。第9战区的战斗力实际上已经大不如前。

1944年5月初,日寇打通平汉铁路。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寇后续必然对粤汉铁路发动进攻,遂命令第9战区“积极准备,勿为日寇所乘”。

战前第9战区共有10个军,部署在赣北、鄂南、湘北和湘西地区。其中,右翼新编第3军和第58军防守赣北地区(不在此次日寇第11军打击范围);左翼第72军(傅冀部)防守鄂南;中路第20军(杨汉域部)、第44军(王泽俊部)驻守湘北,第99军(梁汉明部)防守湘西。战区直属部队包括:第37军(罗奇部)集结于汨罗江,第4军(张德能部)集结在长沙,暂2军(沈发藻部)集结在株洲、渌口,第10军集结在衡阳、衡山之间。

不久之后,日寇第11军开始向崇阳、岳阳、华容地区集结,军事委员会于5月28日电令第9战区“准备决战”。由于担心第9战区兵力不足,军事委员会从周围战区抽调9个军增援第9战区。上述部队兵力合计约40万人,但由于军事委员会命令下达过晚,各战区部队在会战发起时,还没有来得及抵达长衡地区,日寇就已经发动进攻。

1944年5月27日,日寇5个师团开始分三路向第9战区发动进攻。

右翼第3和第13师团轻易突破守军阵地,至6月1日,先后攻占通城、麦市、平江,抵达汨罗江北岸;中路第68和第116师团首先强渡新墙河,击破守军第20军阵地。先头部队乘汽艇渡过汨罗江,攻占归义;左翼第40师团首先攻占南县、安乡,然后继续向洞庭湖南岸推进。

此后,第11军司令横山勇命令一线各师团不得冒进,并命令二线兵团第34和第58师团立即南下投入战斗,负责夺取长沙;左翼第3和第13师团在平江、长寿街集结休整,待第34和第58师团抵达战场后,分两路进攻浏阳;右翼第40师团沿洞庭湖继续南下夺取沅江,切断第9战区西撤的通道,再

向益阳、宁乡方向进攻;中路第68和第116师团则负责肃清汨罗江、捞刀河之间的守军,夺取金井、福临铺、三姐桥等地,为夺取长沙扫清外围障碍。

鉴于战事紧急,军事委员会于6月4日命令第24集团军(王耀武部)所属第73、第74、第79和第100军划归第9战区指挥,驰援湘江。

在日寇左翼浏阳方向,第26军(丁治磐部)北上增援,于6月6日抵达萍乡。此时,浏阳方向守军第37军接连放弃阵地,已经撤至浏阳以东山区,第99军则据守长沙和浏阳之间的预设阵地,顽强抗击日寇。

在日寇中路,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主力于6月8日渡过汨罗江。二线兵团第34师团抵达战场,3个师团击破守军阵地,逼近捞刀河北岸。第58师团投入战斗后,日寇开始部署夺取长沙的准备。

此次进攻长沙,日寇第11军吸取了之前长沙会战的教训,进攻部署非常谨慎。计划夺取长沙的第34和第58师团抵达战场不久,部队消耗较小,即便在长沙遭遇顽强抵抗,也能够持续展开进攻。在长沙周边,横山勇决心先夺取长沙以东的浏阳和以西的宁乡,消除第9战区反击的威胁。不仅如此,此次进攻长沙,日寇将岳麓山作为重点进攻目标,以第34师团主力负责夺取;第58师团负责进攻长沙市区,进攻部队在战前还专门进行了攻坚战术的训练。

在宁乡、益阳方向,刚刚划归第9战区的第24集团军于6月9日抵达战场,王耀武命令第100军(李天霞部)增援益阳,第73和第79军增援宁乡。同一时间日寇第40师团正与益阳守军第77师激战,该师因伤亡过重,于6月11日撤出益阳。6月12日,第100军第19师尚不知益阳已经失守。在益阳外围遭遇日寇后,即向当面日寇展开进攻。经过2天激战,日寇主动撤退,转向宁乡。第19师于6月14日收复益阳。该师将防务又交付给第77师,随即南下追击宁乡的日寇。

在宁乡,日寇第40师团主力正与守军激战,守军是第24集团军所属第73军(彭位仁部)和第79军(王甲本部),负责宁乡城防的是第58师(张灵甫部)。6月15日,第40师团突破外围阵地,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经过4天苦战,第58师城内部队仅剩下200余人,仍然据守核心阵地不退。日寇见守军如此顽强,遂于19日绕过宁乡,南下进攻湘乡。当天第19师抵达宁乡,与第58师会合。

在浏阳,日寇第3师团和第13师团于6月10日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夹击浏阳城。负责浏阳以西防御的第99军已经奉命西撤,驻守在浏阳城内的是第44军(王泽俊部),而第26军仍然停留在浏阳以南的萍乡。

当天,日寇第3师团从城西、城北向城垣展开攻击;第13师团以一部向城东佯攻,主力则迂回到城南。战至6月14日,第44军残部突围,日寇攻占浏阳。

在长沙,守城部队是第4军所属第59、第90、第102师和炮兵第3旅,兵力1万余人。其部署是第59师守城南,第102师守城北,第90师防守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炮兵第3旅阵地就部署在岳麓山上。

6月16日,经过精心准备的日寇开始向长沙进攻。负责进攻岳麓山的第34师团当天就攻占了岳麓山以东、以西的虎形山和牛形山。守军第90师兵力过于稀少,根本无力防守偌大的岳麓山。当天黄昏,第90师外围阵地被日寇突破,该师阵地全线动摇,不得不退守妙高峰、天心阁核心地带。

6月17日,日寇猛攻上述两阵地,并再次施放喷嚏式毒气弹。双方死战,均遭受极重的损失。为尽快夺取岳麓山,消除守军炮兵的威胁,第11军令第68师团抽调第58旅团增援第34师团。该旅团向西实施迂回,向守军左翼燕子山猛攻,第90师第268团伤亡过半,阵地随时可能被突破。

当天晚上,第4军军长张德能决定将守城的2个师各留下一个团,其余主力转移至岳麓山。命令下达后,各师开始准备渡过湘江。但因为时间仓促,第4军不仅缺少渡河工具,行动上也没有统一调度。各部集中在几处渡口过河,遭遇日寇在牛形山上刚刚部署的炮兵阵地猛烈的袭击,导致渡河部队陷入混乱。期间被炮火击中和坠河溺亡者不下1000人。

当第102和第59师于次日抵达湘江西岸时,才获悉岳麓山核心阵地已经丢失,第4军各部只得向西南方向撤退。沿途被日寇尾击,部队再次陷入无序状态。最终撤至邵阳时,全军已经不足4000人。

留在长沙的2个团在面对第58师团猛攻时,也很快无法支持。下午3时,1000余人从北门冲出,后辗转撤至茶陵,与第27集团军会合。长沙城遂第二次沦陷。

1944年6月16日,日寇第11军司令部在长沙还未夺取的时候,就向各师团下达了下一步进攻命令。鉴于第9战区国军正陷入混乱,第11军命令各师团不得休整,趁守军还没有组织起新的防御体系,迅速南下夺取衡阳。根据此前计划,中路第68和第116师团没有参加长沙作战,此次将担任夺取衡阳的任务。

左翼第3和第13师团则从浏阳出发,南下向醴陵、萍

乡方向进攻,保护第68和第116师团左侧翼。第40师团在夺取宁乡后(实际没有夺取),继续南下湘乡,并以一部协助中路的进攻。

6月20日,军事委员会决心死守衡阳,阻敌深入,两翼则北上出击,切断日寇后方通道。当天,军事委员会向第9战区下达作战命令:以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第26、第58、第72军,以及第27集团军(杨森部)第20、第44军击破醴陵方向日寇左翼两师团;以欧震指挥的第37军、暂2军和第3师防守衡山;以第24集团军(王耀武部)一部防守湘乡,另以主力部队向汨罗江、日寇身后攻击,以切断日寇后路。以李玉堂指挥的第10军(方先觉部)和暂54师守备衡阳。

日寇通过空中侦察,已经获悉守军将重兵集结在东、西两线,遂将南下兵力向上述地区集结,准备歼灭第9战区主力。在其左翼,第13师团夺取醴陵后,仅以一部继续南下进攻攸县,主力向东与第3师团靠拢,迎击第9战区第27和第30集团军。6月22日,日寇攻占萍乡,将第30集团军第58军、第72军击退,并重创第26军。

中路第116师团一部转向湘乡,与第40师团会合。6月22日,日寇攻占湘乡,随即转入防御,准备迎击第24集团军反扑。至此,第9战区部署的反击已经失败。

湘中地区的衡阳位于湘江西岸,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交汇点,是第9战区后方最重要的补给基地,城内守军是方先觉指挥的第10军。该军于1939年7月,由陕军、中央军各一部组建,首任军长是李玉堂,隶属第9战区。该军此后参加第9战区所有作战,因能征善战,逐步成为国军的头等主力。尤其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因顽强防守长沙,给予日军重大杀伤,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

1942年3月,李玉堂升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继任第10军军长。由于李、方二人不屑于攀附,第10军虽然战功卓著,却命运多舛。在隶属第9战区期间,因与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关系不睦,多次被第9战区长官部斥责。特别是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军事委员会追究第10军丢失金井的责任,将李玉堂撤职查办,方先觉记过处分。但也因为第10军战斗力强悍,屡屡在关键时刻被薛岳用于关键位置。

长衡会战前,第10军下辖第3、第190和预备第10师,暂54师临时划归该军指挥。其中,第190师是后备师,全师只有一个团。暂54师和第3师第8团驻守衡山。此外,第48师的一个战防炮营、第46军一个山炮连和第74军的野战炮营在城内归第10军指挥。上述部队兵力合计1.7万余人。

在兵力配置上,除衡山的暂54师和第3师第8团之外,第3师主力防御衡阳西北郊;预备第10师防御西郊;第190师防御南郊,暂54师计划从衡山南撤后退守北郊,城东有湘江屏障,没有重兵防守。

6月23日,日寇第68师团渡过耒河,击退暂54师警戒部队。以一部于次日傍晚进至衡阳西南,主力西渡湘江,进至衡阳以南。6月27日,日寇第116师团进至衡阳西郊。随即突破守军第3师前沿阵地,逼近瓦子坪、虎形山主阵地。第68师团主力在城南突破第190师前进阵地和冯家冲主阵地,并攻占机场。第68师团前出至西南一部突破预10师前沿阵地,逼近该师在铁路线设置的主阵地。至此,日寇完成对衡阳的包围。

在向衡阳发动进攻前,日寇也重新调整部署。在湘江东岸,日寇第68师团2个大队部署在机场附近,第58旅团部署在衡阳以南黄沙岭;第116师团第109、第120联队和炮兵第122联队部署在城西和城西南,第68师团第57旅团部署在衡阳西北。

6月28日拂晓,日寇开始向衡阳发起总攻。守军各部在炮火的支援下坚守阵地,并不时予以反击。激战终日,日寇毫无进展。当天交战中,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被炮火击伤,退出战场。在新任师团战刚到任前,在衡阳地区的两个师团由第116师团长岩永汪统一指挥。

6月29日,日寇继续进攻,仍然没有进展。岩永汪不得不将师团增援给湘乡的第133联队调回到衡阳方向。这样一来,第116师团3个步兵联队和1个炮兵联队全部集中在衡阳西郊,这里也变成了日寇的主攻方向。

7月1日至2日,日寇第116师团猛攻西郊张家山阵地,经过多次反复争夺,张家山阵地被日寇第133联队攻占,衡阳其余阵地仍然被守军牢牢控制。至此,日寇连续5天猛攻衡阳,仅在城西推进了1000米,自身损失相当惨重。当晚,第11军司令横山勇命令暂停进攻,各部转入休整,等待补充兵员和弹药。

趁日寇停止进攻之机,第3师此前驻留在衡山的第8团突破日寇包围圈,冲入城内与第3师会合。第10军因此获得了保卫战期间唯一一次补充。

在此期间,鉴于日寇主要进攻方向在西南郊,方先觉决定在西南构筑第二道防线。防守城南的第190师和第3师第7团扩大防御宽度,接替城西南第一线阵地;第3师主力则部署在纵深天马山、岳屏山、接龙山、五桂岭高地一线。

在衡阳外围双方继续战斗。其间第30集团军曾经实施过反击,一度收复醴陵、萍乡。但日寇第3和第13师团连续攻占耒阳、攸县,并重新夺取醴陵,致衡阳更加孤立。

1944年7月11日,得到炮兵加强和弹药补给的日寇开始发动第二轮总攻,第68师团新任师团长堤三树男到任。日寇进攻的重点仍然在西南郊,第116师团以1个步兵联队、2个野炮兵联队和空军第44战队向暂10师驻守的虎形山阵地发起猛攻。战至次日9时,守军伤亡重大,阵地被突破。第3师组织1个营向日寇反击,双方在阵地上展开白刃战。经过激战,反击部队营长牺牲,所部伤亡3/4,却没能夺回虎形山阵地,残部退守西禅寺。

至7月15日,暂10师和第190师防守的第一线阵地已经多处被日寇突破。二线第3师其间组织多次反击,又收复了一些要点,此时两军阵地犬牙交错,战斗极其惨烈。为了增加防御纵深,方先觉命令190师在城西南构筑第三道防线。

7月16日,第190师放弃一线剩余阵地,撤往刚刚构筑的第二道防线,日寇得以进至衡阳西门附近。

7月17日,日寇在西南方向的进攻仍然进展缓慢,进攻力量再次枯竭。与此同时,第10军因为缩小了防御宽度,仍然可以保持之前的防御密度,所以火力仍然没有减弱。在此期间,日寇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被打死,第133联队的3个大队长也相继被击毙,该联队各大队所剩兵力平均不到100人。7月19日,横山勇再次下令停止攻击。

在此期间,外围仍然没有进展。7月22日,第7战区增援的第62军(黄涛部)抵达战场。军事委员会命令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进驻该军军部,督促第62向衡阳西南进攻,以解衡阳之围。

同时,军事委员会严令第9战区其余部队:“乘敌后空虚,击破进犯之敌”。但各军连防守都难以维持,无力主动向日寇反击。

不仅如此,日寇情报部门对第9战区调动了如指掌,包括第62军的行动也非常清楚。当获悉第62军向衡阳反击后,即命令第40师团进至衡阳西南方向阻击第62军。同时,第68师团第57旅团归建,一同参加对衡阳的进攻。

7月23日,第62军开始向衡阳攻击前进。该军一度进至城西火车站。但第62军也弹药耗尽、伤亡甚大。日寇第40师团在第62军终止进攻后,立即组织反击,将该军击退。在其身后的第24集团军主力第74、第79和第100军也被阻止在第40师团的封锁线之外。

8月4日,第11军完成第二次整补,各部获得补给和兵员补充后,随即开始向衡阳发起第三轮总攻。此次除第68和第116师团外,第58师团也抵达衡阳,从城西北向守军发起进攻。

战至8月6日,日寇突破城垣进入城内,城内西南构筑的第二道防线也被日寇突破。8月7日6时,日寇集中炮火进行了2个小时的火力准备,然后向守军阵地发起总攻。第10军几乎丧失所有阵地。

当晚,第10军军长派人与日寇联系投降事项。8月8日,第10军军长方先觉、第3师师长周庆祥、第190师师长容有略、预10师师长葛先才、暂54师师长饶少伟在城南天主堂向日寇第68师团长堤三树男正式缴械投降。随同上述人员缴械的还包括4000名战斗人员和9000多名伤员。一些不愿意投降的官兵继续在城内抵抗,最终为国捐躯。

至此,长衡会战结束。此役第9战区伤亡被俘9万多人,日寇伤亡6.6万人。

第10军军长方先觉被俘后,被关在衡阳监狱。3个月后,在伪衡阳县自卫司令王伟能等人的帮助下逃出衡阳。随后又经第19师派部队护送,顺利抵达重庆。抵达重庆后,方先觉被任命为第36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并受到了重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各大报纸亦争先报道其脱险经过。

1945年1月,方先觉被任命为青年军第207师师长,不久又转任第206师师长,从此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样的结局,在战场上投降将领中已经难得。

1944年底,军事委员会以8000多名旧部重建第10军。但该军已经不复当日雄风,从此淡出国军头等主力序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