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37、【苏德战场】波罗的海战役

137、【苏德战场】波罗的海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八波罗的海战役:战略机动下的胜利

1944年初,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中遭受打击,不得不从列宁格勒及以南地区撤退。至1944年4月,德军撤退到以波罗的海沿岸的纳尔瓦、普斯科夫、陶格夫匹尔斯的“黑豹”防线。这条战线长达650公里,用于阻止苏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

1944年7月,巴格拉季昂战役期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在维捷布斯克遭遇惨重损失,集团军仅有3个师向西北方向败退。在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逼迫下,德军退往立陶宛,与北方集团军群一道防守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至德国东普鲁士的狭窄地段。不久,德军统帅部将第3装甲集团军划归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并给该集团军划拨了新的部队,至7月中旬,莱因哈特的麾下再次组建3个军级集群,恢复了一定的战斗力。

在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后半段,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继续扩大战果,尾追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7月27日,苏军攻占希奥利艾,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大门。7月31日,一支苏军坦克旅(近卫第3机械化军近卫第8机械化旅)在旅长克列麦尔上校的率领下,经过一夜强行军一口气突进125公里,抵达波罗的海里加湾。至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被切断。

前线进展如此迅速,甚至让苏军统帅部对战报将信将疑。为此,近卫第3机械化军军长命令克列麦尔灌上3瓶波罗的海的海水,用专机送到莫斯科,摆在斯大林的办公桌上,才让统帅部相信这个事实。

但好景不长,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的装甲部队陆续抵达北部战线。第3装甲集团军一下子得到了2个装甲军(5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800辆坦克的加强,苏军的攻势被迅速遏制。

8月中旬,德军开始反击。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很快就抵近希奥利艾,但随后苏军的抵抗开始猛烈。为了挡住德军的装甲集群,原隶属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划归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连同原地驻守的近卫第2集团军、第51集团军和3个坦克军,苏军同样遏制了德军的反击。

战至8月21日,德军攻占图库姆斯,在该地和里加(拉脱维亚首府)之间形成了一条30公里长的走廊,重新恢复了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之间的陆上联系。至此,双方均耗尽进攻力量,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可苏德双方彼此都清楚,下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截至1944年8月,德军在东线兵力最雄厚的军群要数北方集团军群,他们在年初经历的打击(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相比中央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损失要小得多。经过补充,新任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的麾下有60多万人(不算第3装甲集团军)。可他们的战线也非常漫长,从南面的拉脱维亚里加湾一直向北延伸,直至爱沙尼亚北部、芬兰湾的纳尔瓦,长达600多公里。

在德军防线对面,从北至南部署了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第2方面军和第1方面军,同时,更南面的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正试图攻入东普鲁士。虽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之间的恢复了陆上联系,可南部防线、图库姆斯和里加之间的走廊太脆弱,北方集团军群仍然面临巨大的危险。

在战线的北面,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于7月间突入拉脱维亚。在其凌厉攻势下,德军黑豹防线的重要据点一个接一个丢失。7月21日,苏军第67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从德军第38军手中夺取了奥斯特罗夫,从而在德第16、18集团军之间撕开了一个口子。7月23日,苏军第42集团军占领了普斯科夫。至此,德军的黑豹防线基本瓦解。

在过去的几个月间,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频繁更换。曾经担任集团军群司令2年之久的屈希勒尔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后期被解职。接替屈希勒尔职务的是东线的防御大师莫德尔,在其果断的措施下,德军撤到黑豹防线,战线得以稳定。此后不久,莫德尔南调,林德曼接任集团军群司令。也正是在此期间,德军的黑豹防线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对战局丧失信心的林德曼要求将部队撤到东普鲁士,被希特勒一顿训斥。在丢掉防线重要据点波洛茨克后,希特勒下令解除了林德曼的职务,改由纳尔瓦集群指挥官弗里斯纳接任集团军群司令。7月底,北方集团军群战事越来越吃紧,希特勒将自己的爱将舍尔纳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到北方集团军群,弗里斯纳则担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在此期间,希特勒考虑过放弃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海军司令邓尼茨阐述了波罗的海的重要性。他认为:坚守波罗的海有3个理由,其一是德国军事工业急需的瑞典矿石需要经过这片海域运输回德国本土;其二,海军潜艇训练基地就在波罗的海沿岸,而且这里还有海军的军港,被盟军赶出大西洋的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船就停泊在这些港口内;其三,波罗的海三国

亲近德国而且仇视苏联,所以德军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邓尼茨的意见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际上,这位出色的海战战术专家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希特勒的采纳。例如希特勒决心坚守克里米亚半岛,也是因为邓尼茨承诺海军能够给守卫克里米亚的第17集团军充足的给养和可靠的海上撤退路线,才让希特勒下决心坚守半岛。

计划攻入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包括戈沃罗夫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兵力20万人,当面德军是驻守在防线北端的纳尔瓦集群;马斯连尼科夫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兵力25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8集团军;叶廖缅科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兵力39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6集团军左翼;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兵力36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6集团军及第3装甲集团军一部。上述4个方面军总兵力超过120万人,德军兵力70万余人。

对于德军面临的形势,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和几位前任的意见一样,认为自己的防线太长了。不过,能够成为二战后期希特勒的宠将,舍尔纳有一套有效对付希特勒的办法。他没有直接要求缩短防线,而是悄悄地把北部爱沙尼亚境内纳尔瓦集群和第18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南撤,加强给第16集团军,而且准备苏军在北面一旦发起大规模攻势,纳尔瓦集群将退守爱沙尼亚西部岛屿,第18集团军则立即撤到拉脱维亚,德军将以里加为核心坚守防线,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撤到里加湾以西的库尔兰半岛。

让舍尔纳有底气坚守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手上的兵力,除了刚才提到的70余万部队,集团军群的坦克数量也非常可观,在他麾下的第3装甲集团军,装备了1200多辆坦克,编成5个装甲师、2个装甲步兵师和若干个独立作战单元,他们大部分部署在里加走廊地带,确保北方集团军群的后撤通道。

让舍尔纳沮丧的是空军力量不足,能够支援其作战的飞机只有300多架,而苏军自反攻以来,除了地面坦克越来越比德军强之外,逐渐被苏军掌控的制空权让德军的机动能力大受限制,装甲部队也时常遭受严重损失。

更让他揪心的是,当面苏军的兵力继续膨胀。到了9月份,苏军4个方面军兵力达到150万人,坦克3000多辆、作战飞机2200多架。而且苏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和休整,随时可能对己方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1944年9月14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转入进攻。为了协调各方面军行动,苏军统帅部任命华西列夫斯基担任大本营代表,统一指挥波罗的海战役。

首先遭受打击的恰恰是德军兵力薄弱的北部防线。在这个方向,苏军集中70个步兵师和两个坦克军对纳尔瓦集群和第18集团军实施猛攻。次日,舍尔纳借机向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请求收缩自己的防线。9月16日,纳尔瓦集群一部奉命西撤至塔林港(爱沙尼亚首府),第18集团军和纳尔瓦集群另一部则南撤,进入拉脱维亚境内。至此,舍尔纳实现了自己预先设计的第一步计划。

利用德军主动后撤的时机,战线最北面的苏军里宁格勒方面军转入进攻。9月22日,戈沃罗夫的方面军所属第8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协助下夺取塔林。当他们冲进港口时,德军已经将这里彻底破坏。德军纳尔瓦集群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苏军来得太快,计划撤往爱沙尼亚梦海峡群岛的德军后卫部队还没有来得及登船,他们遭到苏军海上和空中的双向打击。

不得不提的是叶廖缅科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他的左翼进攻一开始就不顺。其当面德军第10军负责保护第18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的结合部,在第18集团军奉命南撤后,他们负责坚守防线,掩护集团军主力撤退。因此,叶廖缅科的部队在这里遭遇德军第10军的顽强抵抗。直到9月22日,苏军才突破德军阵地。可叶廖缅科没有及时投入方面军第二梯队,丧失从战线中段突入德军防线的良机。至9月27日,德军放弃整个北部防线,收缩至里加核心阵地,他和友邻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德军则因为及时调整部署,大量部队收缩至里加一线,战线缩短了将近一半。尤其是节省下来的部队,及时增援里加以南地区,遏制了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进攻。

在战线的南部、里加湾走廊地带。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同样于1944年9月14日转入进攻。当天,第4突击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在空军第3集团军的支援下,猛攻里加湾走廊东段,在他们身后还有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原本德军可以依托梅梅莱河和利耶卢佩河屏障固守,可苏军提前在上游修筑河坝,导致两条河流的水位骤然下降,苏军的步兵和坦克轻易地渡过了这两条河流。

当天,德军第16集团军所属第502重型坦克营投入反击。德军的反击持续了1个多小时,27辆虎式坦克被击毁6辆,却并没有阻止住苏军的攻势。当天结束时,苏军突入纵深14公里,突破口宽度达到25公里。

当晚,舍尔纳决心继续对苏军反击,原因很简单,巴格拉米扬的方面军进攻方向太要紧,一旦被苏军切断里加湾走廊,北方

集团军群的第16和第18集团军不仅将再次失去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就连退往库尔兰半岛的企图也会落空。

为了让第3装甲集团军准备更充分,他给新任集团军司令劳斯多一天的准备时间。后者则集中集团军所属的4个装甲师(第4、第5、第7和第12装甲师)以及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上述5个师共有32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他们奉命从里加湾西侧突击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侧翼。

同时,在里加湾的防线正面,舍尔纳调来了党卫军第3装甲军,会同原有的6个步兵师,一同反击苏军第4突击集团军和别洛波罗多夫指挥的第43集团军。

9月16日,德军的反击开始。战斗进行的最激烈地方还是两军坦克部队交战区域。在苏军三位最出色的坦克指挥员中,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员卡图科夫和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司令员雷巴尔科善于长途奔袭,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则更善于和对手近战。

战至9月18日,德军的坦克集群没有摆脱苏军的坦克,最终没有冲到苏军步兵集团军进攻地段。9月19日,苏军第43集团军继续推进,逼近拉脱维亚首府里加。

9月20日,德军投入手上最后一支装甲部队-第14装甲师,再次向第43集团军反击,结果遭到苏军的反突击。9月22日,第43集团军夺占巴尔多内,距离里加城仅剩30公里。德军的整条防线再次遭遇严重危机。千钧一发之际,第18集团军南撤的党卫军“诺尔兰德”师经过4天行军400公里赶来增援,阻止了苏军向里加的进攻。同时,第3装甲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集群重新集结,向第43集团军左翼和近卫第6集团军进攻地段实施反击,苏军的攻势被迫中止。

至此,波罗的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苏军的攻势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德军及时收缩防线,并投入所有装甲部队,暂时稳住了防线。而且德军此时的防线只有300多公里,防御密度大大提高,苏军接下来反倒更加困难。

战场形势的变化不得不让苏军统帅部重新考虑作战方案。经过上一个阶段作战,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北部纳尔瓦集群所属约5万人退守爱沙尼亚西部的蒙海峡群岛;中部第16和第18集团军50万人据守以里加为核心的防线;南部第3装甲集团军10多万人(包括集团军群大部分装甲部队)负责保护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并掩护北方集团军群撤退的通道。

形势对苏军不利,德军三个重兵集团并不孤立,即便退守蒙海峡群岛的纳尔瓦集群也可以凭借德军的海上优势进退自如,中部和南部之间有里加湾陆上通道连接。在苏军主要进攻的里加方向,德军防线上有50万兵力,而且第3装甲集团军几乎所有的坦克都集中在两部德军的衔接位置(里加湾走廊)。

在战役第一阶段末期,统帅部代表、战役总指挥华西列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进攻方向南移,打击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南翼,夺取立陶宛的梅梅尔,从而切断德军撤往东普鲁士的通道。之所以选择向梅梅尔突击,是因为第3装甲集团军主力都在北翼,而南翼的兵力非常空虚。

摆在华西列夫斯基的难题是自己的部队也集中在里加及以北地区,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几十万兵力和1000多辆坦克南调绝非易事。而且如果德军发现己方企图,凭借内线作战的便利及时回援,苏军的企图就会泡汤。

方案上报统帅部后,斯大林替华西列夫斯基下了决心。同时,为了让华西列夫斯基专心指挥梅梅尔方向作战,他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元帅负责指挥其他三个方面军继续进攻里加地区的德军。

对于蒙海峡群岛的德军,斯大林起初不想主动发起进攻。因为夺岛作战会付出更大的伤亡,倒不如等待瓜熟蒂落,再去采摘。可他很快改变了主意,如果肃清这里的德军,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就可以南下封锁里加地区的德军海上通道。加上华西列夫斯基的行动成功实施,德军的两个集团军50万之众就会被困死在波罗的海沿岸。所以,他命令戈沃罗夫尽快组织实施夺取蒙海峡群岛的战斗。

为了让苏军夺取保罗的海三国变得名正言顺,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军内部组建爱沙尼亚第8步兵军、拉脱维亚第130步兵军、立陶宛第16步兵师,上述部队在第二阶段也参与的苏军的攻势。

作战方案确定后,前线立即付诸行动。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所属50个步兵师、15个坦克旅、93个炮兵团启程南下。他们需要在6天的时间内完成120~140公里的行军,进入新的出发阵地。随后还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新的进攻准备。除了巴格拉米扬的方面军,统帅部命令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右翼第39集团军也转进到梅梅尔方向,一同参加进攻。

在此期间,瑞典于9月26日宣布停止向德国供应矿石。受此事件影响,希特勒再一次动摇了坚守波罗的海沿岸的决心。9月底,苏军大规模调动被德军发现,消息传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舍尔纳和他的幕僚认为苏军无法在短期内在第3装甲集团军的南翼发起新的攻势。所以,他仅命令一小部分装甲

部队回撤,装甲部队主力继续集结在里加湾一线。

之所以做出错误的决策,是因为舍尔纳和希特勒正在酝酿一次反击,这个计划包括:第3装甲集团军集中5个装甲师和5个步兵师从南面,以及第16集团军1个装甲师和5个步兵师从北面出击,将苏军迫近里加地区的部队击退。该计划在德军的行动日程中安排在11月3日,可苏军哪会给德军那么长的时间。

1944年10月5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已经完成集结,开始向梅梅尔方向发起进攻。由于德军兵力空虚,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两道防线。而德军指挥部收到战报后,首先质疑它的真实性。

趁德军没有反应,苏军继续扩大战果。当进攻第一天结束时,苏军突入德军第28军防线纵深17公里,第40装甲军防线也被近卫第2集团军打开了一个缺口,深度7公里。10月6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19坦克军从突破口投入战场。两翼的苏军第4突击集团军、第3集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也转入进攻。

6个集团军的进攻终于打醒了舍尔纳,他立即命令第3装甲集团军在北翼的装甲部队南下增援。但苏军攻势正盛,德军匆促投入的部队已经无法挡住苏军的攻势了。

10月10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一道逼近梅梅尔,并推进到波罗的海海岸。至此,苏军第二次切断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陆上的撤退通道,这一次是彻底切断了。

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被一分为三,一部滞留在里加,一部退往东普鲁士,其余则被苏军包围在梅梅尔,其中不乏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和第7装甲师等精锐部队。

10月12日,苏军试图一举攻占梅梅尔这座港口,可德军抵抗非常顽强,而且他们还能够得到德国海军的舰炮火力支援。相比之下,苏军波罗的海舰队还是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同一时间,德军曾经试图反击,恢复德军的防线,可反击被苏军其他方向的进攻打乱。至此,双方在这个地区的战斗陷入停顿。

第3装甲集团军被打成两节,让舍尔纳无心继续坚守里加防线,里加湾走廊也已经毫无价值。10月12日起,舍尔纳下令北方集团军群放弃里加,撤往西面的库尔兰半岛。至10月21日,撤往半岛的德军共20个师、1个旅、68个工兵营和警察营、13个装甲营和强击火炮旅、120个高射炮连。

北部的夺岛战事从9月27日开始。当天,苏军顺利地登上被德军弃守的沃尔姆西岛,从而获得了继续夺岛的出发地。9月29日,1150名苏军登陆穆胡岛。9月30日,第249步兵师的5600人上岸。接着,苏军开始进攻萨列马岛以北的希乌马岛。德军第23轻步兵团防守于此,但他们挡不住红军的猛攻,于10月3日弃岛。至此,德军在蒙海峡群岛只剩下面积最大的萨列马岛。

德军纳尔瓦集群的主要兵力部署在该岛,10月1日,德军还给该集群增派了几支营级作战单位。10月5日,苏军开始攻击萨列马岛。爱沙尼亚第8步兵军由穆胡岛出击,夺取了连接着萨列马岛的奥里萨雷海堤,另一支苏军突入萨列马岛北部。德军随即放弃萨列马岛主岛,南下退守瑟尔韦半岛。

10月10日拂晓,苏军逼近瑟尔韦半岛,随即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而停滞不前。德军不仅向岛上增派了第12空军野战师一部,还出动海军舰船为半岛守军提供火力支援。这些战舰安装的最大280毫米口径的各种重炮在一天内就发射了1100发炮弹,给予苏军严重杀伤。比较之下,苏联海军虽然在波罗的海拥有大型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却借口水雷威胁以及附近的海军基地无法使用,几乎没有给陆军提供任何火力支援。

正是在德国海军战舰重炮的强力支持下,德军在瑟尔韦半岛得以坚持很长时间。岛上的德国士兵痛苦难熬,一些人互相抽签,抽中的人将被其他人开枪打伤,然后就可以冒充战伤乘船撤离。

11月中旬,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亲自到萨列马岛视察,认为守军已经难以维持。11月下旬,萨列马岛上的德军开始由海路分批撤离到库尔兰半岛的文茨皮尔斯。11月24日,最后一批守军4696人、7门火炮、3门高炮搭载在登陆船、渡轮和突击艇上离开瑟尔韦半岛。至此,一共德军从半岛撤走了18915人。在坚守半岛的1个多月时间里,德军阵亡、被俘、失踪4000余人。

苏军的损失没有统计数字,不过肯定比德军大得多。不仅如此,夺得蒙海峡群岛没有让苏军封锁住已经退守库尔兰半岛的德军。由于波罗的海舰队始终畏战,不敢投入大型水面舰船和德国海军对抗,德国海军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的海面。德国的运输船在1944年最后的三个月,累计向库尔兰半岛输送了300多万吨物资,仅损失1条运输船。

至1944年11月,波罗的海战役基本结束。苏军在2个多月的作战中,夺取了波罗的海三国绝大部分地区,德军退守库尔兰半岛和梅梅尔。其中,驻守在梅梅尔的部队于1945年1月底奉命撤离,投入到东普鲁士战役。库尔兰半岛的第16和第18集团军则要在半岛坚守很长一段时间。

此役,德军伤亡7.3万人,这样的损失相比其他战线要好很多。不过,舍尔纳的北方集团军群被围困在库尔兰半岛,是德军无法承受的失败。苏军此役损失巨大,4个方面军纯减员(阵亡、失踪、被俘)6.1万人,负伤21.8万人。此外苏军还损失了52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93门火炮和迫击炮。尽管如此,苏军仍然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因为他们已经宣判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也就是后来的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死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