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34、【苏德战场】桑多梅日战役

134、【苏德战场】桑多梅日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六桑多梅日战役:新式武器的比拼

1944年苏军十次打击的第六次打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篇讲述的利沃夫战役,本篇介绍战役第二阶段桑多梅日战役。

通过利沃夫战役可以看出,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进一步下降。战役发起之初,德军兵力70万人,苏军兵力110万人;德军坦克近千辆,并又陆续得到了几个装甲师的增援,苏军坦克2500多辆;德军作战飞机数量不多,苏军几乎在战役全程掌握制空权。相比于兵力和兵器的劣势,德军的士气对战局的影响更大,在局部作战中,导致了德军失利。

以一年前的库尔斯克会战相比,德军当时的兵力和兵器同样处于劣势,可即便在库尔斯克地区遭遇挫折后,南方集团军群仍然在随后的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防御作战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并在战役后期从容后撤。而一年后的利沃夫战役,哈尔佩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十多天里就被全线突破,第13军所属的6个师被苏军合围歼灭。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3装甲军在解救第13军的过程中,因为丧失反击的突然性,就取消了营救第13军的作战行动,说明德军的前线指挥官已经不具备战场上必要的勇气,变得畏首畏尾。要知道仅是在不到半年前,在第聂伯河右岸的科涅夫突出部,当施特默尔曼集群被围在切尔卡瑟口袋时,第3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分南北两路解救被围德军,他们是在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救援行动。而在利沃夫战役时的第3装甲军在尚有一定战斗力的情况下,因为担心苏军反扑,就草率了撤出了所谓的“危险地区”。

苏军方面,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在此次战役的表现也前重后轻。制定作战计划期间,他提出方面军从2个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使苏军能够充分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迫使德军分散使用自己的预备队。在形成科尔托夫走廊后,他果断命令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最终将德军第13军6个师、5万余人合围,一举奠定了战役的胜利。

但此后科涅夫的指挥也出现了问题。他首先没有协调好两路坦克突击集群的进攻,北路苏军一味西进渡过桑河,南路坦克突击集群为了围歼第13军延误了几天时间,最终没有在利沃夫围住德军另一个重兵集团。

但不管怎样,苏军取得了利沃夫战役的胜利。斯大林对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果也比较满意。

7月27日,苏军统帅部向方面军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渡过维斯瓦河,挺进波兰腹地。

为了让科涅夫专心指挥维斯瓦河方向的作战,苏军统帅部决定重新组建乌克兰第4方面军,负责在喀尔巴阡山北麓的作战。该方面军曾于1944年5月克里米亚进攻战役后撤销,新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编成由原科涅夫的南翼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组成,空军第8集团军也被划归给该方面军指挥,司令员是具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却命运多舛的彼得罗夫。作为彼得罗夫的克星,梅赫利斯则担任方面军军事委员职务。他们之间的恩怨,我们在以后的战役中再介绍。

接到斯大林新的作战命令后,科涅夫立即着手西进。此时方面军经过半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向西推进了200多公里。此前储备的作战物资消耗大半,给后勤人员带来新的难题是补给线越来越长,前线部队时常因为弹药和燃料不足被迫停下脚步。

科涅夫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德军依然比较强大,尽管哈尔佩手上原有的6个装甲师,即第1、第5、第8、第16、第17和第29装甲师在过去损失严重,但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调来的增援部队,包括第23和第24装甲师,以及几个重型坦克营频频骚扰苏军,他们虽然无法阻止住苏军的攻势,可不断地偷袭和阻击也让苏军的坦克部队放慢了推进的速度。

哈尔佩的兵力损失比较严重,包括在卡尔托夫走廊被歼灭的5万多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利沃夫战役期间损失了近20万人。不过驻守在科韦利的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奉命西撤,算上这两个军,哈尔佩的兵力仍然有70多万人。

科涅夫的第三个难题是己方兵力和坦克的消耗,尤其是几个坦克集团军已经损失了1/3的战力。

好在科涅夫手下良将如云,指挥3个坦克集团军的卡图科夫、雷巴尔科和列柳申科都是优秀的将领,步兵集团军中的库罗奇金、莫斯卡连科、普霍夫、扎多夫等人也久经战阵,沉稳老练。更重要的是,苏军刚刚取得大胜,将德军赶出了西乌克兰,部队士气高昂,这一点可能会成为战场上最大的亮点。

趁德军防线混乱之际,苏军第13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从已经夺取的桑河桥头堡出发,继续向维斯瓦河推进。一路上德军的抵抗非常稀少,只有德军第24装甲师以多路小股分队对苏军实施了反击。

7月29日,普霍夫指挥的第13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至次日清晨,2个步兵师在对岸建立了2个纵深2~3公里的桥头堡,这里逐渐扩大为“桑多梅日登陆场”,成为此次战役的焦点。在他们身后,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因为缺少渡河器材,暂时无法过河。

7月31日,苏军工兵部队在维斯瓦河上修建了一座门桥,坦克隆隆地驶过250多米宽的河面,加强了桑多梅日登陆场的力量。此时,德军恢复了空中打击,重点是苏军刚刚在维斯瓦河上修建的门桥和维斯瓦河边还不算大的桑多梅日登陆场。而苏军飞机场远离前线,油料也出现短缺,高炮部队更是没有及时跟上前锋部队。一时间,苏军陷入险境,步兵和坦克暴露在德军飞机面前,成了活靶子。

为了巩固住桑多梅日登陆场,作为方面军司令员的科涅夫要求空军把所有油料提供给战斗机,甚至将轰炸机和强击机油箱里的存油抽出来供战斗使用,这才缓解了苏军的困境。苏军工兵则加紧在维斯瓦河上构筑更多的桥梁,至8月1日,24座门桥投入使用,近卫第1和第3坦克集团军的坦克顺利地驶向了对岸。

与此同时,方面军其他部队也继续西进。其中,第4坦克集团军和步兵第60、第38集团军从南翼尾随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越过苏联边境进入波兰南部。

德军驻守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结合部的第56装甲军和第42步兵军,以及德军第2集团军由于两翼都被苏军突破,也被迫向撤退。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的4个集团军在夺取科韦利后,继续西进,并于7月24日夺取波兰重要城市卢布林。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第3集团军则负责保护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右翼安全。

至此,苏军已经全线突破桑河,逼近德军维斯瓦河防线。

此时,东线的交战地点已经基本上在苏联国境线之外。乌克兰第1方面军北面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正在进攻华沙。更北面的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已经进入波兰东部、立陶宛和东普鲁士。

在此期间,德军内部出现了问题。1944年7月20日,德国陆军预备役参谋长施陶芬贝格借参会之际行刺希特勒。在这次行动中,希特勒受轻伤。他随即命令希姆莱彻查此事,此后不久,德军内部包括大量东线和西线的将领受到牵连,很多人就此消失在战场上。

另一件事是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于7月底递交了辞职信,对于这位任职2年的陆军参谋长,希特勒早已经厌倦。因为蔡茨勒和曼施坦因关系亲密,希特勒将过去一年乌克兰地区作战不力的部分责任算到了蔡茨勒的头上。他认为正是二人不认真执行自己的决定,才导致德军连续遭到打击,从而失去了战场上的优势。当接到蔡茨勒的辞呈后,希特勒立即签字批准。

代替蔡茨勒的是东线的老人,希特勒曾经最宠爱的坦克兵将领古德里安。个性张扬的古德里安自1941年12月就离开了东线,他当时因为擅自从莫斯科城下撤退让希特勒震怒,他的上司和同僚(包括时任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和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借机发难,搬出了古德里安的种种劣迹,盛怒之下的希特勒解除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职务,此后的2年多,他都没有出现在前线。

现如今,德军已经穷途末路。高级将领们陆续因作战不力被解职。放眼看看东线,集团军级以上的将领,除了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莱因哈特之外,在1941年入侵苏联时的所有将领要么被撤职,要么被调离,要么已经死亡。

古德里安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他不擅长的是如何收敛锋芒,学会与他人相处。在上任伊始,他就给希特勒提出了一个非常冒险的建议,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走所有装甲部队,以充实危险的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机动部队实力。这个建议如果放在以前,希特勒是不会考虑的,可如今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决定冒一次险。

回到本文介绍的桑多梅日战役。

根据古德里安的建议,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总计得到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3个装甲师的增援,除了前面提到的第23和第24装甲师,还包括老牌的第3装甲师,这是莫德尔赖以成名的部队。3个装甲师共有206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众多老朋友回到了前台,自然少不了彩蛋。出现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战斗序列的,还有第17集团军。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该集团军在1944年5月克里米亚战役期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在跨海撤到罗马尼亚后,该集团军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整补,然后划归给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哈尔佩将其部署在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闪出的缺口处,以修补德军的防线。

至8月初,哈尔佩的集团军群恢复了一定的元气,他的防线也暂时稳定下来,第4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从北至南一字排开,分别驻守桑多梅日登陆场、战线中段和喀尔巴阡山北麓。在完成部署后,哈尔佩决心在北段的桑多梅日登陆场实施反击,击退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为此,他把手上的装甲部队都调给了新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巴尔克,同时还命令舒尔茨的第17集团军抽出一部分兵力协助反击。

德军的反击分为两路,在桑多梅日登陆场的右侧翼,德军第56和第48装甲军组成左路;在登陆场左侧翼,得到极大加强的第3装甲军组成右路。哈尔佩的企图是从两翼实施突击,逼迫在登陆场的苏军撤回到维斯瓦河东岸,

或就地将其歼灭。

1944年8月2日,德军的攻势首先从右路的第3装甲军方向发起。当天,德军50多辆坦克在步兵的配合下从梅莱茨向巴拉努夫出击,并于次日进至巴拉努夫南郊,逼近苏军渡口。

德军的反击让苏军有些措手不及,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急忙抽调1个步兵师、2个机械化旅和工兵部队投入战斗。由于德军已经冲到近前,苏军的火炮干脆用直瞄轰击迫近的德军。正在维修所里维修的坦克也被拖拽出来,当作大炮使用。一番混乱交战后,德军第一波次攻势被遏制,战果是拖慢了苏军渡河的进度。

得知德军反击的消息,科涅夫决定动用手中一直没有使用的预备队-近卫第5集团军。该集团军兵力有6万余人,在利沃夫战役期间一直没有投入战场,此时正是和德军打对对牌的时机。

8月4日,近卫第5集团军所属近卫第33步兵军渡过维斯瓦河。随后,集团军在司令员扎多夫的率领下陆续进入桑多梅日登陆场,随同他们一起的还有第31坦克军和8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至此桑多梅日登陆场集结了苏军近卫第1、第3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四个重兵集团,科涅夫交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固守登陆场。

德军在南面的进攻被击退后,在之后的几天把进攻方向放在了北路,第42步兵军试图阻止苏军在登陆场以北的扩张,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巴尔克还把后勤人员组织起来,专门用单兵反坦克武器对付苏军的坦克部队。

8月11日,南路第3装甲军卷土重来,他们突入桑多梅日登陆纵深8~10公里,苏军阵地有被分割为两段的危险。当天,苏军近卫第6坦克军撤到一片沙质土壤上,坦克手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坦克开到隐蔽地带。尾随而来的德军坦克在这里吃了亏,他们为了不被陷在沙土里,不断扭动坦克的身躯,不知不觉地把装甲薄弱的侧面暴露给苏军,然后被苏军的坦克击毁。

趁着混乱,不惧危险的苏军抓回来2个德军俘虏。其中一个是第501重型坦克营的一名士兵。从他们口中获悉,当面的德军的第501重型坦克营配备了45辆德军最新研制的“虎王”坦克。前文提到过,该坦克正面装甲150毫米,重68吨,配备88毫米火炮,被德军誉为“最完美的武器”。在该营出发前,他们就对外宣称,自己是去围猎伊凡(苏军坦克)的。

8月13日,虎王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他们外形因为和“黑豹”坦克很像,苏军坦克手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从没有见过的对手。但苏军没有放松警惕。相反,近卫第6坦克军已经提前埋伏起来,所部3个坦克旅和1个重型坦克团所剩的坦克不多,加起来只有55辆,可坦克手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

处在暗处的苏军坦克手们没有急于出击,他们希望德军坦克可以更近一些,只有这样德军的装甲优势才会被削弱。在距离苏军埋伏圈400米远处时,指挥员下达了开火的命令,一发炮弹从T-34坦克的炮管中射出,击中一辆虎王坦克的侧面装甲。随即苏军的坦克纷纷开火,又有多辆德军坦克的侧面被集中。一辆虎王企图调整方向,以正面抗击苏军的炮火,但履带被一发炮弹集中,立即陷在原地无法动弹。

战斗还在继续,近卫第6坦克军的重型坦克团装备的S-51自行火炮扭动着笨重的身躯出现在战场上,他们在700~800米的距离,用122毫米火炮向虎王坦克正面射击,又击毁了好几辆德军坦克。

至此,虎王坦克结束了自己的首次表演,德军共损失24辆坦克,其中有12辆是虎王坦克。在检查战场时,苏军最终确定了他们击毁的并不是黑豹坦克,而是德军最新研制的“完美武器”。

当然,一次战斗不能否定虎王坦克的作战能力,他们在战争末期的表现越来越好。而这一次,他们不小心碰到的是被胜利冲击得有些“头脑发热”、毫不畏惧的恐怖伊凡。就这样,双方的新式武器在战场上完成了一次碰撞,德军用的是虎王坦克,苏军用的是己方的士气。

在桑多梅日登陆场,德军的反击持续到8月中旬,巴尔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共投入5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若干步兵师,但最终没有消除掉登陆场。苏军在抵御住德军的反击后,逐渐转入攻势。

在登陆场以北,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于8月14日开始实施反突击,一举攻占了桑多梅日,并将德军第42步兵军一部合围。虽然德军后来成功突围,可德军在这个方向转入了防御。科涅夫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向登陆场增派兵力,由于自己的南翼不打算实施进攻,他将第60和第38集团军留在原地监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然后将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团军也调到了桑多梅日登陆场。至8月20日,登陆场已经扩大到75公里宽,55公里纵深,德军已经无力将苏军击退。

8月底,战场上逐渐平静了下来。苏军不急于西进,德军也无力反击。至此,苏军第六次打击结束。

此战,苏军伤亡28.9万人,其中纯减员(阵亡、被俘、失踪)6.5万人,负伤22.4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200多辆,火炮和迫击炮1800多门,作战飞机289架。

德军在过去的1个月中损失数字不详,从战役过程中看,他们损失的数字甚至可能超过苏军。仅利沃夫战役就有近20万人的伤亡。

这次战役相比于巴格拉季昂行动名气要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巴格拉季昂的战果太辉煌。不过,巴格拉季昂战役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加上苏军精心的战前准备和出色的战场指挥,德军的失败情有可原。可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不同,双方的实力对比并不悬殊,即便比较坦克力量,哈尔佩手上陆续掌握的坦克数量也不少,可却彻头彻尾地输给了科涅夫。

看来大势所趋,气数已尽的德军不能要求他们更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