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32、【苏德战场】巴格拉季昂行动(下)

132、【苏德战场】巴格拉季昂行动(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五巴格拉季昂行动(下):中央集群的覆没

1944年6月28日,在巴格拉季昂战役进行一周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驻守的“白俄罗斯阳台”突出部防线已经崩溃。仅在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两地的包围圈中,德军就损失了十万人。由于战役正在进行,全部损失还无法计算。

在北面的第3装甲集团军所属三个军中,第53军已经不复存在,第9军退往西北方向,第6军划归第4集团军指挥。南面的第9集团军所属2个军被苏军几乎全歼,剩下的一个军划归给第2集团军指挥。中段的第4集团军主力尚在,可损失也相当惨重。4个军中,第39军军长马蒂内克在6月28日被击毙,第6军军长普费费尔在同一天负伤,死于当晚8时。

战斗还没有结束,苏军的进攻仍然给第4集团军造成了严重威胁。希特勒希望德军能够守住第聂伯河,万不得已退守别列津纳河。可截止到6月28日,苏军已经从多处突破了第聂伯河,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都已经前出到别列津纳河。所以,德军在这里也已经无法构筑防线。在前线将领的恳求下,希特勒允许第4集团军撤往明斯克地区。

6月28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晋升大将,这一年他仅有38岁。斯大林非常赏识这位后起的将星,据说还把他内定为未来苏军的最高统帅。同样获得晋升的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他于6月29日晋升为元帅,是卫国战争期间第6位晋升元帅的苏军将领,前五位分别是: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戈沃罗夫。

荣誉加身,自然少不了领取新的作战任务,两位司令员新的任务是分别从东北和东南方向对明斯克发起突击,赶超后撤的德军第4集团军,就地歼灭。

此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第1方面军距离明斯克都不足100公里,尾随德军第4集团军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距离明斯克160~170公里。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对后面的战局非常乐观,担任突击任务的是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他们在通往明斯克的道路上只有一条别列津纳河需要通过,然后就是一马平川,溃败的德军已经无力组织像样的抵抗。但是好事多磨,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意外地在别列津纳河畔遭受到了严重挫折。

就在中央集团军群溃败之际,6月28日,希特勒任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接替了布施的职务。在早些时候到达中央集团军群战线的,还包括第5装甲师和第505重型坦克营。连同一些中央集团军群的警卫师,莫德尔组建了绍肯集群,该集群负责在北面挡住苏军的推进。

6月28日,在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正向明斯克推进时,他们与德军绍肯集群遭遇,随即爆发了巴格拉季昂战役以来最大的坦克交战。

当天,近卫第3坦克军正沿着明斯克公路西进,准备通过别列津纳河。经过几分钟的火力急袭,苏军冲向克鲁普基。在这里,他们和提前抵达的德军第5装甲师遭遇。同时,第505重型坦克营的一个连埋伏在附近的树林中,等待苏军坦克靠近再实施打击。

上午10时,苏军的先头部队在遭到伏击后被迫后撤。午后,近卫第3坦克军军长沃夫钦科决定展开全军主力与德军决战,一同加入战场的还包括集团军所属第29坦克军的一个坦克旅。经过激战,双方都付出了较大的损失。就在苏军打算抢先通过别列津纳河上的桥梁时,德军及时地炸掉了这座重要桥梁。

至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失去了快速渡过别列津纳河的机会,他们需要工兵架设新的桥梁供坦克通过。

在明斯克东南,新到达的第4和第16装甲师组成的钢铁防线横亘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前进的道路上。这样一来,蒂佩尔斯基尔希的第4集团军两翼得到了保护,除了尾随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以外,他们暂时没有其他地面上的威胁。

阻碍德军后撤的是苏联空军,他们炸毁了别列津纳河上的另一座桥梁,这里是德军后撤的必经之路。大量德军滞留在东岸,撤退道路上,车辆、火炮、马匹拥挤在一起,成为苏联空军的理想目标。

一位亲历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群群歇斯底里的士兵在河道纵横、桥梁被毁的大片沼泽以及树林里夺路而逃。这里道路奇差,天气闷热,粮食匮乏,并且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另一个装甲师指挥官描绘了德军的内部崩溃:“人们在互相诅咒、厮打。一辆马车撞到了另一辆,车轮坏了,于是越来越多的马车撞到了这辆马车。”

正在撤退的第4集团军的指挥系统非常混乱。集团军下辖第6、第12、第27和第39军,四个军已经阵亡了两位军长。为此,集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改编,组建三个作战集群。其中,米勒集群辖3个步兵师和统帅堂装甲师;康尼格集群辖1个步兵师和两个团;更早组建的绍肯集群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接收了第27军的部队。

第4集团军什么时候能够撤退到明斯克,德军统帅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也无法测算。但他们算出了另外一个时间:第4集团军不

可能在7月3日前全部渡过别列津纳河。接下来就看苏军能否抓住这次机会。

6月29日,被河流阻断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首先恢复了攻势。工兵利用1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桥梁的架设,跟随苏军坦克部队的还有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渡过河后,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没有再遇到德军第5装甲师。原来,该师已经奉命北调,因为莫德尔担心苏军的坦克集团军会从别列津纳河上游寻找可以泅渡的地点过河,遂将第5装甲师北调前去堵截。结果,两方坦克部队阴差阳错地错开了。

7月1日,苏军攻占鲍里索夫。德军在撤离前放火烧毁了全城,并屠杀了所有苏军战俘。

同一天,明斯克东南的德军也因为受到威胁选择后撤,这样一来苏军向明斯克进攻的道路全部被打开,德军第4集团军再次陷入危局。

而实际上,明斯克也已经不再是德军撤退的终点。战局瞬息万变,就在这几天,苏军已经切断了明斯克南北的交通线,第4集团军即便安全撤到明斯克,也同样处于三面包围之中。莫德尔将前线的情况上报给德军统帅部,同时提醒希特勒,第4集团军未必能安全脱身,应该提前安排预防措施。新的指令通过德国陆军作战局长豪辛格传达给莫德尔,前者因为蔡茨勒养病,暂时接替蔡茨勒的职务。

根据统帅部的指令,莫德尔于7月1日晚下令炸毁明斯克城内所有的建筑物,并组织城内8000名伤员和1.2万后勤人员乘坐火车向西撤退,留在明斯克城内的守军仅有1800人。至于第4集团军的命运,莫德尔期望苏军的推进能够慢一些,给第4集团军多一些时间,也给赶来增援的部队多一些时间。

7月2日,首先杀到明斯克城郊的是北面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所属近卫第3坦克军。他们于2日早晨抵达明斯克东北25公里处。当晚,他们从北面抵近明斯克城。

在明斯克以南,近卫第2坦克军在德军两个装甲师后撤后,连续推进60公里,也于7月2日晚抵达明斯克郊外,随即开始攻城,但他们被德军守城部队击退。

几乎同时,苏军第3集团军所属近卫第1坦克军以及独立第9坦克军插入到明斯克以西地区,实施更深远的迂回。2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将目标瞄准了明斯克南北,由此看来,苏军的目标显然还不止明斯克,他们希望将战线尽快推进到苏联国境线。

为了阻止苏军,保住第4集团军后撤的通道,莫德尔决定孤注一掷,把仅有的几个装甲师全部投入反击!为了保障第4集团军向明斯克以北的撤退,第5装甲师和第505重坦克营杀向西北方,企图打通明斯克一莫洛杰奇诺铁路。7月2日夜间,第9集团军司令部派出梅斯中将指挥的第302炮兵司令部,赶赴莫洛杰奇诺接管当地防御,并组建梅斯集群,包括2个步兵师一部、几个营团级的警卫部队和1个高炮师。

南面的作战焦点集中在斯托尔布齐。德第2集团军向那里投入了第4装甲师。第9集团军也把第12装甲师撤到明斯克东南,冲向斯托尔布齐。尽管如此,斯托尔布齐当天还是落入苏军之手。

莫德尔努力最终付诸东流,苏军的推进速度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7月3日,各路苏军陆续进入明斯克城内。晨9时,近卫第2坦克军首先由东北面突入市内。2小时后(11时),近卫第11集团军、第31集团军也冲了进来。午后1时,近卫第1坦克军从南面驶入明斯克。随后,第3集团军由东南面进抵明斯克。7月3日终,红军最终解放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

苏军刚进入城市时,看到的是大片完整无损的建筑。可他们还没高兴多久,德国人留下的4000个延时地雷和炸弹就炸成了一片。三天后,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报告:明斯克的四分之三已经被毁掉了。

尽管如此,夺取明斯克的意义在于截断了德军第4集团军的退路。苏军在巴格拉季昂战役期间第三次合围了德军的重兵集团,而且数量达到10.5万人。在包围圈中,重组的第4集团军除了不再撤退行列的第5装甲师,其余部队悉数被围。

十万多德军官兵被困在沃尔马河与别烈津纳河之间,并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第78突击师师长特劳特指挥;另一部分是米勒集群。由于兵力众多,德军的突围行动造成了战争史上著名的“移动的包围圈”,数万德军官兵在苏军重围下从一个地区移到另一个地区。这种局面在几个月前的乌克兰出现过,那个被称作“胡贝口袋”的被围德军最终成功突围。可这一次,蒂佩尔斯基尔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苏军的包围圈要严密得多。经过一番挣扎,德军艰难地渡过了别列津纳河,向西一直打到明斯克以南。

中央集团军群开始还能向他们空投一些补给。7月5日,最后一批物资被投到明斯克东南的斯米洛维奇。此后,由于德军机场被红军赶得越来越远,加上缺乏战斗机掩护,空运停止了。7月5日,被围德军从明斯克以东发出最后一份无线电报。同一天,苏军的歼灭战开始了。

从这天直到11日,德军一直处在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无情屠杀中。最可怕的还有来自天空的狂轰滥炸。仅在明斯克东南,苏联飞机就消灭了5000名

德军和大量装备。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苏联空军一直都很活跃。从6月23日战役开始至7月4日,4个苏联空军集团军和远程航空部队共出动55000多架次。

在苏军的火力打击下,饥肠辘辘的德军逐渐失去秩序。7月6日,第78突击师师长特劳特亲率3000人突围,结果被苏联第49集团军2个步兵师和1个重自行火炮团打了个粉碎。突围失败了,2000名德军被打死,剩下的1200人被俘,包括特劳特中将本人。

7月8日,第12军代理军长米勒中将及其所部3000人,遭遇了红军第50集团军第121步兵军。经过短暂交火,米勒投降了。作为第4集团军主力集群指挥官,他还签发命令,不仅要求部下投降,还让他们把武器交出来。苏联人将这道命令连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号召书一起印了二百万份,用飞机到处散发,还用扩音器宣读,甚至派出20名俘虏向尚未投降的德军师、团长直接传达。

7月9日,第27军军长福尔克斯步兵上将和第260步兵师师长克拉马特少将连同2000人被苏军第38军俘虏。当天,德第267步兵师的2000人也来到苏军指定的收容点。这天,一共有8000 名德军官兵落入苏军手中。

至此,第4集团军的4位军长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2人阵亡,2人投降。整个第4集团军从7月3日至12日的十天中,阵亡7万余人,被俘3.6万人。苏军同时还缴获了大量装备和物资。

为了尽快肃清白俄罗斯森林里的德军散兵,苏军游击队领受了新的任务,到森林里抓捕德国士兵。他们在整个战役期间,共歼灭德军4.5万人,绝大部分是后期捕获的德军俘虏。同时,苏军还自信地释放了558名俘虏,他们最终返回的有344人,并带回了6085名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德军官兵。

在晒得滚烫的白俄罗斯大地、在蚊虫肆虐的森林沼泽,被困的大部分德国官兵很快丧失了斗志。3个德国兵向一个前来采访的英国记者投降。一个12岁小孩俘虏了52个德国兵。

丑剧也在上演,第31步兵师长奥克斯纳中将换上士兵服装逃跑,可被抓住以后,他却亮明了将军身份,要求把自己送到待遇较好的军官战俘营。不久,他就抽着雪茄和苏联记者大谈德国军队的必胜思想。

并非所有的德军都落入苏军的手中,他们向西潜逃,希望能够最终遇到己方的部队。其中,有1万人死于途中,或者在更晚的时候被苏军抓获。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意外收获,是因为苏军在此后的推进速度惊人,那些没有衣食保障、东躲西藏的德军向西追赶的速度始终追赶不上前进的苏军,导致他们长时间无法走出苏军控制的区域。

根据德国公布的数字,隶属于第4集团军的官兵共计有918人找到了己方部队,他们包括80名军官和838名士兵。最晚返回部队的要到1944年10月底,他们在过去的三个月徒步跋涉了600多公里。

1944年7月4日,莫德尔上报了中央集团军群面临的局面,在被苏军突破的地段,德军仅剩下8个师的兵力。在巴格拉季昂战役发起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最保守的兵力估计是64.5万人,更被认同的数字是88万人。现如今三个集团军群毁灭殆尽,第3装甲集团军原有16万人,只剩下第9军的1万多人;第4集团军原有16万人,剩余3.5万人;第9集团军原有17万人,逃出包围圈的只有1.5万人。照此推算,德军的损失超过40万人。

当面的苏军兵力有116个步兵师、42个坦克旅、16个机械化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为了弥补战线的漏洞,德军统帅部只好从其他战线抽调部队,还陆续调来了新组建的党卫军、普鲁士军区所属的警察部队,以及尚未完成组建的师。

7月初,苏军已经俘虏了7万多德军战俘(这并不是战役最终的俘虏数字),其中包括21位将军。斯大林突发奇想,他决定让这些战俘通过莫斯科的大街上,让苏联民众和全世界看到苏军取得的胜利。

负责落实这个事项的是苏联内务委员比利亚,在他的安排下,5.5万名德军战俘,包括18名将军和1200名德军军官被车运莫斯科。1944年7月17日,德军战俘出现在莫斯科街头,人数比贝利亚要求的还多了2600人,共计57600人。

黑压压的战俘队伍通过莫斯科中心大街时,一些围观者对他们进行了羞辱。但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上,德军在被“检阅”的过程中还比较平静。战俘们虽然蓬头垢面、衣着破旧,但每个人都表情严肃、井然有序,不失军人本色。

经此一役,苏德战场中段出现了一个350公里宽的大窟窿,这个大窟窿集中着苏军200多万部队,当面是德军8个师和正在赶往这里的增援部队。从这个大窟窿出发,苏军可以向西进入波兰,可以北上进入东普鲁士。无论哪个方向,都毫无疑问是胜利的方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