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09、【苏德战场】斯摩棱斯克会战

109、【苏德战场】斯摩棱斯克会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斯摩棱斯克会战:走向没落的中央集团军群

德军在1941年全面进攻苏联时,战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齐头并进,在战争的前半年就夺取了大部分苏联在欧洲部分的领土。进入1942年,德军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南线,德军从哈尔科夫、斯大林诺一路东进,一直打到伏尔加河畔。后又在苏军的反击下步步后撤。

相比于南线的大开大合,苏军在北段列宁格勒方向几乎陷入停顿;中段战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则与苏军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勒热夫、奥廖尔一线对峙。尤其是在距离莫斯科仅2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德军为了保留进攻莫斯科的前进基地,在态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始终坚守不退。双方在这里都保持了超过100万的强大的兵团,但都没有能力打破僵局。在整个1942年,中段战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勒热夫突出部。苏军先后发起多次进攻,都没有将德军从这里赶走。

在1942年冬季攻势中,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发起火星行动,再次试图清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的突出部。在兵力和坦克略占优势的情况下,苏军因不善于运用坦克,德军则依托坚固工事和更有力的装甲部队,使苏军无功而返。

苏军的攻势并非毫无战果,1943年1月17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突击集团军在加利茨基的指挥下,解放了勒热夫突出部以西的大卢基。这里是德军后方的交通枢纽,连接着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此战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态势更加凶险。鉴于勒热夫突出部作为进攻莫斯科前进基地的作用已经丧失,同时为了缩短战线、节省兵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请求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希特勒也认为短期内再次进攻莫斯科并不现实,遂同意了克鲁格的意见。

1943年3月,德军第9集团军从勒热夫突出部撤退,转而部署在库尔斯克北面的奥廖尔地区。这里因为德军第2集团军已经崩溃,苏军随时可能突破德军防线。从勒热夫突出部撤出来的20多个师被投入到奥廖尔突出部,才稳定住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防线。

至1943年7月爆发库尔斯克会战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下辖4个集团军,从北至南分别是第3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其中,右翼的第9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据守在奥廖尔地区,左翼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据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克鲁格手中有125.1万人,坦克801辆。虽然不再有那么多装甲部队,可是中央战线与南部不同,这里都是德军长期占领的地区,坚固的工事可以拟补缺少装甲部队的不足。

1943年7月,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第9集团军会同南方集团军群左翼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百夫集群发起库尔斯克会战。第9集团军负责从北面的奥廖尔突出部向南突击库尔斯克。经过几天的进攻后,莫德尔于7月12日中止了进攻。苏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先后向德军发起反击。8月,德军退出奥廖尔突出部,撤往布良斯克,第二装甲集团军也调往巴尔干地区,从此退出了苏德战场。

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德军共有40多个师,被部署在斯摩棱斯克以东600多公里的防线上。其中最北面的第3装甲集团军约29.2万人,指挥官仍然是莱因哈特;中段的第4集团军内编入了大量的步兵师,兵力36万人,指挥官是海因里希。此外,克鲁格将第2集团第55军也放在 了左翼,所以德军在这一地区的兵力总计70余万人。

自1941年8月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地区后,在2年的时间里,德军在这里构筑了纵深130公里的防线。前沿阵地由2~3道铁丝网和200米宽的雷场组成。后面是第1、第2、第3、第4、第5防御地带,每个防御地带纵深8~15公里。防御地带的第一道堑壕配有机枪阵地,每个机枪阵地提前设置多个机枪座,便于机动,并配备专用的装甲防护板。在机枪阵地后面,配备重机枪、迫击炮,更远的后方有重炮阵地。每个防御地带里还构筑了防坦克壕沟、隐蔽部和支撑点,防御地带之间,均布设了雷场和障碍物。

1943年7月,德军的侦察机发现苏军在集结兵力,克鲁格遂将正在休整的一部分装甲部队调到左翼充当预备队,准备迎击苏军的进攻。

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以北是加里宁方面军,时任司令员叶廖缅科,上一任司令员普尔卡耶夫已经于1943年4月份调往远东地区,1945年他在那里参与指挥远东战役。另外,在加里宁方面军的左翼,是索科洛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右翼。

在库尔斯克会战第二阶段,苏军三个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左翼)围攻奥廖尔突出部。斯大林在此期间要求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牵制性进攻,以防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部队向奥廖尔增援;如果奥廖尔的作战顺利,统帅部还要求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趁势收复斯摩棱斯克。因为这里是莫斯科最近的交战地区,斯大林特意赶到前线,给前线士兵鼓舞士气,还亲自为战役命名为“苏沃洛夫”行动。

苏军的兵力并不占优,加里宁方面

军的兵力为42.8万人,西方面军的兵力虽然庞大,达到82.4万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承担着对奥廖尔地区的进攻。其用于斯摩棱斯克方向的兵力包括第5、第10、第33、第49、第68集团军,以及近卫第10集团军。为了加强突击力量,统帅部给索科索夫斯基和叶廖缅科调来了一些坦克部队。

在主攻方向上的选择上,索科洛夫斯基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选择了斯摩棱斯克东南100多公里处的基洛夫,这里是西方面军的右翼,距离奥廖尔很近。斯大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当面德军第4集团军以相当压力,使其不能调兵增援奥廖尔。但主攻方向距离斯摩棱斯克太远,一向习惯俯首听命的索科洛夫斯基也没有表示异议。

1943年8月7日,苏军近卫第10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在战线的南端基洛夫发起攻势,拉开了斯摩棱斯克会战的序幕。苏军一开始的进攻就陷入困境,德军的工事太坚固,索科洛夫斯基在第1天就把第二梯队派了上去,苏空军当天出动1245架次,可战线只推进到前沿阵地和第1防御地带的浅纵深。

8月9日,苏军已经打了三天,推进3公里。当天黄昏,索科洛夫斯基接到报告,德军三列火车正满载着援兵向这里进发。他决定趁德军援兵到达前再进行一次突击。8月10日,苏军近卫第10集团军近卫第29步兵师,在1个坦克团和1个反坦克炮团的支援下,向德军发动攻势。经过30分钟的炮火准备,近卫第29步兵师的2个团冲向德军阵地。其中1个团占领了德军的第一道战壕,但立即遭到德军侧翼和纵深炮火的袭击,进攻也被阻止;另一个团在进攻之初就遭到德军233.3高地的火力压制,德军在这里驻有1个营,并配备迫击炮和直瞄火炮,炮火可以覆盖苏军整个进攻区域。

经过调整,近卫第29步兵师的2个团一起向233.3高地发起冲击。德军则以8个炮兵连集中实施拦截,空军也出动16架飞机对苏军实施空袭,苏军的第一次冲锋没能获得成功。随后,苏军也集中5个炮兵团对233.3高地实施炮击。十分钟后,步兵和坦克一起出动,终于将这片高地攻破。但因为这里耗费了苏军一个白天的时间,德军的增援部队应抵达,苏军还是没有能够取得关键突破。

随着援兵抵达,德军开始反击。从8月11日开始,双方在苏军已占领的地区反复冲杀,战斗非常血腥。8月12日,德军在发动一次反击时,将守备部队撤到第2防御地带。就这样,德军依托工事且战且退,并伴随短促反击。苏军则在进攻中一点一点地消耗自己的攻击力量。至8月20日,苏军停止了进攻。

在加里宁方面军方向,第39集团军于8月13日在斯摩棱斯克东北50多公里处的杜霍夫希纳发起试探性进攻。经过5天激战,突入德军防线6~7公里,转入防御。

对斯摩棱斯克两翼的进攻虽然没有取得突破,但也完成了统帅部交给他们的牵制任务。8月下旬,德军放弃奥廖尔,退守布良斯克,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攻势也随之调整。

西方面军这一次将主攻方向改在了叶利尼亚,这里仍然处于斯摩棱斯克的东南方向,却距离斯摩棱斯克更近,而且两地之间有铁路线连接。为了拿下叶利尼亚,索科洛夫斯基将近卫第10、第21和第33集团军都集中在了这里,而且每个集团军都加强了突击力量,包括第5机械化军、近卫第5骑兵军和近卫第2坦克军。

在另一个进攻方向,即斯摩棱斯克东面的亚尔采沃和多罗戈布日,西方面军第5、第31和第68集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协同配合,负责夺取上述两座城市,然后继续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

在基洛夫方向,则继续由第10和第49集团军实施进攻。

在苏军主要进攻的叶利尼亚地区,德军在乌格拉河东岸部署了第262步兵师的4个营,纵深有第2装甲师和2个步兵团。苏军兵力上有巨大优势,而且德军在浅纵深依托的乌格拉河只有20~30米宽,苏军进攻最大的障碍是乌格拉河西岸的沼泽地会限制苏军使用坦克部队。

8月28日,苏军开始从叶利尼亚方向进攻,进展非常顺利。几个小时内,德军就丢掉了乌格拉河东岸的前沿阵地,向后面的高地和支撑点溃退。苏军的坦克则冲向高地,将刚刚退到这里的德军击溃。当天的进攻,苏军向德军防线纵深推进了6~8公里,突破口宽度25公里。次日,索科洛夫斯基将第5机械化军和近卫第5骑兵军投入战斗,突破口继续扩大,苏军顺利地渡过了乌格拉河。

8月30日,近卫第2坦克军投入战斗,打垮了德军在乌格拉河西岸的防御,该军的坦克集群继续向西突击,并与配合其进攻的近卫第29步兵师一同攻入了叶利尼亚。次日凌晨,苏军肃清了叶利尼亚城内的德军。至此,这座带给苏军第一次胜利(朱可夫曾在1941年9月发起反击,将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从叶利尼亚击退)的城市被解放。

鉴于叶利尼亚失守,德军开始逐步放弃部分阵地向后撤退。8月30日夜,德军放弃多罗戈布日。德军在撤退过程中相当有序,没有丝毫混乱。索科洛夫斯基原本打算趁德军后撤发起追击,打乱德军的防御,但临时指

挥这次撤退行动的莫德尔没有给苏军机会。第4集团军稳健地退到叶利尼亚以西,和布良斯克方向的德军第9集团军防线连接到一起。苏军则无空隙可用,于9月6日停止了进攻。

至此,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第二轮进攻结束,西方面军将战线推进了35~40公里,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僵局反而是从其他方向被打破。在西方面军的左翼,是马尔基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该方面军在结束奥廖尔突出部战役后,奉统帅部严令,继续向布良斯克进攻。但当面德军第9集团军有21个师,波波夫根本无力取得突破。

无奈之下,波波夫剑走偏锋,决定将自己的突击力量悄悄移到北面,借道西方面军最南端的基洛夫,从这里与西方面军的2个集团军一同突破德军防线,然后向南插入德军第9集团军的身后,扰乱莫德尔的防御部署。

9月7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属第50集团军出其不意的进攻取得了效果。曾经在1941年冬季坚守图拉的博尔金,率领自己的第50集团军突入德军纵深70多公里,于9月11日切断了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之间的铁路线,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出现了被合围的危险。他只好命令部队全线后撤至第聂伯河上游支流索日河,苏军则渡过杰斯纳河,于9月17日解放了布良斯克。9月26日,博尔金的第50集团军收复霍季姆斯克,这是苏军反攻以后夺取了第一座白俄罗斯的城市。

德军南翼防线的动摇,对斯摩棱斯克地区的防御产生了直接影响,这片地域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的突出部。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也趁机向德军防线发起了第三轮进攻。

在北面,叶廖缅科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仍然将主攻方向放在杜霍夫希纳。这里是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结合部,驻守着第4集团军第27军,共6个师。9月14日,苏军在主攻地段集中炮火实施了一次猛烈的火力急袭,随后第39和第43集团军展开进攻。由于德军的防御兵力已经被削弱,苏军的进展明显比以前顺利。当天,苏军推进了3~13公里,突破口宽度达到30公里。经过4天连续的打击,德军逐渐支撑不住,防线开始动摇。9月18日,苏军攻占杜霍夫希纳,斯摩棱斯克会战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9月21日,苏军第43集团军夺取了斯摩棱斯克北面杰米多夫,威胁到德军的退路。

在南面,索科洛夫斯基的西方面军于9月15日恢复进攻。同叶廖缅科一样,西方面军在主要突击地段集中使用炮火,在不到10公里的突破正面,近千门火炮在进攻前向德军阵地实施猛烈炮击,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向德军防线冲击,德军第4集团军的防线被苏军突破。9月16日,苏军右翼第31集团军攻占亚尔采沃,左翼则渡过杰斯纳河。

德军一面向斯摩棱斯克撤退,一面依托沿途据点逐次抗击。9月16 日,第505重型坦克营(装备26辆虎式坦克)也开到罗斯拉夫利一斯摩棱斯克地区,以重甲重炮打击进攻苏军。9月19~21日,战斗趋于白热化!但形势已无法逆转。西方面军中部突击集团以坦克和骑兵为前导,于9月23日夺取波奇诺克,切断了斯摩棱斯克一罗斯拉夫利铁路,南北德军战线被撕裂。9月24日,红军进抵索日河,从南面包抄斯摩棱斯克。

至此,克鲁格不得不放弃斯摩棱斯克,命令第4集团军撤往索日河一线,与第9集团军继续保持同一防线。

9月24日夜,苏军第5、第31集团军冲进斯摩棱斯克城内,这里的德军已经撤离。他们临走前不仅放火焚烧了这座古城,还在城内埋设了大量250公斤重的延时炸弹。次日凌晨,苏军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为了庆祝斯摩棱斯克解放,莫斯科以224门大炮齐鸣20响。

此后,西方面军部队没有停留,左翼第10集团军在9月25日攻克了罗斯拉夫利,随后向莫吉廖夫方向发展。在莫吉廖夫东北列宁诺战斗中,还投入了苏联组建的波兰第1师。随着苏军距离波兰越来越近,斯大林开始为更长远的政治战略布局了。右翼第5和第31集团军穿过斯摩棱斯克,继续向退却的德军实施追击。

至10月初,苏军相继解放了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和莫吉廖夫。由于部队经过2个月的作战,已经相当疲劳,德军则退到了预设防御阵地,苏军统帅部于是命令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至此,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束。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艰苦进攻后,会战的后半段进展顺利,苏军在20天里推进了150公里。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全境,还收复了白俄罗斯东部的许多地区。

此役,苏军损失约45万人,其中被俘、阵亡、失踪10.7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863辆,这些损失大部分都是在前期阵地进攻中损失掉的。

德军在战争后期公布的战损越来越不可信,苏军估计德军损失了10万人。在斯摩棱斯克会战期间,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还被抽调了10个师支援南线的曼施坦因。所以,会战结束后,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大幅减少,从125万减少到92万人。此后,中央集团军群也逐渐没落,他们最终在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战

役中走向崩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