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80、【苏德战场】巴巴罗萨之保卫列宁格勒

80、【苏德战场】巴巴罗萨之保卫列宁格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德战场】巴巴罗萨计划之保卫列宁格勒:救火队员的果决

德军北方集群由冯·勒布元帅指挥,下辖屈希勒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布施指挥的第16集团军和霍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共计31个师,第1航空队为该集群提供空中掩护。此外,在芬兰境内,由4个师又1个旅组成的挪威集团军,在第5航空队的支援下,计划和芬兰军队从苏芬边境向苏联进攻。

列宁格勒,俄国十月革命的摇篮,是仅次于莫斯科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在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苏联革命的发祥地,在苏联人心目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低位。

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由库兹涅佐夫指挥,下辖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共25 个师又1个旅、44万人,主要担任掩护苏联与东普鲁士边境的任务,正面宽300公里。其中,第8、第11集团军的大部兵力驻于该线。从爱沙尼亚首府塔林到立陶宛的利耶帕亚,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只有2个步兵师驻守。军区预备队由第27集团军的6个师编成。战争爆发后,该军区改称为西北方面军。

在东北方向的列宁格勒军区辖第14、第7和第23集团军,共21个师又1 个旅,其任务是掩护苏芬国境最北端的雷巴奇半岛至芬兰湾一线,正面宽1200公里。军区的基本兵力(第7、第23集团军)集中在拉多加湖以南至芬兰湾,拉多加湖以北至北极圈由第14集团军掩护各重要方向。军区的预备队由1个机械化军编成。战争爆发后,该军区改称为北方方面军。

1941年6月22日,德军北方集群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以东出发,沿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列宁格勒州向东北方向突进,企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占领那里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攻取列宁格勒。

其中德军第18集团军在左翼,沿波罗的海推进;第16集团军在德军中央集群侧翼掩护下,在北方集群右翼推进;第4装甲集群的第56、第41装甲军负责中央突破。

当天中午,曼施坦因指挥的第56装甲军渡过涅曼河进入苏联国境。因为第56装甲军对面苏军防御薄弱,曼施坦因亲率第8装甲师一路急进,当天黄昏抵近杜拉萨河西岸。几天后在西德维纳河,第8装甲师前卫部队伪装成败退的苏军,夺取该河渡口大桥,随后继续推进,将当面苏军第11集团军甩在身后。

6月23日,苏军西北方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命令第8集团军的第12 机械化军和第11集团军的第3机械化军向德军第4装甲集群第41装甲军和第18集团军实施反突击,双方爆发开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坦克战。由于时间仓促,在未经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实施的反突击,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苏军抗击3昼夜后被迫退却。

6月24日,德军中央集群第3装甲集群在北方集群右翼夺取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

6月29日,苏军统帅部命令西北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一线组织防御,并将预备队和北方方面军调来的部队集中部署在该防线。据此,苏军西北方面军命令第8、第11集团军撤至西德维纳河右岸设防固守,并从方面军预备队第27集团军抽调第5空降军和第21机械化军前往陶格夫匹尔斯地域封闭突破口,对德军所占登陆场发起反突击。

但是,苏军的仓促防御并不稳固。第27集团军未能阻止德军的猛烈攻击,被迫放弃陶格夫匹尔斯后撤。被严重削弱的第8集团军于7月1日,放弃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向爱沙尼亚方向撤退。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受到严重威胁,被迫撤离里加湾诸港口,驻防爱沙尼亚首府塔林。第11集团军被德军击溃,处于无人指挥状态,毫无秩序地向谢别日和涅韦尔方向退却。

在德军第4装甲集群正面,得到加强的苏军第27集团军始终无法抵挡德军的推进,他们从西德维纳河逐次抵抗,撤往卢加一线。9日,德军夺取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向列宁格勒的门户。为掩护列宁格勒方向,苏军以预备队三个军重建第11集团军,在普斯科夫接近地和新勒热夫西北地域与德军激战。

截至7月10日,苏军西北方面军阵亡73924人,伤13284人,平均每天伤亡4845人。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德军向前推进400~450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西北方面军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出来的混乱,让斯大林异常愤怒,前线发往莫斯科的电报,都是部队在撤退、撤退、再撤退的消息。6月30日,斯大林撤销了库兹涅佐夫西北方面军职务,其职务由第8集团军司令员索别利尼科夫接替。

7月10日,统帅部任命伏罗希洛夫为“西北方向”总司令,同时任命列宁格勒州书记、中央委员日丹诺夫为军事委员,二人与参谋长扎哈罗夫组成西北方向指挥部,西北方面军、北方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统隶属于该指挥部。

7月初,在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下,统帅部从北方方面军抽调3个师以及列宁格勒工人自愿组建的3个民兵师,编成卢加战役集群。该集群沿卢

加运河一线,构筑一条300公里长的新防线,西北方面军各集团军退往该线后就地转入防御。至德军进攻前,该防线一共部署苏军3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

在列宁格勒北面,北方方面军仅留第7、第23集团军剩余的8个师防御芬兰军队的进攻。在列宁格勒,日丹诺夫组织了数十万军民在城市外围构筑一条900公里长的数道环形工事,工厂加紧生产,就近保障前线武器、弹药的需要。7月10日,德军抵近卢加防线。

在战争爆发之初,芬兰军队并没有与德国一同向苏联宣战,6月22日当天,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芬兰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6月25日,斯大林认为芬兰已经事实上加入了德国阵营,命令苏联空军轰炸芬兰的军事基地,芬兰转而正式向苏联宣战。芬兰军队随后在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的指挥下,从拉多加湖东北方向南下,从北面向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进攻。

7月10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共31个师,在德军第1航空队的支援下向卢加防线开始进攻。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以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14个师又3个旅,配属1个德国步兵师,在芬兰空军、德国空军第5航空队支援下,在列宁格勒以北先后发起进攻,企图以相向突击歼灭苏军西北方向的重兵集团。

德军北方集群勒布命令:“在卢加和诺夫哥罗德方向,第4装甲集群兵分两路,左翼第41装甲军沿普斯科夫-卢加-列宁格勒公路,以最短的距离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右翼第56装甲军向列宁格勒以东迂回,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陆上联系;第16集团军为掩护装甲集群右翼,向东前出至大卢基地区;第18集团军在西线向爱沙尼亚首府塔林方向进攻。”

在卢加方向,德军第41装甲军趁苏军防线尚未完成,连续击破苏军第118师和第90师的防御,至12日,该军抵近卢加防线前沿。刚刚转隶北方方面军苏军第8、第11集团军加入卢加集群,堵住德军进攻正面。

7月12日,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纳命令第41装甲军绕开卢加城,从西北金吉谢普地区北上,并在卢加河北岸建立登陆场。在那里,徒步从列宁格勒抵达前线的民兵第2师向第41装甲军发动反突击。由于第41装甲军的步兵还落在后面,失去步兵掩护的坦克部队陷入被动,民兵第2师仅有的反坦克武器-燃烧瓶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艰难而激烈的战斗,德军被迫回卢加河以南。此后,第41装甲军争夺卢加河渡口的战斗持续到7月下旬。

在卢加防线左翼、卢加城以东,德军第4装甲集群第56装甲军沿沃尔霍夫-诺夫哥罗德一丘多沃方向推进,沿途遭遇苏军第11集团军的顽强抵抗。15日,第56装甲军第8装甲师和第3摩托化师被苏军两个作战集群反突击,损失坦克70辆,与后方的联系被切断。曼施坦因急令两个师向西突围。随后,遭重创的第56装甲军转入休整。

在爱沙尼亚方向,德军第18集团军向塔林的进攻受阻于苏军第8集团军的顽强抵抗。

在列宁格勒以北拉多加湖地区,7月10日17时,芬军应德军的要求,以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6个师配属德军第163步兵师,向拉多加湖东侧苏军卡累利阿南部防线发起进攻,以夺回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在奥洛涅茨方向,芬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防御,迫使苏军第7集团军且战且退。在彼得罗扎沃茨克方向,芬军以一部兵力掩护东翼。7月22日,芬军在拉多加湖东北进至芬苏旧边界附近,而后暂停进攻。苏军在拉多加湖东面,以1939年旧国境线筑垒一线防御。至此,德、芬军队的进攻陷入停顿。

至此,苏军暂时遏制了德军的攻势,北方战线上也出现了短暂的平静,苏德双方利用这段时间加紧调整部署,以应对下一阶段的作战。

7月底,德军调整部署:“第18 集团军主力继续肃清爱沙尼亚的苏军部队,夺取沿海港口和岛屿;第16集团军和第41、第56装甲军编成东、西、中3个突击集团,集中用于列宁格勒正南方向。其中,在东路以第1、第28军和第56装甲军沿诺夫哥罗德、拉多加湖方向迂回到列宁格勒以东。在中路,以刚从中央集团军群归建的第50军经卢加方向对列宁格勒实施牵制性进攻;在西路,以第41装甲军和第38军从卢加河下游经赤卫军城向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

至此,德军对列宁格勒形成以东路为主、西路为辅、中路牵制的钳形包围部署。同时,德军考虑到东路推进地段多森林、沼泽的特点,确定以步兵为第一梯队、装甲部队为第二梯队的战役布局。

苏军方面则利用德军调整部署的时机,加强了列宁格勒地域的防御。7月下旬,苏军将卢加战役集群进一步分编为金吉谢普、卢加、东段3个独立战役军团,并补充了7个师和4个炮团,新组建的由列宁格勒工人和市民组成的民兵师也陆续开赴战场。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西北方向指挥部将预备队第34集团军投入战场。至此,列宁格勒南面所有的部队都投入到卢加方向,忽

视了必要的预备队。

7月31日,北线芬军率先在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8月11和16日,芬军攻占拉多加湖西北地域,迫使苏军第23集团军一部乘船南撤。随后,芬军第2军沿地峡东侧向南突击,突破苏军第23集团军的防御后,占领拉多加湖西岸的凯克斯霍尔姆及其西南地域。

8月中旬,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左翼向彼得罗扎沃茨克方向发起进攻,最终在卡累利阿地区将苏军逐回1939年旧国境线以南。此后,芬军统帅曼纳海姆元帅主张“绝不向列宁格勒进攻”。之后又一再拒绝德军要求,在拉多加湖东西两侧继续向南突击。

在爱沙尼亚,德军第18集团军已经推进至爱沙尼亚北部、芬兰湾南岸。苏军第8集团军被分割为两段,其中第11军撤往爱沙尼亚东部列宁格勒方向;第10军撤往爱沙尼亚首府塔林。随后,第18集团军所属第26军东进,与卢加防线以西的德军辅助突击集团会合。

在卢加防线以西金吉谢普,担任辅助突击任务的德军第41装甲军和第38军于8月8日开始向赤卫军城发起进攻。进攻当天,天气恶劣、大雨滂沱,德军数千辆车辆陷入过膝的泥土中。

负责该地段防御的民兵第2师和步兵第90师隐蔽在森林里,频频伏击行进中的德军车队,至德军损失惨重。11日,天气转晴,德军第41装甲军与苏军1个反坦克旅和1个坦克营遭遇,激战至日落,苏军溃退。

8月16日,德军攻占金吉谢普。随后向东北方向推进至纳尔瓦,将苏军第8集团军5个师包围在卢加河下游、芬兰湾沿岸的奥拉宁包姆。在这块长48公里、宽20公里地域,苏军在经历初期的混乱后,依托有利地形,始终坚守阵地不退。直到1944年1月,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就是从这里出击,开始了列宁格勒方向的反攻。

在中路方向,负责牵制进攻的德军第50军也发动多次进攻,均被苏军击退。

在东路主攻方向,战斗进行得最为激烈。德军凭借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向苏军第48集团军阵地轮番轰炸,迫使苏军向北撤退。为阻止德军的进攻,掩护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通道,苏军第11集团军和第34集团军突然向德军后方发起反突击,反而形成对德军第16集团军的包围之势。

德军则紧急抽调第56装甲军和党卫军骷髅师回援,并命令刚刚划归北方集群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加紧北上。8月19日,德军第56装甲军开始向苏军反攻的两个集团军发起进攻,并在德军第16集团军第10军的协同下,将苏军6个师合围,至8月23日,苏军除1.8万人被俘外,其余突出重围,苏军的反击失败。

8月24日,从400公里外斯摩棱斯克赶来的由施密特指挥的德军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克抵达北线,不久,第57装甲军也抵达列宁格勒方向。至8月30日,德军相继攻占丘多沃、诺夫哥罗德和沃尔霍夫至列宁格勒铁路线上的姆加车站,切断了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陆上通道,兵临列宁格勒城下。

9月初,德军攻占拉多加湖南岸涅瓦河口的施吕瑟尔堡。至此,列宁格勒被德军和芬兰军队从西南、南和北面包围,所有陆路交通被切断,与外界联系仅剩下空中和东面的拉多加湖水路。此后,列宁格勒城开始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困。

9月4日起,德军用240毫米巨炮开始对列宁格勒城区实施炮击,空军开始对城区无差别轰炸,企图让苏军和列宁格勒居民对战争产生无法磨灭的恐惧,进而向德军屈服。9月5日,希特勒发布第35号命令,确定中央集群在9月底发起莫斯科会战。同时命令北方集群最迟在9月中旬将第3装甲集群归还中央集群建制。据此,德军于9月8日再次列宁格勒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在列宁格勒南面和西南部,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18集团军东部集群,于9月9日向列宁格勒外围乌里茨克、普尔科沃高地、斯卢茨克一线筑垒地域发起进攻。在德军实施主要突击的赤卫军城附近,苏军第42 集团军一部依托筑垒阵地顽强地抗击德军进攻,并以大口径火炮和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予德军以重大伤亡。

经几天激战,德军第50军突入苏军阵地,赤卫军城面临被包围的危险。9月12日,德军第41装甲军占领红村。9月16日,德军第28和第50军分别在斯卢茨克东西两侧突入苏军防御,尔后继续向北实施钳形突击。同日,德军第38军一部逼近列宁格勒西南郊的乌里茨克,至此,德军大体实现了包围列宁格勒的第一期计划。

在战线的南面,德军第16集团军南翼各军从波拉河附近继续展开进攻。9月8日,德军第2军以一部兵力攻占杰米扬斯克。次日,德军第16集团军南翼第2、第10军和第56装甲军,在第3 装甲集群第57装甲军支援下,于杰米扬斯克以西地城合围苏军西北方面军17个师部分兵力,于4天后将其歼灭,苏军的态势更为不利。

在拉多加湖东侧,在希特勒一再施压下,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分三路,于9月4日恢复进攻。其北路奥伊诺宁集群以2个旅向奥涅佳湖北部前进;中路第7军以2个师的兵力向卡累利阿彼得罗

扎沃茨克方向实施突击,9月7日进至斯维里河下游一线,仅距德军第16集团军北翼百余公里,但此后芬军没有再继续南下。

鉴于列宁格勒的严重局势,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撤销西北方向指挥部,将其分编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各方面军由统帅部直接管辖,“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改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

9月12日,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内,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军事委员日丹诺夫等人正在召开城防会议。当会议正在进行的时候,朱可夫急匆匆地走了进来,递给伏罗希洛夫一张纸条,上面是斯大林的亲笔:“请将方面军交给朱可夫同志指挥,然后立即返回莫斯科。”

随后,朱可夫向与会者介绍了随同自己来到列宁格勒的霍津中将和费久宁斯基少将,并宣布会议暂停。

22时55分,会议继续进行。刚上任的方面军参谋长戈罗杰茨基吞吞吐吐地将近期的情况作了汇报。随后,一直盯着地图的朱可夫抬起头说:“从参谋长的描述中看,敌人正在把他们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我们的西南方向,并打算从乌里茨克和普尔科沃高地冲进列宁格勒,他们这样想非常合乎情理。不过,他们的意图也暴露了,可是……”

朱可夫突然提高了嗓音:“你们有哪一个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呢?你们为什么还在所有战线上平均部署部队?为什么不把方面军的主要力量放在这个方向?”

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朱可夫发火,他们都耳闻过朱可夫发起火来得可怕,甚至最高领导人也敢顶撞,为此他还丢掉过自己的职务,会场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非常的压抑和安静。

“我提议……”朱可夫继续说:“首先用火炮、迫击炮和航空火力消耗敌人的兵力,阻止他们冲击我们的防御阵地。其次,在9月18日前组建5个步兵旅、2个步兵师,将他们集中起来用于构建列宁格勒城防第四道防线。其三,命令第8集团军积极活动,对乌里茨克、普尔科沃高地进攻的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实施打击。最后,我们与第54集团军联合行动,实施相向突击,收复姆加、什利谢尔堡(列宁格勒东部,可打通与莫斯科的通道--笔者注)。有不同意见吗?”

见大家没有异议,朱可夫最后说:“我命令,马上从第23集团军(该集团军负责列宁格勒以北卡累利阿方向防御芬军--笔者注)抽出部分兵力调归第42集团军指挥,以加强乌里茨克和普尔科沃方向的防御。”

在会议的最后,方面军参谋长戈罗杰茨基刚想对朱可夫说点什么,朱可夫已经走到大家中间:“我任命霍津为方面军参谋长,任命费久宁为方面军副司令员。”

在随后的几天,朱可夫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果断坚决的态度和沉着冷静的作风感染了司令部的其他同事,大家都开始充满信心地忙碌起来,笼罩在列宁格勒上空的恐慌情绪先从方面军司令部散去。几天后,苏军在列宁格勒形成了一条新的防线。该防线北起芬兰湾、经列宁格勒西南的乌里茨克、正南的普尔科沃、东南的科尔皮诺,然后沿涅瓦河到拉多加湖西岸的什利谢尔堡。

随着苏军一系列的调整,德军的凌厉攻势开始受到遏制。

在列宁格勒西南,苏军一面将新建的2个师又2个旅加强给第42集团军,以建立强大的第二梯队,占领列宁格勒外围筑垒地域,增强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性;一面利用德军第18集团军东部集群左翼战线过长、易受攻击的弱点,以第8集团军的4个步兵师组成突击集群,于9月19日从德军侧后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将乌里茨克、列宁格勒方向的部分兵力调往彼得戈夫方向,有力地配合了第42集团军粉碎德军从西南突入列宁格勒的企图。

在列宁格勒南面,德军第18集团军东部集群右翼于9月18日通过苏军第42和第55集团军的接合部向普希金城发起进攻,企图由此向左迂回普尔科沃高地,向右迂回科尔皮诺筑垒地域,进而从南面突入列宁格勒。

与此同时,德军于9月19日连续炮击列宁格勒达18小时之久,并出动轰炸机276架次,对该市进行6个波次的猛烈轰炸,企图以此摧毁列宁格勒军民的抵抗。但在苏军的抵抗下,德军的企图被挫败。

至此,德军在丧失了大量突击力量的情况下,推进速度极为缓慢,从7月初开始每天推进5公里,降为9月的1~2公里。此外,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3装甲集群于9月底被调往中央集群,德军的主要突击装甲突击力量仅剩下第39装甲军;一部分航空兵力也转隶中央集群。在列宁格勒各个方向的态势区域稳定。

在北方集群围攻列宁格勒的同时,德军挪威集团军驻芬兰部队在北极圈附近地区重新发起进攻,企图使苏军不能抽调第14 集团军的兵力增援列宁格勒方向。在坎达拉克沙方向,德军第36军级司令部主力部队在芬军第6师协同下,于8月底进至凯腊拉地域,围歼苏军步兵第42军一部,进而攻占阿拉库尔季。不久,德军失去进攻势头,受阻于1939年芬苏边界附近,未能实现其前出坎达拉克沙、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作战计划。

此后,德军将主要突击转向巴伦支海南岸的摩尔

曼斯克方向。9月8日,德军挪威山地军在第5航空队一部支援下,东渡西利察河。一开始,德军就遭到苏军第14集团军一部的猛烈反击。2天后,于月初抵达摩尔曼斯克地域的英军第151空军联队首次参战,支援苏军抗击德军进攻,后将其“旋风”式战斗机移交苏军。

德军在此期间伤亡惨重,进展迟缓,10天仅前进16公里,9月19日被苏军逐回西利察河西岸。

希特勒于9月22日和10月10日接连下达第36 和第37号指令,中止德军对这一地区的进攻,将夺取摩尔曼斯克、雷巴奇半岛和摩尔曼斯克铁路的任务推迟到1942年实施。 从此,北极圈附近的态势趋于稳定。

1941年10月7日,朱可夫被调回莫斯科,随后他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负责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接替他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的是沃罗诺夫。不久之后,在朱可夫的举荐下,霍津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但他在1942年初开始的柳班战役中指挥不力,被苏军统帅部撤职。1942年6月,“炮兵大师”戈沃罗夫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直到苏德战争结束。戈沃罗夫因在1944年初的列宁格勒反攻中表现优异,晋升苏军元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