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76、【欧洲战场】安齐奥战役

76、【欧洲战场】安齐奥战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欧洲战场】安齐奥战役:哪个克拉克?没错!是他

1943年10月,德军从意大利南部撤退后,短期内在罗马以南、意大利中部构筑了一条新防线-古斯塔夫防线。这条防线从那不勒斯以北的地中海沿岸起,经加埃塔、卡西诺山直到亚得里亚海滨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中部。它由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雷区构成,被德军称作“坚不可摧”的防线。

德军企图依托这条防线,阻止盟军占领意大利北部,以保障整个欧洲战场南翼的安全。防守古斯塔夫防线的德军是凯塞林C集团军群所辖第10集团军,由黑廷霍夫将军指挥,共15个师。C集团军群的另1个集团军第14集团军则驻守意大利北部地区,辖8个师,担负着镇压意大利游击队的任务。

这期间,盟国联合参谋长会议对地中海战区的盟军指挥机构进行了调整。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都离开了地中海战区,前往西欧指挥“霸王”行动,地中海战区的最高指挥权由英国陆军上将威尔逊爵士接替,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由利斯将军继任,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仍然是克拉克。此外,一些久经沙场的部队也被撤出战场,未来将用于诺曼底登陆作战。与此同时,一些新锐力量,包括印度、法国、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的部队,补充到亚历山大的第15集团军群之中。

1944年初,盟军的作战企图是迅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攻占罗马,尔后向意大利北部推进,歼灭意大利境内的德军,以配合西线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盟军第15集团军群共有兵力19个师又4个旅,分属于美第5集团军、英第8集团军和英独立第5军。另有支援飞机约4000架,舰船3000余艘。

为突破“古斯塔夫防线”,亚历山大设想美第5集团军对该防线发动正面攻击的同时,另在防线北面地中海岸的安齐奥发起一次两栖登陆相配合,以切断德军的交通线,迫使其在双重打击下主动撤出“古斯塔夫防线”。与此同时,位于右翼的英第8集团军将继续向亚得里亚海岸的佩萨里推进。

亚历山大的这一方案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坚决支持。1943年12月1日,刚刚结束的德黑兰会议已经确定盟军在19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丘吉尔觉得盟军不应该在未来半年多的时间里毫无作为。他把亚历山大方案中的“安齐奥登陆”比作是将一只“野猫”投入“古斯塔夫防线”北面的海岸,去“抓碎德国佬的心脏”。由于安齐奥位于罗马以南仅45 公里处,因此英美首脑有理由相信,登陆一旦取得胜利,即可直取罗马,对加速盟军在意大利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快,盟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鹅卵石”的登陆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部队将在距前线100公里远的安齐奥登陆,以期从后方攻击防御之敌,切断其退路,并配合美第5集团军从正面突破“古斯塔夫防线”,尔后攻占罗马。

计划要求:登陆前要对安齐奥附近的机场和交通线进行航空火力突击,同时地面部队从防线正面实施牵制性进攻。为此,第15集团军群抽调美第5集团军所属第6军为登陆部队,该军下辖2个加强师、1个伞兵团、5个陆战营及专业部队,共5万余人。支援这次登陆的海军舰船共376艘,飞机700余架。

该军的两个师,一个是彭尼指挥的英军第1师,这支部队不久前从北非调往意大利,加入美军第6军战斗序列,是英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另一个是特拉斯科特指挥的美军第3师,这支部队从西西里战役开始就投入战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上述两个师是安齐奥登陆的第一批部队。

此间,由于要准备实施霸王行动,地中海地区的海军力量大部分已经或计划被抽调回英国,在安齐奥先期登陆的两个师没有足够的登陆船只。为此丘吉尔亲自致电罗斯福,将一部分船只增援到地中海地区。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经过仔细研究,盟军调整了船只的使用安排,为安齐奥登陆准备出可运载2个师的登陆舰船,但期限仅为2天,完成第一批投送后,大部分登陆船只将会驶往英国。

由此可见,盟军无论地面部队还是支援两栖登陆的海军都资源不足。

指挥安齐奥登陆作战的是美军第6军军长卢卡斯,他的部队不久前在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湾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役。黑廷霍夫指挥的德军第10集团军差一点将包括第6军在内的盟军消灭在萨莱诺湾的滩头。

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也对安齐奥登陆忧心忡忡:盟军的登陆准备并不充分,而且登陆地点距离进攻古斯塔夫防线的盟军有100公里,第6军登陆后,贸然向东南进攻,很可能遭到德军的反击并全军覆没。所以,他叮嘱卢卡斯,在确定占领和控制安齐奥及其附近地区后,再向阿尔班山前进,千万不要向罗马贸然进兵。他还经集团军作战部长布莱恩转告卢卡斯,登陆后卢卡斯可以自行更改作战计划。

为牵制“古斯塔夫防线”守军,美第5集团军于1月17日对该防线中西段发起正面攻击。左翼的美第10军跨过艾里奥诺河发起强攻,并获得一处桥头堡。但在其右翼,美第2军第86师强渡拉皮多河的企图失败,被德军击退,损失惨重,被迫于19日退回原阵地。

在中部,法国军团受命向崎岖的卡西诺山北部推进,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代价高昂。尽管如此,盟国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黑廷霍夫已将所控制的预备队全部调至了拉皮多正面,为即将到来的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月21日,盟军还从那不勒斯发起了一次小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目的同样是为了吸引德军的注意力。

1月21日晨,集结在那不勒斯湾的盟军登陆部队开始出发,当日午夜抵达安齐奥海域。22日凌晨2时,卢卡斯率美第6军的2个师登陆。由于这里防御的德军只有2个营和数个岸防连,而且未进入戒备状态,故登陆盟军只遇到微弱抵抗。48小时后,已有3.6万人和3000多台车辆上岸,完成了最初目标,并建立了一个纵深达11公里的滩头阵地。

此时,在通往经阿尔班山至罗马的公路,只有德军的几个哨所。然而,卢卡斯过于谨慎,没有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迅速推进,占领既定目标阿尔班山,以切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第6号和第7号公路。相反,他却把固守滩头阵地作为首要任务,以待重武器、坦克和其他作战物质的抵达,从而丧失了本已经达成的战役突然性。

盟军在安齐奥的登陆,完全出乎凯塞林的意料。在安齐奥至罗马沿途,他并没有部署部队,而且正驻守在那里的2个营,在盟军登陆前一天刚刚奉命解除戒备状态。更让凯塞林意外的是,盟军竟然在海滩逗留不前,这个低级错误给了凯塞林调整部署的时间。

1月23日,德军迅速占领了阿尔班山,并将安齐奥通往内陆的所有公路置于德军的炮火射程范围之内。驻守在意大利北部的第14集团军司令马肯森指挥从第10、第14集团军抽调出来的8个师,迅速向安齐奥地区开进,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

1月28日,第二批登陆部队抵达安齐奥,包括美军第1装甲师和第45步兵师。随同部队一同抵达的还有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他此行的目的是奉丘吉尔和亚历山大之命,敦促卢卡斯尽快发动进攻。此时,在安齐奥狭小的滩头阵地,已经集结了盟军4个师6.8万人、500门火炮和250辆谢尔曼坦克。这给了卢卡斯一些信心,他终于下决心向内陆进攻,但此时他的对面已经不是几个德军哨所,而是马肯森指挥的德军6个师。

1月30日,英军第1师、美军第1装甲师在左翼发动进攻,他们的任务是夺取卡姆波莱奥火车站;美军第3、第45师在右翼发起进攻,他们的任务是攻击其斯泰尔纳。

在左翼,彭尼的英军第1师已经在几天前夺取了一个叫做“工厂”的居民点。这里是一处高地,可以俯视四周平原。接下来要夺取的火车站在地形上于英军不利,因为地形狭窄,第1师不能同时投入太多兵力,彭尼只能先将爱尔兰禁卫营和苏格兰禁卫营投入战斗。面对德军密集的火力,英军以巨大的伤亡,夺取了预定地域,为部队展开扩宽了正面。

随后,英军第1师向内陆推进,当天插入德军纵深20公里。次日,英军抵近阿尔班山,这里德军的抵抗明显加强。此时,美军第3装甲师受困于地形,坦克无法跟上步兵的推进速度,而且前进路线仅有的道路还被德军设置了大量的障碍。英军舍伍德山地营穿过德军机枪、迫击炮组成的火力网,冲到了卡姆波莱奥火车站附近。这里是一片低洼地,四周是悬崖陡壁,四面射过来的炮火和子弹,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屠宰场,英军士兵成片地倒在进攻的路线上。幸亏第1装甲师的一个营冲过障碍赶来增援,将剩余的英军救走。

在右翼美军第3、第45师的进攻同样受阻,他们负责进攻的其斯泰尔纳镇,位于沼泽的边缘,7号公路和从那不勒斯至罗马的铁路都从该镇经过。卡姆波莱奥火车站则正处在安齐奥通往阿尔班山山脚阿尔班镇的公路上,两地都是安齐奥地区的交通要冲。此前美军第3师在试探性进攻时,一个营级别动队遭到德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进攻该镇,美军同样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第3师师长塔拉斯科特只能命令部队转入防御。

2月3日,德军的反击开始。由于连日大雨,盟军的飞机无法出动,得不到空中支援的英军第1师伤亡惨重,师长彭尼向卢卡斯求援,后者却要求彭尼后撤。但此时后撤,至海滩一线无处可守,极有可能直接被德军赶下大海,彭尼只能硬着头皮坚守不退。

德军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英军第3旅防御地带,经过猛烈炮击,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第3旅的防御阵地,步兵随后穿插迂回,将该旅分割包围。此时,从古斯塔夫方向抽调来的英军第18旅刚刚上陆,他们立即在美军第1装甲师坦克的配合下增援第3旅。经过苦战,第3旅成功突围,撤退部队的身后是爱尔兰禁卫营和苏格兰禁卫营花费巨大代价夺取的进攻出发阵地。

此后几天,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工厂”高地,此处距离海岸线已经不远,英军的防守可以得到海上舰炮的火力支援,即便如此,德军如潮水般的进攻仍然撕破了英军的防线。2月9日,德军占领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工厂”。至此,安齐奥盟军的阵地有全线崩溃的危险。

连日的降雨,给德军的进攻增加了难度,战场上形成胶着局面。2月14日

,第15集团军群总司令亚历山大亲自到达安齐奥前线,鼓舞部队士气。同时他命令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美军第5集团军和英军第8集团军加紧进攻,以缓解安齐奥地区的防御压力。

2月15日,英军第8集团军对古斯塔夫防线核心阵地卡西诺峰发起进攻。英军误以为山峰顶部的修道院是德军的观察所,遂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对这里实施了毁灭性的轰炸,致使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建筑毁于战火,实际上德军出于保护这里,并没有将它改造成军事设施,反而将里面可移动的珍贵文物转交给梵蒂冈教皇的全权代表保管,古迹被毁后,德军索性在这里建立了炮兵观察所。

在安齐奥,德军部队已经达到8个师12.5人。2月15日起,他们向盟军发起了三次总攻。盟军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并不少于德军,但他们困在滩头环形防御阵地,无法有效地展开兵力。有利于盟军的是距离海岸越近,海面上的舰炮对守军的炮火支援越有利,在舰炮构成的阻击火力网下,由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组成的德军突击集群同样无法突破盟军防线。

2月19日清晨,德军在消耗掉最后一支预备队后被迫后撤,在海面上停泊的盟军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已经发射了2万发炮弹,在阵地前千米纵深的地区布满了德军的尸体。安齐奥守军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

2月23日,美军第6军军长卢卡斯被撤职,继任者是美军第3师师长特拉斯科特。在此后的三个月中,安齐奥地区的战事演变成一场堑壕战。德军在4个师的增援到达后,继续反复冲击盟军的防线,企图将他们赶到大海里,重演敦刻尔克的一幕,而盟军凭借优势的炮火,和已经恢复的空中优势对守军给予了强力的支援。

在此期间,组建不久的新西兰军抵达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编入英军第8集团军战斗序列。他们对卡西诺山德军核心阵地发起了新一轮进攻,但是没有取得突破。

鉴于盟军将于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为牵制更多的德军,意大利战场的美英部队必须加强攻势。为此,亚历山大制定了“王冠”作战计划。该计划与1月份的那次双向攻击基本相同,即安齐奥滩头的登陆部队与“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盟军集中力量同时发起一次冲击,一举突破古斯塔夫防线,向利里盆地挺进。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位于意大利东面亚得里亚海的英第8集团军将仅留下1个军,余部12个师则向西转移,集中在卡西诺山至加里利亚诺一线。

5月11日夜,“王冠”作战计划正式实施。盟军2000余门火炮对德军阵地展开猛烈轰击,紧接着步兵插入德军前沿。尽管盟军在火力方面居于优势地位,但在最初3天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进攻部队在大多数地段进展不大。

安德斯将军指挥的波兰第2军受命攻击卡西诺山,尽管决心很大,但由于采取间接进逼战术,仍遭到重大伤亡。英国第13军的进展也很迟缓,如果不是波兰人把德军的注意力吸引住的话,该军无疑会遭到更大的损失。沿地中海海岸推进的美第2军同样进展不大。唯独处于美英军之间的法军,因对面只有1个德国师阻挡,进展较快。他们穿过加里利亚诺山区,对德国守军发起攻击。

5月14日,法军推进到奥森特盆地,德军第71师为避免退路切断,主动后撤。这一行动立即减轻了美第2军的压力,得以沿着海岸公路迅速挺进,追歼德军第90师。随着德军防线西翼被突破,凯塞林被迫将北部的预备队调往南部,企图堵住缺口。但此时德军防线已陷入混乱,除在卡西诺地区仍继续坚守几天外,其他各处已彻底崩溃。

5月17日晚,坚守修道院废墟的德国伞兵放弃阵地。至此,古斯塔夫防线被盟军摧毁。次日晨,波兰第2军占领卡西诺山,他们为此付出了阵亡4000人的代价。

由于凯塞林把德军为数不多的后备部队调往南部,盟军从安齐奥滩头进行突击的时机已经成熟。5月23日,得到1个师加强的美第6军开始发动进攻。英军第1师在500门火炮的支援下率先向外实施佯攻攻击,随后美军第1装甲师、第3、第45师集中向其斯泰尔纳镇猛攻,激战一天后,美军损失坦克100多辆,没能夺取其斯泰尔纳小镇。

24日,已经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美军第5集团军推进至其斯泰尔纳镇50公里处,在安齐奥的德军也开始出现动摇,美军第3师和第1装甲师趁机突进,其中第3装甲师的坦克终于驶上了7号公路。

7号公路是德军第10集团军从古斯塔夫后撤的必经之路,如果第1装甲师切断这条公路,就将形成对德军第10集团军南北包围之势。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居然下令除第3师沿公路防御外,其余第6军各师向罗马推进。

得知美军第6军的行动后,第15集团军群总司令亚历山大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致电克拉克,要求他务必以有力部队阻止第10集团军,亚历山大还直白地告知克拉克,第5集团军一定是第一个进入罗马的部队,这份荣誉没有人会抢走。但克拉克仍然没有修改自己的命令。6月4日,美军第6军进入罗马,德军则突破美军第3师的阻击,顺利撤往意大利北部。

至此,安齐奥战役

结束。盟军伤亡约4万人,德军伤亡被俘3万余人。对于没有歼灭德军主力,亚历山大在多年后仍然对克拉克耿耿于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直向克拉克将军保证,一定让他的部队占领罗马。我只能这样认为,他的这一决定与其说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受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支配的!”

亚历山大对克拉克的评价非常客观,盟军因此错失围歼德军一个集团军机会。在不久的战事中,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不过,单从亚历山大个人而言,他在二战期间的作为也并不光彩,在1942年的缅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遭遇惨败,这次失败有很多原因,但作为英缅军总司令的亚历山大一再言而无信,擅自命令部队撤退,也是中英联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