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71、【东南亚战场】缅北反攻

71、【东南亚战场】缅北反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东南亚战场】缅北反攻:一场为中国军队正名的战役

作为盟军在缅甸反攻的一个组成部分,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发起反攻作战,战役目的是与滇西中国远征军东西对进,打通中印公路,以开辟一条输送国际援助物资的陆上通道,同时缩短驼峰航线航程。

该战役以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芒友会师为标志结束,共历时1年零4个月。战役发起时,中国驻印军兵力主要包括新编第1军(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美军5307支队(团级)。1944年4月,新编第30师、第14、第50师加入中国驻印军,并陆续投入战场。

日寇方面,先期主要兵力为第18师团,后期日寇驻守缅北的其他师团也投入缅北、滇西方面作战。此役,日寇第18师团几乎被全歼,第53、第2、第56师团及独立第24混成旅团受重创,远征军和驻印军共计击毙日寇3.3万余人,击伤日寇7万余人。

胡康河谷作战

在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最初制定的收复缅甸的计划中,试图集中英印军、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分别从缅西、缅北、滇西同时发动反攻,将日寇逐出缅甸。

但丘吉尔并不同意这个计划,随着盟军在各个战场逐渐开始转入反攻,英国并不担心在缅甸的反攻失利,而是害怕中国军队深入缅甸全境,使英国在战后失去对缅甸的掌控力。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的这种担心在其全球各个殖民地都存在。在亚洲英国提防中国和美国,在欧洲提防着美国和苏联,处处想在盟国面前维护自己世界领袖的地位。而实际上,此时的英国已经在事实上不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二战刚刚结束后,丘吉尔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场战争英国并没有赢得什么。”

1943年5月,中、美、英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为“三叉戟”会议,最终确定在1943年秋季发动收复缅北的攻势,以中国驻印军和美军一部由印度利多东出,越过野人山、经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夺取密支那、腊戍;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南下,越过高黎贡山,与中国驻印军一道打通中印公路,英军在缅西配合作战。

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派遣美军2个工兵团又3个营,以及中国驻印军独立第10、第12工兵团,自印度利多东南方向进入人烟稀少、崇山峻岭的野人山,开山架桥、修筑公路,将公路推进至印缅边境,为反攻做准备。为保护工兵团安全,新编第38师第114团于3月前出至缅北,接替英军防务。5月新编第38师第112团接替第114团防务,并担任反攻先头部队。

在胡康河谷方向担任防御任务的是日寇第18师团,该师团是1937年12月最早进入南京的部队之一,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可谓罪行累累(在缅北作战时期,新编第38师抓获日寇第18师团俘虏,请示师长孙立人如何处置,孙立人用极其厌恶的眼神看了看眼前的俘虏,随后告诉部下,审问一下,如果去过中国一律枪毙,以后都照此办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在日寇入侵马来亚的作战中,以3万多兵力击败英军8万多人。入缅后,该师团夺取东枝、曼德勒,进犯中国滇西,赢得“丛林之王”的称号。

中国驻印军开始在缅北发动反攻后,该师团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1943年9月,驻印军在野人山的筑路工作大体完成,新编第38、第22师全部在利多附近集结。1943年10月,新编第38师第112团越过野人山,分3路向新背洋、于邦一线搜索前进。此时,日寇由于补给困难,在新背洋没有驻守部队。10月29日,第112团夺取新背洋,继续向于邦推进,与日寇遭遇。10月30日,日寇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得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后,随即派一个营前往增援,但遭到第112团连续伏击,被击毙400多人,退守于邦主防御阵地。

11月6日,日寇第18师团所辖2个团达到于邦,第112团进攻受阻,双方形成对峙。11月22日,日寇重炮部队抵达于邦,随即开始反击。第112团因兵力、火力处于劣势,被迫转入防御,等待主力到达。期间该团1个营被日寇四面包围,营长李克己率该营在包围圈内构筑长700余米、宽200余米环形防御工事,并配置8个据点与日寇周旋,不久一个加强连趁黑夜潜入包围圈,与李克己营合兵一处,一直坚守到驻印军反攻。战后,此处有了一个新名字“李家寨”。

在利多,盟军最初的判断是日寇在于邦只有少量缅甸籍守军,第112团完全有把握夺取于邦,加上新建公路尚未完全修好,所以主力还没有出发。

孙立人获悉第112团的报告后,立即率领新编第38师第113团、第114团和山炮营前往增援。12月下旬,经过二十多天的行军,新编第38师主力抵达于邦前线,此时第112团已经坚守阵地月余。

12月24日,孙立人率第114团和山炮营发起总攻,经过严格训练的炮兵,在丛林密集的阵地前,弹着点极为精准,日寇阵地被夷为平地,第114团随即发起冲锋。日寇为挽回颓势,向突入阵地的远征军施放毒气,致使攻击

部队先头连一个排全部牺牲,身后一个排误入阵地前雷区,伤亡殆尽,连长湛茂堂率第3排突入阵地,将日寇击溃。在攻击过程中,湛茂堂踏响地雷,壮烈殉国。

12月28日,新编第38是攻占于邦。

1944年1月,新编第22师抵达前线,史迪威命令新编第38师为左路,南下太白家;新编第22师为右路,西进达罗盆地。1月11日,孙立人命令师直属部队留守于邦,在大龙河北岸佯动,吸引日寇守军注意,同时命令第112团一个营实施迂回。战斗发起后,日寇被第112团迂回部队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阵地上出现混乱,第114团随即强渡大龙河,突入守敌阵地,日寇狼狈逃往塔奈河阵地。

1月17日,新编第38师第113团直奔太白家;第114团则进至孟阳河。2月1日,第113团收复太白家,第114团则与日寇在孟阳河鏖战月余,历经战斗50多次,最终击毙日寇600余人,击伤日寇无数,残部撤往孟关。

与此同时,右路新编第22师在达罗盆地也取得进展。该师第65团采用正面牵制、迂回偷袭的战术,迂回部队在森林蔽天、野草遍地的原始丛林中隐蔽前进,虽然每天仅能行军四至五公里,仍然达成了突袭的目的。1月31日,迂回部队在达罗背后发动突然进攻,攻克达罗。此战,第65团仅伤亡10余人,击毙日寇700余人,创造了中国驻印军战损最小记录。2月14日,第65团继续东进至腰班卡,并与新编第38师第114团会合。2月22日,两个团击破日寇第18师团预备队1个团,攻占腰班卡。

3月初,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抵近胡康河谷日寇最后一个防御阵地-瓦鲁班,这里也是日寇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3月3日,美军5307支队(团级)在梅里尔准将的率领下,投入瓦鲁班战场。该部很多人参加过1942年初的所罗门群岛或新几内亚作战,具有一定的作战经验。此外,该部是美国陆军部以“为特别危险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名义招募的志愿兵,在美国军中以坚强、粗野著称,被称作“梅里尔的抢劫者”,在此后的11个月中,这支部队参加大小战斗20余次,尤其著名的是后来的密支那围攻战。

1944年3月7日,日寇第18师团司令部撤离瓦鲁班。3月9日,新编第38师攻占该地。此战,远征军击毙日寇1500余人,击伤4500余人,缴获日寇第18师团军旗和关防。师团长田中新一则率第18师团残部退往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之间的杰布山隘口。

孟拱河谷作战

在中国驻印军与日寇第18师团激战于孟关之时,受史迪威指挥的英印军第36师(前期该部对外称印度第3师)3个旅由温盖特准将率领,在日寇第18师团后方因多、杰沙实施空降,并与赶来增援的日寇第24独立混成旅和第53师团激战于孟拱。

3月9日,在刚刚夺取瓦鲁班后,史迪威立即命令部队向杰布山隘口攻击前进,其中新编第22师沿公路正面推进,新编第38师和美军5307支队在两翼迂回。3月中旬,各部抵近隘口,新编第22师右翼与英军第36师的一个旅取得联系。3月24日,日寇组织反击,与美军5307支队展开激战,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日寇的反击失败。3月29日,新编第22师和迂回至日寇背后的新编第38师第113团两面夹击,夺取隘口。

至此,日寇第18师团已伤亡1.6万人,占该师团兵力一半以上,战斗力锐减。由于日寇战线过长,后勤补给早已大不如前,士兵受伤不能得到及时医治,食物供给也不足,每人每天仅配给大米150克,有些部队甚至断粮1个月,只能以野草、树皮充饥,甚至有些日寇杀掉随军慰安妇烹食。

4月5日,中国驻印军继续南下进入孟拱河谷,计划在5月雨季到来之前尽可能地扩大战果。4月下旬,新编第22师进抵英开塘北侧地区,与日寇形成对峙。5月3日,新编第22师和独立坦克第1营在美军36架飞机支援下,对驻守英开塘的日寇实施猛烈攻击,将日寇阵地全部摧毁。4日,攻占英开塘,日寇沿公路南逃,退守马拉高。同时,新编第38师已先后攻占高利、马兰,于5月初占领曼平。

在此期间,在兰姆伽完成整训的新编第30师,加入缅北战场。4月初,从云南空运至印度的第14、第50师接受美械装备后也陆续投入缅北战场。日寇方面,日寇第18师团也得到补充。此外,日寇还从滇西方向抽调第56、第2师团各一部和缅甸方面军预备队第53师团增援缅北。

5月以后,缅北进入雨季。在滇西方向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拉开滇西反攻的序幕。

为策应滇西方向攻势,中国驻印军兵分两路,向孟拱河谷重镇甘马因挺进,先期抵达战场的第50师第149团配属新编第22师作战。5月29日,新编第22师抵近甘马因。此处日寇集结第2师团第4团、第53师团第128、第151团固守甘马因。同时以第18师团第56团防守甘马因西北,以第18师团55团、第56师团第146团防守甘马因西岸支遵,日寇在甘马因集结重兵,企图与中国驻印军决战,一举扭转缅北战场上的被动

局面。

5月21日,孙立人向史迪威建议:“新编第22师沿正面推进,新编第38师一部向甘马因后翼穿插,切断日寇交通线,对日寇实施夹击。”

5月24日,经史迪威同意后,新编第38师第112团每人携带4天干粮、1个基数的弹药和随身可携带的轻武器,向甘马因南面迂回。27日晨,第112团突然向甘马因后方的西通发起攻击。此地有日寇第12辎重团、野战炮营和库房守备2个连共1500余人。由于处于日寇防御后方,防备松懈,当时守敌正在吃早饭,在遇到突袭后,仓皇应战,很快被击溃,此战第112团毙伤日寇700余人。

战斗结束后,第112团沿公路继续南下,切断甘马因至孟拱的公路。28日,该连续端掉日寇仓库20多个,摧毁日寇在甘马因的军用物资供应总囤积站。同日,日寇集中2个团向第112团反击,企图恢复通往孟拱的交通线,第112团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始终坚守阵地,先后打退日寇14次进攻。在整个西通攻防战中,日寇损失2700余人,第112团300余人阵亡。

为策应第112团作战,新编第38师第114团前出至孟拱、密支那之间,切断两地连接的公路;第113团于6月9日攻克日寇重兵防守的支遵,新编第22师各团和第113团对甘马因形成合围之势。6月16日,甘马因被攻克,日寇大量没有撤走残敌和伤员逃至城西南山继续抵抗,至6月底,该股日寇被肃清。甘马因一战,歼灭日寇5000余人。

在甘马因激战之时,新编第38师第113团和第114团已经提前向孟拱方向急进。6月18日,受史迪威指挥的英印军第36师第77旅在孟拱以南的南克塘被日寇独立第24旅团包围,该旅旅长卡尔弗特致电孙立人:“现有官兵已不到500人,战斗力十分虚弱,如果24小时内得不到增援,便只有向东南山地撤退。”

经驻印军指挥部同意,孙立人命令已抵达孟拱附近第114团连夜出发,渡过孟拱河突然向守敌发动进攻。因孟拱至甘马因尚有一部分控制在日寇手中,日寇没有料到驻印军会出现在孟拱,顿时惊慌失措,全部退往孟拱城内,英印军之围被解。6月23日,新编第38师第113、第114团向孟拱城发起总攻,经两昼夜激战攻克孟拱。7月11日,新编第22师与新编第38师会合,甘马因、孟拱与密支那的公路、铁路全部打通。

战后,史迪威致电孙立人:“孙兼师长:贵师攻占孟拱、战绩辉煌、达于顶点,特此电贺。”被解围的英印军第36师师长也致电孙立人:“孟拱之捷,谨致贺忱,并谢协助敝师第77旅之美意,此致孙兼师长、李团长(第114团团长李鸿)及阁下英勇之部队。”

密支那围攻战

缅北重镇密支那是缅北行政中心,曼德勒至密支那铁路的终点,中印公路必经之地,同滇西重镇腾冲有高黎贡山相隔。攻克密支那不但可以打通中印公路通道,还能够大大缩短驼峰航线的飞行距离。对于日寇来说,一旦密支那失守,不但部署于滇西的日寇第56师团陷于险境,还会使经八莫至曼德勒的主要交通线暴露在盟军面前。

1944年4月29日,由美军5307支队和中国驻印军第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突击支队,由梅里尔指挥,分为2路纵队,提前从胡康河谷出发,经库芒山区,深入日寇敌后,向密支那方向突进。此时,正值缅北雨季,中美突击支队冒着大雨,踏上泥泞崎岖的征途,在热带丛林中,有时只能用双手和双膝爬行,每天只能行进8公里,沿途多次遭遇日寇警戒部队并将其击退。5月16日,第1路纵队进至密支那以北地区,第2路纵队进至密支那以西地区。

5月中旬,驻印军指挥部再以新编30师第89团、第14师第42团组建空中突击队,于印度空运密支那作战。5月17日,中美突击支队第2路纵队向密支那西郊机场发起突袭,一举攻占机场并清理机场跑道。当天下午,掩护第一批空中突击支队安全着陆。至19日,空中突击队及配属的炮兵部队全部抵达密支那。

密支那驻有日寇3000多人,驻印军具有兵力优势。而负责密支那方向作战的总指挥梅里尔没有及时抓住战机,以优势兵力一举夺取密支那,反而将兵力分散使用,彼此间缺乏协同,不仅进展缓慢,甚至在日寇反击中至驻印军损失惨重。

2周后,日寇向密支那增派援军,使密支那日寇守军增至5000余人。

5月19日,第50师第150团攻至密支那车站。当晚,日寇组织反击,被中美突击队击退。次日早晨,第150团攻克车站。为夺回车站,日寇向第150团反扑,并以重炮轰击车站,致第150团两个营伤亡惨重。期间美联络官孔姆借故离开战场,以致日寇反扑期间无法得到炮兵和空军的支援。5月21日晨,该部奉命撤退,车站得而复失。与此同时,密支那的战斗全线陷入胶着。

车站失守后,中美突击队指挥官梅里尔为推卸责任,指责第150团团长黄春城指挥不力,要求史迪威将黄团长遣送回国,此举遭到前线官兵强烈不满和抵制。5月23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

威、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和中国驻印军参谋长柏德诺准将前往密支那。史迪威宣布:由柏德诺接替梅里尔指挥密支那战事,撤销中美突击队,各部回归各自建制。

柏德诺按照史迪威的要求,将中国驻印军在密支那的部队统一由第50师师长潘裕昆指挥,美军5307支队由美军韩特上校指挥。自5月下旬,在毫无实战经验的柏德诺的指挥下,中美军队的进攻仍然没有进展。在此期间,日寇先后从八莫及滇西两地抽调其第18师第114团及第56师第148团各1个营前来增援。

6月下旬,史迪威再次撤换前线指挥官,由韦赛斯接替指挥,进展仍然甚少。此时,甘马因战事基本结束,中国驻印军的战事主要集中在密支那方向。在英帕尔,日寇西进部队也遭遇惨败。

7月5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新编第38师长孙立人抵达密支那,直接指挥中国驻印军。10日,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奉命指挥中美联合部队。7月13日,中国驻印军4个团和美军5307支队再次发起进攻。日寇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命令密支那守军:“我军主力计划在龙陵(滇西)方向采取攻势,八莫及南坎(密支那以南)的防御尚不完备,水上(源藏)少将务须死守密支那。”

7月18日,驻印军进入市区,与日寇展开巷战。在随后十天的巷战中,双方损失均惨重。7月29日,第50师师长潘裕昆决定组织敢死队,渗透到日寇防线内,割断其通信设施,炸毁其防御工事,配合主力击破敌人。次日凌晨,敢死队员匍匐前进,抵达日寇阵地后方,并成功破坏日寇通信设备。凌晨4点半,随着攻击命令发出,敢死队又从各处涌出,将一枚枚手榴弹塞进日寇工事掩体,日寇工事被炸毁2/3。同时,正面进攻部队也发起攻击,迅速攻占密支那车站。

8月1日,日寇退守伊洛瓦底江东岸,但因撤退仓促,缺少渡河工具,加上连日暴雨致使河水暴涨,不少日寇情急之下跳入河中淹死。密支那日寇守军指挥官水上源藏目睹撤退惨状,自知无颜复命,举枪自尽。8月5日,中美联军全部占领密支那,在历时3个多月的密支那围攻战中,日寇被击毙2000余人,被俘70余人;中国驻印军阵亡2400余人,负伤4200余人。

打通中印公路

攻占密支那后,中国驻印军利用夏季雨季进行整补,并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将所属各师重新编组。以新编第1军所属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为基础,扩编为2个军。新编第1军辖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30师,孙立人升任军长。新编第6军辖新编第22师、第14师和第50师,廖耀湘升任军长。原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任驻印军副总指挥。

在此期间,中国驻印军指挥机构成员也发生变化。由于史迪威和蒋介石矛盾激化,罗斯福将史迪威调回国内,负责国内部队的训练工作。8个月后,他接替阵亡的巴克纳,担任美军第10集团军司令。接替史迪威的是美军索尔登中将。

自8月上旬至10月上旬,新编第1军集中于密支那整训,新编第6军在孟拱附近地区整训。此时英印军第36师正在孟拱以南的平堡附近与日寇对峙。

1944年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达缅北反攻第2 阶段作战命令,其部署是:“以英印军第36师为右纵队,于10月19日以前肃清和平之敌,占领杰沙、英多地区并确保之,准备尔后继续推进;新编第6军新编第22师为中央纵队,于10月19日到达和平,22日前肃清和平之敌,经摩西前进,占领伊洛瓦底江以南之瑞姑地区,并准备继续推进;新编第1军为左纵队,迅速向八莫推进,击歼或包围八莫至曼西地区之敌,并准备继续推进;第14师、第50师及美军第148团为总预备队。”

新编第1军奉命后,立即以新编第38师向丹邦阳推进,为第一线兵团,新编第30师仍在原地区为第二线兵团,并决定以主力沿中印公路南进攻击,另以一部由左翼迂回策应主力作战。

八莫是日寇侵略中国滇西的重要据点,也是伊洛瓦底江流域仅次于曼德勒的第二大城市。日寇自密支那失守后,即由南坎抽调第2师搜索团、第16团第2营、混合炮兵1个营以及由孟拱、密支那溃退的日寇残部,总兵力约5000人,在八莫周围部署防御;第18师残部第55团由英多移守南坎,余部守蒙米特。

10月21日,新编第1军第38师先头部队第113团开始南下攻击,该师先后攻占布兰丹、柏抗、新龙卡巴,抵近八莫,经十天激战,新编第38师又攻占莫马克、曼西,但八莫守敌仍然没有肃清。

与此同时,中路新编第6军的攻击较为顺利,11月上旬歼灭日寇第2师团一个团后,于11月12日从南面抵近八莫。11月22日,在两路驻印军的夹击下,八莫守敌基本被歼灭,仅60余人逃往南坎。此时,滇西中国远征军部队已经全面突破高黎贡山防线,进至畹町附近。中国驻印军只需攻占南坎,就可以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南坎位于瑞丽江南岸,其附近为一狭长谷地,西北通八莫,东北达龙陵,南至腊

戍,有公路与滇缅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日寇自入侵缅北以来,即在此储存粮弹,修筑公路,并构筑半永久性工事。此时,南坎驻有自滇西撤退的日寇第56师、第2师各一部,总兵力约1个师团,统由第56师师长松山祐三中将指挥。

新编第1军在新编第38师围攻八莫时,即令第二线兵团新编第30师绕道攻取南坎。该师分3路沿八(莫)南(坎)公路及两侧山地向南坎急进。11月30日,日寇派遣其山崎支队由南坎北上,救援八莫。12月3日,山崎支队与新编第30师主力遭遇,在拜家塘、康马附近地区展开激战。新编第1军乃由八莫抽调新编第38师第112团自拜家塘东侧,向日寇后方截击。17日,新编第30师击破日寇抵抗,日寇山崎支队撤回南坎,整备防务。

新编第22师在攻占八莫后,奉国民政府命令,与第14师紧急空运回国,结束了缅北作战。1945年1月5日,新编第1军以新编第38师第114团自纳康向老农攻击,以新编第30师第69团自丁卡向南坎西南郊攻击,对南坎形成双重包围,两师其余部队和独立坦克第1营,在炮兵支援下沿公路两侧向南坎实施正面攻击。

至14日,所有部队均已进抵南坎西南侧的古木蔽天的森林地带。1月15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各部在坦克、炮兵、空军火力支援下,向南坎日寇发起攻击。据守南坎外围据点及城区的日寇,虽拼死抵抗,但仍难阻止驻印军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当日,新编第30师全部占领南坎,日寇残部向南坎东北及东南溃逃。16日,新编第30师与日寇在汤康、巴松附近对峙。此战,中国驻印军共击毙日寇1780人,俘12人。

1月17日,新编第38师开始沿滇缅公路北进,与中国远征军取得联系。1月27日,新编第38师攻克芒友。在这里,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两军在芒友举行隆重会师典礼,宣告缅北和滇西作战彻底胜利结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