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47、【延续偏】联合国成立

47、【延续偏】联合国成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41年8月9日,英国首相丘吉尔率英国海军上将达德利·路德爵士、陆军上将约翰·韦尔爵士、空军上将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爵士、外交部常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战时内阁助理秘书霍利斯上校、汤普森海军中校,在美国总统顾问哈里·霍普金斯的陪同下,乘坐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抵达加拿大纽芬兰的阿金夏港,受到早一天乘“奥古斯塔”号巡洋舰到达该港的罗斯福总统、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上将、海军作战部部长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陆军副参谋长享利·阿诺德中将、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等一大批军政官员的欢迎。为保密起见,8月初罗斯福就离开华盛顿去进行一次重要的“钓鱼旅行”,在新英格兰沿海的“波托马克”号游艇上当众垂钓,然后,从那里神秘地驶往纽芬兰。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与丘吉尔的第一次会面,在为期4天的阿金夏会谈中,两国首脑取得的成果其实并不多,会面的意义大于会议议程本身。英国方面希望同美国在对德、日全面加强军事合作,而此时美国还不愿意过早直接卷入战争,所以对英国的要求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在会议结束后,双方共同起草了《大西洋宪章》,并于1941年8月14日公布于众。在这份声明的第8条有如下描述:“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在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未来和平势难保持。两国相信,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国家军备之解除,实属必要。同时,两国当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

在原本草案中,英国方面有这样的文字:“两国所寻求的和平,不仅要永远推翻纳粹暴政,而且要通过有效的国际组织,使一切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居乐业的手段。”罗斯福反对这样的表述,因为他担心会激怒国内孤立主义者,所以提出删除“有效的国际组织”,取而代之的是“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尽管措辞含糊,《大西洋宪章》仍然被视为建立“联合国家组织”的起点。

1941年12月7日,即美英阿金夏会谈4个月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次日,美日向对方宣战,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轴心国国家随即对美国宣战。至此罗斯福政府在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扫除了国内孤立主义障碍,名正言顺的加入到同盟国阵营。几天后,即12月12日,丘吉尔再次启程前往美国,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除美英首脑外,苏联驻美国大使李维诺夫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主题仍然是各国之间如何密切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政权。

在会议期间,罗斯福正式提出所有同德意日进行战争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同盟的倡议,并于12月24日与丘吉尔交换了意见,得到对方欣然同意。“大同盟”成立宣言草案是由罗斯福亲自拟定的,最初叫《协约国家宣言》,后来为有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集团,罗斯福从拜伦《蔡尔德·哈罗德游记》一诗中,借用了“联合国”一词,称之为《联合国家宣言》。

12月25日,宣言草案正式提出,美英苏三国开始磋商研究,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首先提出修改意见的是美国,罗斯福希望将“宗教自由”加入宣言中,由于担心苏联反对,他特意约见苏联驻美国大使李维诺夫。苏大使此前已经将草案发给苏联国内,担心“本国政府不会对所提的更改表示同意”,不料苏联方面从反法西斯战争大局出发,很快把罗斯福的更改意见“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接受了”。

苏联政府鉴于自己没有参加对日本的战争,而且还同日本保持着和平关系,不能在一份明确写有保证共同打败轴心国的文件上签字。所以建议修改宣言的一些用词,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来代替战胜轴心国的字眼。美英方面对此表示理解,并采纳了苏方的意见。

英国提出通过在宣言中加入“当局”两字,以便让像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这样的组织也参加到宣言中来。对于英国方面的意见,美苏两国都表示了反对,尤其是罗斯福,他仍然希望美国和法国维希政府能够保持良好关系,英国政府只有放弃了这个主张。事后证明,美国和法国维希政府的良好关系,对实施“火炬”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印度能否加入宣言问题,英国内部就存在分歧。按内阁意见,不同意印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加入宣言。这个主张遭到了前印度总督洛德·哈里法克斯勋爵的反对,他认为,把那个尚未被授予自治领地位的国家排除在外,将是一个错误。最后,英国战时内阁作了让步,同意印度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自治领一起列为宣言签字国。

关于宣言草案文本有关签字国的排名先后次序,最初安排是美国为首,其次是英国,接下来是英国的各“自治领”,跟着才是按字母先后次序排列的其他同盟国,苏联放在最后。霍普金斯根据各同盟国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建议修改排名先后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

国的并列地位;区别的方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国家为一类,另外则是已经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

丘吉尔则坚持“英国各自治领必须紧接大不列颠之后,一起列入签字国名单上,反对因按字母次序而同英国分开”。但是,罗斯福接受了霍普金斯的建议,并说服丘吉尔做出让步,最后由他亲自排出签字国的次序∶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这4个国家之后的其他各国包括已经宣战的拉丁美洲各国则按字母顺序排列。修改稿完成后,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2月27日分批会见了各同盟国驻华盛顿大使,向他们介绍了宣言的内容。同时,用急电把宣言发给各同盟国的政府,请这些政府正式授权它们驻华盛顿的代表签署这项文件。

1942年1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宋子文聚集在白宫罗斯福的书房内,分别代表各自国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次日,其余22个同盟国在美国国务院按国名英文字母顺序依次签字。至此,《联合国家宜言》诞生,全文如下: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于华盛顿)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郡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各国的联合宣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特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资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4年8月,二战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轴心国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同盟国也加紧了成立联合国家组织的进程。1944年8月21日,美、英、苏、中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郊区乔治城的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会议,讨论与拟订新的国际组织章程。会议的第一阶段只有美苏英三大国政府代表参加,并签署《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初步决定把该国际组织命名为 “联合国”,其主要机构包括:全体会员国参加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三国代表确认保持大国间的合作是新的国际组织避免重蹈“国际联盟‘覆辙的关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力归安理会,安理会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有约束力,联合国大会的重要决议只要与会会员国2/3的多数票就可以通过。

会议的第二阶段由美、英、中三国参加,并无实质性内容,仅对第一阶段的会议结果作了若干补充。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使联合国的基本轮廓初步形成,为联合国的成立作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1945年2月3日,美英苏三大国首脑齐聚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在此后为期8天的会议中,三大国除了需要商讨如何加强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尽快打败轴心国家,更重要是确定在战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性新秩序,更直白的讲是三大国之间如何分配利益。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战后处置德国、波兰复国、远东和建立联合国问题。三国之间,美英作为传统盟友,彼此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更多,但仍然在争夺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苏联和两国之间因过去长期存在的矛盾,在诸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在涉及建立联合国的问题上,三方的分歧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三国对在安理会中大国(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的问题并无分歧,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某一大国成为争端的一方时能否行使否决权。美国代表在2月6日的全体会议上,提出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的折衷性方案,把可能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常任理事国一致作出决定的,如接纳和终止会员国、采取行动制止对和平的破坏、控制军备等;另一类是“准司法性的”问题. 美国方案规定,凡属后一类性质的问题,如果该常任理事国为当事国,则不得参加投票。

丘吉尔赞成美国的方案,他在2月6日下午的会议上曾举例说:如果印度提出独立,在讨论解决这个争端的方法时,因英国是该争端的当事国,所以英国不得参加投票。但英国是常任理事国,它最后可以行使否决权,来反对任何违反英国利益的决议。也就是说,一切实质性问题,必须获得全体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可能作出决定,每一个常任理事国随后可以使用否决权。

罗斯福也对此进行了另一番解释:这项政策在于促进三大国之间的团结一致,而不是损害它。如果大国之间不幸出现分

歧,无论采取怎样的投票程序,这件事也会被全世界知道,总是无法避免在联合国大会讨论存在的分歧。换句话说,罗斯福的意思是大国间的分歧可以私下解决,不要在联合国上公开讨论。苏联方面这才心领神会,表示:大国间必要的团结一致已经有了充分的保障,完全接受美国的方案。

关于这一问题的决议规定∶安全理事会的每一个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性事项的决议,应以七个理事国的可决票表决之;安全理事会关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七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表决之;安理会的某一成员国如果是争端的当事国,则对涉及该争端的一切决议不得投票。

第二项争论的焦点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问题。罗斯福极力推动将中国纳入大国行列,即获得一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然,罗斯福此举完全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考虑,他希望中国在战时可以有效的牵制和对抗日本,战后使中国在经济上成为美国重要的原料基地及商品和资本的销售市场。他曾对此不讳言地说:“中国由于同苏联存在严重的政策冲突,将会毫不犹豫的站在我们这一边......而且美国一旦与英国有利益冲突,也会全心全意的支持美国。”苏联自然清楚美国的用意,所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这个提议表示反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起初也不同意美国的提议,但大英帝国已经日暮西山,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一味的坚持也徒劳无益。所以英国在一面支持美国的提议时,又提出让法国加入大国(常任理事国)的行列,英国的想法是在欧洲大陆,单单依靠自己无法和苏联抗衡,所以他需要和法国联合起来,在欧洲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因此,美英彼此间达成妥协,苏联也只能表示同意。

第三个争论的焦点是创始会员国席位上,苏联方面希望自己的16个加盟共和国也能向英国的“自治领”一样列入创始会员国的行列。美国则对此嗤之以鼻,罗斯福甚至嘲讽苏联:“假如这样,就像要求接纳美国的48个州为联合国会员国一样,实为荒谬。”英国则碍于自己开了先例,在已经确定的创始会员国中,已经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联邦5个英联邦自治领,所以表达了对苏联的同情。最终在英国的斡旋下,美国同意将乌克兰、白俄罗斯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苏联在接纳其他国家纳入创始会员国的问题上,提出只有已经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才有资格加入联合国。这一点则并不符合美国的愿望,根本原因是美国希望加强自己在联合国的势力,对于其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美洲,当时尚有6个国家还没有对轴心国家宣战,所以反对苏联的提议。英国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此前埃及曾经两次提出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英国则认为埃及处于中立地位反倒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一直要求埃及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地位。后来,英国提议所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必须先向轴心国宣战,这样就可以给上述国家操作的空间,也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同意。

最终,雅尔塔会确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苏联、英国、美国、中国和法国。接纳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参加联合国组织。联合国成立大会会议将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的旧金山召开,以便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随后美国将代表苏、英、美、中、法五大国向与会国家发出邀请。会议确定,在联合国大会上,一切成员国,无论大国或小国,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充分申述自己的意见。但是,大国在安理会中占有常任理事席位,安全理事会“担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1945年3月5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四国向有关国家发出《召开联合国家组织会议邀请书》。4月25日,联合国家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开幕。出席会议的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及1726名顾问、专家、秘书。美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英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外交大臣艾登,苏联代表团首席代表是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国民政府派出以外交部长宋子文为首席代表的10人代表团,其中有解放区代表董必武。

4月25日~5月2日为大会一般性辩论阶段。四大国和各代表团首席代表均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研究和讨论了有关部门会议组织工作。决定成立起草宪章各部分的四个委员会,设立由各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由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确定大会主席由中、美、苏、英四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

5月3日~6月20日为“委员会阶段”,专门讨论和制定宪章。会议将四国建议案以及未包括在建议案中的补充问题交四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审查和修订。由于各国利益不同,在许多问题上,与会国代表之间发生了许多分歧和争论,尤其是安理会表决程序、国际托管、大会职权等问题上争论激烈。许多中小国家的代表建议取消或减少大国特权,限制安理会的权力而扩大大会权力,均遭否决。为使中小国家解除顾虑,主持会议的大国发表声明,详细说明了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并表示大国不会滥用否决权。最终大国拥有的特权并无实质性改变。

1945年6月25

日,50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并于次日举行签字仪式。波兰代表于同年10月15日补签,从而使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增至51个。1945年10月24日,随着苏联、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交存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在这一天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