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9、【欧洲战场】大西洋上的狼群

39、【欧洲战场】大西洋上的狼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希特勒上台后,以对外扩张作为承诺,取得国内大地主、大企业家和金融家的支持,随即着手扩充军备。至1939年,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英法国家的水平。海军的发展因需要长期建设,加上英国始终重视海军的发展,所以在世界各国海军力量对比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则明显落后。

1935年6月18日,德国和英国签订《德英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舰船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国的35%,德国的潜艇总吨位可以是英国的45%,此后德国开始公开、大规模扩充海军。德国的海军将领为了能在未来的战争中与英国抗衡,除了全力建设海军外,也在改换思路,寻求错位打击的方法。

1936年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主张德国应重点发展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用潜艇部队集中对付敌人的港口和交通枢纽。而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坚持认为未来海上作战的胜负仍然取决于海上大型舰艇的实力。1938年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开始尖锐,海军的地位也开始突出起来。希特勒指示海军研究在海上对英国作战的可能性。1938年底,雷德尔先后向希特勒提出两个海军建设方案∶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以便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另一个是建设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结果,希特勒宣称在1946年前不需要海军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所以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但是,不论德国海军建设采取何种途径,两个方案都体现出德国海军的战略企图是要充分利用英国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其航运。

1939年4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德英海军协定》。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发布第1号作战指令,明确提出海军的作战任务是:“重点对英国进行经济战……必须防止敌人进入波罗的海。”而此时,雷德尔深知德国海军力量薄弱,无法与英法海军正面抗衡,遂转而赞同邓尼茨的主张,将潜艇作为反封锁的最佳兵力,确定海军建设的重点是建造潜艇。

英国的战略受到地理环境和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特点影响,英国本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有限,其中75%的石油、95%的铜、99%的铅、88%的铁矿石、89%的小麦、84%的肉类和93%的食油等依靠海外进口,英国每年由海路进口货物达6800多万吨。战前,大西洋集中世界航运量的3/4。英国拥有一支约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31.8%),每天平均有2500艘船只在海上航行。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总长度超过8万海里。

英国的交通线通往世界各地:一条是同欧洲、地中海、非洲和印度洋各国联系;另一条是同加拿大、美国、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联系,经巴拿马运河还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通商。英国有90%的进口经由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各条航线,其余10%经由北海航线,这就决定英国的国防战略任务是:坚决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保卫本土及领空安全;维护海外殖民地及其市场。

英国的海军战略是其国防战略的重心。实现国防战略的主要方式首先是“夺取制海权,在海上交通线上作战和对敌人进行海上封锁。”英国的海军战略受马汉制海权理论的影响。同时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比较重视组织海上护航运输队,注重发展强大的水面舰队,但对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忽视了空中反潜战术。

欧战爆发后,大西洋海战也拉开帷幕。1939年9月3日,德国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岛发现英国驶往加拿大的客轮“雅典娜”号,德军潜艇在未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向英国客轮发射3枚鱼雷,1枚击中要害,次日雅典娜号沉没,船上1417名乘客和112名船员死亡,这是战争爆发后,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首次实施攻击。

在此后的作战中,受到潜艇数量和作战半径有限的影响,德国潜艇部队平均每天游弋于大西洋的潜艇仅有13艘,且以单艇作战为主。1940年,挪威、法国先后被击败,德国海军基地扩大到大西洋沿岸,潜艇的活动区域得以扩大。1940年全年,德国潜艇横行于大西洋,平均每天游弋于大西洋的潜艇数量也增加了一倍,英国商船因此损失惨重。至1941年12月,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舰船410万吨,占这一时期盟国舰船中损失的54%,德国海军损失潜艇43艘。

德军的水面舰艇的作战效果则不佳,在与英国海军的作战中,接连损失数量本不多的战列舰和巡洋舰。1941年4月,雷德尔派遣以新型战列舰“俾斯麦”号为首的一支庞大的舰队驶入大西洋,准备在北大西洋进行巡洋作战。5月20日,英国舰队发现德国舰队,并立即调动能够作战的最大兵力,决心先发制人。23日,两军在丹麦海峡相遇,英军一艘巡洋舰被击沉,俾斯麦号负伤逃往西南方向。5月26日,英军再次发现俾斯麦号,并迅速组织水面舰艇和飞机发起攻击,27日俾斯麦号被击沉。此后,德国海军放弃在大西洋巡洋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和美国相互宣战,希特勒改变以前“避免公开对抗美国”的政策,开始针对美国商船和军舰采取行动

,允许潜艇部队在大西洋上不受“泛美安全区”的限制,在大西洋的任何地域都可以搜索和攻击目标,从此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

1942年以后,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邓尼茨规定:“潜艇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吨位战’,尽可能利用潜艇作战的有利条件,在最短期限内使同盟国在船舶吨位上的损失超过其造船吨位,以达到削弱同盟国运输能力、瘫痪其海上运输的目的。”他还强调:“今天击沉比将来在1943年才击沉要有效得多。”

与此同时,德国进一步加紧建造潜艇,1942年1月,德国拥有266艘潜艇,至6月潜艇数量增加到331艘,能够投入到大西洋海域的超过100艘,在这段时期,德国每个月可以建造18.5艘潜艇,远大于每月7.1艘的损失数。不仅如此,新建造的潜艇搭载德国新研发的燃气轮机,水下航速可以达到23海里;新装备的鱼雷发射器,射程达到594米、时速25海里。1942年5月,德国“乳牛”输油潜艇投入作战,它430吨载油能力,可以一次满足12艘潜艇增加4个星期的海上作战时间。

由于德国潜艇的袭击,英国物资进口量开始下降。1939年英国进攻量为5000万吨,1940年降为4240万吨,1941年降为3050万吨。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英国将输掉战争。

1942年1月,阿卡迪亚会议后,美英成立联合参谋长会议机构,负责制定和指导美英联盟大战略,从而奠定了大西洋战场联合作战的基础。英国海军上将金就任海军部长,美国也成立大西洋舰队,由英格索尔出任舰队司令,两军由金统一指挥。

为加强对德国潜艇的作战力量,美英大规模建造适合反潜作战的舰艇和飞机,预计在1942年底投入战斗,而在此之前,盟国的反潜作战能力仍然不足。而且因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刚刚遭受重创,以及德国的潜艇不断地在美国沿海袭击船只,整个1942年,盟国的反潜形势仍然不乐观。

邓尼茨认为同盟国在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的护航兵力薄弱、护航经验不足,德国潜艇为争取“吨位战”的胜利,应加强在西大西洋海域的作战。1942年1月,德国海军制定“击鼓”作战计划,10艘潜艇先后离开比斯开湾,横渡大西洋,开始对美国东部海岸哈特拉斯角至圣劳伦斯湾之间的航运重点打击。

1月12日,德国U-123潜艇自科德角以东300海里击沉英国客轮“塞克波罗斯”号;15日击沉英国油船“科因布腊”号;18日击沉美国油船“阿兰杰克逊”号;19日击沉加拿大3艘商船。初战胜利后,德国继续增派10艘潜艇前往美国东部海岸。他们在白天潜伏于近海水域,晚上甚至大胆的半露在水面上,向目标发起攻击。仅在1942年1月,德国海军在美国东部沿岸发动54次潜艇攻击,击沉盟国运输船23艘,总吨位14万吨;2月击沉10.3万吨;3月击沉15.9万吨,德国潜艇丝毫未受损失。

1942年3月,美国海军司令部成立防潜处,负责防潜工作。4月18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灯火管制;5月,美大西洋舰队和东部海疆区司令部组建护航队,沿岸19个机场300多架飞机投入反潜作战。至5月中旬,在美国东海岸及近海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护航体系。此后,在美国东部航线上被击沉的船只数量开始减少,5月为5艘;6月为13艘;7月为3艘。

鉴于海上形势改变,德国潜艇司令邓尼茨月5月命令潜艇部队转向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那里盟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护航体制。7月,德国潜艇再次调整袭击区域,进入巴拿马至巴西里约热内卢海域,为保障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载油1700吨的德国新型“乳牛”补给潜艇也投入到这片海域。8月,巴西5艘货船被击沉,巴西政府随即在8月22日对德国宣战。在1942年7月至12月期间,美洲东部海域共损失船只39艘,损失率已经低于大西航护航运输队的损失率。1942年底,邓尼茨命令潜艇重返大西洋。

在德国潜艇游弋于美洲近海,享受“快乐时光”时,在大西洋其他海域,邓尼茨继续袭击英国的运输队。

因为英国海军力量不能满足运输船队的护航需要,便开始改变航线,在危险较小的北海海峡至加拿大纽芬兰地区运输物资。7月19日,邓尼茨获知此消息后,将潜艇作战的重点转向北大西洋。在这片海域,因为盟国运输船队滞留时间较长,邓尼茨改变以前单艇作战的方式,以所谓“狼群”战术,在盟国运输船队经过的海域,集结多艘潜艇设伏,发现目标后,发起群体、连续攻击,直至运输船队全军覆没或船队进入反潜能力较强的海域为止。1942年9月,40多艘德国潜艇进入北大西洋,彼此间隔50至100海里,一旦发现目标可集中15至20艘潜艇发起攻击。

1942年9月11日,德国U-133潜艇发现盟国护航运输队,黄昏后,闻讯赶来的5艘潜艇向运输船队发起攻击。此后3天,德国潜艇连续在夜间对该船队发动攻击,直至其驶入英国近海防潜区。10月13至14日,U-221潜艇两个晚上击沉英国护航舰队7艘运输船;27日击沉12艘运

输船。

1942年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德国潜艇被大量派往地中海区域,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数量随之减少。即便如此,盟国在11月份船只损失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72万吨。

在整个1942年,盟国船只共损失1664艘,总吨位779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1160艘(626.6万吨),而盟国在这一年新服役的船只是700万吨。这一年,英国进口物资进一步下降为2850万吨,为1939年的42%。而德国水面舰队的作战效果始终不佳,在1942年12月31日的一场发生在北冰洋上的海战,让希特勒最终解除了海军司令雷德尔的职务。

进入1943年,盟国的护航能力逐渐加强,被击沉的船只吨位在下降。但在1943年3月中旬,德国海军集中38艘潜艇,同时攻击盟国两支护航船队,在英国空中护航到来之前,德国潜艇击沉英国运输船21艘,成就了德国潜艇最后的辉煌。

1943年3月,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决定:“同德国潜艇作战是同盟国当前海上斗争中最中心的任务……为此,在潜艇威胁最严重的北大西洋中部集中反潜兵力和武器,调整同盟国护航体系,采用新的护航时刻表,组建统一指挥的反潜支援队;尤其加强空中力量,广泛使用护航航空母舰和新式雷达,将护航运输队的反潜作战由单纯的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的立体搜索和进攻。”会上还采纳了英国海军的建议:“对各国承担的护航责任进行了重新调整,由英国和加拿大负责北大西洋的护航,美国承担大西洋中部的护航和整个护航体系的联结部。”此时,盟军在大西洋的护航力量已经有了极大地提升,在大西洋运输沿线,盟军有22艘护航航母、508艘驱逐舰、222艘护卫舰、380艘巡逻舰艇、776艘猎潜舰以及其他舰船1000多艘;岸基飞机1620架、舰载飞机260架。

德国潜艇的作战仍然采取“狼群”战术,多艘潜艇编成侦查幕、突击幕,对护航运输船队进行跟踪和突袭。1943年3月以后,盟国的护航体系开发发挥效力,尤其是英国海军上将霍顿组织的支援舰队投入反潜作战后,盟国6支支援舰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当运输船队进入空中掩护缺口时,支援舰队便赶去支援,舰队单艘驱逐舰或护卫舰可以对发现的德国潜艇实施持续跟踪打击。

3月21日,一支德国潜艇群在大西洋费尔韦尔角附近发现盟国两支运输船队,在德国U-564号和U-663号潜艇准备进攻时,被盟军第3支援舰队的高频测向仪发现,随即被支援舰队逼入水中,不得不撤退。随后,邓尼茨命令另一支拥有28艘潜艇的潜艇群北上攻击,又被支援舰队侦查发现,在驱逐舰的驱赶下只能撤退。

随着双方海上力量的此消彼长,德国潜艇的作战效力越来越弱,而且自身损失也在增加。1943年4月28日至5月8日,德国3支潜艇群51艘潜艇在对盟军一直护航运输舰发动袭击中,虽然击沉13艘运输船,自身也损失潜艇6艘。在此后的14天中,德国海军4支潜艇群68艘潜艇,对多支盟军护航运输舰队的作战中,同样损失惨重。

整个5月份,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118艘潜艇,被击沉38艘,战损率达30%。与一年前“快乐时光”相比,德国潜艇的损失率增长了10倍。在邓尼茨1943年5月24日的战争日记中写道:“5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鉴于德国潜艇损失严重,德国海军决定暂时停止潜艇在北大西洋的作战。

1943年秋,德国潜艇重返北大西洋,其新型潜艇装备的“声自导鱼雷”提高鱼雷命中率至60%。9月至10月,盟国的船舶损失数开始上升。盟国则在军舰和货船上装备了“福克斯”声波诱雷器;航空兵以双机或小队方式搜索、警戒,迫使德国潜艇下潜;反潜舰艇装备24管发射炮,发射装有撞发引信的深水炸弹,以上措施都对德国潜艇造成了很大的威胁。11月,德国潜艇舰群在北大西洋击沉盟国船只14艘,自身损失18艘,德国海军重振潜艇战的努力失败。从此,德国在大西洋战场上的潜艇战处于维持局面,盟国完全掌握了大西洋战场的主动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