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6、【苏德战场】希特勒的第二次努力

36、【苏德战场】希特勒的第二次努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41年底,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速战速决计划流产,战争趋势转向持久化,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开始发挥作用,德国固有的经济、资源方面的弱点日趋明显。随着战场上兵员、装备损失的加大,德国愈发感到力不从心。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1941年8月说:“我们曾估计敌人大约有200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如果我们消灭十几个师,俄国人就会又投入十几个师……时间对他们有利,他们靠近自己的资源,而我们却一步步远离自己的资源。”

苏德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规模大、强度高的特征。双方的较量始终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

在开战后的头5个月里,德国就宣称打死、打伤及俘获的苏军超过300万人。德军的损失同样惨重,在苏德战争头6个月,德军坦克的损失率高达68.8%(投入4000辆,损失2750辆)。德军侵苏兵力中本来坦克部队就少,坦克性能也较差,战场上巨大的损失对它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部队人员伤亡之大,更是令德军头痛的一件事。仅半年时间,其东线部队伤亡人数近75万。军官队伍的状况更糟糕,在欧战爆发的头两年,德军只有1253名军官在战场毙命,而在1941年6月到1942年3月的苏德战争中,至少有1.5万名军官毙命,约半数的师级指挥官需要补充。下级军官的伤亡数是最高的,根本无法及时补充。1941年7月,陆军中有12055名中尉,到1942年3月,减至7276名,连、排一级的职位常常由军士甚至列兵来担任。1942年,共有7800名军官输送到陆军,一年后,总数达到45870人。但是,军官的补充仍供不应求。为解决兵源紧缺问题,德军最高统帅部征调大批仆从国军队参战。直接参加苏德战争的仆从国军队达72.5个师,包括18个芬兰师、26个罗马尼亚师、11.5个意大利师、14个匈牙利师、2个斯洛伐克师和1个西班牙师。德国在苏德战场总共集中了266个师约620万人的庞大兵力。

与德国相反,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到极大损失,但凭借雄厚的战争潜力,不仅承受住巨大的消耗,而且日益加强了军事力量。由于苏联及时地在东部兴建生产军备的新型工业基地,坦克、飞机产量在战时大大超过了德国,保证了对前线损失的补充,在武器技术方面日趋领先于德国。更有利的是,苏联是一线作战,而德国是三线作战,在战场上的兵力集中程度远远高于德国,苏联390个师中,88%的兵力用于对德作战。同期德国的264个师,有71个必须驻守西欧、巴尔干、北非地中海、波兰以及本土等地。

莫斯科会战结束后,西方盟国重新评估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苏联“速败”的担心,转而希望加强与苏联的合作。1942年5月20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抵达伦敦,苏英两国对苏联与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等国家边界问题采取了理性的处理方式,对于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列举种种困难,表示无能为力,丘吉尔建议莫洛托夫从美国回来后再讨论。

5月29日,莫洛托夫抵达华盛顿,双方主要探讨了按照租借法案原则向苏联提供武器和物资的问题和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由于双方于1941年10月1日签署的“美国向苏联提供援助的协议”即将到期,苏联希望美国在未来一年能够为苏联再提供410万吨武器和物资,并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吸引德国在苏德战场上40个师的兵力,莫洛托夫强调“第二战场是个最大的政治问题”。

罗斯福和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同意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考虑到美国已经参战,而且要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所以不得不削减对苏联的援助数量,承诺自1942年7月1日后的一年中,提供给苏联250万吨物资,削减的部分以一般物资为主,不会削减坦克、飞机、弹药等军用物资。莫洛托夫表示:如果能够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苏联方面接受这个方案。

随后,莫洛托夫再次回到伦敦,英国政府勉强接受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表。6月18日,丘吉尔前往华盛顿,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向罗斯福表明英国的立场:“不论美国人对莫洛托夫说了什么,实际上在1942年进攻欧洲大陆是无法完成的战役。”

丘吉尔建议:“应当对法属西北非的军事行动加以研究。”美国则更倾向于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登陆的“波利乐”计划,认为在北非的行动,会分散盟军的力量。在双方争论不休时,6月21日,北非托布鲁克被德军攻占,2.5万英军投降,北非局势恶化,罗斯福立即命令美军增援北非。

1942年春季,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兵力有所补充,德军及仆从国军队近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炮3229辆、火炮和迫击炮5.7万门、作战飞机3395架。

1942年4月5日,德军统帅部发布第41号训令:“中段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以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

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待包围地区形势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

为实现上述目标,并为夏季作战做好准备,希特勒决定,首先在克里米亚肃清刻赤半岛的苏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在哈尔科夫地域铲除苏军的突出部。

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在苏德战场的兵力也有所加强,1942年5月,苏军陆军作战部队为510万人、坦克3900辆、火炮44900门、作战飞机2200架。苏军统帅部认为:“1942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发动大规模攻势,其中莫斯科将是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为此,苏军将大部分预备队集中在布良斯克地域,在西南方向苏军只配置了少量的预备队。

1942年4月,苏军统帅部批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实施哈尔科夫战役,在克里米亚方向,苏军统帅部任命布琼尼为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克里米亚方面军、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北高加索军区和里海、亚速海地区海军舰队。

在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苏军的兵力强于德军,在这里苏军部署了3个集团军21个步兵师。从2月至4月,苏军试图突破德军第11集团军防线,未能成功,随即转入防御。但苏军将防御重点置于北部突出的弧线阵地,南部只有不足6个师。

1942年4月,德国第11集团军曼施坦因根据苏军的布防情况,制定“鸨”作战计划。决定以第30军突破苏军南部方向,然后向北部实施迂回,会同第42军和罗马尼亚第7集团军围歼北部苏军集团。

5月8日,第30军开始进攻苏军南线第44集团军,防线很快被突破。13日,“土耳其壁垒”被突破。14日,德军突入刻赤城。布琼尼在获得统帅部批准后,命令克里米亚方面军经海路撤至塔曼半岛。至19日,苏军共有12万人成功撤出,其余部队在随后的战斗中基本被德军歼灭,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地区处境变得极为险恶。此役,苏军损失17.65万人

6月2日,德军开始向塞瓦斯托波尔实施突击,并切断苏军海上补给线。6月29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苏军被迫撤出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1942年5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的提议下,苏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东北方向哈尔科夫发动进攻。此时德军也准备在这个方向进攻,所以在哈尔科夫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

苏军初期的进攻比较顺利,突破德军第6集团军防御,因苏军没有尽早投入坦克集群实施突击,德军得以及时调整部署,苏军进攻受阻。

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集群以15个师的兵力转入反攻,突破苏军第9集团军防线。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鉴于战场态势改变,于17日、18日两次提出停止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遭到斯大林的拒绝。5月19日,克莱斯克集群和第6集团军突入苏军西南方面军后方,将苏军第6、第57集团军等部队合围于巴拉克列亚地域,将苏军第28集团军合围于沃尔昌斯克。至5月29日,大部分被围苏军被消灭。此役,苏军损失23万人、755辆坦克、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德军伤亡3.2万人。

1942年6月,德军决定在南方采取一系列作战,企图将战线推进至顿河方向,并在顿河东岸建立立足点。尔后,德军计划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方向。为此,德军从法国和苏德战场其他方向抽调部队,南方集群的兵力增加至8个集团军,其中冯博克指挥南方B集群,下辖第2、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利斯特指挥南方A集群,下辖第11、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B集群还将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编为“魏克斯集群”。

苏军在经历克里米亚和哈尔科夫地区惨败后,在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方向重新组织防御,新组建高加索方面军防御亚速海和黑海东岸地区,同时命令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部队固守现有阵地。

6月28日,德军魏克斯集群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进攻,第6集团军向西南方面军右翼发起攻击。至7月2日,苏军防线被突破。德军向纵深推进80公里,威胁顿河方向的沃罗涅日。虽然苏军从预备队抽调3个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对德军实施反击,延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但德军仍然于7月6日攻入沃罗涅日,并渡过顿河威胁苏军西南和南方面军后方。

7月7日,德军A集群和第6集团军开始围攻埃捷米罗夫卡,企图在顿河以西围歼苏军南、西南方面军主力。7月11日,第6集团军进入顿河大弯曲部,希特勒命令B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转隶A集群,向罗斯托夫方向推进,企图从深远地域对苏军南方面军合围。为免遭合围,苏军命令南方面军及临时隶属该方面军的西南方面军的中央、左翼部队渡过顿河。23日,德军攻入罗斯托夫,未能将南方面军合围。

斯大杯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 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铁路和内河运输枢纽,欧亚两洲的咽喉,也

是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前人口约60万。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为广阔的顿河下游地区、库尔班河流域和高加索。这些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

埃捷米罗夫卡战役结束后,德军A集群向高加索方向推进,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苏军对其后方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希特勒决定B集群夺取斯大林格勒,并将A集群所属意大利第8集团军转隶B集群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第6集团军27万人担任战役主要突击任务。

苏军方面决心坚守斯大林格勒,以消耗德军的突击力量,并伺机对德军反攻,扭转苏德战场形势。7月12日,苏军统帅部抽调西南方面军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从预备队抽调第62、第64集团军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中原西南方面军各部队严重缺员,6个师只有2500至4000人,14个师只有300至1000人,在第6集团军正面,实际只有第62、第64集团军具备战斗力。

1942年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开始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

德军第6集团军以5个师的兵力,连续6昼夜进攻,于7月22日突破62、64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保障地带”的防御。23日,德军对苏军“防御地带”实施突击。24日,苏军第13坦克军实施反突击,此后,又将尚未组建完的2个集团军投入反击,德军攻势被迟滞。7月底,因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不力,德军统帅部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斯大林格勒方向,该部从西南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8月5日,第4装甲集团军从西南抵近斯大林格勒外围。苏军第64、第57集团军以反突击粉碎了德军的攻势。

8月初,因战线已经扩大至800公里,苏军决定将战场划分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在保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机构外,任命东南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统一指挥两个方面军作战。

8月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8月19日,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从北、南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格勒实施钳形攻势,逐渐逼近市区。25日,斯大林格勒城区宣布戒严,8月26日,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副统帅,作为全权代表派往斯大林格勒。9月12日,德军战线推进至距市区2至10公里,苏军各部退入“市区围廓”。

为尽快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军从各处抽调部队充实B集群的力量。7月中旬战役发起时,B集群有38个师,至9月已经有80个师,A集群的31个师被调往B集群。

苏军方面,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有6个集团军负责防守巴甫洛夫斯克至耶尔佐夫卡一线,东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防守斯大林格勒市区和南部湖泊地带,其中第62集团军(9月12日崔可夫担任集团军司令员)防守市区北部和中部、64集团军防守南部、第57集团军负责防守红军城地区,在市区主要地域防守的第62和64集团军此时仅剩9万人。

9月12日,希特勒严令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9月13日,第6集团向市区中部发起进攻,14日,开始进攻马马耶夫山岗和1号火车站,经一周的持续争夺,德军于24日推进10公里,占领市区中部和南部,前出到伏尔加河岸。

9月28日,苏军指挥机构再次调整,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为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为斯大林方面军。

10月27日,德军经过整补继续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强攻。苏军第62集团军被分割成三块,控制着三个伏尔加河登陆场,三处地域的面积分别为14平方公里、1.28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各部队仍然凭借伏尔加河对岸的补充,顽强死守。

在伏尔加河对岸,为确保第62集团军不断得到新锐部队和弹药补充,从9月14日开始,至10月16日,陆续向62集团军输送了10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1个步兵旅。

10月19日,顿河方面军开始向德军侧翼实施反突击,以缓解斯大林格勒市区方向的压力。朱可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斯大林格勒以北苏军地面部队和航空兵的作战行动,对第62和第64集团军固守斯大林格勒给予了无可估量的帮助。”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战役已经持续4个月,德军在作战中遭受巨大损失,伤亡近70万人,苏军形成了对德军的半包围态势,并隐蔽完成反攻的准备。11月19日,瓦杜丁指挥西南方面军(10月25日重新组建)3个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指挥顿河方面军3个集团军和1个航空集团军、叶廖缅科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5个集团军和1个航空集团军总计110万人向德军发起反攻。

西南方面军于11月24日歼灭罗马尼亚第2集团军;顿河方面军突入德军纵深30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第6集团军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

24日,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方面军开始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苏军航空兵部队也逐渐取得制空权,德军被压缩在东西40公里、南北30至40公里的狭小地域。在此期间,西南方面军和斯

大林格勒方面军击退德军“霍利德”战役集群对第6集团的增援,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尔尼科沃形成500多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防线。

11月底,希特勒将包围圈外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合并,组成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统一指挥,企图解救第6集团军。12月12日,第4装甲集团军未等其他部队集结完毕,率先沿科捷尔尼科沃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方向进攻,并突入40公里。苏军统帅部决定暂不围歼第6集团军,集中兵力实施对外防御,粉碎德军的增援。经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被阻于梅什科瓦河岸。12月24日,苏军向霍特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发起攻击,攻占科捷尔尼科沃,德军向西退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被歼灭。

在西南方面军方向,苏军也发起反攻,12月16日,苏军将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属坦克全部投入战斗,次日近卫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德军防线被分割为4段。24日,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苏军合围歼灭。至12月底,苏军又歼灭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霍利德战役集群主力。经上述两个方向的作战,苏军已经将战线推进至距离斯大林格勒合围圈200至250公里的地域。

1943年1月,被围的德国第6集团军弹药、油料和粮食都已经耗尽,因苏军已经取得了制空权,德军无法通过空中提供补给。1月8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停止抵抗,遭到德军拒绝。

10日,苏军发起进攻。25日,苏军突入斯大林格勒近郊。26日,城外苏军与城内第64集团军会师于马马耶夫岗,将德军分为两半。27日,苏军继续向德军进攻,德军开始出现大批投降。至1月31日,困守市区中心的德军南部集群停止抵抗,刚刚被提升为元帅的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被俘。2月2日,困守拖拉机厂一带的德军北部集群停止抵抗,斯大林战役至此结束,德军第6集团军保卢斯以下24名将军、2500名军官及第6集团军残余部队全部投降。

从此,苏军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战后,斯大林表示:“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从1943年1月开始,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相继展开进攻。

在北高加索方向,1月1日,南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向德军A集团军群发起进攻,企图围歼A集群,德军虽然处于弱势,但能够从容应对,顽强抵抗。苏军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没有达成歼灭A集群的战役目的。

在南方面军方向,苏军于1月1日实施罗斯托夫战役,重创德军并推进160公里至600公里,2月14日解放罗斯托夫。

在波罗涅日方面军方向,在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苏军发起进攻,企图歼灭德军B集群主力。自1月13日发起进攻至27日,将匈牙利第2集团军、德国第24装甲军和意大利1个步兵军围歼。

同时,波罗涅日方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配合下于1月24日向波罗涅日德军发起进攻,苏军第40集团军于24日推进纵深20公里,对德军形成合围之势,德军统率部命令部队撤往顿河对岸。25日,苏军解放波罗涅日。与此同时苏军第38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投入进攻,28日,两部苏军将德军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军合围,苏军第13和第40集团军在合围圈完成对外正面防线。至2月7日,除少数被围德军逃脱外,其余被围德军和匈牙利军队被歼灭。至此,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被歼灭,1943年3月,B集群战斗序列被取消 。

1943年2月,顿河方面军改为中央方面军。在苏德战场南方战线上,已经出现有利于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的条件。因此,苏军决定在此方向向德军继续进攻,然而,苏军经过过去一系列的作战,兵力和装备已经出现很大的缺口,为之后的失利埋下隐患。

德军在这个方向上因损失过大,决定向该方向增派部队,1943年1月,德军统帅部从西线抽调6个师和2个步兵旅,从A集团军群抽调第1装甲集团军,从其他地区抽调7个师,重新组建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

2月2日,苏军又一次发起进攻。2月9日,德军开始撤离北顿涅茨河和顿河地区。苏军西南方面军获悉德军撤退后,错误地判断德军将放弃顿巴斯,并将判断作为事实报告给苏联统帅部。与此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发现德军正从哈尔科夫撤退,也误认为德军将全线撤退。苏军统帅部因此同意两个方面军的意见,向德军发起全线进攻。2月15日,苏军从三个方向向哈尔科夫突击,16日,收复哈尔科夫。

2月18日,西南方面军各部队推进至第聂伯河。此时,德军已经调整完毕,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兵力是当面苏军西南方面军的2倍、坦克是苏军的6倍、空军是苏军的2倍。2月19日,德军转入反攻。3月16日,德军重新占领哈尔科夫。3月18日攻占别尔哥罗德。此后因春季到来,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德军的进攻受阻。自3月25日起,双方在克腊斯诺波利耶、别尔哥罗德,再沿顿涅茨河岸直到楚

古耶夫一线稳定下来。沃罗涅日方面军着手组织阵地防御,构成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部正面。

在苏德战场西面方向,苏军计划投入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向布良斯克、奥廖尔发起进攻,企图歼灭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奥廖尔集群),如得手则伺机解放斯摩棱斯克。德军在占领该地区1年多的时间里,在奥廖尔突出部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抽调7个师加强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御力量。

苏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先后发起进攻,因德军从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紧急抽调部队增援,致使苏军进展缓慢。2月26日,苏军中央方面军完成组建并投入战场,以布良斯克为主要突击方向,德军被迫向后撤退。自3月21日起,苏军中央方面军转入防御后,构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部正面。

1943年1月12日,苏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同时向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第18集团军发起进攻。至18日,在拉多加湖以南开辟了一条宽8公里的走廊,使列宁格勒可以直接通过陆路与内地联系。至此,列宁格勒突破了德军的长期封锁。

1943年3月,苏德战场出现了短暂的平静。苏德双方在经过一系列战役后,都需要休整,并酝酿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在北非,美英部队击败德国非洲军团,意大利已经出现退出战争的趋势,日本在太平洋也遭遇失利,整个战争形势对反法西斯联盟十分有利。此时希特勒正在酝酿在1943年的夏天、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重新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

4月15日,希特勒签署于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决战的、代号“堡垒”作战命令,确定:“从北面的奥廖尔和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根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东南方向,即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以图进至苏军中央方面军后方,威胁莫斯科,并计划重新向列宁格勒进攻。”

为拟补兵源的不足,德国于1943年1月实行总体动员,征召军工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人,以及老年男子、16至18岁青年入伍,上述兵源经4个月训练后(大部分没有达到这个训练期限),送往前线作战。此项命令的实施使德国征召200多万兵源,除补充现有部队缺额外,还新建了一批步兵师。同时,德国军工企业加紧生产,保障前线所需。至1943年7月,德军在苏德战场集中了530万部队、5.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5800多辆坦克和3000余架飞机。

为实施“堡垒”作战计划,德军将苏德战场70%的装甲师、65%的作战飞机集中于库尔斯克方向,总兵力90余万。在新投入的坦克中包括德国新式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以及裴迪南式强击火炮。

苏联方面也在加紧准备,截止至1943年7月,苏军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团军和航空集团军,总兵力已经超过德军20%、火炮超过90%、坦克超过70%,飞机超过240%。4月12日,苏联统帅部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重兵集团,首先实施有组织地坚守防御,在防御交战中疲惫、消耗德军集团,尔后转入反攻,粉碎德军进攻企图;在粉碎库尔斯克方向德军后,计划在正西方向和西南方向全线出击,摧毁德军从斯摩棱斯克到亚速海的防御。”同时还确定:“倘若德军近期不在库尔斯克附近发动进攻,则苏军转而采取积极行动。”

为此,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和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组建方面军集团,该集团共有133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作战飞机2172架。在该集团后方,有大本营预备队组建的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随时准备投入库尔斯克方向。

1943年7月5日,防御一方苏军反常规实施炮火反准备,2460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以每公里30至35门的密度,对德军可能集结地域实施火力奇袭,致使德军尚未进攻即遭受重大损失。晨5时30分,德军经过炮火准备后,分别由奥廖尔以南地区和别尔哥罗德两个方向发起进攻。

当日,北线奥廖尔方向德军第9集团军300多辆坦克,在空中掩护下投入战斗,苏军中央方面军则以航空兵和炮兵对德军实施阻击。至日终,德军付出惨重代价推进6至8公里。7月6日,苏军第16、第17、第19坦克军向德军实施反突击,以迟滞德军的攻势。至9日,北线德军投入全部突击部队,两日后,德军推进9至12公里,再也无力继续进攻。

在南线,德军集中1000辆坦克同时投入战斗,其中700辆坦克用于奥博扬公路方向。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组织防御,防线一度濒于崩溃,苏军指挥部及时调整,最终在奥博扬方向阻止住德军的进攻。7月10日,南线德军调整进攻方向,企图绕道向库尔斯克推进,苏军以近卫第5坦克装甲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为一路,以第1坦克集团军、近卫第6集团另一路,分2个方向对德军实施反突击。7月12日,双方在普罗霍洛夫卡地域投入1200辆

坦克和自行火炮,展开了二战最大规模的坦克遭遇战,最终苏军获胜,德军停止了进攻。

7月12日,苏军率先在北线奥廖尔方向发起反攻。次日,西方面军推进15公里;布良斯克方面军则遭遇德军第35军的顽强阻击。7月15日,中央方面军转入反攻。至17日,苏军在北线恢复至战役前的态势。7月29日,苏军攻克波尔霍夫,将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奥廖尔集群)三面包围,迫使德军撤退。8月5日,苏军解放奥廖尔。同一天,参加南线反攻的草原方面军解放别尔哥罗德。

在解放上述两座城市当天,莫斯科鸣放礼炮以示庆祝,此后在苏军历次取得战场重大胜利的时候,莫斯科都以这种形式庆祝苏军的胜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