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3-1【中国战场】拉锯战

33-1【中国战场】拉锯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进程篇-中国战场】拉锯战:无奈的防守反击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进行15个月。日寇在中国投入100多万部队,付出近45万人的伤亡,没有结束这场战争,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从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的4000多公里的正面战场,国军200多个师与日寇形成对峙。

在日寇占领区,八路军和新四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晋绥、晋西南、晋冀豫、冀鲁边、山东、苏南、皖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发展至18万人,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5000万,日寇在占领区只能控制主要城镇和交通线。

在日本战史中记录道:“占领地区特别是华北和华中方面,由于徐州和汉口作战而兵团外调,移动频繁,造成后方兵力不足,只能保持点和线。前线方面也在扩大,以致到处配备薄弱。敌人乘此弱点,遂逐次企图扰乱后方乃至进行局部反攻。”

从外史资料中也能够反映出,在这样一种战争态势下,日寇若想继续维持战略进攻的势头,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并准备承担远甚于以往的人员及物资的消耗。即使如此,日寇也没有胜算的把握,更何况15个月的战争已使日本的军力、国力不堪重负。

1938年4月,日寇实施第二次军需动员,采取利用代用品、回收废品乃至降低产品规格的措施,以减少原料供应不足的困难。在兵力结构上,截至1938年8月,在华日寇中现役兵仅占11.3%,预备役兵占22.6%,后备役兵占45.2%,补充兵占20.9%,战斗部队的战力正在下降。在经济上,日本的出口受原料不足影响明显下降,1938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2.9%;进口下降19.6%;黄金储备从战前的388吨降至25吨。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签署《慕尼黑协定》,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日本认识到,德国的目的绝不仅仅如此,整个欧洲距离战争已经越来越近,一旦德国与英法交战,欧洲列强将不能顾忌其在亚洲的殖民地,日本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会出现千载难逢的机会。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宣布:“在东亚地区建立日本主宰下的新秩序,以取代华盛顿条约所确立的、以英美为主的旧秩序。”这表明日本要借助欧洲动荡之机,在远东采取扩张计划,取代由英美等西方国家主导远东地区的格局。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度,英美并没有选择与日本直接对抗,而是采取援助中国的方式,一方面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头,一方面用来作为与日本谈判的条件,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牺牲中国利益,保全自身在远东地区的权益。

1938年12月,美国通过“桐油借款”方式援助中国,随后英国也向中国提供信用贷款。与此同时,英美继续与日本保持着贸易关系,当时日本进出口70%的贸易对象是英美两国,两国对日本的出口额是对中国出口额的5倍,全部都是日本国内急需的工业原料。

1938年底,西方国家提出解决中日问题的方案,并向日本和中国提出,如果双方愿意修改《九国公约》条款,西方愿意为此召开国际会议。1939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向蒋介石提出具体建议:“放弃满洲,中日实行合作,取缔反日活动,恢复七七事变前的态势。”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署《有田-克莱琪协定》,在协议中英国“完全承认目前中国的实际局势,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内享有特殊之要求,允诺凡有阻止日寇或有利于日寇敌人之行动,英国均无益加以资助。”由此表明,英国等西方国家为制止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不惜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

苏联在远东问题上,则比西方各国要清醒得多,斯大林一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一方面采取的对日政策远比英美强硬。苏联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而是为了自身在远东的利益,中国的抗战可以牵制日本的军事力量,从而减轻苏联远东地区的压力。1939年,苏日爆发诺门罕战役,日寇惨败。1941年4月,双方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两国握手言和,在这份条约中,苏联承认了日本实际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换取日本不在远东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保证。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借机以“不介入欧洲战争”为筹码,向英法等国施压,迫使英法等国同意对中国实施禁运,包括关闭法属印度支那的滇越铁路和缅甸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0年9月,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扩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西方各国转而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

同期,日本撤销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在南京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由西尾寿造统一指挥在华全部陆军(不含关东军),下辖华北方面军、第11、第13和第21军四个战略集团,共计24个师团、20个旅团又1个骑兵集团。其中,第11军下辖7个师团又2个独立混成旅团,配置在武汉地区;第21军下辖4个师又2个独立

混成旅团,布置在华南地区;第13军下辖4个师团又2个独立混成旅团,布置于京沪杭地区;华北方面军下辖9个师团又1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布置于华北地区。

1938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在武汉会战结束后,于湖南衡阳召开军事会议,国共双方百余人与会,在历时4天的会议中,国民政府认为:“武汉会战后,战争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日寇兵力已到最大限度,而且随着战场的不断扩大和力量分散,疲惫不堪。因此,中国抗战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即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国民政府应连续发动有限度的攻势与反攻,以牵制消耗敌人。”

会后,国民政府重新调整部署,将全国战场划分为8个战区,即:

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辖12个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辖区包括河南及安徽一部;

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辖32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14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辖区包含山西及陕西一部;

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下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辖区包含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

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下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辖区包含广东、广西;

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辖3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辖区包含辖皖西、鄂北、豫南;

第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下辖6个步兵师,4 个骑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旅,辖区包含甘、宁、青及绥远;

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下辖52个步兵师,辖区包含辖赣西北、鄂南及湖南;

第10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下辖9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辖区陕西。

此外,另设鲁南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下辖7个步兵师;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下辖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军事委员会直辖23个步兵师,其中9个步兵师有1个步兵旅担任后方警备。陆军总数共计242个师、40个旅。

1939年1月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重申:“吾人所求为合乎正义之和平,非屈服之和平,屈服只以助长侵略。中国若怵于日本暴力,以屈服谋一时之苟安,则将为日本之殖民地……我们的精神绝对不要被敌人所胁制,我们更绝对不能受敌人的欺骗。我们一定要持久抗战奋斗到底,不但使敌人过去速战速决的目的不能达到,而且要使他现在速和速结的狡谋成为粉碎,这就是我们今日唯一的方略,这就是敌之失败,也就是我国胜利的基础。”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表态,是因为国民政府内部始终存在“对日妥协”的声音,其本人也同样没有放弃与日寇和谈的可能,对于蒋来说,问题在于时机和条件。

1939年9月1日,欧战爆发。国民政府密切关注着国际时局的变化。9日,蒋介石指出:“现在欧战既起,我们更要固守既定的方针,不计前途的险易和利害,亦不计国际形势变化到如何程度,而必求我们一贯的方针贯彻到底……敌人如要想全力来解决中国战事,我们就可集中全力来消灭敌人的这种野心。”11月12日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蒋明确宣称:“一直要打到欧战结束。”

以上可见,蒋介石在坚持抗战的态度上越来越坚定。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到处散布失败主义言论。七七事变爆发后,汪精卫就以“局外者”的口气称:“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地承认吃亏;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就老实地承认打败仗。”

1938年1月至10月,汪委派董道宁、高宗武多次前往上海、香港与日本政府和军方人员密谈。7月,日寇陆军大臣等军界高官向汪承诺:“日本希望撇开蒋介石,由汪精卫出面与日本实现和平。”至此,汪决心投靠日寇。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携妻陈璧君逃离重庆,经昆明抵达越南河内。随后,陈公博、林柏生、陶希圣相继叛逃。1940年3月,汪精卫于南京成立伪政权。

南昌会战

1939年1月31,日寇第11军拟定攻占浙赣铁路枢纽南昌的作战计划,规定:“攻占南昌的目的在于切断浙赣铁路,各段长江以南的安徽省和浙江省方面敌人的主要交通线。”为此,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调集第101、第106、第6及华中派遣军第22师团4个师团及特种兵、空海部队12万人投入会战。

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赣北、湘北的部署重兵,包括第19集团军(罗卓英部)、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第31集团军(汤恩伯部)、第1集团军(卢汉部)共计20余万人。

3月17日,日寇第101、第106师团各一部渡船经鄱阳湖南下,发起南昌战役。24日,经多日激战,攻占由国军第32军(商震部)第5师(刘雪瀚部)、第141师(林作桢部)防守之吴城镇;101师团另一部于吴城镇以西登陆,与国军141师主力激战1周,形成对峙;106师主力突破第49军阵地后,向安义突进,国军守军退防第二线阵地。

3月26日,日寇渡过赣江,切断浙赣铁路,并形成对南昌的包围。27日,日寇突入城内。28日,南昌失守。

4月16日,国民政府统帅部决定趁敌“立足不稳、收复南昌。”4月21日,第19集团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统一指挥9战区3个集团军及第3战区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部)开始全面反攻。其中第19集团军第74军(俞济时部)一度攻至南昌西南高安、大城、生米街等地;第3战区第32集团军则于25日突入市区。日寇急调第14独立混成旅团从九江渡鄱阳湖增援。战至5月5日,第32集团军占领南昌机场,但日寇不断增援南昌,第32集团军无力再攻,所属第29军军长陈安宝以身殉职。5月9日,国军奉命停止进攻,南昌会战结束。

此役,双方投入兵力32万余人,日寇伤亡3万余人,国军伤亡5万余人,中日双方战损比例在缩小。

1939年1月31日,日寇决定攻占海南岛。2月10日,日寇第21军台·湾混成旅团在海口登陆。中国守军152师已先期撤离海南岛,岛内仅有保安第5旅防守。当日中午,日寇占领海口。14日,日寇登陆三亚,并一举攻占三亚、榆林、崖县等海南岛要地。3月31日,日寇宣布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归属日本,划归台·湾总督管理。

随枣会战

1939年3月,日寇占领武汉后,为改善武汉外围地区的占领态势,决定发起随枣战役,以寻歼长江以北,湖北荆襄随枣地区第5战区国军主力。为此,日寇第11军调集4个师团又2个骑兵旅团共计10万人参与作战。

荆襄位于长江中下游,北接陕西汉中、南通宜昌,是战时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防线。国民政府对随枣地区防务极为重视,第5战区在此集结18个军,兵力20余万人。

5月1日,日寇第3师团率先向郝家店、徐家店国军左翼第一线阵地发起进攻。5日,日寇第16师团向国军右翼发起进攻。中国守军节节抵抗,并对日寇实施侧击。8日,日寇占领枣阳。10日,骑兵部队渡过唐河,攻占新野,切断国军左翼部队退路。12日,国军除一部(第13军2个师)留守桐柏山区游击外,其余左翼部队奉命跳出包围圈。同时,第1、第2战区和长江江防部队对随枣地区外围实施侧击、尾击,日寇被迫分兵回援,第5战区也频繁向日寇攻击部队袭扰。日寇第11军遂于5月12日下令进攻部队全部返回出发地。至5月20日,双方形成对峙。

此役,双方投入兵力30余万,日寇伤亡1.3万,国军伤亡2.5万,日寇未能达成战役目的。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8月15日,日寇第11军在长江以北进攻无果后,一方面为巩固武汉,一方面为促进汪精卫成立伪政权,决定调集军主力10万余人,在江南地区进攻第9战区。

9月,国民政府判断日寇有南犯长沙的可能,遂制定“诱敌深入于长沙附近地区,将其包围歼灭之”作战计划。同时命令各部破坏湘、赣、鄂之铁路和公路,以迟滞日寇机械化部队和重炮部队的行动速度,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主力32个师24万人提前完成部署。

9月14日,日寇106师团于赣北开始牵制性进攻。在湘北日寇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于9月14日向新墙河国军第15集团军(关麟征部)第52军(张耀明部)发起攻击。23日,日寇渡过新墙河。同日,日寇上村支队经洞庭湖登陆鹿角、营田,并向东南突进。

在鄂南,日寇第33师团于9月21日于通城出动,攻陷麦市、桃树巷,欲切断第9战区湘北与赣北之间的联系,并包围第15集团军。

24日,国民政府决定:“保持幕阜山根据地,在铁路正面逐次消耗日寇,待日寇突入长沙附近,再以有力兵力予以打击。”25日,第15集团军退至汨罗江南岸,日寇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随后追进,占领新市。26日,日寇猛攻汨罗江南岸和幕阜山,未能得手,企图围歼第15集团军计划失败。

随后,日寇第11军决定追击通城以南之国军。27日,奈良支队攻击平江,第33师团绕过久攻不克的福石岭,与奈良支队会合,并包围国军第79军。28日,奈良支队经瓮江向平江迂回,策应第33师团作战。另一路日寇之第6师团和上村支队则南下逼近长沙,在三姐桥、粟桥一线,国军重创上村支队,第6师团在石门痕遭遇国军伏击。

在赣北,第9战区前敌总指挥罗卓英将日寇第106师团包围于甘坊附近。29日,第11军因主力不断遭到伏击、侧击和夹击,第106 师团处境不妙,遂下令全线撤退,并命令第33师团东进接应第106师团。10月1日,第6师团于捞刀河以北撤退。次日,第15集团军北上追击,收复上杉市、汨罗、新市。至9日,日寇退回新墙河以北。第33师团接应第106师团撤回战前出发地。此役,日寇伤亡2余人,国军伤亡3万余人,日寇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军完成第2期整训,国民政府为消耗日寇,决定在各个战区对日寇实施局部冬季攻势。在绥远,第35军(傅作义部)于1940年3月取得“五原

大捷”,歼灭日寇4000余人,从此以后,日寇再未进犯绥西。在华中,第3战区第32集团军袭扰南昌,并于12月12日和18日,两度攻入南昌城内。第10集团军于12月13日攻入杭州,破坏日寇指挥机构和物资仓库。此外,第1、第5、第9军均向当面之敌发起进攻。

桂南会战

1939年6月21日,日寇攻占汕头。6月22日,攻占潮州。

1939年10月14日,日寇第5师团及台·湾混成旅团在广西钦州湾及防城港登陆,并于16日攻陷防城,17日攻陷钦州。此时,第4战区防御粤南和桂南的部队只有第46军(夏威部),防守薄弱。18日,日寇继续向前推进,46军新19师师长黄固临阵退缩,只身逃跑。国民政府急调第5军(杜聿明部)、第99军(傅仲芳部)、第36军(姚纯部)增援桂南。11月22日,援军先头部队赶至南宁,未能抵住日寇对南宁的两面夹攻。24日,南宁沦陷。12月4日,日寇攻陷昆仑关后暂停攻击。

南宁失守,西南国际交通线被切断,而且西南大后方将面临日寇空军的威胁。为此,国民政府决心收复南宁,并责成第4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亲自指挥作战。12月18日,第5军之荣誉1师(郑洞国部)向昆仑关攻击前进,新编第22师(邱清泉部)于五塘、六塘阻敌增援。

在昆仑关,荣誉1师攻击受阻,第5军第200师(戴安澜部)投入战斗,将第5师团一部包围,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亲率中村支队从南宁出发,增援昆仑关,沿途遭遇国军多次阻击。12月25日,日寇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被荣誉1师第3团(郑庭笈部)击毙。12月28日,第66军第159师增援昆仑关,第5军步、炮、坦协同再次向昆仑猛攻。至31日,收复昆仑关。

1940年1月,日寇增调第18师团、近卫混成旅团进入桂南,于1月26日再次发起进攻。2月3日,日寇攻陷昆仑关。

1940年9月,日寇第21军主力进入法属印度支那,桂南空虚。10月30日,国军收复南宁。1940年11月30日,日寇被全部逐出桂南地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